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周;星期 ; 年 月 日
教学 课题 探索碱的性质(1)
教 学 目 标 知识和技能:(1)能够了解实验室常用的三种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氨水)的一些基本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2)牢固掌握氢氧化钠等强碱的安全使用事项;(3)巩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和实验结果的分析归纳能力;过程和方法:(1)引导学生用科学观点去观察现实生活,从中去寻找“身边的化学”,体验化学对人类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2)通过对探究实验的操作、观察和总结归纳,进一步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分工合作的团队精神,以及提高实验的安全意识。
重点 碱类物质的一些通性
难点 碱性物质的特点在生产生活中的具体运用
教 学 过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同学们,我们在前面第一节学习溶液的酸碱性的时候,曾经提到过:生活中常见的一些酸性、碱性以及中性溶液。请问你还记得有哪些溶液是碱性的吗?那你还记得被蚊虫叮咬后,可以擦什么来缓解痛痒的感觉吗?【倾听】碱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在长期的耕种中,由于有机物在分解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有机酸。过分酸化的土壤不适合作物生长。故在生产中,常施用适量的石灰来中和土壤里的酸性物质。在传统的造纸工业中,氢氧化钠也被用来腐蚀原料中所含的非纤维素成分。得到以纤维素为主要成分的纸浆。另外,在冶金、石油、印染、制肥皂等方面也用到了它。 回忆前面所学习的内容。石灰水、氨水、肥皂水、纯碱溶液、苏打水……涂上一些弱碱溶液。例如肥皂水。倾听老师讲述。并能进行一定程度的理解。 达到温故引新的目的。从生活中常见的碱性溶液引入,来进一步学习本节课的新知识。让学生知道碱在生产、生活中其他的一些用途,能够增加学生学习的趣味性、生动性以及实用性。
一、碱能与酸碱指示剂反应:我们在前面学习酸碱指示剂的时候,就已经知道碱性物质能使酸碱指示剂发生变色反应。还记得不同指示剂的变色规律么?二、认识几种常用的碱:实验室中常用的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氨水。前面在学习酸的通性的过程中,我们已经接触到了,碱能够与酸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实验】氢氧化钠与盐酸的反应:取3毫升氢氧化钠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逐滴加入稀盐酸,让同学们观察反应的现象。没有现象能够看到,因为两者和反应的产物都为无色透明,从而引发问题:我们可以通过怎样的手段来让这个反应的发生过程,能够让我们观察到呢?简单介绍几种生活中,利用酸碱中和反应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石蕊遇碱变蓝色,pH试纸遇碱也变蓝色;酚酞遇碱则变红色。写出相应的化学式。仔细观察老师的操作,注意操作规范。无法观察到现象。在滴加盐酸前,加入酸碱指示剂,通过颜色的变化来判断反应的进行程度。 因为在前面的知识讲述过程中,已经涉及到这个知识点,只要以复习的方式就可以带过了。【强调】这几种强碱的腐蚀性很强,在接下来进行的实验操作中要非常注意实验的安全性。一定要按照要求来进行实验。①切勿用手直接去接触强碱药品,②碱溶液不慎溅在皮肤上,应先用大量的水冲洗,再涂上弱酸(硼酸溶液)进行中和。
三、碱与非金属氧化物的反应:【实验】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用一支吸管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入一定量的空气,让学生观察溶液前后的变化。什么颜色的混浊,说明生成了?这个反应就是我们常用来检验“二氧化碳”是否存在的反应方程式。Ca(OH)2 + CO2 = CaCO3↓ + H2O那么,其他的非金属氧化物也能与碱发生类似的反应么?产物又是什么呢?氢氧化钠溶液能够处理工业排放的废气中的酸性气体,比方说:二氧化硫。2NaOH + SO2 = Na2SO3 + H2O 溶液变混浊了。白色沉淀。在课本上做好笔记阅读课本中的反应方程式,总结这类反应的特点。 可以用另外一支试管装少量的没有进行反应的石灰水,进行比较。强调这是检验二氧化碳存在与否的重要反应方程式。提到了工业废气,就可以将引起酸雨现象的缘由讲述一下,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易溶碱制难溶碱:【实验】氯化铜、氯化铁与氢氧化钠的反应。请同学们描述你所观察到的现象:那么,怎么这些碱会不溶于水呢?其他的碱在水中的溶解性又如何呢?所以,我们就要来了解哪些碱是易溶与水的,而哪些则是难溶于水的。易溶:铵、钾、钠、钡难溶:镁、铝、锌、铁、铜、银微溶:钙反应特点:生成(不溶性碱 + 盐) 蓝色沉淀(氢氧化铜)红褐色沉淀(氢氧化铁)翻开P154的溶解性表,总结碱性物质的溶解性特点。 在让学生看到明显的沉淀现象后,可以考虑加入一定量的酸,让沉淀溶解。然后跟前面所学的两种特殊沉淀(硫酸钡、氯化银)进行比较,加深印象。
课堂小结 碱的基本性质包括:1、能与酸碱指示剂反应;2、能与酸进行中和反应;3、能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4、易溶性碱能与某些盐反应,生成难溶碱。
课堂板书 详见教学过程
课后作业 科学同步练习、第三节(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