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同步练习
1.下列关于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暗反应不需要光照,所以在没有光照的环境下也能合成(CH2O) B.光反应产生的ATP用于的CO2固定,NADPH用于的(CH2O)合成 C.离体叶绿体基质中添加ATP、DADPH和CO2后,可完成暗反应 D.光照时间相同时,间隔一定时间光照与一直光照产生的(CH2O)一样多
2.下列关于硝化细菌的叙述,正确的是( )A.没有线粒体,所以不能进行有氧呼吸 B.能够将土壤中的氨氧化成亚硝酸或硝酸,所以硝化细菌是自养生物 C.去除植物细胞壁的酶也可以用于去除硝化细菌的细胞壁 D.虽然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仍能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糖类
3.下列有关探究光合作用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将充分暗处理后的天竺葵叶片一半遮光,光照一段时间,遮光部分遇碘变蓝 B.载有水绵和好氧细菌的临时装片,用透过三棱镜的光照射一段时间,绿光区域聚集细菌最多 C.向绿色植物提供HO,光照一段时间,释放的气体含有18O2 和C18O2 D.向小球藻提供14CO2,光照一段时间,14C5化合物先于14C3化合物出现
4.1939年美国科学家鲁宾(s.Ruben)和卡门(M.Kamen)用18O分别标记H2O和CO2中的氧,进行光合作用实验.该实验证明了( ) A.光合作用制造了有机物??????B.光合作用生成的氧来自二氧化碳 C.光合作用生成的氧来自水?????D.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来自大气
5.分析下面有关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曲线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甲中c点时的温度如果对应是图乙的t1,则当温度变成t2时,c点向左上方移动 B.如果图乙的光强度位于光饱和点,那么白天环境温度为t2时,植物生长最快 C.从图乙可以看出,温度接近t4时,总光合作用强度等于细胞呼吸强度,因而t4是该植物能正常生长的极限温度 D.由图乙判断,植物生长的最适温度与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相同
6.某校生物学习兴趣小组在玻璃温室里进行植物栽培实验,为此他们对室内空气中的CO2含量进行了24h的测定,并根据数据绘制了如图所示的曲线。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0点到6点之间只进行呼吸作用不进行光合作用 B.6点、18点时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 C.6点到18点之间光合作用速率大于呼吸作用速率 D.18点到24点之间植物体内的有机物逐渐减少
7.下列有关光合作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光反应不需要酶,暗反应需要酶 B.光反应在光下进行,暗反应在黑暗中进行 C.光反应固定CO2,暗反应还原CO2 D.光反应产生ATP,暗反应利用ATP
8.绿色植物在暗处不能放出氧气是因为( )A.二氧化碳的固定受阻???????B.三碳化合物的还原需要光照 C.水的分解不能进行????????D.五碳化合物的再生困难
9.温室栽培不受季节、地域限制,可为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提供最适宜的条件,有利于提高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在封闭的温室内栽种农作物,以下措施不能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是( )A.增加室内CO2浓度?????????B.适当增大室内昼夜温差 C.增加光照强度??????????D.采用绿色玻璃盖顶
10.在光照最强的夏季的中午,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反而会降低。此时,细胞内三碳化合物、五碳化合物、【H】以及ATP含量的变化依次是( )
A.增加、增加、减少、减少?????B.减少、增加、增加、增加 C.减少、减少、增加、减少?????D.减少、增加、减少、增加
11.下图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过程图解,请据图回答。
(1)图中A、B、C所示的物质分别是???????、???????????、???????????。
(2)过程⑤表示CO2与C5化合物结合的过程,称为CO2的????????????。
(3)根据是否需要光能,光合作用过程分为图中的①、②两个阶段,其中阶段①称为? ? ? ? ?。
(4)叶绿体中吸收光能的物质主要是??????????。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光能最终转化成稳定的化学能储藏在? ? ? ? ??(填图中字母)中。
12.如图为某植物光合作用速率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请据图回答: (1)甲图表示在光弱的情况下,光合作用随 ______ 的增加成正比例增加.这种情况下,可以认为此时影响光合作用的过程是 ______ 阶段. (2)从图甲可见,光照强度超过某一强度时,光合作用的速度不再增强,且有稳定发展的趋势,这种变化主要决定于 ______ ,此时光合作用的 ______ 阶段受到限制. (3)图乙中C点表示光照强度为B时,植物生长的 ______ ,出现CD段的原因是 ______ . (4)请在图甲中绘制50℃时植物光合作用速度变化的曲线. (5)根据图甲,在图乙绘制光照强度为A时,不同温度下光合作用速率变化曲线.
