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马说》练习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才美不外见(xiàn)
B.骈死于槽枥之间(cáolì)
C.食(shí)之不能尽其材
D.其真无马邪(yé)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策之不以其道 道:正确的方法
B.安求其能千里也 安:怎能
C.执策而临之 临:面对
D.故虽有名马 虽:但是
3.指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 ( )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骈死于槽枥之间
C.马之千里者
D.虽有千里之能
4.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1)一食或尽粟一石 _________________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______________
5.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来陈述作者对某种问题的观点,《马说》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和摧残、埋没人才的行为表达强烈的愤慨之情。
B.《马说》围绕着“不知马”这一中心逐层展开论述。开头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中间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最后总结全文。21cnjy.com
C.《马说》第二段中四个“不”有力地谴责了“喂马人”的无知。
D.“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
6.填空。
(1)本文选自《 》,作者是 朝的 (人名),字 。河南河阳(今孟县)人,祖籍昌黎,世称 ,因曾任吏部侍郎,又称 。
(2)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
(3)本文采用了 的写法,“千里马”喻指 ,“伯乐”喻指 ,“食马者”喻指 。21·cn·jy·com
二、课外类文阅读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www.21-cn-jy.com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2·1·c·n·j·y
【乙】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①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②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③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④,千里之马至者三。【来源:21·世纪·教育·网】
【注】①首:马的尸骨。②捐:丢弃。③之:指死马。④期年:满一年。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策之不以其道 __________
(2)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______________
(3)买其首五百金 ________________
(4)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_______________
8.【甲】【乙】两文中“千里马”的共同喻义是: _____________。
9.甲文借伯乐相马的故事,发出了“ ”的感慨,表达的主题是 ,乙文借“古之君王”费尽周折遣人以五百金购得已死千里马的故事,表达的主题是 。 21教育网
10.将下面两个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解析:“食”应该读“sì”)
4.(1)有时
(2)通“饲”喂
5.D(解析: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其真不知马也”)
6.(1)《韩愈文选》 唐 韩愈 退之 韩昌黎 韩吏部
(2)其真不知马也
(3)托物寓意 人才 识别人才的人 浅薄愚妄的封建统治者
(4)助词,没有实在意义。
8.人才
9.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对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摧残人才以及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 应该重视人才,用诚心吸纳人才,才能得到人才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10.(1)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不识千里马呀。
(2)我要买的是活马,哪里用得着为了一匹死马而丢掉五百金?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5张PPT)
马说
语文版 九年级上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激趣导入
请说一说有关马的成语?
一马当先、-跃马扬鞭、天马行空、千军万马、马到成功、马不停蹄、老马识途、车水马龙
从这些成语中,我们不难看出,从古至今,人们都喜欢马,对马的印象非常好。唐代文学家韩愈就写过一篇有关马的文章,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介绍作者
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他的作品集为《昌黎先生集》。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著名领袖,主张“文以载道”,反对浮华文风,提出“惟陈言之务去”。韩愈推动了文学发展,被后世称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的散文句式灵活多变,文笔流畅而有气势,对后世的文风产生了巨大影响。
韩愈
(768-824)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创作背景
韩愈25岁中进士后,长期得不到任用。最初他在长安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翟用,但结果是“待命”四十余日,而“志不得通”。经此挫折后,他不得不去依附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仕途如此坎坷,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之士不受重用,这些都使他痛感明主难遇。在这种心情下,他写了《马说》一文。
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
21cnjy.com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祗(zhǐ)
骈(pián)
槽枥(cáolì)
伯乐(lè)
一食或尽
粟一石
(shí dàn)
食马者(sì)
积累字词。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请听课文朗读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通“饲”,喂)
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通“才”,才华)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祗”通“祇”,只是)
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表现)
其真无马邪
(“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通假字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古今异义词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
安求其能千里也
(古义:怎么;今义:安全,安定,安装)
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
21cnjy.com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策之不以其道(这里是“鞭打”的意思) 执策而临之(马鞭)
策
食
一词多义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虽有千里之能(才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代词,代“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代词,可译为“它的”)
其真无马邪(表示推测、反问的语气词)
能
其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第一部分
第三部分
第二部分
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1):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2):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3):总结全文。表达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第1自然段说明了什么
强调伯乐的重要性。
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对马的认识?
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的马来说,应该是这样。
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有所不同。
如果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里识别出来,发挥不出它的特长,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第2自然段说明了什么
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进一步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无法施展才华。
第2自然段中哪些句子可以体现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直接原因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
第3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不是天下无千里马,而是不识马。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本段通过哪些语言来体现食马者的浅薄愚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本段中哪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 怎样理解
其真不知马也。 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归纳文章主旨。
《马说》一文中作者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深刻地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埋没人才和摧残人才表达了强烈的愤慨之情。
教学目标
拓展延伸
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表达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本文中“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什么样的人
“伯乐”比喻识别人才的人,“千里马”比喻人才,“食马者”比喻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
教学目标
拓展延伸
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手法,寓思想于形象之中。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人才能充分发挥才能。全文寄托了作者的愤懑不平之情,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行为进行了控诉。
教学目标
课堂小结
韩愈是一匹千里马,但是在那个封建社会却得不到重用。而在当代,只要你是一匹千里马,就不愁找不到自己的广阔空间。同学们,让我们每个人都来做一匹千里马,到自由广阔的天地间驰骋吧!
