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课 开国大典(课件+朗读)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6课 开国大典(课件+朗读)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3.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12-17 22:51:34

文档简介

课件38张PPT。有哪一种典礼比建立国家的典礼更隆重?有哪个日子比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更让人激动万分?没有,没有!今天我们有幸能够重温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开国大典。1.认识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典礼、委员、协商、外宾、汇集、诞生、庄严、宣告、欢呼、电钮、瞻仰、飘拂”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抄写课文第七自然段。1949年10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部队接受检阅。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按动电钮升起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 点击
听朗读√√√√√?√宾 瞻 诞 擎 钮 奔bīnzhāndànqíngniǔbèn薄卷闷号参倒行奔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说一说课文写了什么?本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特别是毛泽东的领袖风采。结构:上下组词:大典 典礼造句:明天我们学校将举行毕业典礼。音序:D 部首:八书写指导:中横要长,托住上部,“八”的点有力。典diǎn书写指导:左宽右窄,左边上窄下宽,“刂”竖钩挺而有力。结构:左右组词:副主席 副业造句:副业繁荣了农村经济。音序:F 部首:刂副fù书写指导:上下相等,“女”横画要长托上盖下。结构:上下组词:委员 委托造句:老师委托把今天的作业告诉小玲。音序:W 部首:禾委wěi书写指导:左窄右宽,“十”的竖长,“办”两点呼应。结构:左右组词:协商 齐心协力造句: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没有战不胜的困难。音序:X 部首:十协xié书写指导:“宀”宽而扁,“兵”居中且横长。结构:上下组词:外宾 宾至如归 造句:这家酒店给人以宾至如归的感觉。音序:B 部首:宀 宾bīn书写指导:左窄右宽,右边撇捺舒展,竖为悬针竖。结构:左右组词:色泽 光泽造句:这件玉器色泽鲜艳,造型奇特。音序:Z 部首:氵泽zé书写指导:上部三横分布均匀,撇捺舒展。结构:上下组词:奏起 弹奏造句:他熟练地弹奏起心爱的吉他。音序:Z 部首:一奏zòu书写指导:左窄右宽,“延”的捺画舒展。结构:左右组词:诞生 诞辰造句:阵地1949年的10月日新中国诞生了。音序:D 部首:讠诞dàn书写指导:左窄右宽,右边末横略长。结构:左右组词:电钮 按钮造句:现在的机器大多数都是电钮控制”音序:N 部首:钅钮niǔ书写指导:上部左窄右宽,右边长撇舒展,“言”笔画紧凑。结构:左右组词:瞻仰 瞻前顾后造句:我们做事不要瞻前顾后的。音序:Z 部首:目瞻zhān书写指导:左窄右宽,“弗”的撇为竖撇。结构:左右组词:飘拂 吹拂造句:春风吹拂着水面。音序:F 部首:扌拂fú书写指导:左窄右宽,“马”末笔变成提,“可”横长。结构:左右组词:骑兵 骑马造句:牧民们骑马扬鞭驰骋在辽阔的草原上。音序:Q 部首:马骑qí书写指导:左小右大,“又”的捺均为点,“木”横画要长托住上部。结构:左右组词:嗓子 嗓音造句:他回答问题的时候嗓音洪亮。音序:S 部首:口 嗓sǎnɡ书写指导:冖略宽托上盖下,撇画舒展,竖弯钩圆转有力。结构:上下音序:D 部首:儿
造句:作为一名党员必须成为群众的贴心人。组词:中国共产党 党员党dǎnɡ典礼:
爆发:
诞生:
郑重举行的仪式,如,开学典礼,开业典礼。
造句:今天我们在大礼堂举行开学典礼。
①火山内部的岩浆突然冲破地壳,向四外迸出。②突然发作,(事变)突然发生。
造句:人群中突然爆发出一阵响亮的欢笑声。
出生。本文指新中国的成立。
造句:一个泥人在他手中诞生只要几分钟。肃立:
开国大典:
排山倒海:
恭敬、庄严地立着。
造句: 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上,同学们都肃立、敬礼、唱国歌。
创建国家的重大典礼。本文指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而举行的仪式。
造句:中国的开国大典庄严而隆重。
形容力量强,声势大。本文指会场上的掌声大而热烈。
造句: 参加狂欢的人如排山倒海般涌向广场。庄严 庄重都有严肃、认真的意思。
“庄严”多形容气氛。“庄重”多形容言语、举止等。
1.庄严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矗立在广场中间。
2.元旦晚会上,主持人穿的衣服很庄重。 宣告  宣布都有“把事情告诉别人让别人知道”的意思。
“宣告”多用于重大事情,带有庄严、严肃的色彩。“宣布”多用于一些强制性或约束性强的事情,适用范围比较广。
1.新中国的成立向全世界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2.评委们即将宣布这场比赛的结果。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写开国大典之前,天安门广场的情况。