答案和解析
【答案】 1.C????2.D????3.C????4.C????5.B????6.A????7.D????8.C????9.D????10.B????11. (1)O2(或氧气) ?[H](或氢) ?ATP(或三磷酸腺苷)(2)固定 (3)光反应 (4)色素(或叶绿素)D 12.光照强度;光反应;温度;暗反应;最适温度;温度升高,酶活性降低,光合作用速率降低 【解析】 1. 【分析】 本题考查了光合作用过程的知识,准确识记相关知识点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A.暗反应不需要光,但是必需在光反应提供的ATP和[H]的情况下才能进行有机物的合成,A错误;B.光反应产生的[H]和ATP用于暗反应中的三碳化合物的还原过程,B错误;C.离体叶绿体基质中添加ATP、NADPH和CO2后,可完成暗反应,C正确;D.在光照比较强的情况下,光照时间相同时,间隔一定时间光照,虽然不进行光照,但是光反应产生的[H]和ATP还有,光反应产生的ATP和[H]可以不断用于暗反应,使暗反应时间延长,因此产生的(CH2O)比一直光照多,D错误。 故选C。 2. 解:A、硝化细菌属于原核生物,没有线粒体,但是能进行有氧呼吸,A错误; B、硝化细菌能够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糖类,制造有机物,所以硝化细菌是自养生物,B错误; C、植物细胞壁和硝化细菌细胞壁的成分不同,C错误; D、硝化细菌是化能合成型生物,能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糖类,D正确. 故选:D. 3. 解:A、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充分的暗处理后的天竺葵叶片一半遮光,光照一段时间,光照部分遇碘变蓝,A错误; B、该实验中恩格尔曼用透过三棱镜的光照射水绵临时装片,发现好氧细菌聚集在红光和蓝光区域,绿光区域聚集细菌最少,说明红光和蓝光部位有氧气产生,而氧气是光合作用光反应的产物,该实验主要说明叶绿体主要吸收红光和蓝光用于光合作用,并释放出氧气,B错误; C、光合作用释放的O2来自水,向绿色植物提供HO,光照一段时间,通过光合作用(光反应阶段)释放的气体含有18O2,而在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产生的气体是C18O2,C正确; D、由以上对光合作用过程的分析可知,向小球藻提供14CO2,光照一段时间,在暗反应阶段14C5化合物后于14C3化合物出现,D错误. 故选:C. 4. 解:鲁宾和卡门分别用18O分别标记H2O和CO2中的氧,结果发现标记H2O的产物O2被标记,而标记CO2的产物O2未标记,证明了光合作用产生的O2来自水. 故选:C. 5. 解:A、由图示信息可知,甲图中c点时的温度如果对应是乙图的t1,则当温度变成t2时,总光合作用增强,需要的光照强度也应增大,又由于总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差值增大,所以c点应向右上方移动,A错误; B、如果乙图的光强度位于光饱和点,那么白天环境温度为t2时,植物总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差值最大,植物生长最快,B正确; C、温度接近t4时,总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由于植物白天既进行光合作用又进行呼吸作用,晚上只进行呼吸作用,白天植物没有积累营养物质,晚上一直消耗营养物质,所以t4温度条件下,植物不能生存,C错误; D、由图乙判断,植物生长的最适温度与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不相同,植物生长的最适温度为t2时,而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为t3时,D错误. 故选:B. 6. 【分析】 本题考查了光合作用原理以及应用,准确理解相关知识点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A.b点时光合速率=呼吸速率,6点之前已经进行了光合作用,A错误; B.据图可知,6点、18点时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B正确; C.6点到18点之间,CO2浓度下降,光合作用速率大于呼吸作用速率,C正确; D.18点到24点之间,光合作用速率小于呼吸作用速率,植物体内的有机物逐渐减少,D正确。 故选A。 7.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 【解答】 A.光反应和暗反应都需要酶,A错误;? B.光反应在光下进行,暗反应有光、无光条件下都可进行,B错误;? C.光反应发生水的光解,暗反应包括二氧化碳的固定和还原两个阶段,C错误; D.光反应产生ATP,暗反应利用ATP,D正确。 故选D。 8. 解:A、二氧化碳的固定受阻发生在暗反应,不是绿色植物在暗处不能放出氧气的原因,A错误; B、三碳化合物的还原不需要光照,B错误; C、黑暗条件下,水的分解不能进行,不能产生氧气,C正确; D、五碳化合物的再生困难,不是绿色植物在暗处不能放出氧气的原因,D错误. 