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声现象(原卷)
■考点一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产生的;一切发声体都在___,振动停止,发声___.
2、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作为传声介质;真空____传声.声音在介质中以___的形式向周围传播.
3、声速的大小跟________有关,还跟介质的____有关.一般情况下,声音在____中传播最快,在液体中比在固体中慢,____中最慢. 15 ℃时空气中的声速是____m/s.
4、回声是指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较大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又传入人耳的声音.人耳区分开回声和原声的最短时间间隔是____s.即人到障碍物的距离必须在____以上,才能听到自己讲话的回声;否则,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比如:同学们在空教室讲话比在操场上讲话声音要洪亮,就是这个原因.
5、人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____振动,这种振动通过____及其他组织传给______,_______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人就听到了声音.
■考点二 声音的特性
6、音调指声音的____,音调高低是由发声体振动的____决定的:频率越高,音调____;频率越低,音调____.
7、频率:发声体每秒内振动的____叫频率,单位为____,符号为___。大多数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是从___ Hz到____Hz.高于____Hz的声音叫超声波,低于___Hz的声音叫次声波.
8、响度指声音的____,响度与发声体的____有关:振幅越大,响度____;响度还与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距发声体越___,响度越大.
9、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即使音调和响度相同,也能分辨它们,这是因为它们的____不同.不同发声体的____、____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就不同.
■考点三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声的利用
10、噪声的定义:(1) 物理学角度:发声体做____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2) 环保角度: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 、____和____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____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11、人们以____(符号为___)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___dB是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
12、控制噪声的途径:(1)从声源处控制, 防止噪声____; (2)在传播过程中控制,阻断噪声的____; (3)在人耳处控制,防止噪声_______.
13、声的利用:(1) 可以利用声音传递____,如回声定位,“B”超,雷达,汽车上的倒车雷达等;(2)可以利用声音传递____,如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的结石.超声波清洗器等。
■易错提示
1.有声源不一定能听见声音,因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闻声识人”是因为音色的不同.
■考点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典例1:手掌按住正在发声的鼓面,鼓声消失了,原因是手:(21世纪教育网)
A.不能传播声音 B.吸收了声波
C.把声音反射回去了 D.使鼓面停止了振动
【考查角度】 声音的产生条件
【解析】本题考查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手掌按住正在发声的鼓面,鼓面停止了振动,故鼓声消失了。故选D。
【答案】D
◇典例2: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____m/s。一根足够长且裸露在地面的铁制直管,管中充满水,当气温为15℃时,在铁管的一端敲击一下,人在另一端最多能听到____次敲击声。如果听到最末一次敲击声离敲击时间为ls,则这条直铁管长____m。
【考查角度】声音的传播速度
【解析】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声音在固体的传播速度最快,在气体中传播速度最慢,液体中传播速度在固体和气体之间。当在铁管一端敲击时,声音就会从铁管、铁管里的水和空气三种介质里传播,所以会听到三次声音;最后听到的是从空气中传来的,所以速度是340m/s,则铁管长:L=vt=340m/s×1s=340m。
【答案】340;三;340
◇典例3:航天员在太空舱外时,他们之间的交流必须要用电子通信设备;但是在太空舱内,他们之间的交流可以不用通信设备而直接对话。航天员在飞船内、外采用两种交流方法的原因是:(21世纪教育网)
A.人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化,人的发声器官不能正常发出声音
B.由于人所处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化,人的听觉器官受到影响
C.飞船内有空气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飞船外没有传播声音的介质
D.由于穿着航天服,直接交流不方便
【考查角度】声音的传播
【解析】航天员在太空中说话,说明声音已经产生,故应该在声音的传播过程中分析原因。根据声音传播的条件——需要介质,结合太空中的特点——真空,可以推断C正确。
【答案】C
◆变式训练
1.1观察图甲能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观察图乙能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
1.2如图所示,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21世纪教育网)
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
B.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C.把声音的振动时间延迟
D.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1.3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常常利用回声来测量距离。一座高山,看上去很近,走了好久还走不到,“望山跑死马”。距离有多远呢?不妨请“应声阿哥”来帮个忙:对着高山喊,听一下回声,记下两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就可以估计出距离了。如果一人对着一座高山呼喊,经过10s后听到回声,那么我们可以断定:(21世纪教育网)
