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周第 课时 时间 月 日(星期 )本学期累计教案 个
课 题 4.1地球的自转 时间
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自转特征,知道地球自转方向 2、了解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知道晨昏线(圈)的含义和昼夜交替周期。
重点难点 地球自转特征自转引起的自然现象
教学准备 地球仪 课件
教
学
过
程 [引入]同学们,当你坐在平稳行使的列车上,看到车窗外的景物在不断后移。这是为什么?(相对运动的缘故)。日月星辰东升西落?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引起的。一、分别把旋转着的地球仪的北极、南极分别超向学生观察分析:1.绕轴旋转问题:地轴指向北极星的方向。 2.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逆 3.周期:23:5 形象的比喻:6二、地球上的昼夜现象是地球自转产生的吗? 从全球看是怎样的? 从地球上任意一点看又是怎样的? 提示: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将制作好的太阳光线板对着美国,观察此时中国与太阳光线的方位关系。 当太阳照向地球时,地球表面,大约有多大面积照不到太阳?为什么? 请你利用光的直线传播画图分析。 宇宙中的天体都有昼夜现象吗?分析太阳、月亮。 地球上产生昼夜现象的真正原因是: ⑴ 地球自身的特征:不发光 ⑵ 太阳光的照射三、实验:在火柴位置相对的经线位置加粘一根火柴,用模拟实验说明自转时,白昼黑夜不断变换,请根据日常经验判断地球自转周期 读教材图“昼半球和夜半球”、“地球与太阳的示意图”,了解晨昏线的含义:地球表面由黑夜转为白昼的界线为晨线,相反为昏线。 完成科学作业本上的相关练习。
教学 反思 “地球的自转”一节内容。学生对于其中的知识,虽然并不是绝对的清楚,但也是属于绝对的了解。地球自转是怎么回事,地球自转有那些数据特征,这些都是学生可以自己从一些文字里直接了解的内容。故此,在本节课的内容上,只用了5分钟来介绍这些“重点”知识。 为了吸引学生,用一些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引起学生的注意。
课 题 4.2北京的时间和“北京时间” 时间
教学目标 1、了解地方时、区时的含义。2、知道日界限两侧的日期变化。3、学会查找世界各地的时区,并计算它们的区时。
重点难点 概念区分 计算区时 日界线。
教学准备 课件
教
学
过
程 一、地方时和区时 电视台、电台播报“北京时间”,为什么不说是“北京的时间”,“宁波时间”呢?【在黑板上把这三个时间写下来】 地球自西向东转,宁波比北京要在东边,要先看到日出,所以,北京的时间和宁波的时间是不一样的。 地方时:同一瞬间,因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刻。(同一经度的时间相同)1. 生活实际中,在一定区域内应统一使用某个地方时作为该区域的标准时间2. 很难避免大范围(如全球)共同使用某一时间。所以,要分,但又不要分得太细。区:全球分为24个150经度宽的地区。 一天24小时,一圈3600 每个时区中间的经线。 区时: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全时区统一使用的标准时间。 北京的时间=>>地方时≠宁波的时间 北京时间=>>区时,是以东经1200为中央经线的时区中的标准时间。因为宁波、北京都在这个时区中,所以,宁波、北京都用北京时间。1、中国地跨五个时区,为了方便,把全国分成两个时区。2、一个时区覆盖很多国家,而很多国家的区时名称都不一样。二、世界各地的区时: 宾馆大堂里的钟准不准?帮助校准 (学生按步骤进行)1、确定当前时间——“北京时间“(东八区)2、找出各城市所在的时区—— 3、计算北京与各城市的时区差——东京(+1)、纽约(-13)、伦敦(-8) 4、根据东早西晚原理,运用区时差计算各城市区时! 三、日界限: 环球飞行:“环游地球80天“,引出问题。 向东环球:比地球快,多了一天,要减掉。 向西环球:比地球慢,少了一天,要加上。环游地球80天,他自己计算时间是用了81天,但是,因为向东,要减掉,所以,实际只用了80天。但时间不变 【讨论】1、P126两个五一节问题。 2、双胞胎问题。
