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课件+教案+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愚公移山》课件+教案+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12-19 12:01:50

文档简介

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语文九下《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课题 愚公移山 单元 第六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九年级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寓意,理解对比、衬托手法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2、朗读本文注意语气语调,运用辨证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3、学习古代人民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知识,理解文章结尾的作用;2、体会对比,衬托手法,品味人物语言,感受人物形象,概括故事的寓意。
教学难点 愚公的"智"与智叟的"愚"的体会。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上世纪初新中国刚成立,外面临着帝国主义的封锁,内面临着自然灾害的威胁,毛泽东主席号召全国人民要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与天斗,与地斗。全国人民深受鼓舞,于是有了那个时代特有的热火朝天干革命的场面。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可能会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但在当时的背景下,其意义是不可低估的,这种精神鼓舞了全国人民行动起来,战胜了帝国主义的封锁,也战胜了三年的自然灾害。那么,什么是愚公移山的精神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愚公移山》这篇课文,体会这种精神的神奇之处。 听。 用“愚公精神”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读感知 听朗读,思考下面问题。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子子孙孙/无穷匮(kuì)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读准下面加点字词的读音。魁(kuí)父 箕畚(jīběn) 冀( jì)州孀(shuāng)妻 始龀(chèn) 穷匮(kuì)一厝( cuò) 雍( yōng)南 荷(hè)担智叟(sǒu)   亡(wú)以应   迂(yū)3、愚公一家人为什么要移山?(用课文中原文回答)点拨: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4、愚公一家移山成功了吗?是怎样成功的?点拨:成功了,是靠大力神的帮助成功移山的。 听,并在文中找相关句子。 培养学生结合注解初步理解文意的能力。
文体知识 抽学生答,然后老师给出正确答案。寓言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裁,字数不多,但言简意赅。其特点是篇幅一般比较短小,语言精辟简练,结构简单却极富表现力;常用手法有比喻、夸张、象征、拟人等;故事情节一般都是虚构的。
作者介绍 列子,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作品《列子》又名《冲虚经》,书中记载了许多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如《夸父追日》、《杞人忧天》等,篇篇珠玉,读来妙趣横生,隽永味长,发人深思。后被道教尊奉为“冲虚真人”。 选择性笔记 了解作者生平,积累文学常识。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列子》,成书于战国前期。在当时生产 ( http: / / www.21cnjy.com )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因此,本文采用了神话式的结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了解 通过写作背景的了解,为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作铺垫。
疏通文意 疏通文意:1、太行,王屋二山,方七 ( http: / / www.21cnjy.com )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第一部分)第一部分:本段交待太行、王屋二山的规模及位置。方:方圆,面积。仞:一丈为一仞。河阳:黄河北岸。水之阳为北,水之阴为南;相反,山之阳为南,山之阴为北。2、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 http: / / www.21cnjy.com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第二部分)段意:愚公一家商讨并开始挖山。且:将近。面山:正对着大山。惩:苦于。毕力:尽力。平险:铲除险峻的大山。平,铲除;险: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指:直接。杂然:纷纷地。许:赞同。以:凭借。献:提出。曾:用在否定词前,加强否定效果。损:削减,这里有“铲除”的意思。如……何:把……怎么样。且焉置土石:况且把土石放在哪里呢?且,况且;焉,哪里。诸:兼词,“之于”。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于是带领三个能挑担子的子孙。荷:挑。 叩:敲、打。垦:挖。箕畚:用箕畚。易:交换。反:同“返”,返回。