A.高山距我们1 700m B.高山距我们3 400m
C.高山距我们170 m D.高山距我们340⑴
■考点2:声音的特性
◇典例1:?如图所示,将鼓轻敲一下,然后再重敲一下,两次敲击发出的声音相比,发生了变化的是:(21世纪教育网)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频率
【考查角度】响度和振幅的关系
【解析】本题考查影响响度的因素。轻敲鼓,振动幅度小。响度小;重敲鼓。振动幅度大,响度大,故两次敲击声音相比发生的主要变化是响度。故选B。
【答案】B
◇典例2:人能分辨出分别用二胡和小提琴演奏的乐曲《二泉映月》,主要是因为它们的:(21世纪教育网)
A.响度不同 B.音色不同 C.音调不同 D.节奏不同
【考查角度】音色
【解析】本题考查音色不同的判断。因为二胡和小提琴的材料和结构不同,它们产生的音色不同,所以是根据音色分辨出的。故选B。
【答案】B
◇典例3:在同一架钢琴上,弹奏C调“3(mi)”和“1(dou)”这两个音,以下说法正确的是:(21世纪教育网)
A.音色一定不同 B.音调一定不同
C.响度一定不同 D.音调、音色和响度都不同
【考查角度】音调和频率的关系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音调越高,频率越高的理解和掌握。1(dou)的音调低,3(mi)的音调高,说明振动的频率不同,音调越高,振动频率越快。用同一架钢琴,则音色相同,响度与振幅有关,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故选B。
【答案】B
◆变式训练
2.1如图所示,医生使用听诊器是因为:(21世纪教育网)
A.听诊器能使振动的振幅增大,响度增大
B.听诊器能改变发声体的频率,使音调变高
C.听诊器能减小声音的分散,使传入人耳的响度更大些
D.听诊器能缩短听者到发声体的距离,使传入人耳的响度更大些
2.2两列声波在同一示波器上显示的波形如图甲、乙所示,则这两列声波:(21世纪教育网)
A.音调不同
B.响度不同
C.音色不同
D.音调、响度和音色均不同
2.3 蜜蜂载着花蜜飞行的时候,它的翅膀平均每秒振动300次,不载花蜜时平均每秒振动450次左右。有经验的养蜂人能辨别蜜蜂是飞出采蜜,还是采了蜜飞回家,养蜂人主要是根据什么来辨别的:(21世纪教育网)
A.声音的音调不同 B.声音的响度不同
C.路线形状不同 D.飞行高低不同
■考点3: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声的利用
◇典例1:如图所示,根据声音的波形判断,属于噪声的是:(21世纪教育网)
【考查角度】 噪声
【解析】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说,乐音是发声体做有规律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四幅图形中可以很明显看出,只有C图的振动图形是无规律的,故选C。
【答案】C
◇典例2:如图1所示的是控制噪声的几种措施,其中属于防止噪声产生的是:(21世纪教育网)
【考查角度】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解析】防止噪声的产生,就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摩托车的消声器属于这一类型,B、C选项属于阻隔噪声的传播,工厂用的防噪声耳罩则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答案】A
◇典例3:利用“B超”可以帮助医生确定病人体内脏器的情况,这是因为:(21世纪教育网)
A.“B超”声波的频率很大
B.“B超”声波的能量很大
C.“B超”声波进人人体,可在脏器上发生反射,反射波带有信息
D.“B超”声波进人人体可穿透内部脏器治病
【考查角度】 超声波;声音传递能量
【解析】“B超”主要是为了准确地获得人体内部的疾病信息,超声波反射时,带回了人体内部的信息。
【答案】C
◇典例4:通常把频率高于___Hz的声音称为超声,医院里常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的结石,是因为超声能够______填“传递信息”或“传递能量”)。与我们说话时发出的声音相比,超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___(选填“更快”“更慢”或“相同”)。
【考查角度】 超声波;声音传递能量
【解析】本题考查超声的知识。超声是指频率大于20 000 Hz的声音,因为超声可以传递能量,故可除去人体内的结石。声速与介质和温度有关,与发声体无关,故超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与我们说话时发出的声音相同。
【答案】20000 传递能量 相同
◆变式训练
3.1下列做法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是:(21世纪教育网)
A.摩托车装有消声器 B.城市路旁设有隔声板
C.工人戴防噪声耳罩 D.考场附近禁止鸣笛
3.2巴西设计师将3D打印技术与医用B超相结合,给准妈妈腹中胎儿打印了1∶1的3D模型(如图),作为孩子成长的记录。请问B超利用的是____(选填“次声波”或“超声波”),这种波____在真空中传播。
3.3下列事例属于声波传递能量的是:(21世纪教育网)
A.蝙蝠靠超声波确定目标
B.利用超声波消除肾结石患者体内的结石
C.利用声呐探测鱼群
D.利用超声波探测地下储存的石油
1、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21世纪教育网)
A.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
B.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
C.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D.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2、如图1所示,在非洲干旱炎热的草原上,万籁俱寂。一群大象慢慢地向前走,小象在母亲旁边听话地跟着。忽然,不知什么原因,象群停住了。一些大象左顾右盼用人类听不到的声音进行交流。其实质是:(21世纪教育网)
A.大象用次声波交流,人听不见,而大象能听得见
B.大象臓声波交流,人听不见
C.大象不会“说话”,是用感觉和眼神交流的
D.人的听觉有问题
3、决定声音传播速度的是:(21世纪教育网)
A.发声体振动的幅度 B.发声体振动的频率
C.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 D.传播声音的介质和温度
4、如图所示,将正在发出声音的音叉放入水中,能观察到音叉周围溅起许多水花。这说明:(21世纪教育网)
A.发出声音的音叉在振动
B.超声波具有能量
C.声音从空气传入水中响度会变大
D.声音从空气传入水中速度不变
5、甲声音波形如图4所示,把音调比甲高的乙声音输入同一设置的示波器,乙声音的波形是图中的哪一幅:(21世纪教育网)
6、由于科技的进步,现在公安人员在办案时,经常以“声纹”比对,使得犯罪分子无所遁形”为题,警方利用“声纹”已经侦破了多起特大诈骗案。这里的“声纹”指的是声音的:(21世纪教育网)
A.振幅 B.频率 C.音色 D.响度
7、有一种电动牙刷,它能发出超声波,直达牙刷棕毛刷不到的地方,这样刷牙既干净又舒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21世纪教育网)
A.电动牙刷发出的超声波不能在空气中传播
B.超声波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C.超声波的音调很低,所以人听不到
