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滁州西涧
一、说教材。
诗歌《滁州西涧》选自初一下课本的《课外古诗词背诵》。此诗写春游滁州西涧所见到的情景,从诗人创造的涧边幽草、水急舟横的清幽意境中,传达出一种悠闲恬淡的心情。可谓诗中有画,景中寓情。这首七言绝句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可以让学生在理解和体会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来感受诗歌意象的美。
依据素质教育中“提高审美观,提高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的要求,我为本课制定了三个教学目标。
1.读: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准确朗读诗歌。
2.赏:体会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心境。
3.诵:当堂背诵诗歌。
教学的重点是:
反复朗诵,理解诗歌内容。这首诗歌意象鲜明且意蕴深远,学生需要反复朗读来理解作品的内容,感受诗歌的美,从而在感情上产生共鸣,体会意境。
教学的难点是:
感受诗歌的闲淡宁静之景,体会末二句以飞转流动之势来衬托闲淡宁静之景的写法,以此充分感受作品“诗中有画”的特点。并能流利的背诵。
教学时间:一课时。
二、说教法
针对教材内容,本节课主要运用诵读法、欣赏法、观照法三种教学方法。
第一种诵读法。初一学生身心特点既不同于儿童期也不同于青年期,既不是孩子,又不是成人,因此遵循学生的身心特点,在语文教学时,主要的教学策略是朗读教学。在朗读教学时,要注重指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一般训练到实用训练,循序渐进。从具体诗句如何朗读到通过朗读来体会诗歌的情感及感悟文辞诗点。
第二种欣赏法,诗歌的意象描述如画,意蕴丰富,表现出诗人的感情美。教学中当启发学生联想和想像,想像画面,体验意境。可以让学生循声得情,在诵读中体会贯穿在作品中的文气,再由文气品味出感情。
第三种观照法,为了让学生更深入的体会诗歌运用的衬托手法,可采用国画来观照,让学生在欣赏与比较里感受衬托手法在诗歌作品中的妙处。
三、教学过程
一导语
前面我们已经接触过许多唐代大诗人的作品,他们都各具风格。比如: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以“高雅闲淡”著称的诗人韦应物的传世佳作《滁州西涧》,一起来品味他的高雅闲淡!
二、师范读《滁州西涧》请学生朗读,再齐读。
三、这是一首山水诗,那我们可以用欣赏山水国画的方法来欣赏它。
国画中有一种技法称为:点染法,和我们文学中讲的“文眼”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这首诗歌中,每一句都有一个文眼。
1、比如说第一句诗,讲的是?(草)那么这个草是什么样的草呢?(幽草)这里的“幽草”即是第一句的文眼,用“幽”来点染“草”。幽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沉静、安闲)那么,这个“幽”字在这里就赋予了“草”独特色彩和意味!作者就独怜(爱)这幽草。
2、那么请同学们自己来找其余三句诗中的文眼。(鸟鸣、潮急、舟横)急、
3、分别对各个文眼进行分析。
鸟鸣——大家还知道哪些诗歌中出现了黄鹂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笔下的黄鹂活泼可爱,生机勃勃,表现了作者悠然自得的情怀。那么韦应物笔下的黄鹂鸣叫也是这样的含义吗?
高高在上的深树林中的黄鹂传来清脆的鸣叫,作者对它是什么态度呢?这就要从第一句诗中去寻找答案了,是什么?(毫不在意,因为他“独怜”幽草)至于他为什么不在意呢我们呆会儿再来分析。接着来看第三句的文眼——潮急。
这里首先要提到一个自然现象,在春天桃花盛开的时节,往往会出现多雨的天气,称之为桃花汛。这时候山涧里河水暴涨,形成了“潮急”的景象。那么这里的“急”除了形容潮水外,还有别的含义吗?作者来这里享受清幽的环境,到晚上了,没想到春雨不断竟涨起了春潮。此时,作者应该是什么样的心情呢?(急于归航)于是,他慌忙地去找他的舟——舟在河中是什么样的呢?(舟自横)为什么会横着呢?(水的力度很大)进一步突出了当时这春潮的急!
四、我们请一位同学来总结一下这首诗的内容,概括出来就是——春涧寻幽
五、进入诗歌的意境
请同学们根据前面的赏析图景来想象一下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卷呢?请发言。
六、体会作者的情感
1、怜——喜爱,怜惜。开篇将幽草、黄鹂并提,用“独怜”的字眼,很明显地表露了诗人安贫守节,不高居媚时的胸襟。
2、舟自横——这里需要联系着作者的身世来理解它的深意了!
韦应物出生官宦家庭,享受着世袭特权,早年是唐玄宗的皇家卫队中的一员,过着骄奢腐化的生活。经历了安史之乱后,他深受震撼,发奋读书,27岁中进士,走上了仕途。做过滁州、江州、苏州等地的刺史。他深为中唐政治腐败而忧虑,也十分关心民生疾苦,但他无能为力。这首诗就委婉地表达了他的心情。
诗中的“舟自横”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以及对自己无所作为的忧伤。
七、请同学们评论此诗,谈谈自己的收获。
八、背诵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