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 突兀的大石头(课件+朗读)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4课 突兀的大石头(课件+朗读)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12-17 09:40:08

文档简介

课件16张PPT。一块坪地上的大石头有什么特别之处,会让一个孩子产生好奇,并一质刨根问底地追寻下去。文中的李四光就是这个好奇的孩子,这块石头和他发生了什么故事呢?我们一起去文中看看吧。1.正确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及地质学术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李四光(1889-1971):原名李仲揆,湖北黄冈人,他是中国地质学的先驱之一,创立了中国地质力学,为地质理论作出了巨大贡献。李四光运用地质力学理论,驱散了“中国贫油论”的迷雾,指导了我国石油地质普查工作,对我国东部油田的发现,做出了重大贡献,并且为地震地质和地震预报做了很多开创性工作。仲揆 陨石 漂砾zhòngyǔnlì哄突兀:
陨石:
漂砾:
鉴定:
流域:
迷惑不解:
高耸的样子。本课指坪地上的一块大石头高耸在那里。
含石质较多或全部为石质的陨星。
被冰川带到别处的大小不一的石头,统称为漂砾。
辨别并确定事物的真伪、优劣等。本课指李四光辨别并确定故乡的那块石头是片麻岩。
一个水系的干流和支流所流过的整个地区。本课指扬子江水系的干流和支流所流过的整个地区。
指对某事物疑惑,摸不着头脑。本课指李四光对故乡的那块突兀的大石头的来历不清楚,不明白。
造句:玲玲的这种做法令人迷惑不解。 点击
听朗读第一部分(第1-9自然段)提出问题。写“坪地上那块突兀的大石头是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困扰着李四光的少年时代,始终没有找到答案。
第二部分(第10-14自然段)解决问题。写李四光经过学习——猜想——考察——得出结论的过程,弄明白了巨石的来历。默读课文,说一说李四光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提出问题学习猜想考察得出结论解决问题长大后李四光到英国学习地质学。1921年,第一次在我国发现了第四纪冰川的遗址。故乡那块突兀的大石头,也许是被冰川退役过来的一块大漂砾。这块巨大的岩石来自秦岭。是冰川将它推移到这儿来的。我国扬子江流域广泛存在着第四纪冰川的遗迹。 课文讲的是李四光小时候捉迷藏时看到坪地上有一块石头,就想弄清楚它是从哪里来的,后来他发现了第四纪冰川和这块石头的联系。表现出李四光是一个勤于观察、善于思考、乐于求知、勇于探索、持之以恒的人。1.用“√”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突兀(wū wù)    陨石(yǔn sǔn)   山麓(lín lù) 鉴定(jiàn qiān)
黏土(zhān nián) 流域(yù rù)      ......√√√√√√2.照样子,写词语。
兀里兀突(ABAC):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斑斑驳驳(AABB):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自由自在 自言自语百战百胜清清楚楚 高高兴兴快快乐乐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岩石    (    )地分布
(    )的论文 (     )的问题巨大 广泛有价值疑惑不解4.判断下面的句子采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反问  设问
(1)敢于这样做的人,难道不是一个英雄吗?(    )
(2)那么,什么地方有片麻岩呢?秦岭!(    ) 反问设问5.把科学家与他们的重大贡献连起来,并写出你从中悟出的道理。
瓦特        电灯泡
牛顿        蒸汽机
李四光       万有引力定律
爱迪生       创立地质力学理论
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要善于发现问题,不断学习并解决问题,有时这个探索的过程是漫长的,执著才能成就事业。课件31张PPT。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好奇心在发明创造中的重要意义。
(重点)
2.感受并学习李四光勤于动脑、执着追求的可贵品质。
(难点)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课文,老师送给大家一把金钥匙,这就是核心问题和串珠问题。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理解课文。他问小伙伴们:“哎(āi),你们说,为什么这儿会有这么一块突兀的大石头呢?”这是小仲揆对这块石头的第一次提问,显得很幼稚。从中可以发现,小时候的仲揆就喜欢动脑筋思考问题。“谁都说不清楚。”“谁都说不清楚”中的“谁”其实是说不论哪一个人,由此可见小仲揆还曾经请教了许多人,他对待不懂的问题始终记在心里,对于找寻问题的答案不是一知半解就了事,而是执着求索。这时,李四光开始意识到,故乡那块突兀的大石头,也许是被冰川推移过来的一块大漂砾(lì)。说明儿时的疑问,李四光始终没有忘记,那时不能解决,是因为知识有限,随着他对地质学知识的积累,疑团开始慢慢地解开了。对于第四纪冰川,国外专家的定论是中国没有出现过第四纪冰川,而李四光并不迷信,可见他对科学探索的执著与大胆的预见精神。那么,什么地方有片麻岩呢?秦岭!这块巨大的岩石可能来自秦岭。说明李四光恍然大悟。“可能”说明这只是李四光的猜想,还没有事实依据。设问句阅读方法解密:品析设问什么是设问句?