D.超声波能传递能量
8、如图所示把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闹钟和罩的底座之间垫上柔软的泡沫塑料,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闹钟的声音会逐渐变小,直至听不到声音.这个实验说明了:(21世纪教育网)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声波在玻璃罩中发生了反射
C.声音必须通过介质才能传播
D.声波不能在玻璃中传播
9、自然界中有许多奥妙的声,声音是人们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是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理现象.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错误的是:(21世纪教育网)
A.用牙齿听声利用的是骨传导
B.用超声波能击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波具有能量
C.利用声波和电磁波都可以传递信息
D.市区内某些路段“禁鸣喇叭”,这是在声音传播的过程中减弱噪声
10、如图所示,“辽宁号”航母上起飞引导员佩戴有耳罩的头盔,目的是:(21世纪教育网)
A.减弱飞机发动机噪声的传播
B.防止次声波对人耳的伤害
C.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D.减弱飞机发动机噪声的产生
11、能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的事例是:(21世纪教育网)
A.我们听到雨滴打在雨伞上的“嗒嗒”声
B.我们听到树枝上小鸟的“唧唧”声
C.将要上钩的鱼被岸边的说话声吓跑
D.人在小溪边听到流水的“哗哗”声
12、关于声的利用,下图中与其他不同的是:(21世纪教育网)
13、汽车经过我市某噪声检测装置时鸣放喇叭,该装置显示屏的显示如图2-7所示,其中82.3分贝指汽车喇叭声的:(21世纪教育网)
A.响度 B.音调 C.频率 D.音色
14、下列事实中,应用了声波传递能量的是:(21世纪教育网)
①外科医生利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的结石;②超声波洁牙;③超声波加工硬度特别高的工件;④超声波雾化;⑤“B超”检查病人的某部位;⑥晚上拍手,走廊灯自动亮了。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⑥ D.①②③④⑤⑥
1、(2017福建1)夏商时期,已有铜制的铃和皮质的鼓.人耳能分辨出铃声和鼓声是根据声音的:(21世纪教育网)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频率
2、(2016凉山)白天你的邻居装修房子十分吵闹,干扰你的学习和生活,下列措施中哪一个是合理可行的:(21世纪教育网)
A.叫邻居不装修房子 B.将家中音响声音开到最大
C.赶快将家中的门窗光闭 D.安装噪声监测装置
4、(2017扬州3)如图,盲人过街提示器(即盲人砖)提示盲人的途径可能是:(21世纪教育网)
A.可见光 B.红外线
C.紫外线 D.声音
3、(2017广东1)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21世纪教育网)
A.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是85—1100Hz
B.狗的听觉频率范围是15—50000Hz
C.蝙蝠能听到次声波
D.大象能听到超声波
5、(2015广州) 如图所示,相同的水下录音装置A、B录下在海里同一位置的鲸发出的同一段声音。A录到的有高、低音,B录到的只有低音。由此可以推测:在海洋中能传播较远距离的声音是:(21世纪教育网)
A.频率较低的 B.音调较高的 C.能量较小的 D.响度较小的
6、(2017枣庄1)下列声现象中,能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是:(21世纪教育网)
7、(2016济宁)在学校组织的文艺汇演中,小希用二胡演奏了《二泉映月》,如图所示.演奏过程中,她不断变换手指在琴弦上的位置,其目的是为了改变:(21世纪教育网)
A.声音的响度 B.声音的音色
C.声音的音调 D.琴弦的振幅
8、(2015深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21世纪教育网)
A.只要物体振动,人们就能听到声音
B.声音的音调和振动的频率有关
C.摩擦生电的实质是产生了电荷
D.相互吸引的小球一定是带异种电荷的小球
9、(2016广元)近年来,不少地区地震频发,强烈的地震会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关于地震时产生的地震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21世纪教育网)
A.地震波主要是超声波 B.地震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C.地震波是由震源振动产生的 D.地震波都可以被人耳听见
10、(2016乌鲁木齐)上课时.老师听不清楚后排一位问学的发言.走近这位同学后就听清楚了.这主要是因为老师走近这位同学后接收到该同学声音的:(21世纪教育网)
A.音调变高 B.音调变低 C.响度变大 D.响度变小
11、(2016成都)关于如图所示的现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21世纪教育网)
A.拉小提琴时,手在不同位置按弦,是为了改变响度
B.抽出罩内空气,听到闹钟的声音变小,说明发声体在振动
C.道路两旁设置隔音墙,是为了防止道路上的汽车发出噪声
D.发声的音叉靠近乒乓球,球多次被弹开,说明发声体在振动
12、(2017鄂州1)在医院,学校和科学研究部门附近,有如图所示的禁鸣喇叭标志,在下列方法中,与这种控制噪声的方法相同的是:(21世纪教育网)
A.工人戴上防噪声耳罩 B.在道路旁设置隔声板
C.上课时关闭教室的门窗 D.在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
13、(2017山西2)位于我省永济市普救寺中的莺莺塔如图所示,它是我国现有的四大回音建筑之一.若游人在塔附近的一定位置以两石相击,便可听到“呱、呱”的回声,类似青蛙鸣叫,并且声音也变得格外响亮.关于此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21世纪教育网)
A.“以两石相击”主要是空气振动发声
B.“类似青蛙鸣叫”是指音色相近
C.“变得格外响亮”是指音调变高
D.“呱、呱”的回声一定是噪声
14、(2017宜昌1)以下事例是利用声音传递能量的是:(21世纪教育网)
A.将超声波应用到倒车雷达 B.医生用听诊器给病人诊断病情
C.利用次声波判断地震方位 D.利用超声波排除人体内的结石
15、(2017安顺4)第十七届科博会在北京召开,中外多款智能机器人齐亮相,如幼教机器人可以和小朋友比赛背唐诗,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21世纪教育网)
A.机器人的声音不是由振动产生的
B.机器人的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C.机器人能区分小朋友的声音是因为他们的音色不同
D.机器人的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108m/s
第一章 声现象(解析卷)
■考点一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体都在 振动 ,振动停止,发声 停止 .
