课件46张PPT。?第2节化学研究些什么阅读、填空1、化学研究的对象是: ,
2、化学研究的内容是:
,
,
.物质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物质的用途和制法活动与探究什么是变化?一、实验目的二、实验仪器烧杯镊子粗玻璃管三、实验药品澄清石灰水白色圆柱形固体2、点燃蜡烛,观察现象火焰分为三层,外层最亮,内层最暗。石蜡慢慢融化,时间长了会逐渐变短甚至消失。3、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的小烧杯,观察现象烧杯内壁有水雾澄清石灰水变白色浑浊5、取一小段粗玻璃管,按教材图1-14所示方式置于火焰中,观察发生的现象粗玻璃管内有白烟生成6、吹灭蜡烛,观察实验现象有白烟生成活动与探究五、结论提示:初中化学中,只有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白色浑浊。石蜡+氧气点燃水+二氧化碳反应的文字表达式:石蜡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1、将粗玻璃管置于火焰中,可以从蜡烛火焰中引出一缕“白烟”,在吹灭蜡烛的瞬间,同样可以看到“白烟”升起。那么白烟是什么物质? 二氧化碳、
水or石蜡?石蜡小颗粒※提示:烟与雾的区别
烟是固体小颗粒;雾是小液滴1、在蜡烛燃烧过程中,石蜡受热溶化,由 (状态)变成 (状态)。蜡烛熄灭后,随着温度的降低, (状态)石蜡重新凝固成 (状态)石蜡。石蜡的三态变化是否有新物质(与石蜡不一样的物质)生成?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固态液态液态固态※物理变化:如:物质的三态变化(蒸发、升华、凝固、挥发等)、物质形状改变(玻璃破碎、木材制成桌椅等)、电灯发光等。2、石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和水蒸气此过程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 如:物质的燃烧、钢铁生锈、食物腐败、植物的光合作用等。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学变化!1、P11交流与讨论:1,2,6,7小结:判断物理变化or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2、观察并判断下列变化(P11图1-15)是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煤油+氧气点燃水+二氧化碳化学变化2、观察并判断下列变化(P11图1-15)是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氯化氢+氢气氯化铵化学变化2、观察并判断下列变化(P11图1-15)是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碘化钾+硝酸银硝酸钾+碘化银化学变化黄色沉淀小结:1、有些化学变化,常伴随着一些现象,如发热、
发光、变色、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等。这些现
象有助于我们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但不能作为判断的依据。 2、有些化学变化以热能、光能、电能等形式释
放出能量。 如:石蜡、酒精燃烧时都发光,并放
出热量;干电池在放电时内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
释放出电能。 3、有些化学变化,需要外界提供一定能量。 如:绿色植物要吸收太阳能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化学变化伴随着能量的吸收或释放能量的释放化学变化伴随着能量的吸收或释放物质的燃烧:化学能→热能和光能生物的呼吸作用:化学能→热能和动能等干电池的使用:化学能→电能蓄电池放电:化学能→电能能量的吸收蓄电池充电:电能→化学能植物的光合作用:太阳能→化学能3、完成“五年中考三年模拟”P3知识点一小结:两种变化的关系有新物质生成没有新物质生成状态、形状、大小的改变常伴有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气体、生成沉淀及能量的释放或吸收等水的三态变化、玻璃破碎碳酸氢铵受热分解在化学变化中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但在物理变化中不一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发光、发热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灯泡通电发光放热;有气体生成或有沉淀生成的变化,也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如:水加热变成水蒸气。坚硬的金刚石可以加工成钻石;把灼热的金刚石放入液态氧气中,金刚石可以燃烧。在这两种情况下,金刚石分别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些变化说明金刚石具有什么性质?