反思 时区计算方法二:先算出中时区的时刻,再算所求的时刻 东加,西减。如:东八区12点,中时区-8为4点,则东九区+9为13点钟。
课 题 4.3 地球的绕日运动(一) 时间
教学目标 1、复习地球公转运动的方向,周期,地轴倾斜等基本特征。2、复习地球公转运动产生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3、了解昼夜长短变化,五带划分等地理现象。
重点难点 昼夜长短变化,五带划分等地理现
课 题 4.3 地球的绕日运动
教
学
过
程 一、观测标影的发现(分3步探讨观测标影的启示)1、探讨在一天内杆影的变化。2、探讨标影季节差异的启示,从标影季节差异发现正午太阳高度季节变化规律。 3、探讨标影纬度差异的启示,从标影纬度差异了解太阳直射点概念,发现正午太阳高度纬度分布规律。 实验证明:正午太阳高度随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从而导致标影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增长。二、地球的公转 1、杆影的变化,其根本原因是地球在作公转。 2、读图(一)公转方向与自转方向一致,北极上空看,绕日逆时针运转。(二)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倾斜的角度和方向始终不变。春分:3月21日前后; 夏至:6月22日前后 秋分:9月23日前后; 冬至:12月22日前后(以上仅指北半球而言,南半球情况相反) 公转一周即一年,约为365.2422天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让地球仪绕日公转时,使北极始终朝向事先确定的某个遥远的方向。 (2)过地球仪球心,与桌面平行的面为公转轨道面。1、夏至日直射点所在的纬度称为北回归线;(北半球的日期) 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2、正午太阳高度夏季高,冬季低,夏至日最高,冬至日最低的季节变化规律。(1)地球绕日运动的方向也为自西向东;其轨道为近似圆形的椭圆。(2)近日点(7月初),远日点(1月初),地球公转周期为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小结]
反思 课本上的太阳高度表示图,学生看不怎么明白。所以多用了点时间在这上面。也许,对于大多数同学可能是浪费了点时间。但我还是想着要去浪费一下。不能落了谁。
课 题 4.3 地球的绕日运动(二) 时间
教学目标 1、复习地球公转运动的方向,周期,地轴倾斜等基本特征。2、复习地球公转运动产生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3、了解昼夜长短变化,五带划分等地理现象。
重点难点 昼夜长短变化,五带划分等地理现
教学准备 课件
教
学
过
程 [引入]1. 天亮时间,夏天和冬天分别大约是几点?为何不同?2. 你所居住的地方一年中哪个月份白昼最长?哪个月份白昼最短?结论:夏季:昼长夜短 冬季:昼短夜长一、昼夜长短的变化1、夏季:昼长夜短 冬季:昼短夜长北半球白昼最长的月份是6月,最短月份是12月2、北半球:【读图P132】3、一年中北半球哪一天白昼最长?(6月22日)为什么?太阳直射点移到其最北端。4、昼夜长短变化是由什么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的移动)5、当太阳直射在北纬23.5度时,北半球各纬度昼长是否相等?(不等)有什么规律?(纬度越高昼越长)6、南半球各纬度长是否相等?(不等)7、有什么变化规律?(纬度越高,夜越长)8、当太阳直射在南纬23.5度时的情况与直射北纬23.5度的情况有何不同?二、五带划分1、春节:哈尔滨人溜冰,看冰灯;广州人看花市,玩狮舞。【引出】纬度高低不同,太阳辐射能不同。主要是因为纬度不同造成的,有阳光直射的地方,太阳能丰富;阳光斜射的地方,能量分散,热量较少。2、(1)划分五带的依据是什么?(2)为什么有无阳光直射是划分热带的依据?(3)为什么有无极昼现象是划分寒带的依据?寒带极昼期长时间受阳光照射,为什么还是寒冷?(用手电演示)【答】寒带虽有极昼现象,但是由于太阳入射角很小,阳光仍比温带少得多。太阳辐射总量由低纬向高纬递减的原因。 【小结】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是决定地球昼夜长短变化的重要原因。
