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分类训练五 质量及密度实验专题
考点 1 用托盘天平测物体的质量)
在“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实验中:
典型例题1图
(1)测量前,应先把游码移到标尺__左端零刻线处__,若发现天平指针位置如图甲所示,则应将平衡螺母向__右__(填“左”或“右”)侧调节。21cnjy.com
(2)调节天平平衡后,在测量过程中,出现图乙的情况,请你指出其中的错误:
①__用手拿砝码__;
②__物体和砝码的位置反了__;
③__在加减砝码的时候游码不在零刻线处__。
(3)正确操作后,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丙所示,则被测物体的质量为__62.4__ g。
【解析】 (1)天平在使用前应先在水平桌面上放好,再将游码归零,然后观察指针进行调节,调节时要将平衡螺母向指针偏转的相反方向移动;现发现天平指针位置如图甲所示,则应将平衡螺母向右侧调节。【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读图可知,操作中的错误有:用手拿砝码(应用镊子夹取);物体和砝码的位置放反了(应左物右码);在加减砝码的时候游码不在零处(调节平衡螺母前,游码应在零刻线处)。
(3)天平在读数时,应将砝码质量与游码示数相加,并注意标尺上的分度值,被测物体的质量是:50 g+10 g+2.4 g=62.4 g。21*cnjy*com
变式训练1图
某同学用天平测量一块金属的质量时,使用了3个砝码,有一个100 g,一个50 g,一个10 g,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所示,则这块金属的质量为__161.6__ g,若在月球表面上用天平测同一块金属的质量,则读数跟在学校实验室的读数相比__不变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来源:21cnj*y.co*m】
图为商店常用称量货物的台秤,当出现某种情况时,导致了称量结果比实际质量偏小了。出现的情况可能是( C )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变式训练2图
A.秤砣盘磨损了
B.秤盘内垫置了一张厚纸
C.游砣生锈变重了
D.调零螺母的位置比正确的位置向左多旋了些
有一堆同样规格的小零件,每个只有几十毫克,估计有几千个,手边有一架调好的天平,请你用适当的方法测算出这堆零件的数目。把你的测量方法、步骤及计算过程写出来。2·1·c·n·j·y
【答案】 (1)取 200 个零件放在托盘天平的左盘上,天平的右盘放砝码,调节游码,使指针对准中央刻度线。 21·世纪*教育网
(2)读数: 200 个零件的质量(M)=砝码的总质量+游码指示的质量值。
(3)单个零件的质量m=M/200。
(4)用天平测出所有小零件的质量M 总,则零件的数目N=200M 总/m。
考点 2 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的密度)
小明用天平和量筒测花岗岩的密度,取一小块作样品。
(1)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调节托盘天平平衡时,发现指针停在分度盘的左侧,如图甲所示,要使天平平衡,应将平衡螺母向__右__(填“左”或“右”)移动,调好天平后将小块花岗岩放在天平的左盘。天平平衡时砝码的质量、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小块花岗岩的质量为__41.6__ g。21教育网
典型例题2图
(2)测其体积:将花岗岩缓缓地放入装有一定体积水的量筒中,水面升高到如图丙所示位置,其体积为__16__ cm3,花岗岩的密度ρ=__2.6×103__ kg/m3。
(3)若将步骤(1)和(2)顺序对调,则测量的密度结果将__偏大__(填“偏大”“不变”或“偏小”)。21·cn·jy·com
【解析】 (1)指针指向分度盘的左侧,天平的左端下沉,右端上翘,平衡螺母向右端移动。
质量为:m=20 g+20 g+1.6 g=41.6 g。
(2)体积为:V=36 cm3-20 cm3=16 cm3,
密度为:ρ=m/V=2.6 g/cm3=2.6×103kg/m3。
(3)步骤(1)和(2)顺序对调,先测量体积,则花岗岩上沾有水,质量偏增大,密度会偏大。
在“用天平和量筒测矿石的密度”实验中,赵鑫同学设计的实验步骤是:
