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节 汽化与液化(共3课时)(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节 汽化与液化(共3课时)(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8-01-05 20:00:29

文档简介

第6节 汽化与液化
第1课时 蒸发
A 聚焦教材           课前预习)
1.物质由__液态__变成__气态__的过程叫做__汽化__,物质由__气态__变成__液态__的过程叫做__液化__。汽化__吸热__;液化__放热__。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液体汽化有两种方式:__蒸发和沸腾__。蒸发是在__任何温度__下进行的汽化现象。
3.蒸发时,液体的温度降低,周围环境的温度__降低__。温度计从酒精中取出后示数将__先下降后上升后不变__。21教育网
B 练就好基础          基础达标)
1.加油站都有这样的提示:请“熄火加油”、“禁止抽烟”、“请不要使用手机”等。这是为了防止火花点燃汽油引起火灾,因为常温下液态的汽油容易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C )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A.液化 B.熔化 C.汽化 D.凝固
2.下列现象属于蒸发的是( C )
A.铁块变铁水
B.夏天冰箱中取出的饮料瓶“冒汗”
C.湿衣服晒干
D.冰雪融化
3.下列事例中,哪个措施的目的是为了减慢蒸发( B )
A.用电吹风吹湿头发
B.将水果用保鲜膜包好后,再放入冰箱的冷藏室内
C.将湿衣服晾到向阳、通风的地方
D.用扫帚把洒在地面的水向周围扫开
4.夏天游泳的人刚从河水中上岸,感到岸上比水中冷,如果蹲下身体,抱成团,又感到比站着暖和些。对上述现象,下列解释中正确的是( D )2-1-c-n-j-y
A.上岸后感到冷是岸上的气温比水温低
B.蹲着比站着暖和是因为离水近一些,有利于从水中吸收热量
C.上岸时感到冷是身上的水分蒸发放热造成的
D.蹲着比站着暖和是减慢了蒸发吸热造成的
5.晨晨同学在一次秋游途中观察到在空旷的工业区的路边,铺着长长的金黄色的“地毯”——人们在勤劳地翻晒着刚收割的稻谷,为什么要这么麻烦呢?同学们问老师,老师笑着在晨晨同学的两只手的手心里各滴了一滴“尖叫”饮料,其中一滴抹开,过了一些时间,被抹开的饮料很快消失了,大家恍然大悟。请问在这个实验中,研究影响水稻晒制过程的哪个因素( D )【版权所有:21教育】
A.阳光 B.空气
C.温度 D.表面积
6.冬天在脸上擦些油脂香就能防止皮肤干裂,这是因为油脂香可以( C )
A.使皮肤不直接被风吹,防止干裂
B.使皮肤不直接接触冷空气,防止冻伤
C.尽量减少皮肤水分的蒸发,防止干裂
D.以上说法都有道理
7.喝开水时,人们常用两个杯子来回倒,这是采用了加快空气流动和增大液体表面积的方法使__蒸发__加快,在此过程中要__吸收__热量;也可以用嘴吹气,这样勺中的开水就很快凉了下来,吹气的目的主要是 加快液体表面空气流速,加快蒸发吸热 。
8.中暑是在高温环境下,体温调节不适应,体温上升而头痛、眩晕、恶心。通常情况下,在中暑患者身上擦一些酒精对中暑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其中的道理是__酒精蒸发吸热__。
C 更上一层楼          能力提升)
9.扇扇子会感到身上很凉爽和进入空调房感觉到凉爽分别是因为( C )
A.扇来的风把身体周围的热空气赶跑,空调房没有热气
B.扇来的风是凉的,空调的风把身上的热吹掉了
C.扇来的风加快了身上汗液的蒸发,汗液蒸发时要吸热,空调房里本身温度低
D.扇来的风把身上的热吹掉了,空调房内没有热气
图4-6-1
10.2011年12月,溧阳首创“移栽油菜稻草全量还田”栽种技术,收割完稻子、栽下油菜苗之后,农民把脱粒后的稻草秆覆盖在油菜苗根部,如图4-6-1所示。对该栽种技术优点的分析中,错误的是( D )21cnjy.com
A.白天,防止日光直接照射土壤,避免土壤因水分快速蒸发而干结
B.白天,防止地表风直接刮向土壤,避免土壤因水分快速蒸发而干结
C.白天,发挥稻草的遮光功能抑制杂草生长,减少除草剂的使用量
D.夜晚,发挥稻草的导热功能为土壤保温,避免油菜受冻害
11.如图4-6-2是某型号空调扇的简略示意图,空气通过湿帘时,湿帘表面的水在__蒸发__过程中__吸收__热量,产生的湿冷空气被风机吹出。2·1·c·n·j·y
图4-6-2
12.教室内气温为25 ℃,小江同学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涂抹少量与室温相同的酒精。如图4-6-3中能比较正确地反映温度计示数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是( B )
A    B     C     D
图4-6-3
13.炎热的夏天,当你走在晒得发烫的柏油路上时,刚巧来了一辆洒水车,洒湿了路面,这时你会感到更加闷热,产生这种感觉的主要原因是( B )www.21-cn-jy.com
A.洒水车中的水经过暴晒,温度很高