3、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kuì)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第三部分)段意:智叟和嘲笑与愚公的反击。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惠,同“慧”。其如土石何:又能把这些土石怎么样?其,表示反问语气。长息:长长地叹息。固:顽固。彻:改变。若:如,比得上。虽:即使。穷匮:空尽。加增:增加。苦:担心。亡:同“无”,没有。4、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第四部分)段意:愚公一家人的愿望终于实现。已:停止。诚:诚意,诚心。厝:同“措”,放置。陇断:山风的阻隔。 5、全文翻译太行、王屋两座大山,四周各七百里,高七八 ( http: / / www.21cnjy.com )百千丈。本来在冀州的南部、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脚下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进进出出曲折绕远。于是愚公便召集全家人来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使它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意见。愚公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丘都铲平不了,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愚公于是带领儿子孙子中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挖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只有一个儿子,刚七八岁,但却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河曲有一个叫智叟的人笑着阻止愚公说 ( http: / / www.21cnjy.com ):“你真是太不聪明了。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余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根草木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呢?”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孤儿都不如。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何必愁挖不平呢?”智叟无言而对。 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东部,一座放在雍州南面。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岸,没有山冈阻隔了。 笔记。 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文言知识积累 古今异义字 指通豫南(古:直接,今:指示)投诸渤海之尾(古:之于,今:众多)荷担者(古:挑着,今:负荷)山之一毛(古:草木,今:头发)长息(古:叹息,今:休息)惧其不已也(古:停止,今:已经) 笔记。 积累文言知识。
一词多义 (1)且 ①年且九十(将近)②且焉置土石(况且)(2)焉 ①且焉置土石(往哪里)②始一反焉(语气词)(3)之①冀州之南,河阳之北(结构助词,“的” )②汝之不惠(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③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指示代词,“这” )④告之于帝(代词,这件事)⑤跳往助之(人称代词,他们)(4)其①其妻献疑曰(代词,他的) ②感其诚(代词,他的)③其如土石何(副词,加强反问语气)(5)而①面山而居(连词,表修饰)②笑而止之(连词,表修饰)③聚室而谋(连词,表顺承)④而山不加增(连词,表转折)(6)于 ①达于汉阴(介词,到)②告之于帝(介词,向)
通假字 (1)甚矣,汝之不惠(同“慧”,聪明)(2)河曲智叟亡以应(同“无”,没有)(3)一厝朔东(同“措”,放置)
文言句式 且焉置土石?(宾语前置句:句子省略了两个词,补出为:且君置土石于焉?疑问代词“焉”作介词“于”的宾语,所以前置。)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定语后置句。“子孙”是中心语,“荷担者”和“三夫”都是修饰语,即定词,本应放在“子孙”前,这里后置了。)甚矣,汝之不惠。(状语前置句。“甚”是“不惠”的修饰语,即状语,本应放在“不惠”之前,这里后置了,其作用是起强调作用。)
课文精读 1、作者一开始就介绍太行、王屋二山的大小和位 ( http: / / www.21cnjy.com )置,有什么作用?点拨:介绍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和位置,是为了突出移山工作的艰难,为体现愚公精神的可贵作了铺垫。2、愚公这一壮举是否得到家人或邻里的赞同?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点拨:得到了家人和邻里的赞同,从“杂然相许”和“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贵男,始龀,跳往助之”中可以看出。3、挖山过程中有哪些具体的困难? 点拨:①山高大无比:“方七百里,高万仞 ( http: / / www.21cnjy.com )”;②路途遥远:“寒暑易节,始一反焉”;③移山的人又老又少:“年且九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始龀,跳往助之”;④工具简陋:“箕畚运于渤海之尾”。4、文中写京城氏之孀妻弱子“跳往助之”的情节有什么作用?