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2单元第7课 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课件(共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2单元第7课 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课件(共3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12-18 10:14: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3张PPT。国庆阅兵典礼上
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服装中山装各部分的含义?其一,前身四个口袋表示礼、义、廉、耻。袋盖为倒笔架,寓意为以文治国。
其二,门襟五粒纽扣(区别于西方的三权分立)表示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
其三,袖口三粒纽扣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其四,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
其五,衣领定为翻领封闭式,显示严谨治国的理念。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中国国民党的国父”孙中山(1866-1925)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二十世纪中国三大伟人之一课程标准:
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第7课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建立辛


命九州风雷动(背景)首义武昌城
民国肇新基(过程)成败后人说(评价)革命的遗产(感悟)爆发
高潮
结局 1911年10月4日,清廷谕令内阁创作“国乐”,可是,一周后国歌就变成了挽歌! 一周后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大清帝国在看似偶然的一枪中轰然倒塌?是历史的必然还是偶然?历史的疑惑帝国主义民族危机清政府统治危机维新派走不通农民阶级不成功1895—1911年历史大事记
1895年,《马关条约》
1898年,戊戌变法、义和团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
1901年,《辛丑条约》,
1901年, 推行清末新政
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
1911年,黄花岗起义败,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 进行革命需要做哪些准备?
在武昌起义前,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
进行了哪些艰苦卓绝的努力?中国的出路在哪里?进行革命,“铲除专制,实现共和!”实现现代化合作探究一:概括辛亥革命背景与条件(2)社会基础:(1)时代背景:(3)经济基础:(4)阶级基础:(5)思想基础:(6)组织基础:(7)军事基础:《辛丑条约》后,民族危机严重清政府不得民心,统治风雨飘摇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扫除数千年种种之专制政体,脱去数千年种种之奴隶性质,诛绝五百万有奇被毛戴角之满洲种,洗尽二百六十年残惨虐酷之大耻辱,使中国大陆成干净土……
惊数千年之睡狮而起舞,是在革命,是在独立。……中华共和国万岁!中华共和国四万万同胞的自由万岁!
——邹容《革命军》
根据材料概括邹容的革命思想。
资产阶级革命思想:自由平等、天赋人权、民主等合作探究一:概括辛亥革命背景与条件(2)社会基础:(1)时代背景:(3)经济基础:(4)阶级基础:(5)思想基础:(6)组织基础:(7)军事基础:《辛丑条约》后,民族危机严重清政府不得民心,统治风雨飘摇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同盟会成立概况1905年日本东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民族 创立民国, 民权 平均地权 民生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孙中山、黄兴民报三民主义标志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性质: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合作探究一:概括辛亥革命背景与条件(2)社会基础:(1)时代背景:(3)经济基础:(4)阶级基础:(5)思想基础:(6)组织基础:(7)军事基础:辛亥革命正是从1894到1911年革命能量不断 聚集的总爆发!《辛丑条约》后,民族危机严重清政府不得民心,统治风雨飘摇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广州黄花岗等一系列武装起义 某学者指出,在“改革与革命的赛跑”中,当改革的路被堵死,革命的爆发也就是时势使然了。与其说“革命”是下层“激进”的结果,不如说是被上层“顽固”逼迫出来的。好在革命后,在革命党、立宪派、袁世凯与清廷的四方博弈中,以极少的牺牲达成了和解。 可见,该学者认为
???A.辛亥革命的爆发纯属偶然???????
B.清廷改革失策加速革命爆发
???C.革命是拯救中国的唯一出路?????
D.清末“新政”改革毫无成效辛


命九州风雷动(背景)首义武昌城
民国肇新基(过程)成败后人说(评价)革命的遗产(感悟)爆发
高潮
结局二、首义武昌城 民国肇新基(过程)1.爆发:武昌起义 1911.10.10
发展:各地纷纷响应,清政府土崩瓦解
2.高潮:南京临时政府建立时间:1912年1月1日
定都:南京
临时大总统:孙中山
国旗:五色旗
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元,
1912年为民国元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概况公元X年=民国Y年+1911五色旗 “只要袁世凯宣布赞成共和,迫使清帝退位,我孙中山就让出临时大总统的职位。”
1912年2月清帝退位,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位,3月,袁世凯在北京任临时大总统。3.结局: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南北议和)辛