2、声音的传播需要 介质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作为传声介质;真空 不能 传声.声音在介质中以 波 的形式向周围传播.
3、声速的大小跟 介质的种类 有关,还跟介质的 温度 有关.一般情况下,声音在 固体 中传播最快,在液体 中比在固体中慢,气体 中最慢. 15 ℃时空气中的声速是 340 m/s.
4、回声是指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较大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又传入人耳的声音.人耳区分开回声和原声的最短时间间隔是 0.1 s.即人到障碍物的距离必须在17m以上,才能听到自己讲话的回声;否则,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比如:同学们在空教室讲话比在操场上讲话声音要洪亮,就是这个原因.
5、人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 鼓膜 振动,这种振动通过 听小骨 及其他组织传给 听觉神经 , 听觉神经 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人就听到了声音.
■考点二 声音的特性
6、音调指声音的 高低 ,音调高低是由发声体振动的 频率 决定的:频率越高,音调 越高 ;频率越低,音调 越低 .
7、频率:发声体每秒内振动的 次数 叫频率,单位为 赫兹 ,符号为 Hz .大多数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是从 20 Hz到 20 000 Hz.高于 20 000 Hz的声音叫超声波,低于 20 Hz的声音叫次声波.
8、响度指声音的 强弱 ,响度与发声体的 振幅 有关:振幅越大,响度 越大 ;响度还与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距发声体越 近 ,响度越大.
9、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即使音调和响度相同,也能分辨它们,这是因为它们的 音色 不同.不同发声体的 材料 、 结构 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就不同.
■考点三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声的利用
10、噪声的定义:(1) 物理学角度:发声体做 无规则 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2) 环保角度:凡是妨碍人们正常 休息 、 学习 和 工作 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 干扰 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11、人们以 分贝 (符号为 dB )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 0 dB是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
12、控制噪声的途径:(1)从声源处控制, 防止噪声 产生 ; (2)在传播过程中控制,阻断噪声的 传播 ; (3)在人耳处控制,防止噪声 进入耳朵 .
13、声的利用:(1) 可以利用声音传递 信息 ,如回声定位,“B”超,雷达,汽车上的倒车雷达等;(2)可以利用声音传递 能量 ,如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的结石、超声波清洗器等。
■易错提示
1.有声源不一定能听见声音,因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闻声识人”是因为音色的不同.
■考点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典例1:手掌按住正在发声的鼓面,鼓声消失了,原因是手:(21世纪教育网)
A.不能传播声音 B.吸收了声波
C.把声音反射回去了 D.使鼓面停止了振动
【考查角度】 声音的产生条件
【解析】本题考查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手掌按住正在发声的鼓面,鼓面停止了振动,故鼓声消失了。故选D。
【答案】D
◇典例2: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____m/s。一根足够长且裸露在地面的铁制直管,管中充满水,当气温为15℃时,在铁管的一端敲击一下,人在另一端最多能听到____次敲击声。如果听到最末一次敲击声离敲击时间为ls,则这条直铁管长____m。
【考查角度】声音的传播速度
【解析】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声音在固体的传播速度最快,在气体中传播速度最慢,液体中传播速度在固体和气体之间。当在铁管一端敲击时,声音就会从铁管、铁管里的水和空气三种介质里传播,所以会听到三次声音;最后听到的是从空气中传来的,所以速度是340m/s,则铁管长:L=vt=340m/s×1s=340m。
【答案】340;三;340
◇典例3:航天员在太空舱外时,他们之间的交流必须要用电子通信设备;但是在太空舱内,他们之间的交流可以不用通信设备而直接对话。航天员在飞船内、外采用两种交流方法的原因是:(21世纪教育网)
A.人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化,人的发声器官不能正常发出声音
B.由于人所处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化,人的听觉器官受到影响
C.飞船内有空气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飞船外没有传播声音的介质
D.由于穿着航天服,直接交流不方便
【考查角度】声音的传播
【解析】航天员在太空中说话,说明声音已经产生,故应该在声音的传播过程中分析原因。根据声音传播的条件——需要介质,结合太空中的特点——真空,可以推断C正确。
【答案】C
◆变式训练
1.1观察图甲能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观察图乙能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
【解析】图甲说明鱼听到了由空气、水传来的声音,即说明声音能在气体(空气)和液体(水)中传播;图乙是课堂上的实验,人把耳朵贴在桌面上,能清晰地听到另一位同学敲桌面的声音,说明固体能够传声。
【答案】声音能在气体(空气)和液体(水)中传播;固体能够传声。
1.2如图所示,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21世纪教育网)
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
B.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C.把声音的振动时间延迟
D.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解析】本探究实验为了证实“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采用音叉为声源,但音叉发声振动不明显,让悬线系着的轻质小球与音又相接触,发现小球被反复弹开,说明音叉在振动,即将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了。
【答案】B
1.3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常常利用回声来测量距离。一座高山,看上去很近,走了好久还走不到,“望山跑死马”。距离有多远呢?不妨请“应声阿哥”来帮个忙:对着高山喊,听一下回声,记下两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就可以估计出距离了。如果一人对着一座高山呼喊,经过10s后听到回声,那么我们可以断定:(21世纪教育网)
A.高山距我们1 700m B.高山距我们3 400m
C.高山距我们170 m D.高山距我们340⑴
【解析】声音的速度一般取340m/s,因为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遇到障碍物再反射至发声处,声音通过的路程是发声者与障碍物之间距离的两倍。所以高山与发声者的距离。
【答案】A
■考点2:声音的特性
◇典例1:?如图所示,将鼓轻敲一下,然后再重敲一下,两次敲击发出的声音相比,发生了变化的是:(21世纪教育网)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频率