设问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为了强调某部分内容,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本课第12-14自然段连用两个设问,表现了李四光善于思考、执著求索的精神。
怎样判断设问句?
自问自答。同学们刚才已经跟随老师走进课文,品读了课文中的重点语句,现在,让我们拿起金钥匙开启智慧之门吧!核心问题:大坪地上一块突兀的大石头,对别的小朋友来说是“本来就有的”,而李四光却要问个为什么,而且是刨根问底,整个少年时代都在寻找这个答案,表现出李四光勤于观察、善于思考、乐于求知的可贵品质。李四光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又突出表现了李四光严谨求学、勇于探索、持之以恒的执着精神。课文表现了李四光怎样的精神品质?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1.一读:默读课文,说一说李四光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提出问题—学习—猜想—考察—得出结论—解决问题。串珠问题:2.二探:李四光对这块大石头有了疑问时都去问了谁?结果怎样?他问了小伙伴、陈二爹和他的父亲。他没有得到满意的答案。3.三思:对这块巨石的研究引导李四光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对这块巨石的研究引导他发现了我国扬子江流域广泛存在着第四纪冰川的遗迹,并写出了《扬子江流域之第四纪冰期》的论文。4.四悟:读了这个故事,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1)我们要学习李四光勤于观察、善于思考、乐于求知、勇于探索、持之以恒的执着精神;(2)这个故事让我们懂得了好奇心是发明创造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勤于思考、善于提问、勇于探索,才能创造出更有科学价值的成果。突兀的大石头 提出问题石头是从哪里来的(善于思考)
问小伙伴、陈二爹、父亲……(刨根问底)解决问题执着才能成就事业学习—考察 发现第四纪冰川遗迹(执着的态度)
猜想—考察 可能来自秦岭(不懈地追求)
猜想—进一步考察 冰川推移漂砾(实事求是)课文讲的是李四光小时候对故乡的一块巨石产生了疑问,通过自己多年的研究,他终于弄明白了巨石的来历。体现了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数十年执着求索的品质。童年的发现
我在九岁的时候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这完全是我独立思考的结果。
  听完这句话,你大概忍不住会哈哈大笑,愿意笑你就笑吧,反正笑声不会给你招来祸患。我跟你可不同,事情过去了三年,有一次我想起了自己的发现,情不自禁笑出了声音,竟使我当众受到了惩罚。
  我的发现起始于梦中飞行。每天夜里做梦我都飞,我对飞行是那样迷恋,只要双脚一点,轻轻跃起,就能离开地面飞向空中。后来,我甚至学会了滑翔,在街道上空,在白桦林梢头,在青青的草地和澄澈的湖面上盘旋。我的身体是那样轻盈,可以随心所欲,运转自如,凭着双臂舒展和双腿弹动,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那里。
  我以为在同学中间只有我一个人具有飞行的天赋,可是,有一天我终于弄明白了,每到夜晚,我的小伙伴们也都会在梦中飞腾。那天,我们几个人决定去见我们的老师,让他来解答这个奇妙的问题。
  “梦里飞行,说明你们是在长身体呀。”老师解释说。
  “为什么只有晚上睡觉时才长?”
   “白天你们太淘气,妨碍细胞的生长。到了晚上,细胞就不停地繁殖。”
  “那么为什么人在生长的时候就要飞呢?这究竟是什么道理?”