B.洒水后空气的湿度增加,身上的汗液很难蒸发
C.地面上的水反射了阳光,使身体得到更多的热量
D.水蒸发时把地面上的热带到人体身上
14.在一次洞穴探险中,小明和队友失去了联系,在洞中转来转去找不到洞口,这时他用了一个方法很快找到了洞口:用手指蘸一些急救包中的消毒酒精,竖在空中,凭手的感觉可以判定从洞外吹来的风向,顺着这个方向就找到洞口。手指蘸了酒精后能判定风向,这是因为:【来源:21·世纪·教育·网】
(1)有风的一侧空气流动__快__,酒精蒸发__快__。 (填“快”或“慢”)
(2)酒精蒸发时__吸收__热量,使手指表面温度__降低__。
15.有一假设:水果和蔬菜切开后,质量的变化可解释为是它们内部水分的蒸发散失所致。如图4-6-4所示的是验证该假设的实验方案的部分情景,实验材料是均匀剖开的胡萝卜,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www-2-1-cnjy-com
图4-6-4
(1)能验证该假设的实验情景是__A__。
(2)以上情况只能说明蒸发的快慢与__液面上方空气流动速度__有关;除此以外__液体的温度高低__、__液体表面积的大小__与蒸发快慢也有关。21·世纪*教育网
16.住在非洲沙漠中的居民,由于没有电,夏天无法用电冰箱保鲜食物,当地人发明了一种简易“沙漠冰箱”,如图4-6-5所示。它由内罐和外罐组成,两罐之间填满潮湿的沙子。使用时将食物放在内罐,罐口盖上湿布,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并经常向内罐和外罐之间的沙子上洒些水,这样对内罐中的食物可以起到一定的保鲜作用。
图4-6-5
(1)将罐子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目的是__加快水分的蒸发__。
(2)经常向两罐之间的沙子上洒些水,目的是 水蒸发吸收内罐中的热,使内罐温度下降而对其中的食物起保鲜作用 。21*cnjy*com
D 开拓新思路          拓展创新)
17.小英学习液体蒸发知识以后,利用身边的物品设计了一个“比较酒精与水蒸发快慢”的小实验。
【设计并进行实验】
(1)在吸管的中间插入一枚大头针,如图4-6-6甲所示,把大头针的两端搭在两个纸杯的边沿并使吸管保持水平平衡。21·cn·jy·com
(2)在这两纸杯中分别倒入少许质量相等的酒精与水,取两片相同的纸巾分别浸入酒精与水中;待杯中酒精与水全部被纸巾吸收后,取出湿纸巾分别挂在吸管的两端(如图乙所示),移动纸巾的位置直到吸管恢复平衡。【来源:21cnj*y.co*m】
(3)当酒精与水开始蒸发时仔细观察吸管,如果吸管哪段上翘,就说明哪段的液体蒸发得更__快__(填“快”或“慢”)。【出处:21教育名师】
【交流与评估】
(4)放在吸管两端的湿纸巾,其摊开的面积必须__相同__(填“相同”或“不同”)。
图4-6-6
课件17张PPT。第4章 物质的特性第6节 汽化与液化
第1课时 蒸发A 聚焦教材           课前预习
1.物质由________变成________的过程叫做________,物质由________变成________的过程叫做________。汽化________;液化________。
2.液体汽化有两种方式:______________。蒸发是在____________下进行的汽化现象。
3.蒸发时,液体的温度降低,周围环境的温度________。温度计从酒精中取出后示数将_____________________。液态气态汽化气态液态液化吸热放热蒸发和沸腾任何温度降低先下降后上升后不变B 练就好基础          基础达标
1.加油站都有这样的提示:请“熄火加油”、“禁止抽烟”、“请不要使用手机”等。这是为了防止火花点燃汽油引起火灾,因为常温下液态的汽油容易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液化 B.熔化 C.汽化 D.凝固
2.下列现象属于蒸发的是(   )
A.铁块变铁水
B.夏天冰箱中取出的饮料瓶“冒汗”
C.湿衣服晒干
D.冰雪融化CC3.下列事例中,哪个措施的目的是为了减慢蒸发(   )
A.用电吹风吹湿头发
B.将水果用保鲜膜包好后,再放入冰箱的冷藏室内
C.将湿衣服晾到向阳、通风的地方
D.用扫帚把洒在地面的水向周围扫开
4.夏天游泳的人刚从河水中上岸,感到岸上比水中冷,如果蹲下身体,抱成团,又感到比站着暖和些。对上述现象,下列解释中正确的是(   )
A.上岸后感到冷是岸上的气温比水温低BDB.蹲着比站着暖和是因为离水近一些,有利于从水中吸收热量
C.上岸时感到冷是身上的水分蒸发放热造成的
D.蹲着比站着暖和是减慢了蒸发吸热造成的
5.晨晨同学在一次秋游途中观察到在空旷的工业区的路边,铺着长长的金黄色的“地毯”——人们在勤劳地翻晒着刚收割的稻谷,为什么要这么麻烦呢?同学们问老师,老师笑着在晨晨同学的两只手的手心里各滴了一滴“尖叫”饮料,其中一滴抹开,过了一些时间,被抹开的饮料很快消失了,大家恍然大悟。请问在这个实验中,
研究影响水稻晒制过程的哪个因素(   )
A.阳光 B.空气
C.温度 D.表面积
6.冬天在脸上擦些油脂香就能防止皮肤干裂,这是因为油脂香可以(   )
A.使皮肤不直接被风吹,防止干裂
B.使皮肤不直接接触冷空气,防止冻伤
C.尽量减少皮肤水分的蒸发,防止干裂
D.以上说法都有道理