①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液面示数为V1;②把矿石浸没在量筒内的水中,此时液面示数为V2;③用天平测出矿石的质量为m;④计算出矿石的密度。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1)为了准确地测出矿石的密度,你认为以上操作的合理顺序是__③①②④__(填序号)。
变式训练4图
(2)用已调好的天平测矿石的质量,当天平平衡时,放在右盘中的砝码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所示,则矿石的质量为__83.4__g,若所测得矿石的体积是20 cm3,矿石的密度为__4.17×103__kg/m3。【出处:21教育名师】
变式训练5图
有一块火山石可以漂浮在水中,小王用天平、量筒和水等器材测量这块火山石的密度。实验步骤如下:
①用天平测出火山石的质量m,天平的示数如图所示。
②向量筒中倒入V1=60 mL的水。
③用细线系住火山石,放入量筒中,用细铁丝将其压入水中足够长时间,水面到达V2=65 mL处。
④取出火山石,水面降到了V3=58 mL处。
⑤小王认为火山石体积的测量不够准确,火山石的体积应该包含材质和其中空隙部分的体积,于是又向量筒中加水到 60 mL处,将刚才取出的火山石表面吸附的水清除后,再次投入量筒的水中,此时水面到达V4=66 mL处。【版权所有:21教育】
请解答下面问题:
(1)该实验的原理为__ρ=m/V___(用物理量符号表示)。
(2)在步骤 ④ 中,水面未回到 60 mL处的原因是__火山石吸收了2_mL的水__。
(3)请你根据小王的实验思路,将有关数据及计算结果填入表的空白处。
物理量
实验
次数
火山石
的质量
m/g
V1
V2
V3
V4
火山石
的体积
V/cm3
火山石
的密度
ρ/
(g·cm-3)
1
__4.8__
60
65
58
66
__6__
__0.8__
(4)观察表格的设计,请你指出其中存在的两处不足(相同类型的不足点只写一条)。
①__实验次数太少__。
②__V1、V2、V3、V4无单位__。
考点 3 用天平和量筒测液体的密度)
在“用天平和量筒测盐水的密度”实验中,小明进行了如下操作:
(1)小明组装好天平,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并调节天平的平衡螺母,发现天平指针左右偏转情况如图甲所示,此时他应将平衡螺母向__左__调,使横梁平衡,他漏掉了关键的一步是__将游码移到零刻度线处__。www.21-cn-jy.com
(2)小明接下去的实验过程如下:①在玻璃杯中盛盐水,放在调好的天平左盘上称量,当天平重新平衡时,读出砝码和游码的读数m1为130.2 g。www-2-1-cnjy-com
②把玻璃杯中的盐水倒入量筒中一部分,如图乙,记下量筒中盐水体积为__60_cm3__。
③把玻璃杯和剩下盐水放在天平左盘上称量,当天平重新平衡时,所用砝码和游码位置如图丙所示,则计算出盐水的密度是__1.2×103__kg/m3。2-1-c-n-j-y
典型例题3图
【解析】 (1)如图,指针左右摆动时,指针向右摆动的幅度大,向左摆动的幅度小,说明天平的左端上翘,平衡螺母向左端移动;漏掉了关键的一步是将游码移到零刻度线处。
(2)量筒的分度值为4 mL,盐水的体积V=60 mL=60 cm3;剩余盐水和玻璃杯的质量为50 g+5 g+3.2 g=58.2 g,量筒内盐水的质量m=130.2 g-58.2 g=72 g,盐水的密度ρ===1.2 g/cm3=1.2×103 kg/m3。
“测酸奶密度”的实验。
(1)小明的实验方案:用天平和量筒测密度。
①他用已调节好的天平测得空烧杯的质量m0为 37. 4g;接着把酸奶倒入烧杯中,测得烧杯和酸奶的总质量m1,如图甲所示m1=__82__g;后把烧杯中的酸奶倒入量筒中,如图乙所示, V奶=__40__ cm3;则酸奶的密度ρ奶=__1.115__ g / cm3。
变式训练6图
②在交流讨论中,小雨同学认为小明测得的酸奶密度值偏大。其原因是 酸奶倒入量筒时会有部分残留在烧杯中,使测量的体积偏小 。
(2)小雨的实验方案:巧妙地利用天平、小玻璃瓶(有盖)和水测酸奶密度。请你简要写出小雨的实验过程和酸奶密度的计算表达式(用测量的物理量符号表示)。
①用天平测出小玻璃瓶(有盖)的质量m0。 ②在瓶内装满水,盖上盖子,用天平测出瓶和水的总质量m1。 ③倒干净水,再往瓶内装满酸奶,盖上盖子,用天平测出瓶和酸奶的总质量m2。即:酸奶密度的计算表达式:ρ奶=(m2-m0)ρ水/(m1-m0) 。
课件19张PPT。第4章 物质的特性专题分类训练五 质量及密度实验专题考点 1 用托盘天平测物体的质量
典型例题1 在“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实验中:
