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93张PPT。 故都的秋 课件让我们走进秋天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太平御览》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宋玉
碧云天,黄叶地,
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西厢记》有关秋天的诗句2018-10-13秋 词自 古 逢 秋 悲 寂 寥,
我 言 秋 日 胜 春 朝。
晴 空 一 鹤 排 云 上,
便 引 诗 情 到 碧 霄。刘禹锡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 王勃《滕王阁序》有关秋天的诗句2018-10-1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
《登高》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有关秋天的诗句2018-10-13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李贺《李凭箜篌引》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故都的秋郁达夫作者介绍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
1922年日本留学归来后,与郭沫若等组织“创造社”。1930年参加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赴武汉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宣传抗日。1945年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于苏门答腊。
代表作品有: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她是一个弱女子》《出奔》;散文《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等。
郁达夫的散文带有鲜明的自叙性质,充满了热情、浓郁、清新的情韵,毫不遮掩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境,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忧郁而又秀丽、隽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2018-10-13郁达夫、郭沫若、成仿吾1938年底赴新加坡,从事报刊编辑和抗日救亡工作。 1942年流亡到苏门答腊,化名赵廉隐居下来。不久,当地日本宪兵部强迫他去当翻译,暗中保护和营救了不少当地志士和华 侨,并获悉了日本宪兵部许多秘密罪行。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他为“为民族解 放殉难的战士”,并在他的家乡建亭纪念。郁达夫的创作风格独特,以小说和散文著称。是中国现代浪漫主义主观抒情小说的重要开拓者。其中以短篇小说《沉沦》是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现代白话短篇小说集,包括《银灰色的死》《南迁》。《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1934年的郁达夫2018-10-13郁达夫与孙荃(原配)郁达夫与夫人王映霞2018-10-13郁达夫在苏门答腊最后的寓所2018-10-13郁达夫北京故居(前海北沿11号院)2018-10-13 鉴赏散文的一般方法
1、朗读,有情感的朗读,深入领悟语 言和语感。
2、联系背景,深入理解主旨。
3、抓住关键句和词语进行品评和鉴赏。
4、鉴赏语言特色、艺术手法,领会意境。
5、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走进文本
朗读故都的秋课件?解题:
“故都”二字表明描写的地点,作者用“故都”而不用北平或北京,更带有一种文化底蕴和历史沧桑感,也包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情。为什么不叫“北平的秋”,而叫故都的秋?浏览后思考:作者对北平的秋天是什么样的情感?愿付出生命不辞千里眷恋、热爱、痴迷读罢全文,你认为郁达夫主要是从哪个方面来写故都的秋,请用一字概括。色 声 形 味 实 情读第1段,思考题:
故都的秋是怎样的? 请找出总体概括故都秋天的特点的词语。清静悲凉思考题:真正写故都秋的在什么地方?3到11段读第3~11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作者选择了北国之秋的哪五幅图画进行描绘的?2、文中集中描绘秋景的几幅画面,主要在哪些段落?请用四字短语概括每一景观的内容。清晨静观、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日胜果
提示:作者所写的景似乎是信手拈来,无序,这正是散文形散特点的体现,这些景虽散,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清、静、悲凉。这就是文章不散的神。本文正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2018-10-13小结在第一幅图画中,作者描绘了哪些意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018-10-13四合院秋景2018-10-13 破屋
一丝 一丝日光
牵牛花的颜色
疏疏落落的秋草
碧绿的天色
驯鸽的飞声
庭院秋景特点:清、静、悲凉手法:衬 托北国的槐树碧绿的天色
一丝一丝的日光2018-10-13质疑:
作者为什么认为以蓝色或白色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静对着喇叭似的牵牛花静对着喇叭似的牵牛花2018-10-13青天下驯鸽的飞声2018-10-13 作者选取了破屋、高天、驯鸽的飞声、破壁腰中、蓝色或白色的牵牛花、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等意象,这些 意象的组合,无一不显示出环境清幽、萧瑟,透露出作者悠闲中的孤寂、落寞。
2018-10-13槐树落蕊“微细”
“柔软”
“细腻”
“清闲”
“落寞”
静清悲凉秋蝉残鸣“衰弱”
“残声”
“啼唱”(清、静、悲凉)怎一个“愁”字了得!秋雨淋人人知秋:灰沉沉的天底下
息列索列的雨声
一阵冷风
都市闲人着装举止、
神情声调(清、静、悲凉)2018-10-13思考与探讨写秋蝉的目的何在?2018-10-13明确 几声秋虫的哀鸣足以牵动作者心魂,渲染了故都之秋冷落、悲凉的气氛。此处以动衬静,令人顿生“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之感,加“浓”秋味。
2018-10-13秋雨图
在闲话秋雨图中,作者特意加入
了雨中“都市闲人”的对话,其用意何在?明确:用这样的京腔京调的社会人物