点拨:文章安排这个情节,一方 ( http: / / www.21cnjy.com )面“遗男”“跳往助之”,表示愚公移山的伟大壮举得到了众人的支持,连小孩都来了,说明移山是“北山”人的共同愿望;另一方面从表达上看,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避免了单调,“跳往助之”四字,把孩子欣欣然的神态写出来了。5、愚公妻子与智叟都曾质疑愚公的挖山行动,但两人的“疑”有什么不同?在文中各有什么作用?点拨:这两个人物所说的话, ( http: / / www.21cnjy.com )表面上有相似之处,但目的全然不同。愚公之妻是关心,讲真话,提问题从献疑的角度说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语气较轻,“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说的是她的真实想法。但她并不反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焉置土石?”智叟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 “残年余力”又显得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讥笑和嘲讽,“其如土石何”反问语气很重,在智叟的眼里愚公完全是一个愚蠢至极、无可救药的老头。这两个人物对故事情节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前者的“献疑”,引起全家人讨论运土的问题,导致移山行动的开始;后者的“笑而止之”,引出愚公的反驳,从而自然过渡到神话结尾。6、文章中两个人物的名字,以“愚公”和“智臾”对举,有什么深意?智叟与愚公形成鲜明对比。智叟之“智”在于认 ( http: / / www.21cnjy.com )为愚公“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这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目光短浅,实是愚。愚公之“愚”在于他决定毕生平险、挖山不止。这是造福子孙的大事,愚公目光长远,且认为子孙无穷而山不加增,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实为明智之举。智者实愚,愚者实智。显而易见,这样命名不仅加重了对比色彩,而且具有讽刺效果,从而突出了愚公形象。7、文章以神话结尾,有什么意义?两座山的搬走,虽是大力神所为,但根本原因是愚公移山的精神。这最后一段既是写了事情的结果,同时也是着力写了愚公精神的伟大,具有神话色彩,符合寓言文体的特点。另外,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的封建迷信思想有本质的不同。 讨论交流。讨论交流。讨论交流。讨论交流。 重点细节的作用。细节描写的作用。重点情节的作用。对比分析能力的培养。品味人物形象。结尾的作用探讨。
拓展延伸 愚公一家挖山不止,一代传一代,传到这一代还是继续挖山不止吗?请发挥想象,续写一段文字。 思考。 培养学生的拓展思维能力。
语言品析 别具匠心的对话美这篇寓言故事,虽是以事明理 ( http: / / www.21cnjy.com ),但作者在人物语言的描写上颇具匠心。对话,不仅体现了人物各自的鲜明个性,而且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如其妻说“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智叟说“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两句句式相同,但内容、语气却有很大的差异。再如在情节的发展上,其妻的“献疑”、智叟的“笑而止之”等处对话,都对情节的发展起了恰当自然的推动作用。 选择性笔记。 了解这篇文章的语言特色。
巩固提高 《愚公移山》选自《 》,体裁是 ,本成语故事说明了 的道理。作者 ,名 ,郑国人,战国前期 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列子.汤问》 寓言 只要有决心和恒习,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 列子 御寇 道)2、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雍(yōng)南 惩(chén) 冀(jì)州 B.荷(hé)担 孀妻(shuāng) 始chèn(龀) C.魁(kuí)父 陇(lǒng)断 万仞(rèn)D.穷匮(kuì) 箕畚 (běn) 一厝(chuò)(C)3、下面加点词语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A.且焉置土石 始一反焉B.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C.其妻献疑曰 其如土石何D. 本在冀州之南 投诸渤海之尾(D)4、翻译下面句子(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译:冬夏季节交换了一次,才能有一个往返。(2)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译:凭你残余的年岁和体力,还不能铲掉山上的草木,又能把这些土石怎么办呢?(3)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译: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们会不停的挖下去。5、下面句子与“且焉置土石”句式相同的一句是(B)A.投以骨。(状语后置)B.宋何罪之有(宾语前置)C.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D.寒暑易节,始一反焉。(省略句) 完成练习 巩固课文所学知识。
课堂小结 《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 ( http: / / www.21cnjy.com )篇,这个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故事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毛泽东同志曾经用这个故事教育全党:只要能团结全国人民大众和我们一齐奋斗,就一定能夺取革命的胜利。 听。 通过小结,让学生进上步理解诗歌主题。