DC7.喝开水时,人们常用两个杯子来回倒,这是采用了加快空气流动和增大液体表面积的方法使________加快,在此过程中要________热量;也可以用嘴吹气,这样勺中的开水就很快凉了下来,吹气的目的主要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中暑是在高温环境下,体温调节不适应,体温上升而头痛、眩晕、恶心。通常情况下,在中暑患者身上擦一些酒精对中暑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其中的道理是_______
__________。
蒸发吸收                    加快液体表面空气流速,加快蒸发吸热 酒精蒸发吸热C 更上一层楼          能力提升
9.扇扇子会感到身上很凉爽和进入空调房感觉到凉爽分别是因为(   )
A.扇来的风把身体周围的热空气赶跑,空调房没有热气
B.扇来的风是凉的,空调的风把身上的热吹掉了
C.扇来的风加快了身上汗液的蒸发,汗液蒸发时要吸热,空调房里本身温度低
D.扇来的风把身上的热吹掉了,空调房内没有热气
C10.2011年12月,溧阳首创“移栽油菜稻草
全量还田”栽种技术,收割完稻子、栽下油
菜苗之后,农民把脱粒后的稻草秆覆盖在
油菜苗根部,如图4-6-1所示。对该栽种
技术优点的分析中,错误的是(   )
A.白天,防止日光直接照射土壤,避免土壤因水分快速蒸发而干结
B.白天,防止地表风直接刮向土壤,避免土壤因水分快速蒸发而干结DC.白天,发挥稻草的遮光功能抑制杂草生长,减少除草剂的使用量
D.夜晚,发挥稻草的导热功能为土壤保温,避免油菜受冻害
11.如图4-6-2是某型号空调扇的简略示意图,空气通过湿帘时,湿帘表面的水在
________过程中________热量,
产生的湿冷空气被风机吹出。
蒸发吸收12.教室内气温为25 ℃,小江同学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涂抹少量与室温相同的酒精。如图4-6-3中能比较正确地反映温度计示数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是(   )
13.炎热的夏天,当你走在晒得发烫的柏油路上时,刚巧来了一辆洒水车,洒湿了路面,这时你会感到更加闷热,产生这种感觉的主要原因是(   )
BBA.洒水车中的水经过暴晒,温度很高
B.洒水后空气的湿度增加,身上的汗液很难蒸发
C.地面上的水反射了阳光,使身体得到更多的热量
D.水蒸发时把地面上的热带到人体身上
14.在一次洞穴探险中,小明和队友失去了联系,在洞中转来转去找不到洞口,这时他用了一个方法很快找到了洞口:用手指蘸一些急救包中的消毒酒精,竖在空中,凭手的感觉可以判定从洞外吹来的风向,顺着这个方向就找到洞口。手指蘸了酒精后能判定风向,这是因为:
(1)有风的一侧空气流动______,酒精蒸发______。 (填“快”或“慢”)
(2)酒精蒸发时________热量,使手指表面温度________。
15.有一假设:水果和蔬菜切开后,质量的变化可解释为是它们内部水分的蒸发散失所致。如图4-6-4所示的是验证该假设的实验方案的部分情景,实验材料是均匀剖开的胡萝卜,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快快吸收降低(1)能验证该假设的实验情景是______。
(2)以上情况只能说明蒸发的快慢与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有关;除此以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与蒸发快慢也有关。
16.住在非洲沙漠中的居民,由于没有电,夏天无法用电冰箱保鲜食物,当地人发明了一种简易“沙漠冰箱”,如图4-6-5所示。它由内罐和外罐组成,两罐之间填满潮湿的沙子。使用时将食物放在内罐,罐口盖上湿布,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并经常向内罐和外罐之间的沙A 液面上方空气流动速度液体的温度高低 液体表面积的大小子上洒些水,这样对内罐中的食物可以起到一定的保鲜作用。
(1)将罐子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
(2)经常向两罐之间的沙子上洒些水,目的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 开拓新思路          拓展创新
17.小英学习液体蒸发知识以后,利用身边的物品设计加快水分的蒸发 水蒸发吸收内罐中的热,使内罐温度下降而对其中的食物起保鲜作用了一个“比较酒精与水蒸发快慢”的小实验。
【设计并进行实验】
(1)在吸管的中间插入一枚大头针,如图4-6-6甲所示,把大头针的两端搭在两个纸杯的边沿并使吸管保持水平平衡。
(2)在这两纸杯中分别倒入少许质量相等的酒精与水,取两片相同的纸巾分别浸入酒精与水中;待杯中酒精与水全部被纸巾吸收后,取出湿纸巾分别挂在吸管的两端(如图乙所示),移动纸巾的位置直到吸管恢复平衡。
(3)当酒精与水开始蒸发时仔细观察吸管,如果吸管哪段上翘,就说明哪段的液体蒸发得更______(填“快”或“慢”)。
【交流与评估】
(4)放在吸管两端的湿纸巾,其摊开的面积必须_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
?
