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中图版选修6 第1章 第1节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课件+课时作业(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2018学年中图版选修6 第1章 第1节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课件+课时作业(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图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7-12-18 12:01:22

文档简介

课时作业(一)
一、选择题
1.关于一定历史时期人地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采集狩猎文明时期,人类受环境的制约比较小
B.农业文明时期,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
C.产业革命后,人地关系开始出现矛盾,局部地区产生环境问题
D.到了近代,人们对人地关系的认识逐渐走向系统化和科学化
【解析】 在采集狩猎文明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无法摆脱自然的控制,受环境制约比较大。农业文明时期,生产技术的提高,种植范围扩大,由于不合理的耕作灌溉和放牧等活动,使局部生态环境受到破坏。产业革命后,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加强,人与自然对抗性增强,出现了全球性的环境问题。近代,人类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并且这种认识逐渐走向系统化和科学化。
【答案】 D
人类文明经历了从采猎文明到农业文明再到工业文明以及后工业文明的演进,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环境问题不同。完成2~4题。
2.采猎文明时期,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  )
A.资源短缺、环境污染日益突出
B.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C.人类对生物资源的破坏
D.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加剧
3.环境问题成为全球性的问题,始于(  )
A.采猎文明时期
B.农业文明时期
C.工业文明时期
D.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4.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有了科学萌芽的时期是(  )
A.采猎文明时期
B.农业文明时期
C.工业文明时期
D.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解析】 第2题,采猎文明的主要经济活动是采集和狩猎,可能会造成某些物种灭绝。第3题,工业社会开始,环境污染演变成社会公害,成为了全球性问题。第4题,对于人地关系的认识在农业文明时期就产生了科学的萌芽,例如此时的中国逐渐产生了保护生物和因地制宜等主张。
【答案】 2.C 3.C 4.B
5.人类正确对待环境的态度是(  )
A.停止或减缓人类的发展,使环境恢复原始面貌
B.减少向环境索取物质和能量
C.自然资源的生产潜力可不断扩大和提高,人类可以无限制地从环境中获取能量和物质
D.协调人类发展和环境的关系
【解析】 人类和环境之间应当走和谐共生的发展之路。
【答案】 D
6.以下反映了人地关系和谐发展的是(  )
A.伦敦烟雾事件
B.渤海伏季休渔
C.华北地区超采地下水
D.赤潮的发生
【解析】 A、D均是由于人类排放过多废气、废水而导致的;过量开采地下水,会引起地面下沉等生态问题;实行伏季休渔制度有利于鱼类的再生,符合人地关系和谐发展的要求。
【答案】 B
7.下列说法反映了新的环境观的是(  )
①“只有一个地球”的公益广告 ②保护生物多样性
③“盛世滋丁,永不加赋” ④提倡塑料袋购物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 “盛世滋丁,永不加赋”是鼓励生育的政策,容易导致人口过度增长,使人地矛盾更加尖锐。使用塑料袋购物容易造成“白色污染”。
【答案】 A
8.能促进人类与环境统一的生产活动是(  )
A.山区毁林开荒
B.围湖造田
C.在黄淮海平原上建造林网
D.过量抽取地下水
【解析】 A、B、D选项表述的生产活动都破坏了周围的环境,使得周围环境与人类对立起来,C选项表达的人类活动的目的是防止风沙对黄淮海平原农业产生影响,使得周围环境和人类活动协调发展。
【答案】 C
“宇宙飞船经济”是把地球看成一个巨大的宇宙飞船,除了能量要依靠太阳供给外,人类的一切物质需要靠完善的循环来得到满足。生命在这川流不息的物质需要循环中得以体现。“宇宙飞船经济”要求人类按照生态学原理建造一个自给自足、不产生污染的经济或生产体系,它将是一种封闭的经济体系,其内部具有极完善的物质循环和更新的性能。据此回答9~10题。
9.“宇宙飞船经济”体现了(  )
A.人类依赖自然的思想
B.人类征服自然的思想
C.天人合一思想
D.人地对立思想
10.在该人地关系思想的影响下会使(  )
A.人类崇拜自然,地理环境向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B.人地关系对立,地理环境向不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C.地理环境恶化,人类社会发展停滞
D.人地关系协调发展,人类社会持续发展
【解析】 第9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宇宙飞船经济”是不产生污染的循环经济,体现了“天人合一”或“人地归一”的思想。第10题,“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现了人地关系的协调,使人类社会得以持续发展。
【答案】 9.C 10.D
二、综合题
11.读人口、资源和环境污染相关图,回答下列问题。
(1)20世纪末以前,人口、资源和环境污染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前,世界人口与环境关系的主要矛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关系的主要途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此统计图对人地关系发展趋势的预测忽略了什么因素的影响?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1900年~2000年人口逐年增加,资源不断减少,环境污染不断加剧。2000年之后,人口继续增加,污染状况逐渐改善,但资源短缺依然严峻。人口剧增是资源、环境问题出现的原因,因此控制人口增长是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关系的主要途径。
【答案】 (1)人口增加导致资源减少,环境污染加剧
(2)人口的过快增长与有限的环境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
(3)从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入手,因为资源与环境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人口问题引发的
(4)图中忽略了人口素质对环境、资源等的影响,随着人类环境观念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将会改变目前人口增长、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等方面的现状。
12.阅读下列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 “……可是我们不要过于得意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我们的每一次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的这种胜利,第一步我们确实达到预期的结果,但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意想不到的结果,常常正好把第一个结果的意义又取消了……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砍完了,但是他们却意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
——恩格斯(1876)《自然辩证法》
(1)美索不达米亚等地区成为“不毛之地”,是出现了什么环境问题?会造成怎样的后果?
(2)美索不达米亚等地区成为“不毛之地”的过程是人类在怎样的环境观指导下行为的必然结果?这种发展观为什么容易导致严重的环境问题?
(3)美索不达米亚等地区环境的变迁说明人与环境具有怎样的关系?
(4)通过美索不达米亚等地区环境的变迁,你认为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应怎样做?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人地关系以及环境观的理解。正是在传统发展观的影响下,人类一方面不断地从环境中获得资源和能源,另一方面又不断地向环境排放大量的废弃物,最终才导致了美索不达米亚等地区环境的变迁。
【答案】 (1)土地沙漠化。后果:可利用的土地面积缩小、土地产出减少,土地养育人口的能力降低,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2)传统发展观(或征服发展观)。原因:人类从环境中获得的资源和能源超过了环境的供给能力,向环境排放大量的废弃物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3)一方面,人类依赖于自然界而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人类可以改造环境,环境又反作用于人类,二者具有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4)尊重与善待自然、关爱人类并尊重个人、兼顾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共47张PPT)
环节一
环节二
环节三
课时作业
环节四
生产力水平
蒙昧阶段
盲目崇拜
依赖
依赖性
工业文明
盲目乐观
无视
土地荒漠化
生态系统
环境污染
协调
尊重自然
和谐相处
人类环境
规范
和谐与平衡
人与人
人类与自然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
坏阳自主学习·基础知识
接受信息掌握基础
环阳2合作探究·重难疑点
步步探究吸收内化
坏阳3图表技法·学以致用
翻转学习有效评价
人地关系社会阶段
人类态度
依赖」采集、狩猎文明畏惧崇拜自然
依赖减弱农业文明
无视自然
主宰自然
对抗
工业文明
寻求和谐
信息社
尊重自然
和诸相处

2形成形成
破坏环坑科视点环境伦理观观点物种的
破坏环境
侵犯他人利
益不道德
损害生命维持
系统不道德
环当堂落实·双基达标
自我评估提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