第二部分(第5-14自然段)写开国大典的盛况。
第三部分(第15自然段)写开国大典结束后,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本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特别是毛泽东的领袖风采。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1.看拼音写词语。
xié shānɡ dàn shēnɡ yǎn zòu zhān yǎnɡ协 商诞 生演 奏瞻 仰2.读句子,说说你从句中体会到人们的什么心情。请用词语概括。
(1)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   )
(2)他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广场上的人们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    )
(3)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   )
(4)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   )急切兴奋自豪激动3. 仿写句子。
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到了秋天,田野里已经成了稻子的海洋,微风吹动稻子,像海上的波浪。4.写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1)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 )
(2)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传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传到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 )
夸张排比课件38张PPT。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难点)
2.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重点)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课文,老师送给大家一把金钥匙,这就是核心问题和串珠问题。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理解课文。核心问题:
课文是怎样表现人民自豪、激动的心情的?又是怎样表现毛泽东的领袖风采的?
串珠问题:
1.开国大典的“大”主要体现在哪里?
2.开国大典分为几个部分?为什么阅兵式最能表现开国大典的盛况?
3.作者为什么反复写广场的“红旗”“红灯”、群众的“掌声”“欢呼声”?表现了什么?
4.说说“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这句话的意思。
听录音回顾课文“会场在天安门广场。广场呈丁字形。丁字形一横的北面是一道河,河上并排架着五座白石桥;再北面是城墙,城墙中央高高耸起天安门的城楼。丁字形的一竖向南直伸到中华门。在一横一竖的交点的南面,场中挺立着一根电动旗杆。第二自然段按照什么顺序介绍了会场的布置情况?以“丁字形”为基点,按照先横后竖的顺序,详细介绍了会场的布置情况。拓展1:
读第(2)段,请你画一张天安门广场的示意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略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体会蓝色字体的词语。“一……就……”“直奔”“摸着黑”等词语让我们感受到参加典礼的人们的急切、激动与兴奋的心情。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什么?它有什么意义?“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这一宣布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毛主席的宣布,震动了全中国,使全中国人民感到无比欢欣,无比激动,无比自豪,它表明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拓展1: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传到农村,____________;传到学校里,____________;传到工厂里,__________。
 农民们个个喜笑颜开,好似迎来了期盼已久的丰收年 
师生们欢呼雀跃,歌声、笑声充斥着整个校园 
工人们更是开足马力、克尽厥职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这两个句子表达了群众怎样的感情?这是写人民群众看到人民解放军部队接受检阅时的举动,因为我们的军队是如此威风凛凛,纪律严明,坚强壮大,人民的国家有了钢铁长城,人民的幸福有了可靠的保障。这里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子弟兵的无比信赖和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什么?这句话运用了借喻的修辞方法,“红流”指的是游行队伍。写出了游行队伍之长,火光之亮。借喻阅读方法解密:判断借喻的方法概念:借喻是比喻的一种。是以喻体来代替本体,本体不出现没有喻词,直接把甲(本体)说成乙(喻体)。用“仿佛”“好像”“他想”等词语引出。