快相同第2课时 沸腾
A 聚焦教材           课前预习)
1.沸腾是在__一定温度__下,在液体的__表面和内部__同时发生的__剧烈汽化__现象。
2.沸腾时的温度叫__沸点__,不同液体__沸点不同__。
3.沸腾特点:在__一定温度__(沸点)下进行,低于这个温度时,液体__吸收热量__,温度__上升__,__不沸腾__(气泡变小);在这个温度时,液体__吸收热量__,温度__不变__,沸腾(气泡变大)。21·cn·jy·com
4.沸腾的条件:(同时具备)__液体的温度达到沸点;继续吸收热量__。
B 练就好基础          基础达标)
1.在敞口的锅中烧水,使水沸腾后,再用猛火继续加热,则水的温度将( B )
A.逐渐升高 B.不变
C.逐渐降低 D.忽高忽低
2.体育比赛中运动员一旦受伤,医生会对着受伤部位喷射一种叫氯乙烷的药液,该药液会在皮肤表面迅速汽化,使受伤部位表层组织骤然变冷而暂时失去痛感,这说明氯乙烷具有较低的( C )2·1·c·n·j·y
A.温度 B.熔点
C.沸点 D.凝固点
3.关于水的沸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A.90℃的水可能沸腾
B.100℃的水一定沸腾
C.120℃的水一定沸腾
D.标准大气压下,100℃的水一定沸腾
4.下列现象中,不可能发生的是( C )
A.水的沸点低于或高于100 ℃
B.湿衣服放在温度低的地方比放在温度高的地方干得快
C.-5 ℃的冰块放在0 ℃的水中会熔化
D.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5.在“观察水的沸腾现象”的实验中,需要加热约150 mL的水,要用到的下列仪器是( D )
①烧杯 ②试管 ③试管夹 ④酒精灯 ⑤石棉网 ⑥铁架台
A.①④⑥ B.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①④⑤⑥
6.炒菜时,妈妈正准备向已经预热的锅内倒油,不小心在锅内滴了几滴水,她看到水珠很快就不见了,水珠在这里发生的物态变化是__汽化__,这个过程要__吸__热。当妈妈把油倒入锅内后,却不见油冒气泡,这是因为油的__沸点__比较高。【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图4-6-7
7.如图4-6-7为液体沸腾温度随时间变化图,该液体的沸点是__99__℃,此过程中温度__不变__(选填“升高”“不变”或“降低”),沸腾时继续__吸__(填“吸”或“放”)热。21·世纪*教育网
8.小雪在探究某种固体熔化成液体再沸腾的实验中(如图4-6-8甲),得到了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2-1-c-n-j-y
图4-6-8
(1)图乙中__BC__段表示物质处于熔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物质__吸收__热量,熔化过程经历的时间为__2__min。21*cnjy*com
(2)如果停止给液体加热,液体的沸腾会__停止__(填“停止”或“继续”)。
C 更上一层楼          能力提升)
9.生活中常有“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的说法。扬汤止沸是指把锅里沸腾的水舀起来再倒回去,釜底抽薪是指从锅下抽掉燃着的木柴。应用所学知识分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来源:21cnj*y.co*m】
A.“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都只能暂时止沸
B.“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都能彻底止沸
C.“扬汤止沸”只能暂时止沸,“釜底抽薪”能彻底止沸
D.“扬汤止沸”能彻底止沸,“釜底抽薪”只能暂时止沸
10.下表为不同气压下水的沸点:压力锅工作时锅内气体压强最大可达1.80×105 Pa,锅内水的最高温度( B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p(×105Pa)
0.98
1.01
1.13
1.29
1.48
1.69
1.80
2.05
t(℃)
99
100
103
107
111
115
117
121
A.可达100 ℃ B.可达117 ℃
C.可达121 ℃ D.取决于加热时间
11.在制药时,为了从溶液中提取抗菌素,可以用加热的方法使水沸腾而除去水分,但抗菌素不能在超过80 ℃的温度下提取,则应采用的方法是( B )www-2-1-cnjy-com
A. 增加容器内的气压,使水的沸点低于80 ℃
B.降低容器内的气压,使水的沸点低于80 ℃
C.缩短加热沸腾的时间
D.用微火加热使其沸腾
图4-6-9
12.餐馆里有一道名为“纸锅烧豆腐”的菜。如图4-6-9,纸锅里的豆腐烧熟了,纸却不会被烧掉(纸燃烧需要达到的最低温度,为纸的着火点)。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C )
A.纸的着火点比水的沸点高
B.水沸腾温度不变,但继续吸热
C.热量都被水吸收了,纸没有吸热
D.纸的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
13.科学实验小组用如图4-6-10(a)所示的装置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图4-6-10
(1)由表格可知,本次实验应选用测温物质为__水银__的温度计。
测温物质
凝固点/℃
沸点/℃
水银
-39
357
酒精
-117
78
(2)实验小组观察到水沸腾前和水沸腾时水中气泡的情况如图(b)所示,图中__甲__(填“甲”或“乙”)是水在沸腾时的情况。21教育网
(3)如图(c)中a、b是两个实验小组分别绘制的沸腾图象,由图象可知实验中他们所用水的__质量__不同。21cnjy.com
(4)实验中为了减少从开始加热到沸腾所用的时间,可以采取的措施是__减少水的质量(或提高水的初温)__(写出一种即可)。www.21-cn-jy.com
图4-6-11
14.如图4-6-11是甲、乙、丙三杯液体沸腾图象,图中沸点最低的是__乙__,__甲__和__丙__是同一种液体,它们图象不同的原因可能是__液体的质量不同__。
图4-6-12
15.“炖汤”因味道好而深受诸暨人喜爱。“炖汤”就是把汤料和水置于炖盅内,而炖盅则浸在大煲的水中,并用蒸架把盅与煲底隔离,如图4-6-12所示。在大煲内的水沸腾过程中,煲盖与煲的缝隙间冒出大量的“白气”,煲盖不断跳动,若汤的沸点与水的沸点相同,则盅内的汤__不会__(填“会”或“不会”)沸腾。
图4-6-13
16.如图4-6-13是张岩和刘芳在科技活动中设计的提纯酒精的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提纯的原理是什么?
__利用水和酒精沸点不同__。
(2)为什么要用水浴法加热?
__水浴法加热不会使试管中的水沸腾产生大量水蒸气__。
(3)此实验中涉及哪些物态变化?
