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0张PPT。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白居易
《琵琶行》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一年四季中,春天是妩媚的,她常给人以艳丽动人的美,所以,纵然是客居他乡、彻夜难眠,在《临安春雨初霁》中,陆游还会给我们留下“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名句,如果说春天让人朝气勃发、浮想联翩的话;而夏天常常是热情的,她给人以无穷的回味,所以漫步“沉淀着彩虹似的梦”的康桥,在《再别康桥》中,徐志摩先生要慢吟轻咏“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那么,秋天呢? 其实秋天是多姿多彩的------秋让人平心静气、深思细品。请同学们打开诗词歌赋的记忆库,捡拾出几片金黄的秋叶,我们来共同品味吧。
同样是秋天,刘禹锡高歌“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马致远悲吟“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李清照缠缠绵绵“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有人独立寒秋,英姿勃发,放眼“万类霜天”,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秋日里,毛泽东读到的是壮丽。 有人登高,笔下出现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的景象,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 有人在秋中徘徊,目之所及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和“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秋雨里,柳永读到的是凄苦。 由此可见,文学作品,常常是客观现实和作者的主观感受的统一体,我们阅读文学作品贵在“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现实,体会蕴含在文章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秋思”作为一种文化积淀已熔铸到华夏儿女的血液之中。那么散文大家郁达夫笔下的秋又是如何一种况味呢?让我们伴着钢琴曲《秋日私语》,一同走进《故都的秋》。
文学院08研:蔡自成学习目标:理解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一体”的艺术手法。
学会分析借景抒情散文的阅读方法。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浙江省富阳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创造社”,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活动,并到南洋参加新加坡华侨抗敌委员会、新加坡文化界战时工作团、文化界抗日联合会的工作,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坚持抗日斗争。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郁达夫和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 富于浪漫主义的感伤气息,笔调洒脱自然,语言清新优美,具有强烈的主观抒彩。创作风格郁达夫,三岁丧父。17岁便随长兄一起赴日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岐视的十年。在个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在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止如水似的文学。” 代表作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她是一个弱女子》、《薄奠》、《出奔》、《茫茫夜》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出版有《达夫全集》(七卷)、《达夫散文集》、《达夫游记》、《达夫日记集》和《郁达夫选集》等。 《沉沦》初版封面郁达夫诗词原稿 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离杭州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时代背景 在这二三年间,郁达夫的确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在杭州期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 ????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郁达夫不同时期的照片课题释义“故都”表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秋”字确定了描写的内容,题目明确而又深沉。故都的秋=北平的秋? 送友人???
?李 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体现对
北京的
喜爱眷念向往惆怅
之情全文的结构1、总起2、分写(3-11)3、总结 一九三四年八月北平快速阅读课文,思考:找出直接体现作者喜爱故都的秋的句子,
那么作者喜爱故都的秋的什么特点?
特别地来的清,
来得静,
来得悲凉。故都的秋美在哪里呢观秋色,听秋声,品秋味
思考题(学生讨论):
作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为我们描绘了五幅故都的秋景图,请同学们结合课文给五幅秋景图概括一个小标题。破屋 浓茶 小院 碧天鸽声 日光 残垣 蓝朵秋草清晨院中所见早晨落蕊所感秋蝉衰弱残声秋雨微叹秋凉灰沉沉的天底下
息列索列的雨声
一阵冷风
都市闲人着装举止、
神情声调北方果树奇景
清晨院中所见早晨落蕊所感
秋蝉衰弱残声
秋雨微叹秋凉
北方果树奇景秋 景 图1.表现秋天色彩的词语有哪些?注意间接描写的地方。 观秋色 落蕊 (白里透黄)
天底 (灰沉)
青布 (青)
秋果 (淡绿微黄)芦花 (白)
柳影 (灰)
夜月 (白)
碧空 (碧)
牵牛花(蓝)2、文中描写的诸多色彩的总的格调是什么?
3、面对这么多的冷色,假如你是一个孤独的旅行者,你心里会产生什么样的感受?冷色调忧伤 惆怅 寂寞 悲伤我们来听听故都的秋声,主要有哪些声音呢? 虫唱
钟声
鸽声
帚声
蝉声
雨声
人声 假如你是一个孤独的飘零者,身处在如此寂静的秋天里,心里会有什么感受?
惆怅 寂寞
忧伤 悲伤品秋味 故都的秋,是
作者的闲情漫话。
“一语天然万古新,
去掉豪华见纯真”
清水出芙蓉,闲笔
出真情。这便是郁
达夫笔下的的秋。 ⑤秋树的奇景议论: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地能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瑟的感触。记叙:①清晨院中所见的景象
②槐树的落蕊
③秋蝉的残声
④秋雨话秋凉中国的文人与秋——悲秋文化之根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特别黑暗
中国文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特别尖锐,对社会对人生的感触尤为深刻
“诗言志”,“诗缘情”,“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中国文人,特别是现实主义文人,总是通过文学作品干预生活,针砭时弊,抒情言志,所谓愤怒出诗人。
郁达夫议论中国文人与秋的关系,也是说明自己赏秋悲秋的文化渊源,曲折地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内心的苦闷。作者多次写到南国之秋的原因写南国之秋是为了南北对比,以南衬北,突出故都的秋感人至深,令人向往眷念。文中写了“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息列索落的雨声”,“缓慢悠闲的人声”,同样给人以幽静的感觉,这是什么原因?这是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以静衬动,以有声衬无声。形成了一种“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上述声音是细小的,能听到这些细小的声音,就能给人幽静的感觉,说明这个地方寂静无声。阅读下列文段,请你谈谈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文段1:相思树上的碎花,落满了一地;白了头的芦苇,在水边摇曳。在群雁南归的时节,老农忙着在秋日下曝晒刚收割的谷粒,一张张纯朴的脸上,浮现着满足的笑容。
文段2: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散文诗:《故都的秋》是一首诗,深沉而含蓄。
《故都的秋》是一幅画,美丽而落寞。
《故都的秋》是一支歌,忧伤而又苍凉。
练习以景传情:仿写诗句仿照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的格式把故都的秋景连缀成诗,并表达出作者(郁达夫)的情感。要求:即抓住景物的特点,又表露出作者的心境。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示例天净沙
秋情
破屋小院浓茶,
碧天蓝朵鸽声,
漏光残垣秋草。
槐蕊落地,
落寞人在故都。天净沙
秋思
破屋槐树秋蝉,
清晨浓茶鸽声,
桥头树下闲人。秋雨话凉,
落寞人在故都。示例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