效果:借喻由于只有喻体出现,所以能产生更加深厚含蓄的表达效果,同时也使语言更加简洁。
判断方法:本体不出现,没有喻词,只出现喻体。同学们刚才已经跟随老师走进文本,感受到了开国大典的激动人心,让我们拿起金钥匙开启智慧之门。核心问题: 作者通过场面描写表现人民自豪、激动的心情:如“一齐欢呼”“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去”“把手掌都拍麻了”“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央人民政府万岁!’”等。更多的是通过侧面描写来展现毛泽东的领袖风采:如当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时,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等。课文是怎样表现人民自豪、激动的心情的?又是怎样表现毛泽东的领袖风采的?1.开国大典的“大”主要体现在哪里?大典的“大”主要体现在:成员多,到会群众范围广:四面八方、汇集……;来得早:早上六点多就入场;人数多:成了人的海洋;热情高:直奔,五更天,摸着黑;秩序好: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串珠问题:2.开国大典分为几个部分?为什么阅兵式最能表现开国大典的盛况?宣布典礼开始 → 奏国歌 → 宣布新中国成立 → 升国旗 → 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 → 阅兵式 → 群众游行
接受检阅的部队有海军、步兵、炮兵、战车师、骑兵师、空军……兵种多。阅兵场面中介绍了海军、步兵、炮兵、战车师、骑兵师、空军;这些部队的出色表现,让我们看到了一支威风凛凛、纪律严明的人民军队,让我们看到了国家的军事力量。3.作者为什么反复写广场的“红旗”“红灯”、群众的“掌声”“欢呼声”?表现了什么?反复写“红旗” “红灯”,是为了写出开国大典的欢庆气氛,反复写群众的“掌声”“欢呼声”则表现出了人民群众喜悦、激动的心情,更表现出了其对毛泽东的无限爱戴,对祖国未来的憧憬和向往。4.说说“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这句话的意思。“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不仅是指灯笼火把照亮了北京城,而且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北京城永远摆脱了过去的黑暗统治,获得了光明。会场情况:“丁”字形广场阅兵盛况毛主席出现宣告成立宣读公告群众游行大典盛况开国大典本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特别是毛泽东的领袖风采。青年毛泽东
边继石等
毛泽东16岁的时候,离开家乡,进入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比起有钱人家子弟,他很穷,年纪也大些。但是他比他们成熟得多,特别是他的作文,每篇都写得好,在全校出了名。这期间,他读了更多的书。有一次,他读了一本《世界英雄豪杰传》,对书里写到的华盛顿、拿破仑、林肯、彼得、卢梭等人物非常佩服,在书上打了许多记号,写了好多批语,还对同学们说:“中国也要有这样的人物才行。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努力呀!”
毛泽东从这时候起,就立志要做个救中国的人了。半年以后,他又到长沙进了中学。不久,反对清朝统治的武昌起义爆发,长沙的革命党人也举行起义,宣布脱离清朝政府。毛泽东十分兴奋,心想:革命终于起来了,我既然要救国,就不能袖手旁观,我要去当兵,上前线去。于是,他毅然退了学,参加了新军,整天和士兵们一起操练,准备到战场上保卫革命果实。
不料,清朝被推翻了,可革命的成果被封建军阀袁世凯窃夺了。毛泽东大失所望,决定退伍,继续求学。1913年,他考入了长沙的一所师范学校,就是有名的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在这所学校里,他学习了五年多,奠定了他的知识和学问的基础,也充分显示了他独特的性格。
当时在第一师范,提起毛泽东,没人不知道,他是个很特别又才华出众的学生。他博览群书,尤其喜欢读文学、历史和哲学著作,主张多读、多写、多想、多问。同学们经常看见他晚上在走廊的灯下看书,或是自备一盏灯,看个通宵。他写的文章常常被当作“范文”张贴出来,引起轰动;他也经常去找老师求教,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为了养成自学的习惯,他甚至故意到人来人往又嘈杂的城门口看书,锻炼脑力高度集中的本领。
提起毛泽东锻炼身体的事,就更让人佩服了。他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体育之研究》,主张人要“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他自己就有意强化身体的适应能力。比如“冷水浴”:用井水浇身;“日浴”:在阳光下晒身;“风浴”:站在开阔地界,让大风尽情地吹;“雨浴”:下雨天到外面行走,让雨淋个透。他还锻炼一天吃两顿饭甚至一顿饭;至于到湘江中去游泳,更是常有的事。
长沙城郊的岳麓山是个风景如画的地方。毛泽东经常和同学蔡和森等人去爬山、跑步,有时候还露宿在山里。有一次,他和蔡和森露宿郊外,一个在山上睡,一个在山下睡。事后,蔡和森的母亲问他们为什么不在一起,毛泽东笑笑说:
“这样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培养胆量啊!”