板书设计 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目光长远愚公移山 智叟:汝之不惠,不能毁山之一毛 ------目光短浅 可笔记。 学生可直观地了解课文内容。
( http: / / 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7张PPT)
愚公移山
语文人教版 九年级下
导入新知
上世纪初新中国刚成立,外面临着帝国主义的封锁,内面临着自然灾害的威胁,毛泽东主席号召全国人民要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与天斗,与地斗。全国人民深受鼓舞,于是有了那个时代特有的热火朝天干革命的场面。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可能会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但在当时的背景下,其意义是不可低估的,这种精神鼓舞了全国人民行动起来,战胜了帝国主义的封锁,也战胜了三年的自然灾害。那么,什么是愚公移山的精神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愚公移山》这篇课文,体会这种精神的神奇之处。
听读感知
1 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 吾与汝 /毕力平险,指通 /豫南,达于 /汉阴。
(2) 以 /君之力,曾不能损 /魁父之丘,如 /太行、王屋何
(3) 子子孙孙 /无穷匮也,而 /山不加增,何苦 /而不平。
(4)命 /夸娥氏二子 /负二山,一厝 /朔东,一厝 /雍南。
听读感知
2 注意下面字词的读音。
魁(kuí)父 箕畚(jī běn) 冀( jì)州
孀(shuāng)妻 始龀(chèn) 穷匮(kuì)
一厝( cuò) 雍( yōng)南 荷(hè)担
智叟(sǒu)    亡(wú)以应   迂(yū)
听读感知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3 愚公一家人为什么要移山?(用原文回答)
4 愚公一家移山成功了吗?是怎样成功的?
成功了,是靠大力神的帮助成功移山的。
文体知识
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裁,字数不多,但言简意赅。其特点是篇幅一般比较短小,语言精辟简练,结构简单却极富表现力;常用手法有比喻、夸张、象征、拟人等;故事情节一般都是虚构的。
走近作者
列子,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作品《列子》又名《冲虚经》,书中记载了许多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如《夸父追日》、《杞人忧天》等,篇篇珠玉,读来妙趣横生,隽永味长,发人深思。后被道教尊奉为“冲虚真人”。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列子》,成书于战国前期。在当时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因此,本文采用了神话式的结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字词积累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第一部分)
方圆
太行、王屋两座大山,四周各七百里,高七八百千丈。本来在冀州的南部、黄河北岸的北边。

黄河北岸
第一部分:本段交待太行、王屋二山的规模及位置。
字词积累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将近
北山脚下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进进出出曲折绕远。于是愚公便召集全家人来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使它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意见。愚公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丘都铲平不了,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
正对大山
苦于
绕路
尽力
直接
汉水南岸
纷纷
赞同
提出
凭借
铲平
况且
哪里
字词积累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之于
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愚公于是带领儿子孙子中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挖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只有一个儿子,刚七八岁,但却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第二部分:愚公一家商讨并开始挖山。
于是
三个挑担的子孙


用箕畚
寡妇
遗腹子
换牙
交换
同“返”
字词积累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过分
河曲有一个叫智叟的人笑着阻止愚公说:“你真是太不聪明了。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余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根草木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呢?”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孤儿都不如。
同“慧”
铲除
加强反问
叹息
顽固
改变
赶得上
字词积累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即使