反思 关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变化,学生仍就存在疑问。为什么呢?缺少体验!! 应该再设计个实验内容吧。
课 题 4.4 日历上的科学 时间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日历的组成部分。2、了解我国日历中公历和农历的设置方法。3、通过探究活动,知道二十四节气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具有指导和预告的作用。
重点难点 公历农历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准备 课件
教
学
过
程 [引入] 地球公转一周需要多长时间?月相变化周期大约多少天?这些年按年、月、日、时等计算或安排时间的方法叫历法,为了方便,人们通常制成日历、挂历、台历等。我国日历的组成:历法是从日、地、月三者运动中产生的地理现象为依据制定的,日历也是地球运动的综合效应之一。P138观察讨论图4-24,获取信息并展开介绍。一、我国日历由公历和农历组成(工农兵)1、公历:公元记年,一年365.2422天、四季、十二个月、五十二周,每月三十天或三十一天(除二月)。属于 阳历:以地球绕日公转周期(365.2422天)为依据缺点:只顾太阳,不顾月亮,月份与月相无关。阴历:以月相变化周期(29.53天)为依据缺点:偏爱月亮,丢掉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使日子与节令脱离。 2、农历:干支记年,一年354.36天,十二个月(除闰月),每月二十九天或三十天。农历是阴阳合历——优点:统一阳历和阴历,保持两全其美,既能照顾季节时令,又能使每月的月相与日期固定。二、闰年与闰月:提出问题,学生看书后回答,引出闰年、闰月的概念:A.地球公转一周是365.2422天,而一年的天数为整数,小数部分如何处理?(P138思考)B.月相周期为29.53天,那么12个月共计多少天?与公历一年的365.2422天相差多少天?如何处理这对矛盾?(354.36天,相差11天左右,所以每隔两、三年就要少一个月,所以,要加上一个闰月)闰年:公历,公元年能被4整除(世纪年必须能被400整除)的为闰年,该年为366天。(多出的一天为2月29日) 闰月:农历每隔2、3年有一个闰月四、二十四节气: P138观察(课件)、思考,得出:1、农历的年、月、日与公历的不同(原因:依据不同)2、二十四节气在公历中的位置是固定的,而二十四节气就是农历的组成部分,为什么呢?(看书P139上面)从而再次理解农历属于阴阳历。3、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四季更替来划分的,而四季更替又是由于地球绕太阳公转形成的,所以,农历中的二十四节气是属于阳历的成分。
反思 对于历法的知识,我自己也是不懂的多啊。24节气与生活之间的关系说的比较少。学生只能做到听说吧,还有,今天是世界无烟日。[为了明天,请您不要吸烟]~``
课 题 4.5 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一) 时间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地球内部圈——地壳、地幔、地核。2、初步认识地壳处于不断运动之中,高大的山脉、海沟等地形是地壳运动的结果。3、认识火山的构造、火山喷发物以及火山活动情况的分类。
重点难点 重点:地球内部结构、地壳变动的证明,火山地震的活动极其分布。难点:认识地壳的变动
教学准备 课件
教
学
过
程 一、地壳变动:提问:人类生活的地球表面上高山、深谷是如何形成的?(一)地球内部像煮熟的鸡蛋1、教师或学生将熟鸡蛋切开,观察其内部结构,最好让学生自己画出三层结构,各层厚度比例要适当,可用彩笔画。2、学生自学课本内容,并读图4-25、4-26。3、请个别小组的几名同学在黑板上画出地球内部圈层构造,要求层次厚度比例适当,用彩色粉笔画,并填出三层的名称(地壳、地幔、地核)。4、学生指出并熟记各层的厚度。地壳:从地表到地表以下17千米处,地壳平均厚度17千米。地幔:从地壳下界到2900千米深度处。地核:从地幔下界到地心。 "其中地幔按其性质差异可分为上地幔、下地幔,地核可以分为内核和外核。5、以图4-26为依据组织学生分析岩石圈、软流层在地球内部所处的位置,学生讨论,个别小组发言,然后教师小结。