__汽化、液化__。
D 开拓新思路          拓展创新)
17.上课时老师给同学们演示了“水也能使某些液体沸腾”的实验:将适量的乙醚倒入试管中,塞上木塞,然后浸入有热水的烧杯中,如图4-6-14甲所示。一会儿,观察到试管中的乙醚沸腾起来,接着听到“砰”一声,木塞冲出了试管口。
图4-6-14
(1)烧杯中温度计示数如图乙所示,则热水的温度为__60__℃。
(2)从实验中可知乙醚的沸点__小于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热水的温度。
18.在探究热现象的实验中,小明用烧杯、试管、温度计、圆底烧瓶等器材进行了如下图4-6-15的实验。
图4-6-15
(1)小明用图1甲所示的装置“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根据实验数据绘制了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1乙所示。该物质在BC段处于__固液共存__(填“固体”“液体”或“固液共存”)状态。比较图乙中AB段与CD段可知,质量相同的冰和水在升高相同的温度时,加热时间不同,原因是__水的比热比冰大______。
(2)小明用如图2甲所示的装置“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纸板上留有小孔的目的是__为了使烧杯内外气压相同____。实验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分析FG段会发现__水在沸腾过程中继续吸热但温度不变____(请写出一条)。
课件18张PPT。第4章 物质的特性第6节 汽化与液化
第2课时 沸腾A 聚焦教材           课前预习
1.沸腾是在____________下,在液体的______________同时发生的____________现象。
2.沸腾时的温度叫________,不同液体____________。
3.沸腾特点:在____________(沸点)下进行,低于这个温度时,液体____________,温度________,__________ (气泡变小);在这个温度时,液体____________,温度________,沸腾(气泡变大)。
4.沸腾的条件:(同时具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一定温度表面和内部剧烈汽化沸点沸点不同一定温度吸收热量上升不沸腾吸收热量不变             液体的温度达到沸点;继续吸收热量B 练就好基础          基础达标
1.在敞口的锅中烧水,使水沸腾后,再用猛火继续加热,则水的温度将(   )
A.逐渐升高 B.不变
C.逐渐降低 D.忽高忽低
2.体育比赛中运动员一旦受伤,医生会对着受伤部位喷射一种叫氯乙烷的药液,该药液会在皮肤表面迅速汽化,使受伤部位表层组织骤然变冷而暂时失去痛感,这说明氯乙烷具有较低的(   )
A.温度 B.熔点 C.沸点 D.凝固点
BC3.关于水的沸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90℃的水可能沸腾 B.100℃的水一定沸腾
C.120℃的水一定沸腾
D.标准大气压下,100℃的水一定沸腾
4.下列现象中,不可能发生的是(   )
A.水的沸点低于或高于100 ℃
B.湿衣服放在温度低的地方比放在温度高的地方干得快
C.-5 ℃的冰块放在0 ℃的水中会熔化
D.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AC5.在“观察水的沸腾现象”的实验中,需要加热约150 mL的水,要用到的下列仪器是(    )
①烧杯 ②试管 ③试管夹 ④酒精灯 ⑤石棉网 
⑥铁架台
A.①④⑥ B.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①④⑤⑥
6.炒菜时,妈妈正准备向已经预热的锅内倒油,不小心在锅内滴了几滴水,她看到水珠很快就不见了,水珠在这里发生的物态变化是________,这个过程要______热。当妈妈把油倒入锅内后,却不见油冒气泡,这是因为油的________比较高。
D汽化吸沸点7.如图4-6-7为液体沸腾温度随时间变
化图,该液体的沸点是______℃,此过程
中温度________(选填“升高”“不变”或“降
低”),沸腾时继续______(填“吸”或“放”)热。
8.小雪在探究某种固体熔化成液体再沸腾的实验中(如图4-6-8甲),得到了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99不变吸(1)图乙中______段表示物质处于熔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物质_______热量,熔化过程经历的时间为_____min。
(2)如果停止给液体加热,液体的沸腾会________(填“停止”或“继续”)。
C 更上一层楼          能力提升
9.生活中常有“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的说法。扬汤止沸是指把锅里沸腾的水舀起来再倒回去,釜底抽薪是指从锅下抽掉燃着的木柴。应用所学知识分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BC吸收2停止CA.“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都只能暂时止沸
B.“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都能彻底止沸
C.“扬汤止沸”只能暂时止沸,“釜底抽薪”能彻底止沸
D.“扬汤止沸”能彻底止沸,“釜底抽薪”只能暂时止沸
10.下表为不同气压下水的沸点:压力锅工作时锅内气体压强最大可达1.80×105 Pa,锅内水的最高温度(   )
A.可达100 ℃ B.可达117 ℃
C.可达121 ℃ D.取决于加热时间
B11.在制药时,为了从溶液中提取抗菌素,可以用加热的方法使水沸腾而除去水分,但抗菌素不能在超过80 ℃的温度下提取,则应采用的方法是(   )
A. 增加容器内的气压,使水的沸点低于80 ℃
B.降低容器内的气压,使水的沸点低于80 ℃
C.缩短加热沸腾的时间
D.用微火加热使其沸腾
12.餐馆里有一道名为“纸锅烧豆腐”的菜。如图4-6-9,纸锅里的豆腐烧熟了,纸却不会被烧掉(纸燃烧需要达到
B的最低温度,为纸的着火点)。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纸的着火点比水的沸点高
B.水沸腾温度不变,但继续吸热
C.热量都被水吸收了,纸没有吸热
D.纸的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
13.科学实验小组用如图4-6-10(a)所示的装置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1)由表格可知,本次实验应选用测温物质为________的温度计。
C水银
(2)实验小组观察到水沸腾前和水沸腾时水中气泡的情况如图(b)所示,图中______(填“甲”或“乙”)是水在沸腾时的情况。甲(3)如图(c)中a、b是两个实验小组分别绘制的沸腾图象,由图象可知实验中他们所用水的________不同。
(4)实验中为了减少从开始加热到沸腾所用的时间,可以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一种即可)。
14.如图4-6-11是甲、乙、丙三杯液体沸
腾图象,图中沸点最低的是______,______
和______是同一种液体,它们图象不同的原
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
质量减少水的质量(或提高水的初温)乙甲丙液体的质量不同15.“炖汤”因味道好而深受诸暨人喜爱。
“炖汤”就是把汤料和水置于炖盅内,而炖
盅则浸在大煲的水中,并用蒸架把盅与煲
底隔离,如图4-6-12所示。在大煲内的水沸腾过程中,煲盖与煲的缝隙间冒出大量的“白气”,煲盖不断跳动,若汤的沸点与水的沸点相同,则盅内的汤________(填“会”或“不会”)沸腾。
16.如图4-6-13是张岩和刘芳在科技活动
中设计的提纯酒精的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不会(1)提纯的原理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要用水浴法加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实验中涉及哪些物态变化?