【考查角度】响度和振幅的关系
【解析】本题考查影响响度的因素。轻敲鼓,振动幅度小。响度小;重敲鼓。振动幅度大,响度大,故两次敲击声音相比发生的主要变化是响度。故选B。
【答案】B
◇典例2:人能分辨出分别用二胡和小提琴演奏的乐曲《二泉映月》,主要是因为它们的:(21世纪教育网)
A.响度不同 B.音色不同 C.音调不同 D.节奏不同
【考查角度】音色
【解析】本题考查音色不同的判断。因为二胡和小提琴的材料和结构不同,它们产生的音色不同,所以是根据音色分辨出的。故选B。
【答案】B
◇典例3:在同一架钢琴上,弹奏C调“3(mi)”和“1(dou)”这两个音,以下说法正确的是:(21世纪教育网)
A.音色一定不同 B.音调一定不同
C.响度一定不同 D.音调、音色和响度都不同
【考查角度】音调和频率的关系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音调越高,频率越高的理解和掌握。1(dou)的音调低,3(mi)的音调高,说明振动的频率不同,音调越高,振动频率越快。用同一架钢琴,则音色相同,响度与振幅有关,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故选B。
【答案】B
◆变式训练
2.1如图所示,医生使用听诊器是因为:(21世纪教育网)
A.听诊器能使振动的振幅增大,响度增大
B.听诊器能改变发声体的频率,使音调变高
C.听诊器能减小声音的分散,使传入人耳的响度更大些
D.听诊器能缩短听者到发声体的距离,使传入人耳的响度更大些
【解析】本题考查声音的特性。音调是由发声体的频率决定的;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声音的响度是由物体振幅决定的,还与声音的传播距离和分散程度有关。听诊器的工作原理就是利用声音在管内空气中集中传播,减小声音的分散,提高声音的响度,从而可以听到更清楚的声音,然后根据经验判断是否有病症。故选C。
【答案】C
2.2两列声波在同一示波器上显示的波形如图甲、乙所示,则这两列声波:(21世纪教育网)
A.音调不同
B.响度不同
C.音色不同
D.音调、响度和音色均不同
【解析】本题通过比较声音的波形图来考查频率对音调的影响和振幅对响度的影响。甲、乙的波形特点:相同时间内出现的次数相同,说明振动的频率相同,则音调相同;波偏离平衡位置幅度也相同,则响度也相同;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和特色,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故题图中它们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故选C。
【答案】C
2.3 蜜蜂载着花蜜飞行的时候,它的翅膀平均每秒振动300次,不载花蜜时平均每秒振动450次左右。有经验的养蜂人能辨别蜜蜂是飞出采蜜,还是采了蜜飞回家,养蜂人主要是根据什么来辨别的:(21世纪教育网)
A.声音的音调不同 B.声音的响度不同
C.路线形状不同 D.飞行高低不同
【解析】蜜蜂栽着花蜜与不载花蜜时,翅膀振动次数相差较大,翅膀振动次数的不同会造成其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栽着花蜜时,振动比较慢,频率低,声音的音调比较低;不载花蜜时,翅膀振动比较快,频率高,声音的音调比较高。有经验的养蜂人是以此来辨别蜜蜂是飞出采蜜,还是采了蜜飞回家。
【答案】A
■考点3: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声的利用
◇典例1:如图所示,根据声音的波形判断,属于噪声的是:(21世纪教育网)
【考查角度】 噪声
【解析】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说,乐音是发声体做有规律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四幅图形中可以很明显看出,只有C图的振动图形是无规律的,故选C。
【答案】C
◇典例2:如图1所示的是控制噪声的几种措施,其中属于防止噪声产生的是:(21世纪教育网)
【考查角度】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解析】防止噪声的产生,就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摩托车的消声器属于这一类型,B、C选项属于阻隔噪声的传播,工厂用的防噪声耳罩则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答案】A
◇典例3:利用“B超”可以帮助医生确定病人体内脏器的情况,这是因为:(21世纪教育网)
A.“B超”声波的频率很大
B.“B超”声波的能量很大
C.“B超”声波进人人体,可在脏器上发生反射,反射波带有信息
D.“B超”声波进人人体可穿透内部脏器治病
【考查角度】 超声波;声音传递能量
【解析】“B超”主要是为了准确地获得人体内部的疾病信息,超声波反射时,带回了人体内部的信息。
【答案】C
◇典例4:通常把频率高于____Hz的声音称为超声,医院里常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的结石,是因为超声能够_______填“传递信息”或“传递能量”)。与我们说话时发出的声音相比,超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____(选填“更快”“更慢”或“相同”)。
【考查角度】 超声波;声音传递能量
【解析】本题考查超声的知识。超声是指频率大于20 000 Hz的声音,因为超声可以传递能量,故可除去人体内的结石。声速与介质和温度有关,与发声体无关,故超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与我们说话时发出的声音相同。
【答案】20000 传递能量 相同
◆变式训练
3.1下列做法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是:(21世纪教育网)
A.摩托车装有消声器 B.城市路旁设有隔声板
C.工人戴防噪声耳罩 D.考场附近禁止鸣笛
【解析】摩托车装消声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城市路旁设有隔声板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戴上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考场附近禁止鸣笛是在噪声的产生处减弱噪声。故选B。
【答案】B
3.3巴西设计师将3D打印技术与医用B超相结合,给准妈妈腹中胎儿打印了1∶1的3D模型(如图),作为孩子成长的记录。请问B超利用的是____(选填“次声波”或“超声波”),这种波____在真空中传播。
【解析】本题考查声波的利用和传播。B超是利用超声波来传递婴儿的信息,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答案】超声波 不能
3.2下列事例属于声波传递能量的是:(21世纪教育网)
A.蝙蝠靠超声波确定目标 B.利用超声波消除肾结石患者体内的结石
C.利用声呐探测鱼群 D.利用超声波探测地下储存的石油
【解析】本题考查声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的区别。蝙蝠靠超声波确定目标,属于利用声传递信息;利用超声波消除肾结石患者体内的结石,属于利用声传递能量;利用声呐探测鱼群,属于利用声传递信息;利用超声波探测地下储存的石油,属于利用声传递信息。故选B。
【答案】B
1、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21世纪教育网)
A.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
B.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
C.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D.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解析】A、声音可以在空气、固体和液体中传播.故A错误;B、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故B错误;C、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故C正确;D、振动的物体能够发声,但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我们不一定都能听到,如没有介质,响度太小,振动频率不在人的听觉范围之内.故D错误.故选C.