岩石圈是地壳的岩石与上地幔顶部的岩石的总称。软流层是处于上地幔上部岩石圈之下呈熔融状的岩石,一般认为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最好能用彩图示出)。岩浆是温度极高的熔岩,能量极大(在此可为下一问题打下伏笔)。6、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可激励学生想象划分的依据是什么,是什么人划分的。(二)地壳变动的证明1·给出学生儿条资料,让学生分析地壳发生了何种变化。资料一:1692年,美洲中部牙买加发生了一次猛烈地震,岛上首府叶尔港有3/4沉入海底,许多年后当船只驶过这座水底城市顶部时,人们还能看见淹没在水下的一幢幢房子。资料二:世界上最高的喜马拉雅山,近几十年科学工作者在山上发现了很多鱼类化石。在3000万年前,喜马拉雅山是古地中海的一部分,一片汪洋,第三纪以来,发生了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相互挤压,大陆板块缓慢上升形成高大山脉。现在仍每年以0.33一1.27厘米的速度上升。资料三:近几十年内,黄河每年向渤海输入从黄土高原带来的泥沙十几亿吨,现在渤海仍是一片汪洋,而且渤海也没有因之而变浅,就连黄河河口的三角洲仍处在水下。资料四:位于非洲中西部的刚果盆地,原来是一个面积很大的内陆湖盆,湖里水量很大,后来由于地壳运动,河流下切,湖水外泻,形成一个盆地。分析四条资料并填下表:属上升运动的属下降运动的属缓慢运动的属剧烈运动的2、完成表格后学习课本地壳变动的证明,读图4-28分析结果:建成时到十五世纪,地壳下降6.3米。十五世纪到十八世纪,地壳上升6.3米。十八世纪到1955年,地壳下降2.5米。3、分析图4-27,学习:地壳变动后的地质构造——褶皱、断层用模型来说明,褶皱是地壳受力挤压研发生的弯曲。断层是岩层受力断裂,断块位置发生错动;由于褶皱和断层的作用形成高大的山脉和盆地。同时用厚绸演示褶皱,方法是把绸布平放在桌面上,两手压住绸布,距离要适当,从相对方面挤压绸布即可。4、教师小结:现有地表各种形态是地壳运动的结果,地壳运动基本有两种方向,叹水平运动和升降运动。有的运动十分剧烈,有的运动十分缓慢。5、完成讨论p138中的1、2、3题。答案:1、引起地壳变动的巨大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或地球本身,即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所放出的能量大量积累。 2、如:东非裂谷不断加宽,台湾海峡几度升降等可以证明地壳在不断运动。
反思 疑点:地球内部圈层是如何划分的依据是什么,软流层是何种状态,地壳变动会形成哪些地表形态,
课 题 4.5 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二) 时间
教学目标 3、认识火山的构造、火山喷发物以及火山活动情况的分类。
重点难点 重点:地球内部结构、地壳变动的证明,火山地震的活动极其分布。难点:认识地壳的变动
教学准备 课件
教
学
过
程 二、火山 1、给出学生如下几个问题(可以板书,可以发条子): (1)火山由哪儿部分组成,喷发物主要有哪些。 (2)火山喷出的岩浆来自何处,它们是怎样冲出地表的,岩浆冷却后变成什么 (3)火山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和益处有哪些 (4)依图4-34说出全球的火山分布状况。 (5)火山可以分为哪儿类 2、引导学生看图片或录像,时间不要长,可重复播放一次,然后再学习课本,在学生读课本的同时,教师板书一幅火山构造图。 3、小组讨论,并逐一回答以下五个问题。 (1)火山由火山锥、火山口和火山通道三部分组成,火山喷发物有气体、液体和固体喷发物。 (2)岩浆来自地幔中的软流层;岩浆在强大的内压力作用下,火山口或地壳裂隙喷出地表,岩浆冷却后变成岩石,叫岩浆岩。 (3)危害是毁坏交通,埋没农田,弓l起火灾,甚至危及人类生命。益处是火山灰和火山尘可为农田提供无机肥料,并且火山口可富集大量的矿产,如硫矿等。同时火山口形成的火山湖,湖水在医疗卫生方面有较大价值。 (4)全球火山主要分布为环太平洋火山带,地中海火山带,东非火山带,大西洋海底火山带。 (5)火山可按活动情况不同分为活火山、休眠火山、死火山。 4、组织学生列举世界著名的火山(可在课上或课下进行),并说出火山的位置,如富士山、艾特纳火山、白头山天池、五大连池火山等。