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何必愁挖不平呢?”智叟无言而对。
第三部分:智叟和嘲笑与愚公的反击。
穷尽
增加
担心
同“无”
字词积累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山神
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东部,一座放在雍州南面。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岸,没有山冈阻隔了。
第四部分:愚公一家人的愿望终于实现。
停止
恒心
放置
山岗阻断
古今异义
指通豫南(古:直接,今:指示)
投诸渤海之尾(古:之于,今:众多)
荷担者(古:挑着,今:负荷)
山之一毛(古:草木,今:头发)
长息(古:叹息,今:休息)
惧其不已也(古:停止,今:已经)
一词多义
(1)且: ①年且九十(将近)
②且焉置土石(况且)
(2)焉: ①且焉置土石(往哪里)
②始一反焉(语气词)
(3)之:①冀州之南,河阳之北(结构助词,“的” )
②汝之不惠(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③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指示代词,“这” )
④告之于帝(代词,这件事)
⑤跳往助之(人称代词,他们)
一词多义
(4)其:①其妻献疑曰(代词,他的)
②感其诚(代词,他的)
③其如土石何(副词,加强反问语气)
(5)而:①面山而居(连词,表修饰)
②笑而止之(连词,表修饰)
③聚室而谋(连词,表顺承)
④而山不加增(连词,表转折)
(6)于: ①达于汉阴(介词,到)
②告之于帝(介词,向)
(1)甚矣,汝之不惠(同“慧”,聪明)
(2)河曲智叟亡以应(同“无”,没有)
(3)一厝朔东(同“措”,放置)
通假字
文言句式
(1)且焉置土石?(宾语前置句:句子省略了两个词,补出为:且君置土石于焉?疑问代词“焉”作介词“于”的宾语,所以前置。)
(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定语后置句。“子孙”是中心语,“荷担者”和“三夫”都是修饰语,即定词,本应放在“子孙”前,这里后置了。)
(3)甚矣,汝之不惠。(状语前置句。“甚”是“不惠”的修饰语,即状语,本应放在“不惠”之前,这里后置了,其作用是起强调作用。)
课文精读
介绍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和位置,是为了突出移山工作的艰难,为体现愚公精神的可贵作了铺垫。
1、作者一开始就介绍太行、王屋二山的大小和位置,有什么作用?
2、愚公这一壮举是否得到家人或邻里的赞同?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得到了家人和邻里的赞同,从“杂然相许”和“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贵男,始龀,跳往助之”中可以看出。
课文精读
①山高大无比:“方七百里,高万仞”;②路途遥远:“寒暑易节,始一反焉”;③移山的人又老又少:“年且九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始龀,跳往助之”;④工具简陋:“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3、挖山过程中有哪些具体的困难?
课文精读
文章安排这个情节,一方面“遗男”“跳往助之”,表示愚公移山的伟大壮举得到了众人的支持,连小孩都来了,说明移山是“北山”人的共同愿望;另一方面从表达上看,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避免了单调,“跳往助之”四字,把孩子欣欣然的神态写出来了。
4、文中写京城氏之孀妻弱子“跳往助之”的情节有什么作用?
课文精读
这两个人物所说的话,表面上有相似之处,但目的全然不同。愚公之妻是关心,讲真话,提问题从献疑的角度说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语气较轻,“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说的是她的真实想法。但她并不反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焉置土石?”智叟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
5、愚公妻子与智叟都曾质疑愚公的挖山行动,但两人的“疑”有什么不同?在文中各有什么作用?
课文精读
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 “残年余力”又显得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讥笑和嘲讽,“其如土石何”反问语气很重,在智叟的眼里愚公完全是一个愚蠢至极、无可救药的老头。这两个人物对故事情节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前者的“献疑”,引起全家人讨论运土的问题,导致移山行动的开始;后者的“笑而止之”,引出愚公的反驳,从而自然过渡到神话结尾。
课文精读
智叟与愚公形成鲜明对比。智叟之“智”在于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这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目光短浅,实是愚。愚公之“愚”在于他决定毕生平险、挖山不止。这是造福子孙的大事,愚公目光长远,且认为子孙无穷而山不加增,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实为明智之举。智者实愚,愚者实智。显而易见,这样命名不仅加重了对比色彩,而且具有讽刺效果,从而突出了愚公形象。
6、文章中两个人物的名字,以“愚公”和“智臾”对举,有什么深意?
课文精读
两座山的搬走,虽是大力神所为,但根本原因是愚公移山的精神。这最后一段既是写了事情的结果,同时也是着力写了愚公精神的伟大,具有神话色彩,符合寓言文体的特点。另外,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的封建迷信思想有本质的不同。
7、文章以神话结尾,有什么意义?