【答案】C
2、如图1所示,在非洲干旱炎热的草原上,万籁俱寂。一群大象慢慢地向前走,小象在母亲旁边听话地跟着。忽然,不知什么原因,象群停住了。一些大象左顾右盼用人类听不到的声音进行交流。其实质是:(21世纪教育网)
A.大象用次声波交流,人听不见,而大象能听得见
B.大象臓声波交流,人听不见
C.大象不会“说话”,是用感觉和眼神交流的
D.人的听觉有问题
【解析】题目中已经说明“用人类听不到的声音进行交流”,就表明大象会“说话”,人的听觉也不存在问题,故C、D错;这就应当考虑超声波和次声波的问题。经查找知,大象的发声频率为12 Hz,所以大象是用次声波交流的,故B错,A对。
【答案】A
3、决定声音传播速度的是:(21世纪教育网)
A.发声体振动的幅度 B.发声体振动的频率
C.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 D.传播声音的介质和温度
【解析】正确理解声速、响度、音调和音色的决定因素,才能准确解题。响度的决定因素是发声体振动的幅度,音调的决定因素是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响 度的是发声体振动的材料和结构,传播速度的决定因素是传播的介质和温度。故选D.
【答案】D
4、如图所示,将正在发出声音的音叉放入水中,能观察到音叉周围溅起许多水花。这说明:(21世纪教育网)
A.发出声音的音叉在振动
B.超声波具有能量
C.声音从空气传入水中响度会变大
D.声音从空气传入水中速度不变
【解析】正在发声的音叉是否振动,不容易观察,把它放到水里后,能够激起水花,看到水花飞溅,就能够说明插入水中的发声音叉是在振动的,故选A.
【答案】A
5、甲声音波形如图4所示,把音调比甲高的乙声音输入同一设置的示波器,乙声音的波形是图中的哪一幅:(21世纪教育网)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A和D振动的频率都比甲声波小,C振动的频率与甲相等,只有B振动的频率比甲大,所以B的音调比甲高。
【答案】B
6、由于科技的进步,现在公安人员在办案时,经常以“声纹”比对,使得犯罪分子无所遁形”为题,警方利用“声纹”已经侦破了多起特大诈骗案。这里的“声纹”指的是声音的:(21世纪教育网)
A.振幅 B.频率 C.音色 D.响度
【解析】因为每个人发声的特点都不同,即音色不同,这样我们可以通过音色进行辨别不同人的说话,所以“声纹”记录的是人的音色。
【答案】C
7、有一种电动牙刷,它能发出超声波,直达牙刷棕毛刷不到的地方,这样刷牙既干净又舒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21世纪教育网)
A.电动牙刷发出的超声波不能在空气中传播
B.超声波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C.超声波的音调很低,所以人听不到
D.超声波能传递能量
【解析】本题考查声的利用。超声波也是声,声产生的条件是物体振动,且可以在空气中传播,超声波的频率大于20 000 Hz,音调很高,所以人听不到,我们利用超声波传递的能量清洁牙齿,故选D。
【答案】D
8、如图所示把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闹钟和罩的底座之间垫上柔软的泡沫塑料,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闹钟的声音会逐渐变小,直至听不到声音.这个实验说明了:(21世纪教育网)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声波在玻璃罩中发生了反射
C.声音必须通过介质才能传播
D.声波不能在玻璃中传播
【解析】 垫上泡沫塑料是防止闹钟直接通过底座传到外面,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听到闹钟声逐渐变小,说明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声音必须通过介质才能传播,故选C.
【答案】C
9、自然界中有许多奥妙的声,声音是人们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是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理现象.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错误的是:(21世纪教育网)
A.用牙齿听声利用的是骨传导
B.用超声波能击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波具有能量
C.利用声波和电磁波都可以传递信息
D.市区内某些路段“禁鸣喇叭”,这是在声音传播的过程中减弱噪声
【解析】牙齿是固体,可以传播声音,即骨传导现象,故A正确;人们利用超声波的能量,击碎体内的结石,故B正确;声波和电磁波都可以传递信息,故C正确;禁鸣喇叭是在噪声的产生处进行减弱的,故D错误,故选D.