反思 学生对课文的预习和复习还很不够,以后可得加强。多媒体教学有好有坏,学生看了后却没认真去记住重点的东西,如:火山的结构、分布等
课 题 4.5 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三) 时间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地震的发生,了解震级、震源、震中等概念。2、对学生进行地震灾害的国情教育,培养学生防灾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地球内部结构、地壳变动的证明,火山地震的活动极其分布。难点:认识地壳的变动
教学准备 课件
教
学
过
程 三、地震1、用唐山地震的一段实例引入。一位深夜出急诊的医生回忆:"夜间三时半,我有急诊外出,刚迈出门坎,地震就来了,先是晃,天旋地转,晃得人站不住,又挪不开,再就是颠,脚底像过电似的,紧接着房上的砖瓦飞了下来。我心里发慌,那呜呜的声音,使人毛骨惊然,四周一片漆黑,倒房坍屋的巨响和呛人的灰土味,使我跑了起来,可是才跑了三四步就觉得不对劲。一看,呀!我怎么已经上了房顶!" 2、准备一些筷子和钢锯条,在课上做实验,体会震动与力的关系,此时教师讲解地震发生的原因。 3、读课本图4-35,总结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几个概念。读图4-36、4-37,总结中国和世界主要地震带分布。 震源:地震发生的源地。震中:与震源对应的地表部分。 震源深度:震源距地表的垂直距离。震中距:各点离震中的距离。 等震线:距震中距离相等的点的连线。 全球地震带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地中海、喜马拉雅山。 中国地震带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台湾福建沿海,华北太行山脉,津唐地区,青藏高原及边缘的四川、云南西部,西北的新疆、甘肃、宁夏,可以用中国、世界地震分布图或投影片演示。 4、地震的灾害可让学生讨论,个别回答。 5、地震的预报和防范,学生阅读课本。 (1)张衡与地动仪。 (2)民间的预报方法常依据动物异常和自然现象异常。 如:井水是个宝,前兆来得早。无雨泉水浑,天干井水冒。水位升降大,翻花冒气泡,有的变颜色,有的变味道。天变雨要到,水变地要闹。建立预报网,异常快报告。 震前动物有预兆,大猫衔着小猫跑,牛羊螺马不进圈。鸟雀惊飞不回巢,兔子竖耳蹦又撞,鱼儿惊慌农面跳,鸡飞上树猪乱拱,鸭不下水狗狂叫。 (3)现在科学家通过地震仪可准确测量出地震。 (4)地震的防范: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教师小结。 发生地震时千万不要慌乱不知所措,要冷静地快速离开房屋。跑到空旷的地方,或躲到小开间房子里或桌子下。 6、引导学生完成p150的讨论,并读图4-43。 教师应该熟悉中国区域图以及地质灾害的分布。 7、学生可能置疑: (1)地球上地震呈带状分布的原因是什么 (2)地震的震级和烈度(破坏程度)是怎样的 (3)学生对中国和世界区域图不太熟悉…… 8、作业: (1)搜集中国以及其他国家发生过的级别较大的地震和火山活动情况。 (2)在中国和世界空白图上绘火山、地震分布。 (3)想象地球内部的物质结构,从以下凡方面考虑:状态、温度、密度、压力、物质组成。
反思 地震的重点应该放在急救常识上,学生通过课件的动画游戏兴致很高,可是作业却不理想,为什么呢?看来教过后还需用文字加以进一步巩固。
课 题 4.6 地球表面的七巧板 时间
教学目标 1、能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论点,并能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球上某些现象发生的原因。2、通过了解“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理论”的形成过程,初步领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由于本节的内容比较抽象,距离学生生活比较远,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多配合使用大型的世界地形图以及板块运动的课件,多举实例帮学生去理解。难点:板块构造理论的形成过程。