拓展延伸
课后思考:
愚公一家挖山不止,一代传一代,传到这一代还是继续挖山不止吗?请发挥想象,续写一段文字。
语言品析
别具匠心的对话美
这篇寓言故事,虽是以事明理,但作者在人物语言的描写上颇具匠心。对话,不仅体现了人物各自的鲜明个性,而且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如其妻说“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智叟说“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两句句式相同,但内容、语气却有很大的差异。再如在情节的发展上,其妻的“献疑”、智叟的“笑而止之”等处对话,都对情节的发展起了恰当自然的推动作用。
巩固提升
1、《愚公移山》选自《 》,体裁是 ,本成语故事说明了 的道理。作者 ,名 ,郑国人,战国前期 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
(《列子.汤问》 寓言 只要有决心和恒习,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 列子 御寇 道)
巩固提升
2、下列加点字(蓝色)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雍(yōng) 南 惩(chén) 冀(jì)州
B.荷(hé)担 孀妻(shuāng) 始龀(chèn)
C.魁(kuí)父 陇(lǒng)断 万仞(rèn)
D.穷匮(kuì) 箕畚 (běn) 一厝(chuò)
C
巩固提升
3、下面加点词语(蓝色)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且焉置土石 始一反焉
B.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
C.其妻献疑曰 其如土石何
D. 本在冀州之南 投诸渤海之尾
D
巩固提升
(2)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冬夏季节交换了一次,才能有一个往返。
4、翻译下面句子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凭你残余的年岁和体力,还不能铲掉山上的草木,又能把这些土石怎么办呢?
(3)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
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们会不停的挖下去。
巩固提升
5、下面句子与“且焉置土石”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
A.投以骨。
B.宋何罪之有
C.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D.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B
课堂小结
《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这个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故事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毛泽东同志曾经用这个故事教育全党:只要能团结全国人民大众和我们一齐奋斗,就一定能夺取革命的胜利。
课后板书
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 目光长远
智叟:汝之不惠,
不能毁山之一毛
愚公移山
目光短浅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优质资料?一线名师?一线教研员?
赶快加入21世纪教育网名师合作团队吧!!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http://www.21cnjy.com/zhaoshang/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语文九下《愚公移山》同步练习
基础知识部分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错的一项( )
杂然相许(赞同)
寒暑易节(更替)
固不可彻(通达,这里指改变)
虽我之死(虽然)
2、下面句子中的“其”字与“其真无马邪”一句中的“其”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其真不知马也。
B.其一犬坐于前。
C.其如土石何?
D.惧其不已也。
3、用原文回答问题:
①、智叟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 .
②、愚公认为移山能够成功的理由是: .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讨论时,组长建议同学们发言要直截了当,不必转弯抹角。
B、有德之人不会以权谋私,不会贪污受贿,虽然清贫点,但活得坦荡,没有水落石出之虑,也没有半夜敲门之惊。2·1·c·n·j·y
C、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还需要亿万中华儿女长期地艰苦奋斗
D、这座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位于太行山深处,这里环境优美,民风淳朴。我们到此,真有点儿置身于世外桃源的感觉。21cnjy.com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同学们写作文一定要有真情实感,切忌不要胡编滥造。
B. 我们要随时发现学习过程中的缺点并且及时改正。
C.春天的兰州各大公园绽露出自然的清新和灵秀,成为人们春游的好时机。
D. 通过这次综合性实践活动,使同学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有了很大提高。
6.下面几个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
①直到此时,人们才会相信,动物更有种为人类所不理解的无声的哀怨。
②但是直到真的看到了动物的泪,我才相信动物也和人一样,它们也有悲伤,更有痛苦。
③只是因为它们没有语言,或者是人类还不能破译它们的语言,所以,当人们看到动物的泪水时,才会感动惊愕。21教育网
④本来,我以为泪水只为人类专有,而动物因没有情感,它们也就没有泪水。
⑤第一次看到动物的泪,我几乎是被那一滴泪惊呆了。
A.④⑤①③② B.⑤④③②①
C.⑤④②③① D.④①⑤②③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仔细阅读下面语段,回答文后问题。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 ( http: / / www.21cnjy.com )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直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21·世纪*教育网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敢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21*cnjy*com
1、指出下列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 )
A、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B、甚矣,汝之不惠。
C、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D、河曲智叟亡以应。
2、为下列句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意思。
①河曲智叟:A、老人 B、妇女 C、男子 D、老头
②汝心直固:A、心里 B、思想 C、做法 D、言论
③何苦而不平:A、苦于 B、痛苦 C、愁 D、怕
④曾不若孀妻弱子:A、竟然 B、并、乃 C、曾经 D、可曾
3、选出翻译有错误的一项 ( )
A. 甚矣,汝之不惠。
译文:你可太不聪明了。
B.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译文: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情,害怕他不停地挖下去,报告了这件事给天帝。
C.帝感其诚。
译文: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D.其如土石何?