【答案】D
10、如图所示,“辽宁号”航母上起飞引导员佩戴有耳罩的头盔,目的是:(21世纪教育网)
A.减弱飞机发动机噪声的传播
B.防止次声波对人耳的伤害
C.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D.减弱飞机发动机噪声的产生
【解析】减弱噪声有三种:①在声源处减弱;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③在人耳处减弱.“辽宁号”航母上起飞引导员佩戴有耳罩的头盔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答案】C
11、能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的事例是:(21世纪教育网)
A.我们听到雨滴打在雨伞上的“嗒嗒”声
B.我们听到树枝上小鸟的“唧唧”声
C.将要上钩的鱼被岸边的说话声吓跑
D.人在小溪边听到流水的“哗哗”声
【解析】A中雨滴是发声体,声音是通过空气传人人耳,说明空气可以传声;B中小鸟的“唧唧”声也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C中人的声音穿过空气和水被鱼儿听到,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D中流水的“哗哗”声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故选C.
【答案】C
12、关于声的利用,下图中与其他不同的是:(21世纪教育网)
【解析】声音在实际中主要是用于传递信息和传递能量,如B超检查、雷达倒车、蝙蝠回声定位等就是在利用声音传递信息;超声波碎石、超声清洗等就是利用了声音的能量,故选D
【答案】D
13、汽车经过我市某噪声检测装置时鸣放喇叭,该装置显示屏的显示如图2-7所示,其中82.3分贝指汽车喇叭声的:(21世纪教育网)
A.响度 B.音调 C.频率 D.音色
【解答】解:据图所示的噪声监测器显示屏显示82.3的数字,可知此时的噪声是82.3分贝;该装置是用来监测噪声强弱的仪器,故82.3分贝指汽车喇叭声的响度.故选A.
【答案】A
14、下列事实中,应用了声波传递能量的是:(21世纪教育网)
①外科医生利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的结石;②超声波洁牙;③超声波加工硬度特别高的工件;④超声波雾化;⑤“B超”检查病人的某部位;⑥晚上拍手,走廊灯自动亮了。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⑥ D.①②③④⑤⑥
【解析】①②③④⑥都属于声波传递能量的事例。⑤中“B超”利用的是人的不同组织对超声波的反射程度不同,从而来判断病人某组织是否有异常,说明声音能传递信息。
【答案】C
1、(2017福建1)夏商时期,已有铜制的铃和皮质的鼓.人耳能分辨出铃声和鼓声是根据声音的:(21世纪教育网)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频率
【解析】人能辨别出是铜制的铃和皮质的,是因为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故人们根据声音的音色不同来辨别钟声和鼓声.故选C.
【答案】C
2、(2016凉山)白天你的邻居装修房子十分吵闹,干扰你的学习和生活,下列措施中哪一个是合理可行的:(21世纪教育网)
A.叫邻居不装修房子 B.将家中音响声音开到最大
C.赶快将家中的门窗光闭 D.安装噪声监测装置
【解析】A、叫邻居不装修房子可以在噪声的产生减弱噪声,但不合理;B、将家中音响声音开到最大,更加干扰你的学习和生活,不可行;C、关紧门窗可以在噪声的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合理可行;D、安装噪声监测装置只能检测出声音的大小,不能减弱噪声,故不可行;故选C.
【答案】C
3、(2017扬州3)如图,盲人过街提示器(即盲人砖)提示盲人的途径可能是:(21世纪教育网)
A.可见光 B.红外线
C.紫外线 D.声音
【解析】试题分析:盲人眼睛有毛病,看不见光,红外线和紫外线是不可见光,所以盲人过街提示器(即盲人砖)提示盲人的途径可能是声音,故D正确为答案。
【答案】D
4、(2017广东1)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21世纪教育网)
A.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是85—1100Hz
B.狗的听觉频率范围是15—50000Hz
C.蝙蝠能听到次声波
D.大象能听到超声波
【解析】本题作答时应注意把人和各动物的发声频率范围和听觉频率范围分清楚,再对照次声波的频率范围(小于20Hz),超声波的频率范围(大于20000Hz)即可找出答案。
【答案】B
5、(2015广州) 如图所示,相同的水下录音装置A、B录下在海里同一位置的鲸发出的同一段声音。A录到的有高、低音,B录到的只有低音。由此可以推测:在海洋中能传播较远距离的声音是:(21世纪教育网)
A.频率较低的 B.音调较高的 C.能量较小的 D.响度较小的
【解析】在海里同一位置的鲸发出的同一段声音,距离较近的A录到的有高、低音,而距离较远的B录到的只有低音,这说明低音(音调较低的声音)在海洋中传播的距离较远,音调的高低是由频率决定的,频率越高,音调也越高,所以在海洋中能传播较远距离的声音是频率较低的,故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距离声源越远,能量和响度都会减小,所以能量和响度越小的声音传播的距离越近,故C、D选项均错误。
【答案】A
6、(2017枣庄1)下列声现象中,能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是:(21世纪教育网)
【解析】A、蝙蝠是靠发出的超声波被昆虫反射发现目标的,此现象说明声音能够反射,形成回声.故A错误;B、倒车雷达是靠发出的超声波被障碍物反射发现车后物体的,此现象说明声音能够反射,形成回声.故B错误;C、当逐渐抽掉罩内空气时,闹钟声音减小,由此可以推论,当罩内是真空时,声音将完全消失.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C正确;D、利用超声波可以清洗精密仪器,说明声音能够传递能量.故D错误.故选C.