教学准备 课件
教
学
过
程 一、【德】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假说。(1912年) 1、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发展的。 2、魏格纳认为二三亿年前,地球上只有一整块联合古陆,周围是一片广阔的海洋。后来,在地球自转所产生的离心力和天体引潮力的作用下,这一块联合古陆开始分离。由较轻的硅铝层组成的陆地,像冰块浮在水面上一样,在较重的硅镁上漂移,逐渐形成了现在的海陆分布。(看课件)二、“七巧板”——板块 1、地球的岩石圈好像是一整块拼好的七巧板。(板块) 他们是被海岭、海沟和巨大的山脉分割而成的。实例:大洋中脊(海岭)可对应太平洋中的夏威夷群岛或大西洋中的冰岛; 消亡边界可对应日本及以东的太平洋或马里亚纳海沟; 地缝合线对应我国的雅鲁藏布江。 2、全球由六大板块组成,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不断的发生碰撞和张裂。 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一般说来,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带。相撞相挤压的地方,常形成山脉。当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撞时,大洋板块因密度较大,位置较低,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往往形成海沟,是海洋中最深的地方;大陆板块受挤上拱,隆起形成岛屿和海岸山脉。如:太平洋西部边缘的深海沟——岛链,就是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撞形成的。在两个 大陆板块相撞处,则形成巨大的山。如:喜马拉雅山脉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板块碰撞产生的。 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如东非大裂谷、印度洋、大西洋就是这样形成的)(看课件)
反思 加强了学生的预习,上课的效果好多了,通过课件里动画和视频的直观展示,学生对抽象的板块知识有了直观的认识,教学效果好。
课 题 4.7 地形和表示地形的地图(一) 时间
教学目标 1、知道主要的地形类型,能够说出主要地形类型的特点。2、了解外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并能根据当地情况说出1-2种在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地形特点。3、能根据等高线的特点判读简单的等高线地形图,能举例说明等高线地形图在生活和生产中的用途。4、知道绘制等高线地形图的方法,并绘制一幅简单的等高线地形图
重点难点 本节内容分为相对独立又有关联的两部分,地形类型及其外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简单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和绘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
学
过
程 一、地形的类型: 地形指地表起伏情况,常见的有五类: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和平原,通常把这五类地形称为常态地形。 课件展示这五种地形,和一起完成P154的表,老师在黑板上写总的板书。其中 丘陵——海拔:有高有低 相对高度:小 平原——海拔:较低 相对高度:较小 山地——海拔:较高(500米以上) 相对高度:较大 高原——海拔:较高(500米以上) 相对高度:较小(和山地的区别) 盆地—— 看更多关于地形的图片,让学生进行判断。 P154思考:家乡的主要地形类型及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 属于江南丘陵,可以从交通、旅游、特产、气候等角度进行分析。