______________。
D 开拓新思路          拓展创新)
17.上课时老师给同学们演示了“水也能使某些液体沸腾”的实验:将适量的乙醚倒入试管中,塞上木塞,然后浸入
利用水和酒精沸点不同水浴法加热不会使试管中的水沸腾产生大量水蒸气汽化、液化有热水的烧杯中,如图4-6-14甲所示。一会儿,观察到试管中的乙醚沸腾起来,接着听到“砰”一声,木塞冲出了试管口。
(1)烧杯中温度计示数如图乙所示,则热水的温度为______℃。
(2)从实验中可知乙醚的沸点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热水的温度。
18.在探究热现象的实验中,小明用烧杯、试管、温度计、圆底烧瓶等器材进行了如下图4-6-15的实验。
60小于
(1)小明用图1甲所示的装置“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根据实验数据绘制了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1乙所示。该物质在BC段处于____________(填“固体”“液体”或“固液共存”)状态。比较图乙中AB段与CD段可知,质量相同的冰和水在升高相同的温度时,加热时间不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固液共存水的比热比冰大(2)小明用如图2甲所示的装置“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纸板上留有小孔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分析FG段会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写出一条)。
?
为了使烧杯内外气压相同水在沸腾过程中继续吸热但温度不变第3课时 液化
A 聚焦教材           课前预习)
1.物质由__气态__变为__液态__叫__液化__。
2.液化的方式有两种:__降低温度__和__压缩体积__。
3.液化__放出热量__。
B 练就好基础          基础达标)
1.河面上常会看到一层雾气,这是因为水经过了( B )
A.先汽化后凝固的过程
B.先蒸发后液化的过程
C.蒸发后形成水蒸气
D.水蒸气熔化成了小水珠
2.我国民间有句谚语“水缸穿裙子,天就要下雨”,其中“水缸穿裙子”是指在盛水的水缸外表面出现了一层密密麻麻的小水珠。关于小水珠的形成,以下解释中正确的是( A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A.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B.是水缸中的水蒸发形成的
C.这句谚语是错误的
D.水缸可能有裂缝,水缸中的水渗到缸外形成的
3.夏天,刚从冰箱里取出的棒冰会冒“白气”,这是由于下列哪种情况产生的( D )
A.棒冰受热蒸发形成水蒸气
B.棒冰升华,由固体变为气体
C.棒冰蒸发的气体变成小水珠
D.棒冰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珠
4.祖国的山河一年四季美景如画,如图4-6-16中的描述属于液化的是( B )
   甲          乙
   丙          丁
图4-6-16
A.图甲春天,冰雪消融
B.图乙夏天,草叶上形成露珠
C.图丙秋天,枝头挂满白霜
D.图丁严冬,冰雕逐渐变小
5.2015国庆阅兵当飞机从空中飞过,在蔚蓝的天空中会留下一条长长的“尾巴”,这种现象俗称为“飞机拉烟”。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是飞机在飞行过程中排出的暖湿气体遇冷,在这一过程中,暖湿气体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B )21教育网
A.熔化 B.液化
C.蒸发 D.沸腾
6.冬天,在暖和的教室窗玻璃上会“出汗”。有关这一现象的解释:①“汗”出在玻璃窗靠室内的一面;②“汗”出在玻璃窗靠室外的一面;③“汗”是水蒸气汽化形成的;④“汗”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上述说法中正确的是( A )2·1·c·n·j·y
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安装在浴室内的某种防雾镜,内部有电热丝加热,使镜面的温度比室温略高,从而防止水蒸气在镜面( B )21·世纪*教育网
A.汽化 B.液化
C.熔化 D.凝固
8.使气体液化可采用降低温度和在一定温度下压缩体积两种方法。例如:家庭生活中用水壶烧水时壶嘴所冒的“白气”(如图4-6-17甲),实际上是__降低温度__的方法使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形成的;家庭使用的液化石油气(如图4-6-17乙)是在常温下采用__加压__的方法使石油气液化后储存到钢瓶中的。2-1-c-n-j-y
图4-6-17
C 更上一层楼          能力提升)
9.如图4-6-18所示,甲、乙两个房间里相同的电炉上,相同的两壶水都已经烧开,我们可以根据所观察的__甲__房间壶嘴的上方__白气__较多,判断出__乙__房间的气温较高。www.21-cn-jy.com
图4-6-18
10.已知液态氧气、氮气和二氧化碳,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分别是-180 ℃、-196 ℃和-78.5 ℃。如果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用降温的办法,从空气中提取这些气体,那么温度下降时首先液化分离出来的是 ( C )21*cnjy*com