课堂练习
一、解释加点的意思
⑴故虽有名马
⑵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⑶骈死于槽枥之间
二、按原文填空。
1、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的主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或: 其真不知马也。
其真不知马也
即使
屈辱,埋没。
并列而死
教学目标
作业布置
熟练背诵课文,做课后练习题。
教学目标
板书设计
马说
遭遇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
食不饱,力不足
才美不外现
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主旨:其真不知马也
谢 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
第24课《马说》教学设计
课题 马说 单元 第6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九年级
学习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争做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并在自己不被挖掘出来的时候要敢于毛遂自荐。
能力目标 熟练背诵课文。
知识目标 1.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及句式结构。2.疏通文意,理解本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重点 积累文言知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难点 理解文章蕴含的寓意。
学法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教法 任务驱动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请说一说有关马的成语:(一马当先、-跃马扬鞭、天马行空、千军万马、马到成功、马不停蹄、老马识途、车水马龙------)从这些成语中,我们不难看出,从古至今,人们都喜欢马,对马的印象非常好。唐代文学家韩愈就写过一篇有关马的文章,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思维发散 通过成语,开启学生的思维,法、激发学习兴趣,进入学习状态。
讲授新课 二、初读感知1.介绍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他的作品集为《昌黎先生集》。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著名领袖,主张“文以载道”,反对浮华文风,提出“惟陈言之务去”。韩愈推动了文学发展,被后世称为“唐韩愈25岁中进士后,长期得不到任用。最初他在长安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翟用,但结果是“待命”四十余日,而“志不得通”。经此挫折后,他不得不去依附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仕途如此坎坷,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之士不受重用,这些都使他痛感明主难遇。在这种心情下,他写了《马说》一文。 3.自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1)了解作者及理解文题 。(2)自由朗读课文,圈出课文中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即文章的古今字词。 (3)再读课文, 理解课文各段的意思 。4.积累字词。祗(zhǐ) 骈(pián) 槽枥(cáolì) 伯乐(lè)一食或尽粟一石(shí dàn)食马者(sì)5.请听课文朗读,完成下列各题:(1)通假字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华)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通“祇”,只是)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安求其能千里也(古义:怎么;今义:安全,安定,安装)(3)一词多义策食能其 6.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第一部分(1):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第二部分(2):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第三部分(3):总结全文。表达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 三、精读感悟1.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1)第1自然段说明了什么?〔明确〕 强调伯乐的重要性。(2)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对马的认识?〔明确〕 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的马来说,应该是这样。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里识别出来,发挥不出它的特长,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2.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1)第2自然段说明了什么?〔明确〕 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进一步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无法施展才华。(2)第2自然段中哪些句子可以体现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直接原因?〔明确〕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3.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1)第3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明确〕 不是天下无千里马,而是不识马。(2)本段通过哪些语言来体现食马者的浅薄愚妄?〔明确〕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3)本段中哪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怎样理解?〔明确〕 其真不知马也。 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4.归纳文章主旨。《马说》一文中作者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深刻地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埋没人才和摧残人才表达了强烈的愤慨之情。四、延伸拓展,提高认识1.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明确〕 表达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2.本文中“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什么样的人?〔明确〕 “伯乐”比喻识别人才的人,“千里马”比喻人才,“食马者”比喻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3.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明确〕 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手法,寓思想于形象之中。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人才能充分发挥才能。全文寄托了作者的愤懑不平之情,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行为进行了控诉。 自主学习,相互探究。合作探究,披文入情。读中感悟。 读准字音及准确断句,是翻译、理解课文的关键。理解主要内容,划分段落层次。突破难点,掌握主旨。 发展学生的思维,拓展自身的能力,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课堂练习 一、解释加粗字的意思⑴故虽有名马 ________ ⑵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__________⑶骈死于槽枥之间 __________ 三 、按原文填空。1、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 2、本文的主旨是:___________ 巩固学习目标,加深理解。
课堂小结 韩愈是一匹千里马,但是在那个封建社会却得不到重用。而在当代,只要你是一匹千里马,就不愁找不到自己的广阔空间。同学们,让我们每个人都来做一匹千里马,到自由广阔的天地间驰骋吧! 总结全文,整体掌握。
布置作业 熟练背诵课文,做课后练习题。 帮助理解课文,巩固课文。
板书 马说 突出课文重点,引导学生有条理地整我课文内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