二、地形的变化1、地球的内部力量 我们已经知道了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地形,而且通过喜马拉雅山从海洋——陆地,台湾海峡从陆地——海洋,我们也可以知道地形一直是不停的在变化的。那么什么力量是地形变化的原因呢?根据前面学习的知识,我们已经知道了一种力,那就是来自地球内部的力量——地壳的运动。 内力:来自地球内部 力表现为:地壳运动(褶皱、断层)火山、地震 促使地形变化结果:高山、高原、盆地或低地,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 除了内力还有其他力吗? 2、地球的外部力量什么叫外力? 结合实际举例,启发学生思维,理解教材内容。例如:夏收之后的麦田需要及时犁耕,新翻的麦田本来土块遍地,但时过数日土块自然变小了且松散了。岩石也是一作,经长年日晒夜露,慢慢地,大石块变成小石块,小石块变成砂。请思考这是什么力量在起作用?(风化作用)平整后的坡耕地遇降雨,表面出现数不清的冲沟,这是什么作用?(侵蚀作用)冲沟中原来的沃土离开了“娘家”。山沟溪水变浊,这是什么作用?(搬运作用)每当暴雨过后沟谷出口处会出现泥沙聚积现象,这又是什么作用?(沉积作用)告诉学生这些都是外力作用。讨论,温州的丘陵地形是怎么形成的?(结合内力和外力)看课件,分析流水、风力、冰川等对地形的影响。小结:总之,来自地球外部的力将高山削低、低谷填平,使表面趋于平坦。 (结合P157的讨论)想一想:“当我们到一个山区考察时,看到有高耸的山峰,有深陷的河谷,有褶皱弯曲的岩层,有飞流直下的瀑布,这一切地表形态是地球上什么力量作用的结果?”(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P158的思考,说出为什么?
反思 我把课文顺序给稍微调整了一下,觉得这样更合理、自然。是上也好分配。地形的类型在观察了很多的图片后,总结归纳,学生可以理解的,教学中还要注意地形间的相互差别和相同点。对于地形变化的因素,在教学中还要超出课文的内容,多举些例子。
课 题 4.7 地形和表示地形的地图(二) 时间
教学目标 1、能根据等高线的特点判读简单的等高线地形图,能举例说明等高线地形图在生活和生产中的用途。2、知道绘制等高线地形图的方法,并绘制一幅简单的等高线地形图
重点难点 本节内容分为相对独立又有关联的两部分,地形类型及其外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简单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和绘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
学
过
程 三、表示地形起伏的地图 引入:地球表面有陆地,有海洋,有高山、有深谷,高低起伏、差别很大。在地图上怎样才能把这些不同的形态表现出来呢?我们又是如何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 思考:珠穆朗玛峰很高,但是登山队员去登山的时候也是要地图的,那这个地图怎么花出来的呢?我们一起来试试看。生:用橡皮泥捏出珠穆朗玛峰的地形(有的学生捏),然后在山峰不同的高度处按一定的高度差依次画上等高线。师:看图片(等高线地形图),同时演示等高线地形的模型,让学生边动手边讨论。 ※※三个讨论问题的参考答案: 1、闭合的等高线形状。 2、确定一个山峰的固定中心点,然后一层一层的把下部分去掉,然后依照轮廓画。 3、很小的封闭的曲线。 画好的等高线给大家展示一下,然后提出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并提出等高线投影的方法。描述一下,让学生进行想象,应该没问题。 看图片(地形刨面图绘法),让学生把地形和地形图更精密的练习起来。 问题:等高线有什么特点?——通条等高线上各点海拔高度相同。 等高线有多少条?——无数条。 实际地形要比模型复杂得多,我们也不可能亲自测绘,怎么表示更复杂的真实地形呢 演示:握拳平放于桌面,将拳头看做地形模型,指出拳头上能代表山顶、山谷、山脊和鞍部的部位。(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探究) 下面研究等高线地图上的山顶、鞍部、峭壁、山谷等部位的等高线如何区别:p156表看图片,慢慢演示,尽量让学生总结出这些等高线的特点。地形部位等高线分布特点山顶等高线呈封闭状态,由外向内,海拔增高鞍部两条等高线凸出部位相对应峭壁等高线重叠处山脊等高线向海拔较低处凸出山谷等高线向海拔较高处凸出陡坡等高线较密处缓坡等高线较疏处山峰(洼地)等高线呈很小的封闭的曲线时(中间高)或(中间低) 根据学过的等高线地形图判断地形,P156图4-58 左边那幅是盆地,四周高,中间低。 右边那幅是山脉,中间高,四周低,但中间的山峰不是非常陡峭。 有条件的学生把等高线地形图中的地形模型做出来,看谁更象。 P158课后练习: 1、C处附近,等高线分布表明,该处是峡谷,在此处筑大坝可以省工,并且集水效果最好。2、流水对高山高原地形具有侵蚀作用,在平原地区具有堆积作用。 风的吹蚀会形成风蚀城堡、戈壁,风的堆积作用可以形成沙漠。