命九州风雷动(背景)首义武昌城,民国肇新基(过程)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南京、五色旗、公元纪年)
1912年2月清帝退位
袁世凯篡权(1912年在北京就职)
1912年3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阅读思考:
(1)第一章的主权归属有何特点?与中国古代社会人们的认识有何不同?
(2)第二章中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哪些观念?第一章“总纲”,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二章“人民”,规定:“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人民得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信仰等自由。A.主权在民B.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主权在君(古代)(3)第三、四、六章中的权力分工体现了什么思想? 第三章“参议院”,规定:“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四章“临时大总统副总统”,规定:“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参议院内阁副署之,才能生效。”;
第六章“法院”,规定:“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C.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三权分立”D.实行“责任内阁制” 1912年3月3日,同盟会在南京举行大会, 在制定约法问题上,胡汉民和宋教仁大开舌战,宋主张中央集权,胡主张地方分权.最后孙中山调停,建议加上一条”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主权在民,根本上否定了君主专制 意义何在?临时加上的一条临时改变了一个制度 1911年12与25日,孙中山召开党内高层会议时说,非常时期,他必须独揽大权,最后大家同意采取总统制.但是1912年3月11日,袁世凯宣布就职的第二天颁布的临时约法则将“美式总统制”改为“法式内阁制”。这么做的目的何在?防止袁世凯专制独裁,最终保障民主共和制。①从法律性质上看: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
②从法律内容上看:
倡导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责任内阁等
③从法律意义上看:
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结束和民主共和制的建立,标志着法治取代了人治。合作探究二:评价《临时约法》三、成败后人说(评价)有人说:“辛亥革命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提示:衡量一场革命的成败,关键是看革命的预定目标和根本目的是否在大多数程度上达到了!直接目的
——推翻满清政权,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
根本目的
——推翻帝国主义压迫,铲除封建制度。清朝
龙旗民国五色旗封建王朝覆灭,民国建立封建王朝民国政府专制独裁依旧,
民族危机依旧看得见的“ 新”和未消失的“ 旧”签定卖国的“二十一条”1916年袁世凯复辟帝制政治 1913年对300多名中小学生的调查显示,他们崇拜的十位历史人物依次为:孔子157人、孟子61人、孙中山17人、颜渊11人、诸葛亮8人、岳飞7人、王阳明6人、黎元洪6人、华盛顿3人、康有为2人、袁世凯2人。你崇拜谁——1913年的民意调查新旧交替时期,思想的新旧杂陈看得见的“ 新”和未消失的“ 旧”封建思想依然强大 民主共和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P K思想看得见的“ 新”和未消失的“ 旧”革除蓄辫、缠足陋习,礼仪、服饰、 婚丧等社会习俗有所改变。 但封建旧思想依然存在。 一些秀才、举人们不肯剪发而偷偷把辫子掖起,戴帽遮掩,或将辫发盘在头顶戴上儒巾, 掩藏完毕,张扬过市,面有得色。材料: 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法令﹐如:革除历代官厅“大人”﹑“老爷”等称呼,禁止蓄辫、缠足等。
1912年民国政府通令将中山装为礼服,修改中山装造型,并赋于了新的含义。社会 习俗看得见的“ 新”和未消失的“ 旧”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较快 但未解决土地问题,人民依然困苦工厂里的童工贫民窟经济功绩
巨大;
历史
巨变;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1.清王朝灭亡2.民国,临时约法; 3.民主共和思想, 4.社会习俗变化.5.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反帝
反封建,
为现代化奠定基础未实现民族独立,
未彻底反封建,
未改变社会性质但民国有名无实未解决土地问题;合作探究三:评价辛亥革命辛亥的百年精神:爱国奉献与时俱进创新四、革命的遗产(感悟)南京中山陵一、革命背景
危机、新政、经济、阶级、 思想、政党、时机
二、革命过程
武昌首义、民国建立、《约法》颁布、窃取果实
三、革命评价
性质、进步意义、不足之处
四、革命遗产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