A.氧气 B.氮气
C.二氧化碳 D.无法分离
11.冬天,小明从室外走进温暖的教室,他的眼镜片上出现了一层薄雾,一会儿薄雾又消失了。上述现象对应的物态变化是( B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A.先凝固,后汽化 B.先液化,后汽化
C.先凝固,后蒸发 D.先熔化,后汽化
图4-6-19
12.小明模拟大自然中“雨”的形成做了如图4-6-19所示的实验。向锥形瓶中注入少量的温水,然后取一干燥的表面皿盖在瓶口,在表面皿中放置一些冰块,稍后,在瓶内出现朦胧的“白雾”,表面皿底部看到有小水滴,小水滴逐渐变大,最终下落到瓶内。由此实验可知,雨滴形成的过程和物态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21cnjy.com
A.水蒸气上升,当遇冷时,水蒸气凝结成水滴;物态变化为液化
B.水蒸气下降,当遇热时,水蒸气凝结成水滴;物态变化为液化
C.水蒸气上升,当遇冷时,水蒸气凝结成水滴;物态变化为汽化
D.水蒸气下降,当遇热时,水蒸气凝结成水滴;物态变化为汽化
13.林则徐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放眼看世界的人。据说在一个炎热的夏天,洋人请他吃冰淇淋,他看到冰淇淋上方雾气腾腾,以为很烫,就用嘴吹,洋人以此取笑他;在一个寒冷的冬天,林则徐回请洋人喝汤,由于滚烫的汤上覆盖了一层油膜,油膜的上方什么也看不到,洋人拿起就喝……林则徐用自己的智慧捍卫了中国人的尊严。林则徐看到的“雾气”是__液化__(填物态变化)现象;因为油膜的隔绝,阻碍了汤的__蒸发__ (填物态变化),这种物态变化需要__吸__(填“吸”或“放”)热。21·cn·jy·com
14.用蒸笼蒸馒头,是上层还是下层蒸格中的馒头先熟呢?小明仔细观察后发现:高温的水蒸气经过多层蒸格向上升,遇到冷的蒸笼盖时,大量水蒸气发生__液化__现象,__放出__很多热量,使__上__层蒸格中的馒头先熟。有经验的师傅拿刚出笼的馒头前,先用手沾点水,这样做主要是利用__水汽化吸热__,使手不会被烫伤。www-2-1-cnjy-com
15.坐汽车时,经常发现在汽车前挡风玻璃上出现“哈气”,影响司机视线。要想尽快消除这些“哈气”,冬天和夏天时,请你用物理知识告诉司机应该怎么做?
【答案】 水蒸气遇冷才能凝结成水珠形成“哈气”,因此可采取的措施包括抑制气体液化的条件或使已经形成的“哈气”迅速汽化。在冬季,可以用暖风提高挡风玻璃的温度,使水蒸气不能在挡风玻璃上液化而形成“哈气”,同时,使已经形成的“哈气”迅速汽化。
在夏季,车内空调温度太低,水蒸气会液化在玻璃的外表面,因此,不要将车内空调温度调得太低,以防止水蒸气的液化。【来源:21cnj*y.co*m】
16.如图4-6-20为一款火箭动力自行车,最快行驶速度可达333 km/h。将常温状态下的过氧化氢气体通过__压缩体积__的方法液化成液态,再与催化剂一起放于燃料罐中,反应后向火箭尾部喷出650℃的高温水蒸气,自行车即可获得向前的巨大推力,从而高速前进。图中火箭尾部产生大量的白气现象,是因为尾气中的__高温水蒸气__发生了__液化__现象。
图4-6-20
D 开拓新思路          拓展创新)
17.冰箱是制冷设备,主要由蒸发器、压缩机、冷凝器等部件组成。电冰箱工作过程中,制冷剂(既容易汽化又容易液化的物质)在蒸发器中迅速蒸发__①__热,使冷冻室内温度__②__,气态的制冷剂经压缩机压缩后,送入冰箱外面的冷凝器,此时制冷剂液化__③__热,液态的制冷剂回到蒸发器,又开始了新的循环。电冰箱就这样将冷冻室内的热量“吸”出来,并散发到冰箱的外面。【出处:21教育名师】
(1)在资料的①②③三处补写上适当的内容①__吸__;②__下降__;③__放__。
(2)冰箱冷冻室内温度很低,那么在室内多放几台打开冷冻室门的冰箱__不能__(填“能”或“不能”)降低室内温度。【版权所有:21教育】
图4-6-21
课件16张PPT。第4章 物质的特性第6节 汽化与液化
第3课时 液化A 聚焦教材           课前预习
1.物质由________变为________叫________。
2.液化的方式有两种: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3.液化____________。
B 练就好基础          基础达标
1.河面上常会看到一层雾气,这是因为水经过了(  )
A.先汽化后凝固的过程
B.先蒸发后液化的过程
C.蒸发后形成水蒸气
D.水蒸气熔化成了小水珠
气态液态液化降低温度压缩体积放出热量B2.我国民间有句谚语“水缸穿裙子,天就要下雨”,其中“水缸穿裙子”是指在盛水的水缸外表面出现了一层密密麻麻的小水珠。关于小水珠的形成,以下解释中正确的是(   )
A.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B.是水缸中的水蒸发形成的
C.这句谚语是错误的
D.水缸可能有裂缝,水缸中的水渗到缸外形成的
3.夏天,刚从冰箱里取出的棒冰会冒“白气”,这是由于A下列哪种情况产生的(   )
A.棒冰受热蒸发形成水蒸气
B.棒冰升华,由固体变为气体
C.棒冰蒸发的气体变成小水珠
D.棒冰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珠
4.祖国的山河一年四季美景如画,如图4-6-16中的描述属于液化的是(   )
DBA.图甲春天,冰雪消融
B.图乙夏天,草叶上形成露珠
C.图丙秋天,枝头挂满白霜
D.图丁严冬,冰雕逐渐变小
5.2015国庆阅兵当飞机从空中飞过,在蔚蓝的天空中会留下一条长长的“尾巴”,这种现象俗称为“飞机拉烟”。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是飞机在飞行过程中排出的暖湿气体遇冷,在这一过程中,暖湿气体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熔化 B.液化 C.蒸发 D.沸腾