反思 等高线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学生平时接触的少,空间想象的能力较强。所以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课件,动画等,详细把内容展示给学生。
课 题 第四章 复习题分析 时间
教学目标 加强知识联系,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重点难点 本节内容分为相对独立又有关联的两部分,地形类型及其外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简单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和绘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
学
过
程 三、表示地形起伏的地图 引入:地球表面有陆地,有海洋,有高山、有深谷,高低起伏、差别很大。在地图上怎样才能把这些不同的形态表现出来呢?我们又是如何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 思考:珠穆朗玛峰很高,但是登山队员去登山的时候也是要地图的,那这个地图怎么花出来的呢?我们一起来试试看。生:用橡皮泥捏出珠穆朗玛峰的地形(有的学生捏),然后在山峰不同的高度处按一定的高度差依次画上等高线。师:看图片(等高线地形图),同时演示等高线地形的模型,让学生边动手边讨论。 ※※三个讨论问题的参考答案: 1、闭合的等高线形状。 2、确定一个山峰的固定中心点,然后一层一层的把下部分去掉,然后依照轮廓画。 3、很小的封闭的曲线。 画好的等高线给大家展示一下,然后提出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并提出等高线投影的方法。描述一下,让学生进行想象,应该没问题。 看图片(地形刨面图绘法),让学生把地形和地形图更精密的练习起来。 问题:等高线有什么特点?——通条等高线上各点海拔高度相同。 等高线有多少条?——无数条。 实际地形要比模型复杂得多,我们也不可能亲自测绘,怎么表示更复杂的真实地形呢 演示:握拳平放于桌面,将拳头看做地形模型,指出拳头上能代表山顶、山谷、山脊和鞍部的部位。(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探究) 下面研究等高线地图上的山顶、鞍部、峭壁、山谷等部位的等高线如何区别:p156表看图片,慢慢演示,尽量让学生总结出这些等高线的特点。地形部位等高线分布特点山顶等高线呈封闭状态,由外向内,海拔增高鞍部两条等高线凸出部位相对应峭壁等高线重叠处山脊等高线向海拔较低处凸出山谷等高线向海拔较高处凸出陡坡等高线较密处缓坡等高线较疏处山峰(洼地)等高线呈很小的封闭的曲线时(中间高)或(中间低) 根据学过的等高线地形图判断地形,P156图4-58 左边那幅是盆地,四周高,中间低。 右边那幅是山脉,中间高,四周低,但中间的山峰不是非常陡峭。 有条件的学生把等高线地形图中的地形模型做出来,看谁更象。 P158课后练习: 1、C处附近,等高线分布表明,该处是峡谷,在此处筑大坝可以省工,并且集水效果最好。2、流水对高山高原地形具有侵蚀作用,在平原地区具有堆积作用。 风的吹蚀会形成风蚀城堡、戈壁,风的堆积作用可以形成沙漠。
反思 等高线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学生平时接触的少,空间想象的能力较强。所以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课件,动画等,详细把内容展示给学生。
PAGE
1
七年级(下)科学教案 执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