故选:C. 9. 解:A、CO2是光合作用的原料,绿色植物周围空气中的CO2含量,直接影响到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适当增加温室内的CO2浓度,可以提高作物产量,故A正确; B、温度通过影响光合作用酶和呼吸作用酶的活性来影响绿色植物的有机物的净积累,白天适当提高温度有利于增加光合作用,晚上适当降低温度有利于减弱呼吸作用,因而适当增大昼夜温差,能提高有机物的净积累量,从而提高作物产量,故B正确; C、光是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在一定的光照强度范围内,增强光照强度有利于促进光合作用,从而提高作物产量,故C正确; D、光合色素主要吸收可见光中的红光和蓝紫光,绿光吸收最少,所以采用绿色玻璃盖不仅不能提高光合速率,反而降低光合速率,D错误. 故选:D. 10. 【分析】 本题考查环境条件骤变后,细胞中 C3、 C5以及ATP含量的变化,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掌握光合作用的过程中物质变化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光照最强的夏季中午,温度过高,植物为了防止蒸腾作用散失过多的水分,将部分气孔关闭,导致细胞内的CO2浓度降低,影响光合作用的暗反应,使CO2的固定作用减弱, C5的消耗量减少, C3的生成量减少,但此时C3的还原还为受到影响,所以C3含量减少,随着 C3含量减少, C3还原反应减弱,消耗的ATP减少,所以细胞中的ATP含量增加。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11. 【分析】 本题着重考查了光合作用过程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等方面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识记并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一定知识网络的能力。1、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水的光解产生[H]与氧气,以及ATP的形成。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基质中):CO2被C5固定形成C3,C3在光反应提供的ATP和[H]的作用下还原生成糖类等有机物。 2、分析图示,表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过程图解,①是光反应阶段,②是暗反应阶段,③是ATP的合成,④是ATP的水解,⑤是CO2的固定,⑥是C3的还原,A是氧气,B是[H],C是ATP,D是(CH2O)。 【解答】 (1)图中A、B、C所示的物质分别是O2、[H]、ATP。 (2)过程⑤表示CO2与C5化合物结合的过程,称为CO2的固定。 (3)根据是否需要光能,光合作用过程分为图中的①、②两个阶段,其中阶段①称为光反应,②称为暗反应。 (4)叶绿体中吸收光能的物质主要是色素。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光能最终转化成稳定的化学能储藏在D(CH2O)。 12. 解:(1)甲图表示在光弱的情况下,说明光照没有达到饱和点,则光合作用随光照强度的增加成正比例增加.这种情况下,可判断此时影响光合作用的过程是光反应阶段,即产生的还原性氢和ATP不足. (2)从图甲可见,光照强度超过某一强度时,即达到光照饱和点,光合作用的速度不再增强,且有稳定发展的趋势,这种变化主要决定于温度,温度能影响酶的活性,此时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受到限制,导致光合作用速率不再增大. (3)图乙中C点时光合作用速率最大,表示光照强度为B时,植物生长的最适温度.当温度超出一定的范围后,温度升高,酶活性降低,光合作用速率降低,导致光合作用速率反而逐渐减弱. (4)根据图乙可知,50℃时光合作用速率介于20℃--30℃之间. (5)光照强度为A时,限制光合作用速率的因素是光照强度,因而不同温度下光合作用速率变化曲线相同. 故答案为: (1)光照强度 光反应??? (2)温度 ??? 暗反应 (3)最适温度 温度升高,酶活性降低,光合作用速率降低?? (4)50℃时植物光合作用速度变化的曲线如图甲 (5)光照强度为A时,不同温度下光合作用速率变化曲线如图乙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甲表示在一定的范围内,光合作用速率与光照强度和温度都呈正相关;图乙表示在小于37℃时,随着温度的升高,光合作用速率增强;当温度大于37℃时,随着温度的升高,光合作用速率反而逐渐减弱.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分析题图,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 本题考查影响植物光合作用速率因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作图能力.