来丰富自然的风物,用这“落寞和
感伤”的京味来烘托“清、静、
悲凉”的北国的秋味。
云散雨霁谁点缀,桥头斜影叹秋凉。佳日秋果图2018-10-13淡绿淡黄的颜色
成熟至八九分
清秋佳日果树秋天之奇观:2018-10-13老北京的枣树2018-10-13 文章表现秋景色彩的词有:蓝、白、青、淡红、紫黑、碧绿、淡绿微黄等。还有灰,“灰蒙蒙的天底下”。 这些表现秋景色彩的词都偏重于冷色调,表现了作者心中孤独、冷清、悲凉的心情。 丰富多彩的故都之秋2018-10-13陶然亭2018-10-13钓鱼台2018-10-13西山秋景2018-10-132018-10-132018-10-13天坛故宫2018-10-13潭柘寺玉渊潭2018-10-13故都的秋总写
(1—2段)北国的秋:清、静、悲凉江南的秋:慢、润、淡分写
(3—11段)记叙清晨静观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日胜果观秋色:清听秋声:静品秋味:悲凉议论人皆感秋非到北方不可中国文人尤甚总写
(12—13段)南国之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北国之秋:色彩浓,回味永向往品味赞美 眷恋2018-10-13总结: 本文开头和结尾都以北国之秋和江南之秋作对比,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中间主体部分,按照“清”“静”“悲凉”三个层次,逐一描绘故都的清秋景色。故都的秋景共有五种:清晨静观图、落蕊轻扫图、秋蝉残鸣图、都市闲人图、胜日秋果图。最后部分以议论收尾,进一步赞颂北国之秋。首尾照应,回环往复;中间部分展开,酣畅淋漓。 2018-10-13相同的秋天,为什么在不同人眼中各各不同?
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悲欢,我们身边的世界始终如一,可是,我们心中的感情却种种不同。正是我们带着自己喜怒爱恨的眼睛,将始终如一的客观世界折射成了只属于我们自己的海市蜃楼。
本文的“形”是什么? “神”是什么? “形”与 “神”的结合点是什么?形:故都的自然风物(五幅秋景图)神:淡淡的忧愁、孤独的落寞、深深的眷恋之情。结合点:清、静、悲凉。 作者笔下的“故都的秋” ,在小院中每座低矮的破屋内外;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在秋蝉的每一声残鸣中;在秋雨的每一个雨点中;在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也在那故都闲人充满了京腔的互答声中。 作者如此淋漓尽致地绘秋景、谱秋声、摄秋实,真实地表达了他对故都的热爱之情。
慢润淡思考题:
1到2段写的是什么?用什么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读一、二自然段,分别用三、四个字概括北秋、南秋?北国之秋:清、静,悲凉。南国之秋:慢、润、淡作者感受分别是什么?饱尝一尝、向往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清
静
悲
凉南国之秋故都的秋→对比慢
润
淡思考题:
作者写故都之秋意外的南国之秋用意何在?运用了什麽手法?南国的秋味比不上北国的秋味 直抒对北国之秋的无比眷恋之情对比的手法明确:最大的区别在于:味。
四个比喻又是从饮食文化入手,让人从饮食中的“味”去领悟秋之“味”,让人从形象的“味”去品味抽象的“味”。北国之秋就像“白干、馍馍、大蟹、骆驼”,让人感到味烈、味深、味浓、味久;而南国之秋就像“黄酒、稀饭、鲈鱼、黄犬”,让人感到味润、味浅、味淡、味短。用如此丰富生动的意象又令人读后回味悠长,明了于胸。本体——南国的秋与北国的秋黄酒 —— 白干稀饭 —— 馍馍鲈鱼 ——大蟹黄犬 ——骆驼喻体比喻味烈
味深
味浓
味久味润
味浅
味淡
味短北国之秋:清、静、悲凉南国之秋:慢、润、淡对比
衬托北国之秋——南国之秋味2018-10-13怀念、留恋、向往--热爱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郁达夫说:“要把情感渗入到景物描绘中去,使读者几乎不能辨出这美丽的自然是不是多情善感的主人公的身体的一部分”,达到了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境界。思考:
写第12节的作用是什么?中心句: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落脚点: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主题探究 王国维说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家笔下的景和物都依附着一定的情感,而这情感又是作家本人的情感历程的再现。文中的景物表面看都是秋的真实色彩,实际是北国的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是自然界的客观色彩与作者内心的主观色彩的自然融合。因为作者所处的时代,在作者内心投下了深远的忧虑和孤独者冷落之感的阴影,作者笔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自然就笼上一层浓郁深远的忧虑和冷落之情。
背景 1、此文写于1934年, 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正是怀着最后再看一眼北平的心情重游故地。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满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课文第十二段)郁达夫也感染上了中国文人的悲秋情结。
2、郁达夫,三岁丧父。17岁便随长兄一起赴日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岐视的十年。在个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
3、在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如止水似的文学。”1933年到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虎视中原,国民党政府对外投降,对内镇压。由于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离开上海,避居杭州,过着游山玩水的隐逸生活.这期间,作者写了大量的寄情山水排遗郁闷的散文。
1945年9月17日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主观上
1 旧中国政治黑暗,作者思想苦闷,逃避现实。
2 郁达夫个人气质上有多愁善感的一面。
3 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 。
4.个人生活经历和婚姻经历。客观上
季节是秋天,所以作者选取了秋天所特有的景物和特有的自然色彩。 5.尽管作者对秋极尽赞美之情,可我们从字里行间感受到的却是作者的寂寞、孤独、忧伤、悲凉,这是为什么呢?故都的秋在作者那个时代也不乏明艳之色,也有繁闹景象,作者为什么不写这些? 第一,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这导致他思想苦闷,逃避现实;