毛泽东的成长说明:一个人在学生时代,应该脚踏实地多学多练,不怕吃苦,还要敢于“自找苦吃”,才能为国为民做出贡献,自己也受益一生。他当时在日记中写过一句很有气魄的话:
与天奋斗,其乐无穷!
与地奋斗,其乐无穷!
与人奋斗,其乐无穷!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沁园春·雪》 毛泽东)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礼记·乐记》戴圣)【十大元帅】指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的十位军事家,分别是: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
【五岳】是中国画家董希文于1953年完成的著名油画,描绘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上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一刻,为董希文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作者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来记叙的, 生动的场面描写表达了中国人民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深厚思想感情。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继续开国大典的,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1)朗读课文点拨:在解决生字词的基础上把课文读正确、流利。然后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把感情融入到字里行间,用声音表达出来。(2)课文是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记叙的。(3)课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先记叙了大典开始前会场的情况,然后讲述了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宣读公告,接着讲述了阅兵式,最后讲了群众游行。2.默读课文,画出文中描写毛主席的动作和群众的反应的语句,并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教师点拨:课文中描写毛主席的动作的语句不多,但很典型,群众的反应在文中的描写还是比较多的,认真找一找。然后结合课文,根据自己的理解谈出感受即可。
参考答案:略我从毛主席的话语中感受到了中国人民防身的解放的万丈豪情。从群众的反应中感受到了人民群众为新中国的成立而欢欣鼓舞的心情。3.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体会人们当时的心情,在从课文中找出能表达人们强烈感情的句子讨论交流。教师点拨:(1)句中“直奔”,本课指直接奔向会场,开国大典在下午三点钟举行,可是群众清早就到了车站,直接到了会场,由此可以看出群众激动、急切的心情。(2)句中的“一齐”是共同的意思,三十万人的目光能够在同一个时间,在没有指挥的情况下,做出同一个动作,难能可贵。 参考答案:(1)句体会到人们激动、兴奋的心情,人们急切想参加开国大典。(2)句体会到群众对毛主席的无限热爱,对新中国的无限热爱,人们热切盼望见到毛主席。找句子讨论交流略。4.背诵,抄写课文第七自然段。 教师点拨:第七自然段共有两句话,开头是重复的,只要记住顺序就可以很容易地背诵出来。开始是“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后来是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全国各地,“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边理解边背诵。
参考答案:略。         
一、读一读,在加横线字的正确读音下打“√”。
1.聂(nè niè)荣臻将军任阅兵总指挥。
2.郊区的农民是五更(ɡēnɡ ɡènɡ)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
3.他用强(qiánɡ qiǎnɡ)有力的语调(tiáo diào)向全世界发出新中国的声音。
4.人们有的擎(qín qínɡ )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    √√√√√         二、辨字组词。
嗓(   ) 钮(   ) 诞(   ) 擎( )
噪(   ) 纽(   ) 延( ) 警( )
   嗓子噪音电钮纽扣诞生延续擎着警察三、句子加工厂。(按要求写句子)
1.缩句。
(1)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毛主席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修改病句。(用修改符号在原句上修改)
假日里,老师和蔼的笑容和抑扬顿挫的声音经常响起在我的耳边。
3.写句子。(用上加横线的词语)
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广场汇集了群众队伍。毛主席宣读公告。示例:这个小村寨成了她心灵的驿站。经常浮现在我的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