译文:又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4、对选段分析有错误的一项 ( )
A、智叟和愚公之妻都对愚公移山之事提出了疑问,但愚公之妻是善意的,而智叟的话却句句充满嘲讽。
B、愚公认为移山能够成功,是因为他看到了自然的不变和人的无穷无尽,正确地看待了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
C、智叟之所以对愚公移山采取讥讽的态度,是因为他用变化的观点看问题,看到了自然的巨大力量。
D、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抱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5、有人说这个故事最后还是靠神仙的力量把两座大山搬走的,这样看来,愚公还是无能的,你同意吗
答:
6、结合本文说说愚公精神的实质是什么?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
答: 。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8题。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 http: / / www.21cnjy.com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www.21-cn-jy.com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 ( http: / / www.21cnjy.com )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5.下面句中加点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刘病日笃(病重) 告诉不许(告知) 九岁不行(不能行走)
B.拜臣郎中(授官) 寻蒙国恩(寻求) 当侍东宫(充当、任)
C.逮奉圣朝(及、至) 淋浴清化(蒙受) 夙婴疾病(绕)
D.供养无主(主人) 辞不赴命(致辞) 实为狼狈(难堪)
6.下列各句中的“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①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②臣具 ( http: / / www.21cnjy.com )以表闻。 ③猥以微贱,当侍东宫。④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⑤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⑥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⑦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⑧谨拜表以闻。21·cn·jy·com
A.①②③④ B.⑤⑥⑦⑧ C.①⑤⑦ D.②④⑧
7.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之二虫又何知
B. 猥以微贱 去以六月息者也
C. 急于星火 俨骖騑于上路
D. 且臣少仕伪朝 彼且奚适也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开篇就提出不愿应诏,接着从自己幼年的几件不幸遭遇写起,说明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特殊感情。
B.第二段叙述朝廷对自己多次征召。如果说第一段侧重于表现祖孙情,第二段则推进到君臣之义上,从而引出既要尽孝,又要尽忠的两难状况。2-1-c-n-j-y
C.作者虽然用了不少四字句,有骈文的整丽之工,但语言却绝不雕琢,而是十分自然真切,仿佛是从肺腑流出,不见斧凿痕迹。【来源:21cnj*y.co*m】
D.晋武帝征诏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不愿应诏,就写了这篇申诉自己不能应诏的苦衷的表文。
参考答案
基础知识部分
D
C
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损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②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A
B
C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1、C
2、①D ②B ③C ④A
3、B
4、C
5、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使山神害怕,天帝感动,文章这样写,正是恰恰表现了愚公移山的精神感人至深,其移山之举有不可抗拒的力量。 www-2-1-cnjy-com
6、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惧备任何困难的精 ( http: / / www.21cnjy.com )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需要大力发扬这种精神。因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是一项极其伟大而艰巨的任务,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将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将有千万座“太行”、“王屋”挡住我们前进的道路,如果我们缺乏这种精神,那么,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只能是纸上谈兵,一事无成。
(二)课外阅读
1、C
2、C
3、B
4、A
( http: / / www.21cnjy.com /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