第二,也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郁达夫三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
第三,还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在杭州期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2018-10-13 6.第12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主要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这一段由现实中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感受,写到外国著名诗人、中国古代著名诗人对秋的描写。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说明感秋处处有,而中国的文人最突出,秋的“深味非北方莫属”,还是为了突出北国之秋。这就使整个文章的情、景、理交融起来,充实了内容,深化了主题,同时也使文章疏朗不羁,挥洒自如。 2018-10-13故都的秋总写
(1—2段)北国的秋:清、静、悲凉江南的秋:慢、润、淡分写
(3—11段)记叙清晨静观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日胜果观秋色:清听秋声:静品秋味:悲凉议论人皆感秋非到北方不可中国文人尤甚总写
(12—13段)南国之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北国之秋:色彩浓,回味永向往品味赞美 眷恋2018-10-13 5.尽管作者对秋极尽赞美之情,可我们从字里行间感受到的却是作者的寂寞、孤独、忧伤、悲凉,这是为什么呢?故都的秋在作者那个时代也不乏明艳之色,也有繁闹景象,作者为什么不写这些? 第一,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这导致他思想苦闷,逃避现实;
第二,也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郁达夫三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
第三,还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在杭州期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2018-10-13有人认为作者是“颂秋”的,也有人认为作者是“悲秋”的,你认同哪种观点? 8.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这种追求是否意味着消极和颓废? (1)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的眷恋之情和对故都的秋的向往;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而且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全文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
(2)不。文中歌颂了秋果旺盛的生命力,可以证明作者并非消极。第12段说明到秋天产生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是人类共有的心理,所以并不消极。2018-10-13对 比 把两种对立物或一种事物的两个对立面列举出来,造成鲜明对照,这种修辞格就叫对比。 两种对立物的对比,可以突出好与坏、善与恶、美同丑的对立,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例1: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一物两面的对比,可以突出事物本身所包含的矛盾现象,使人对事物有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如: 例2:卖盐的,喝淡汤。 2018-10-13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如: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反衬
1、以动衬静,如: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2、以声衬寂,如;
“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3、以乐景衬哀情,如: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2018-10-13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早 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2018-10-13 枯藤 老树 昏鸦
小桥 流水 人家
古道 西风 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小院
破壁
破屋
碧天
飞声
漏光
蓝朵
白花
秋草
浓茶
槐蕊仿《秋思》仿照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格式把故都的秋景连缀成诗,并表达出作者的情感。 枯藤 老树 昏鸦
小桥 流水 人家
古道 西风 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小院
破壁
破屋
碧天
飞声
漏光
蓝朵
白花
秋草
浓茶
槐蕊仿《秋思》 仿《秋思》 小院 破屋 浓茶
碧天 蓝朵 白花
漏光 飞声 残壁
秋草疏疏
落寞人在故都破屋 浓茶 小院,
碧天 鸽声 漏光,
秋草 蓝朵 残垣。
槐蕊轻落,
孤寂人在北方。 仿《秋思》
本文通过描写故都秋景,抒发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无比怀念与眷恋之情,又寄寓了作者深远的忧思与孤独的落寞之感。(主旨) 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深情的眷恋,对故都秋的向往;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而且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本文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故都的秋故都的秋是一首诗,深沉而含蓄
故都的秋是一幅画,美丽而落寞
故都的秋是一支歌,忧伤而苍凉
故都的秋是一杯茶,苦涩而清醇下课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