《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
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一课,主要介绍了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应用等知识。教材介绍的与光合作用有关的几个经典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掌握生物科学的研究方法。光合作用的过程介绍了光反应和暗反应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通过学习光合作用强度,引导学生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使知识得到迁移和应用。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
能简述出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反应场所;
化能合成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各位科学家的发现过程;
帮助学生学会运用探究的手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完成教材的探究活动—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光合作用发现过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发现的艰辛、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进而说明学习方法的重要性,领悟自然界生命活动的复杂性和有序性;
2、学生通过体验科学探究一般过程,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养成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激发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1、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2、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应用等知识。
【教学难点】
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应用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的资料。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同学们了解了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植物的每一片绿叶就好像是一个 “绿色工厂”源源不断地生产者有机物。在自然界中绿色植物随处可见,你看到过植物正在进行光合作用吗?没有。那么,科学家们到底是怎样发现光合作用这一生理过程的呢?
介绍光合作用的概念。(展示课件3)
新课教学
1、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多媒体展示下面资料
(1)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结论:植物的物质积累来源于土壤。(展示课件3)
(2)1648年比利时医生Van Helmont的柳树实验。将一株2.3重的柳树苗种在90.8㎏的干土中,只用纯净的雨水浇灌,5年后柳树的质量增加了80㎏多,而土壤减少了不到100g。Van Helmon的结论是什么?水分是植物建造自身的原料。(展示课件4)
(3)1771年普利斯特利的实验:点燃的蜡烛与绿色植物,密闭, 蜡烛不熄灭。
小鼠与绿色植物,密闭,小鼠不易窒息。
老师质疑:(大屏幕)
该实验的结论是什么?
为什么有人认为植物也能使空气变浑浊?他们忽略了什么条件?(展示课件5)
(4)1779年英格豪斯的实验:植物更新空气
老师质疑:(展示课件6)
普利斯特利的实验为什么在光下才能成功?
为什么植物只有具有绿叶才能更新空气?
植物吸收了空气中的什么气体?放出的气体是什么?
在这个过程中光能转变成了什么能?
讲述:直到1785年人们才明确绿叶在光下放出氧气,吸收二氧化碳,1845年,梅耶根据能量转换和守恒定律指出,在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过渡:那么光能变成化学能储存于什么物质呢?吸收的二氧化碳转变成了什么物质?
(5)1864年萨克斯的实验
老师质疑:(展示课件7)
为什么要把绿叶放在暗处几小时?
这个实验是否设置了对照组?哪组是?