  “这是你们的细胞回想起了远古时代,那个时候,人还是飞鸟。”
  “人怎么会是鸟?”我们万分惊讶。
  “岂止是鸟!人是由简单生命进化来的。最开始是草履虫,后来是鱼,是青蛙,是猴子……所有这些知识,等你们升入高年级,上课时老师都会给你们讲解。”
  高年级,离我们是那样遥远,而飞行却仍在继续。和老师的一次谈话,更加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我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从河里抓到一条鱼,我都会翻来覆去地看个仔细,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
  乡村的孩子从小就知道母亲怀胎九个月才生下婴儿。“为什么是九个月呢?”我绞尽脑汁思考这个问题的答案。想啊想啊,嘿!终于想出了眉目:“哈!这就跟画地图差不多。地上的距离很远很远,在地图上画出来只不过几厘米。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时间。现在,这一段时间就折合成一个月。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很长时间,又折合成一个月。这样推算下来,到变化成人,正好是九个月。”我的发现竞是如此简单明了,我为此感到格外高兴。我想大概还没有人发现这个道理。
    又过了三四年,我上了六年级。老师开始给我们上生物课。有一次,年轻的女教师一本正经板着面孔讲人的起源,讲人的发育和进化。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听见老师说,按照进化论的观点,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当时教室里安静得出奇,大家都默不作声。我忽然想起了自己的发现,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音。老师狠狠地瞪了我一眼。
  “费奥多罗夫!……你笑什么?再笑就从教室里出去!”
  “奥尔加·伊万诺夫娜,我……我想起了自己的发现……”
  教室里一阵笑声。奥尔加·伊万诺夫娜气得脸色苍白,大步朝我走来。
  “费奥多罗夫!……你立刻从教室里出去……”我的脸由于困窘和羞愧一下子涨得通红。这时候我意识到,老师误解了我的笑声,以为我的笑不怀好意。幸亏她没有容我解释,不然的话,同学们听见我说自己三年前就发现了进化论,还不笑塌房顶!不过,被轰出教室,站在外面,我倒想出了一条自我安慰的理由,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行行石头岸,身事两相违。(《旅次石头岸》张祜)  
云离京口树,雁入石头城。(《秋日送方干游上元》曹松)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西塞山怀古》刘禹锡) 【李时珍尝百草】 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走了上万里路,亲口品尝众多药材,判断药性和药效,最后历经二十七个寒暑,写成了《本草纲目》。为了弄清一块大石头的来历,李四光费尽心思,一定要刨根问底找出所以然。也正是好奇心,一步步带领着她走进科学的殿堂。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我们获得知识、发现秘密的原动力,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不妨多问几个“为什么”。教师点拨:回答这个问题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是课文表现了李四光怎样的可贵品质;二是童年的李四光对大石头产生的疑问跟他后来取得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有什么关系。
参考答案:一是我们要学习李四光勤于观察、善于思考、乐于求知、勇于探索、持之以恒的执着精神。二是我们懂得了好奇心是发明创造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勤于观察、善于思考、乐于求知、勇于探索、持之以恒,才能创造出有科学价值的成果来。一、在加点字正确的读音下打“√”。
陨石(yǔn sǔn)    侵蚀(jìn qīn)
黏土(nián zhān) 鉴定(qiān jiàn)
迷惑(huò huo) 摔倒(dǎo dào)
山麓(lù lǔ) 起哄(hōng hòng).......√√√√√√√√.二、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鉴】①镜子;②观察,审察;③照;④可以作为警诫或引为教训的事。
1.经过鉴定,这块大石头是片麻岩。(  )
2.我们一定要引以为鉴,不要再犯类似的错误。(  )
3.光可鉴人(  )...②④③三、用“发”组成恰当的词语填空。
1.李四光________了扬子江流域广泛存在着第四纪冰川的遗迹。
2.爱迪生经过一千多次的失败,终于________了电灯。
四、写出下面的句子采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1.敢于这样做的人,难道不是一个英雄吗?( )
2.那么,什么地方有片麻岩呢?秦岭!(    )
3.小明找的这块石头非常光滑,摸上去像绸缎一样。 (     )发现发明反问设问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