金刚石硬度很大,把它加工成钻石十分困难灼热的金刚石可以在液态氧气中燃烧物理变化 硬度大化学变化 可燃性小结:物质的两种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色、态、味(气味、味道)、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性、碱性、(不)稳定性、腐蚀性、毒性等。※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由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或通过仪器测知只有通过化学反应才能表现出来4、完成“五年中考三年模拟”P3知识点二物质性质和变化的比较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变化体现物质的性质是物质本身的固有属性。物质的变化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是一个过程,它的发生需要时间在描述时常会用到“是”“能”
“会”“易”“具有”“可以”
等词语①酒精易挥发①酒精挥发②木炭能燃烧②木炭燃烧猜谜看不见
摸不着
不香不臭没味道
说它宝贵到处有
动物植物离不了谜底:空气空气看不见也摸不着,你能证明空气存在吗?你知道空气中含有哪些物质吗?空气成分发现简史1、17世纪以前,人们一直认为空气是一种单一成分的物质..2、1703年,施塔尔通过许多燃烧的实验发现物质燃烧后质量减轻了,他认为物质燃烧后燃素跑到空气中去了,只剩下灰烬,所以物质的质量变轻了。这就是18世纪中期盛行的“燃素说”.空气成分发现简史3、1774年,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里反复做了加热氧化汞的实验发现并制得了“氧气”,但他不敢怀疑传统的“燃素说”,把这种气体称为“脱氧素空气”,最终于真理无缘。空气成分发现简史4、1777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用自己的装置重做了普鲁斯特里的实验,但他摆脱了“燃素说”的束缚,尊重事实,大胆质疑、对实验做了科学和推断,认识了空气是由4/5体积氮气和1/5氧气组成。终于破除了长达百余年的“燃素说”的错误理论,并因此赢得了“现代科学之父”的美称。我们能不能踏着前人的足迹自行设计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呢?1、选择一种能消耗空气中氧气或者是氮气的物质很稳定√问题2:消耗氧气的最佳方法?问题1:如果我们要测定这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要怎么做呢?用可燃物的燃烧消耗氧气问题3:选择什么可燃物才合适呢?①蜡烛 ②木炭 ③煤油 ④红磷 ⑤……√问题4:燃烧结束后,怎样才能证明气体少了多少呢?消耗了氧气,气瓶内的压强会变大or变小?那如果导管一段深入水面以下,水是否会倒吸进入集气瓶内?水进入的多少与什么因素有关?水的体积≈氧气的体积实验原理:小结药品:装置:红磷红磷燃烧消耗空气中的氧气,使集气瓶内的压强减小,水就会到吸入集气瓶中,进入水的体积也就是消耗的氧气的体积。实验步骤:演示实验1、检查装置气密性2、把集气瓶5等分3、烧杯中加入适量水,燃烧内加红磷,夹紧止水夹4、点燃酒精灯,点燃红磷,迅速深入集气瓶内并塞紧。观察现象问题:1、红磷是否有剩余?为什么燃烧停止?2、剩余的气体主要是什么?它可以支持燃烧?5、冷却至室温后打开止水夹问题:3、为什么要等冷却至室温才打开止水夹?现象:1、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2、水沿着导管进入集气瓶,并约占集气瓶剩余体积五分之一结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课本P19 6、7讨论:
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如果我们的实验中,测得氧气体积含量小于1/5?可能的原因会有哪些? 1、装置漏气。2、红磷量不足,没有将瓶中氧气全部消耗完。3、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了止水夹。4、烧杯中的水本来就不够归纳:测得氧气的体积小于1/5的原因是:讨论:
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如果我们的实验中,测得氧气体积含量大于1/5?可能的原因会有哪些? 归纳:测得氧气的体积大于1/5的原因是:1、没有夹紧止水夹。2、点燃红磷后,没有迅速伸入集气瓶内。阅读阅读P14拓展视野部分,了解空气成分组成。并找出什么是稀有气体?混合物和纯净物由多种物质组成.由一种物质组成.空气、海水等氧气、氮气等由一种物质组成.
组成固定由多种物质组成.
组成不固定有固定的物理性质
和化学性质没有固定的物理性质,
各物质保持着各自的
化学性质用符号表示无固定符号混合物都是由纯净物组成的1、下列属于纯净物的是
A.洁净的空气 B.海水
C.矿泉水 D.蒸馏水2、下列属于混合物的是
A.冰水混合物 B.氮气
C.氧气 D.铁锈 取少量葡萄糖、砂糖、面粉,分别放在燃烧匙中,在酒精灯上加热,直至完全烧焦,观察发生的现象。试讨论上述现象说明了什么?现象:说明:都得到黑色残渣这些物质的组成中都含有碳元素 实验拓展:将少量葡萄糖、砂糖、面粉,分别放入塞有带导管的橡皮塞得试管中,加热至燃烧,将导管另一端放入澄清石灰水中。现象:说明: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这些物质的组成中都含有碳元素物质是由100多种元素组成的。二、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和结构1、物质的组成化学变化中元素种类始终不变!混合物由什么纯净物组成。纯净物由什么元素组成阅读观看P16图片:一些物质的微观结构模型2、物质的构成物质都是由肉眼看不到的微粒构成的。每种物质都有一定的组成和结构 金刚石晶体结构模型石墨结构模型煤和石油的综合利用
阅读课本P16—P18三、化学研究物质的用途和制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