这个实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如果遮光部位也变蓝,可能的结果?
(6)1939年鲁宾和卡门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证明这一问题(展示课件8)
用18O分别标记什么物质?
该实验的结论是什么?
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科学家对光合作用探究历程,谁能说出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场所和条件是什么?能用一个化学反应式表示?
()
反应式表示出光合作用条件、场所、反应物、生成物各是什么,它并不能表达光合作用具体过程,那么光合作用的具体过程怎样?
(7)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又是怎样合成的?
卡尔文(美国)同位素标记法,用14C标记14CO2,供小球藻进行光合作用,探明了CO2中的C的去向,称为卡尔文循环。光合产物中有机物的碳来自CO2。
2、光合作用的过程
人们常常根据反应过程是否需要光这个条件,将光合作用全过程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大的阶段。
(1)光反应阶段(展示课件10)
①发生部位:叶绿体片层结构薄膜上
②反应条件:光、水色素分子、酶
③水的光解和ATP的形成
④物质变化
能量转变: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ATP中活跃化学能
(2)暗反应阶段(展示课件11)
①发生部位:叶绿体基质中
②反应条件:,不需要光
③CO2被固定和还原
④物质变化
a.CO2固定:;
b.C3化合物还原:
能量转变:
ATP中活跃化学能→有机物中稳定化学能。
请同学们总结光合作用的总过程。(展示课件12)
幻灯片展示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比较表格(展示课件13)。
掌握了光合作用的过程,在生产实践中有什么应用呢?
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
请学生汇报上节课布置的“调查和收集提高农作物光合作用强度的具体措施”。
展示调查和收集的材料。包括适当提高光照强度,适当提高CO2的浓度,适当提高温度等。
师生共同总结(展示课件14)
老师提出问题,联系光合作用强度的概念,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控制光照强弱、温度的高低和二氧化碳的浓度能影响光合作用的强度?并组织学生一起将文字信息转化为数学曲线。
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展示课件16、17、18、19、20)
内部因素:植物种类不同,同一植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叶龄),同一植物在不同部位的叶片。
外部因素:光、温度、必需矿质元素、CO2浓度、水。
5、化能合成作用(展示课件21、22)
自然界中,除了植物能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外,还有其他生物也可以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吗?
(1)组织学生阅读教材P105化能合成作用的知识,思考:
(2)硝化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是怎么样的?
(3)硝化细菌为什么和植物一样,也属于自养生物?
(4)化能合成作用和光合作用的主要区别在哪?
课件22张PPT。 第四节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第二课时 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利用
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光合作用的概念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植物为什么会生长?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认为根吸收土壤中的养分
土壤减少的重量=植物增加的重量实质:合成有机物,释放能量结论:
水分是植物建造自身的原料。17世纪海尔蒙特栽培的柳树实验结论:植物可以更新空气有人重复了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得到相反的结果,所以有人认为植物也能使空气变污浊?1771年普利斯特利实验1779年,荷兰的英格豪斯 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只有在阳光照射下才能成功;植物体只有绿叶才能更新空气。 到1785年,发现了空气的组成,人们才明确绿叶在光下放出的是O2,吸收的是CO2。水二氧化碳氧气光光能化学能储存在什么物质中?德国梅耶500多次实验才发现1864年萨克斯实验绿色叶片黑暗处理遮光曝光碘蒸汽不变蓝