B6.冬天,在暖和的教室窗玻璃上会“出汗”。有关这一现象的解释:①“汗”出在玻璃窗靠室内的一面;②“汗”出在玻璃窗靠室外的一面;③“汗”是水蒸气汽化形成的;④“汗”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上述说法中正确的是(  )
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安装在浴室内的某种防雾镜,内部有电热丝加热,使镜面的温度比室温略高,从而防止水蒸气在镜面(   )
A.汽化 B.液化 C.熔化 D.凝固
AB8.使气体液化可采用降低温度和在一定温度下压缩体积两种方法。例如:家庭生活中用水壶烧水时壶嘴所冒的“白气”(如图4-6-17甲),实际上是____________的方法使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形成的;家庭使用的液化石油气 (如图4-6-17乙)是在常温下采用________的方法使石油气液化后储存到钢瓶中的。
降低温度加压C 更上一层楼          能力提升
9.如图4-6-18所示,甲、乙两个房间里相同的电炉上,相同的两壶水都已经烧开,我们可以根据所观察的______房间壶嘴的上方________较多,判断出______房间的气温较高。
甲白气乙10.已知液态氧气、氮气和二氧化碳,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分别是-180 ℃、-196 ℃和-78.5 ℃。如果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用降温的办法,从空气中提取这些气体,那么温度下降时首先液化分离出来的是 (   )
A.氧气 B.氮气
C.二氧化碳 D.无法分离
11.冬天,小明从室外走进温暖的教室,他的眼镜片上出现了一层薄雾,一会儿薄雾又消失了。上述现象对应的物态变化是(   )
A.先凝固,后汽化 B.先液化,后汽化
C.先凝固,后蒸发 D.先熔化,后汽化
CB12.小明模拟大自然中“雨”的形成做了如
图4-6-19所示的实验。向锥形瓶中注入
少量的温水,然后取一干燥的表面皿盖在
瓶口,在表面皿中放置一些冰块,稍后,
在瓶内出现朦胧的“白雾”,表面皿底部看到有小水滴,小水滴逐渐变大,最终下落到瓶内。由此实验可知,雨滴形成的过程和物态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蒸气上升,当遇冷时,水蒸气凝结成水滴;物态变化为液化AB.水蒸气下降,当遇热时,水蒸气凝结成水滴;物态变化为液化
C.水蒸气上升,当遇冷时,水蒸气凝结成水滴;物态变化为汽化
D.水蒸气下降,当遇热时,水蒸气凝结成水滴;物态变化为汽化
13.林则徐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放眼看世界的人。据说在一个炎热的夏天,洋人请他吃冰淇淋,他看到冰淇淋上方雾气腾腾,以为很烫,就用嘴吹,洋人以此取笑他;在一个寒冷的冬天,林则徐回请洋人喝汤,由于滚烫的汤上覆盖了一层油膜,油膜的上方什么也看不到,洋人拿起就喝……林则徐用自己的智慧捍卫了中国人的尊严。林则徐看到的“雾气”是________(填物态变化)现象;因为油膜的隔绝,阻碍了汤的________ (填物态变化),这种物态变化需要______(填“吸”或“放”)热。
14.用蒸笼蒸馒头,是上层还是下层蒸格中的馒头先熟呢?小明仔细观察后发现:高温的水蒸气经过多层蒸格向上升,遇到冷的蒸笼盖时,大量水蒸气发生________现象,________很多热量,使______层蒸格中的馒头先熟。有经验的师傅拿刚出笼的馒头前,先用手沾点水,这样做主要是利用______________,使手不会被烫伤。
液化蒸发吸液化放出上水汽化吸热15.坐汽车时,经常发现在汽车前挡风玻璃上出现“哈气”,影响司机视线。要想尽快消除这些“哈气”,冬天和夏天时,请你用物理知识告诉司机应该怎么做?
【答案】 水蒸气遇冷才能凝结成水珠形成“哈气”,因此可采取的措施包括抑制气体液化的条件或使已经形成的“哈气”迅速汽化。在冬季,可以用暖风提高挡风玻璃的温度,使水蒸气不能在挡风玻璃上液化而形成“哈气”,同时,使已经形成的“哈气”迅速汽化。
在夏季,车内空调温度太低,水蒸气会液化在玻璃的外表面,因此,不要将车内空调温度调得太低,以防止水蒸气的液化。16.如图4-6-20为一款火箭动力自行车,最快行驶速度可达333 km/h。将常温状态下的过氧化氢气体通过____________的方法液化成液态,再与催化剂一起放于燃料罐中,反应后向火箭尾部喷出650℃的高温水蒸气,自行车即可获得向前的巨大推力,从而高速前进。图中火箭尾部产生大量的白气现象,是因为尾气中的______________发生了________现象。
压缩体积高温水蒸气液化D 开拓新思路          拓展创新
17.冰箱是制冷设备,主要由蒸发器、压缩机、冷凝器等部件组成。电冰箱工作过程中,制冷剂(既容易汽化又容易液化的物质)在蒸发器中迅速蒸发______热,使冷冻室内温度______,气态的制冷剂经压缩机压缩后,送入冰箱外面的冷凝器,此时制冷剂液化______热,液态的制冷剂回到蒸发器,又开始了新的循环。电冰箱就这样将冷冻室内的热量“吸”出来,并散发到冰箱的外面。
(1)在资料的①②③三处补写上适当的内容①______;
②________;③______。①②③吸下降放(2)冰箱冷冻室内温度很低,那么在室内多放几台打开冷冻室门的冰箱_______(填“能”或“不能”)降低室内温度。
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