【答案】C
7、(2016济宁)在学校组织的文艺汇演中,小希用二胡演奏了《二泉映月》,如图所示.演奏过程中,她不断变换手指在琴弦上的位置,其目的是为了改变:(21世纪教育网)
A.声音的响度 B.声音的音色
C.声音的音调 D.琴弦的振幅
【解析】物理学中把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的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演员在表演二胡时,用弓拉动琴弦,使琴弦振动发声;当不断调整手指在琴弦上的按压位置,琴弦的振动快慢就会不一样,故发出声音的音调就会不同.故选C.
【答案】C
8、(2015深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21世纪教育网)
A.只要物体振动,人们就能听到声音
B.声音的音调和振动的频率有关
C.摩擦生电的实质是产生了电荷
D.相互吸引的小球一定是带异种电荷的小球
【解析】振动频率低于20Hz和高于20 000Hz的声音人耳是听不到的,故A错误;发声体的振动频率越快,音调越高,故B错误;真空不能传播声音,故C错误;人们能辨别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是因为它们的音色是不同的,故D正确,综上选D.
【答案】D
9、(2016广元)近年来,不少地区地震频发,强烈的地震会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关于地震时产生的地震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21世纪教育网)
A.地震波主要是超声波 B.地震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C.地震波是由震源振动产生的 D.地震波都可以被人耳听见
【解析】A、地震波主要是次声波,而不是超声波,故A错误;B、地震波是声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B错误;C、地震波是由震源振动产生的,故C正确;D、地震波是次声波,不能被人耳听见,故D错误.故选C.
【答案】C
10、(2016乌鲁木齐)上课时.老师听不清楚后排一位问学的发言.走近这位同学后就听清楚了.这主要是因为老师走近这位同学后接收到该同学声音的:(21世纪教育网)
A.音调变高 B.音调变低 C.响度变大 D.响度变小
【解析】上课时,老师听不清楚后排一位问学的发言,走近这位同学后就听清楚了.主要是因为声音的响度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距离越近,接收到的响度越大.故选C.
【答案】C
11、(2016成都)关于如图所示的现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21世纪教育网)
A.拉小提琴时,手在不同位置按弦,是为了改变响度
B.抽出罩内空气,听到闹钟的声音变小,说明发声体在振动
C.道路两旁设置隔音墙,是为了防止道路上的汽车发出噪声
D.发声的音叉靠近乒乓球,球多次被弹开,说明发声体在振动
【解析】A、小提琴是琴弦振动发出声音的,当在小提琴上不同位置按弦,琴弦振动的快慢会不一样,所以声音的音调就会发生变化,故A错误;B、抽出罩内空气,听到闹钟的声音变小,即说明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故B错误; C、道路两旁建隔音墙是在噪声的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C错误;D、发声的音叉靠近乒乓球,球多次被弹开,说明发声体在振动,故D正确.故选D.
【答案】D
12、(2017鄂州1)在医院,学校和科学研究部门附近,有如图所示的禁鸣喇叭标志,在下列方法中,与这种控制噪声的方法相同的是:(21世纪教育网)
A.工人戴上防噪声耳罩
B.在道路旁设置隔声板
C.上课时关闭教室的门窗
D.在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
【解析】图示含义为禁止鸣笛,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A、工人戴上防噪声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不合题意.B、在道路旁设置隔声板,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不合题意.C、上课时关闭教室的门窗,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不合题意. D、在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符合题意.故选D.
【答案】D
13、(2017山西2)位于我省永济市普救寺中的莺莺塔如图所示,它是我国现有的四大回音建筑之一.若游人在塔附近的一定位置以两石相击,便可听到“呱、呱”的回声,类似青蛙鸣叫,并且声音也变得格外响亮.关于此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21世纪教育网)
A.“以两石相击”主要是空气振动发声
B.“类似青蛙鸣叫”是指音色相近
C.“变得格外响亮”是指音调变高
D.“呱、呱”的回声一定是噪声
【解析】A、“以两石相击”,石头会振动,振动会产生声音,故A错误;B、“类似青蛙鸣叫”是指的是与青蛙的音色相近,故B正确;C、“变得格外响亮”是指响度大,故C错误;D、如果有人喜欢听“呱、呱”的回声,回声不是噪声,故D错误.故选B.
【答案】B
14、(2017宜昌1)以下事例是利用声音传递能量的是:(21世纪教育网)
A.将超声波应用到倒车雷达
B.医生用听诊器给病人诊断病情
C.利用次声波判断地震方位
D.利用超声波排除人体内的结石
【解析】A、将超声波应用到倒车雷达,属于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故A错误;B、医生通过听诊器给病人诊病,属于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故B错误;C、通过声学仪器接收到的次声波等信息判断地震的方位和强度,属于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故C错误;D、利用超声波排除人体内的结石,属于利用声音传递能量,故D正确.故选D.
【答案】D
15、(2017安顺4)第十七届科博会在北京召开,中外多款智能机器人齐亮相,如幼教机器人可以和小朋友比赛背唐诗,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21世纪教育网)
A.机器人的声音不是由振动产生的
B.机器人的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C.机器人能区分小朋友的声音是因为他们的音色不同
D.机器人的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108m/s
【解析】A、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故A错误;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故B错误;C、音色是由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的,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音色是判断发声体的依据.故C正确;D、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故D错误.故选C.
【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