变蓝结论: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下产生了淀粉酒精脱色同位素
标记法 用氧的同位素18O分别标记H2O和CO2,使它分别成为H218O和C18O2。进行两组光合作用的实验:1941年,鲁宾、卡门实验光合作用释放的O2全部来自于H2O卡尔文(美国)用14C标记14CO2,供小球藻进行光合作用,探明了CO2中的C的去向,称为卡尔文循环。同位素标记法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又是怎样合成的?光合产物中有机物的碳来自CO2H2O类囊体膜酶光反应阶段光、色素、酶叶绿体内的类囊体薄膜上水的光解:(还原剂)ATP的合成:光能转变为活跃的化学能贮存在ATP中场所:条件:物质变化能量变化进入叶绿体基质,参与暗反应供暗反应使用暗反应阶段CO2的固定:C3的还原:叶绿体基质中[H] 、ATP、酶场所:条件:物质变化能量变化CO2 五碳化合物 C5 CO2的固定三碳化合物 2C3叶绿体基质
多种酶糖类[H]光合作用的过程总反应式色素分子可见光C52C3ADP+PiATP2H2OO24[H]多种酶酶(CH2O)CO2吸收光解能固定还原酶光反应暗反应类囊体薄膜叶绿体基质叶绿体类囊体的薄膜上叶绿体的基质中需光、色素和酶需多种酶、[H]、 能量ATP 光能转变为ATP中活跃的化学能ATP中活跃的化学能转化为糖类等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水的光解
ATP的合成CO2的固定C3的还原延长光合作用时间
增加光合作用面积增加光能利用率提高光合作用效率控制光照强弱
控制光质
控制温度
控制CO2供应
控制必需矿质元素供应
控制H2O供应提高复种指数(轮作)
温室中人工光照合理密植
间作套种通风透光
在温室中施有机肥,
使用CO2发生器阴生植物
阳生植物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措施红光和蓝紫光适时适量施肥合理灌溉保持昼夜温差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及应用:2.外部因素反应条件:光、温度、必需矿质元素
反应原料: CO2浓度、水1.内部因素植物种类不同同一植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叶龄)同一植物在不同部位的叶片光照强度CO2
吸
收
量CO2
释
放
量光照强度在黑暗中呼吸所释放出的CO2量光补偿点光饱和点ABCA点处光照强度=0,只进行呼吸作用B点处CO2吸收量=CO2释放量,也就是光合作用速率=细胞呼吸速率此时的光照强度为光补偿点。C点处所对应的光照强度为光饱和点,也就是即使光照强度再增加,光合作用强度也增加很少真正光合速率= 净(表观)光合速率+呼吸速率真正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温度温度会直接影响酶的活性.
由于暗反应是酶促反应,故温度 主要影响暗反应.1.适时播种
2.温室栽培植物时,白天适当提高温度,晚上适当降温.CO2浓度b:CO2的补偿点c:CO2的饱和点 a—b: CO2太低,农作物消耗光合产物;
b—c: 随CO2的浓度增加,光合作用强度增强;
c—d: CO2浓度再增加,光合作用强度保持不变;
d—e: CO2深度超过一定限度,将引起原生质体中毒或气孔关闭,抑制光合作用。bcade应用:1.多施有机肥
2.温室栽培植物时还可使用CO2发生器等.
3.大田中还要注意通风透气.1.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2.水是体内各种化学反应的介质
3.水还影响气孔的开闭,间接影响CO2进入植物体水应用:
预防干旱
合理灌溉温度高,蒸腾作用过强,气孔关闭,也影响了CO2原料的供应矿质元素1)氮:各种酶以及NADP+和ATP的重要组成成分
2)磷:是NADP+和ATP的要组成成分,维持叶绿体膜的结构和功能
3)钾:光合作用合成糖类、以及将糖类运输到块根、块茎和种子等器官,都需要钾
4)镁:叶绿素的重要组成成分应用:合理施肥自养生物 以光为能源,以CO2和H2O(无机物)为原料合成糖类(有机物),糖类中储存着由光能转换来的能量。例如绿色植物。异养生物 只能利用环境中现成的有机物来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例如人、动物、真菌及大多数的细菌。化能合成作用 利用环境中某些无机物氧化时所释放的能量来制造有机物。少数的细菌,如硝化细菌。光能自养生物化能自养生物所需的能量来源不同(光能、化学能)例如:硝化细菌、硫细菌、铁细菌等少数种类的细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