(1)测量前,应先把游码移到标尺______________,若发现天平指针位置如图甲所示,则应将平衡螺母向______ (填“左”或“右”)侧调节。左端零刻线处右(2)调节天平平衡后,在测量过程中,出现图乙的情况,请你指出其中的错误:
①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正确操作后,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丙所示,则被测物体的质量为_______ g。用手拿砝码物体和砝码的位置反了在加减砝码的时候游码不在零刻线处62.4【解析】 (1)天平在使用前应先在水平桌面上放好,再将游码归零,然后观察指针进行调节,调节时要将平衡螺母向指针偏转的相反方向移动;现发现天平指针位置如图甲所示,则应将平衡螺母向右侧调节。
(2)读图可知,操作中的错误有:用手拿砝码(应用镊子夹取);物体和砝码的位置放反了(应左物右码);在加减砝码的时候游码不在零处(调节平衡螺母前,游码应在零刻线处)。
(3)天平在读数时,应将砝码质量与游码示数相加,并注意标尺上的分度值,被测物体的质量是:50 g+10 g+2.4 g=62.4 g。变式训练1 某同学用天平测量一块金属的质量时,使用了3个砝码,有一个100 g,一个50 g,一个10 g,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所示,则这块金属的质量为________ g,若在月球表面上用天平测同一块金属的质量,则读数跟在学校实验室的读数相比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61.6不变变式训练2 图为商店常用称量货物的台秤,当出现某种情况时,导致了称量结果比实际质量偏小了。出现的情况可能是( )
A.秤砣盘磨损了
B.秤盘内垫置了一张厚纸CC.游砣生锈变重了
D.调零螺母的位置比正确的位置向左多旋了些
变式训练3 有一堆同样规格的小零件,每个只有几十毫克,估计有几千个,手边有一架调好的天平,请你用适当的方法测算出这堆零件的数目。把你的测量方法、步骤及计算过程写出来。【答案】 (1)取 200 个零件放在托盘天平的左盘上,天平的右盘放砝码,调节游码,使指针对准中央刻度线。
(2)读数: 200 个零件的质量(M)=砝码的总质量+游码指示的质量值。
考点 2 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的密度
典型例题2 小明用天平和量筒测花岗岩的密度,取一小块作样品。
(1)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调节托盘天平平衡时,发现指针停在分度盘的左侧,如图甲所示,要使天平平衡,应将平衡螺母向______(填“左”或“右”)移动,调好天平(3)单个零件的质量m=M/200。
(4)用天平测出所有小零件的质量M 总,则零件的数目N=200M 总/m。右后将小块花岗岩放在天平的左盘。天平平衡时砝码的质量、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小块花岗岩的质量为________ g。
(2)测其体积:将花岗岩缓缓地放入装有一定体积水的量筒中,水面升高到如图丙所示位置,其体积为______ cm3,花岗岩的密度ρ=__________ kg/m3。41.6162.6×103(3)若将步骤(1)和(2)顺序对调,则测量的密度结果将________(填“偏大”“不变”或“偏小”)。
偏大【解析】 (1)指针指向分度盘的左侧,天平的左端下沉,右端上翘,平衡螺母向右端移动。
质量为:m=20 g+20 g+1.6 g=41.6 g。
(2)体积为:V=36 cm3-20 cm3=16 cm3,
密度为:ρ=m/V=2.6 g/cm3=2.6×103kg/m3。
(3)步骤(1)和(2)顺序对调,先测量体积,则花岗岩上沾有水,质量偏增大,密度会偏大。变式训练4 在“用天平和量筒测矿石的密度”实验中,赵鑫同学设计的实验步骤是:
①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液面示数为V1;②把矿石浸没在量筒内的水中,此时液面示数为V2;③用天平测出矿石的质量为m;④计算出矿石的密度。
(1)为了准确地测出矿石的密度,你认为以上操作的合理顺序是____________(填序号)。
③①②④(2)用已调好的天平测矿石的质量,当天平平衡时,放在右盘中的砝码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所示,则矿石的质量为________g,若所测得矿石的体积是20 cm3,矿石的密度为____________kg/m3。
变式训练5 有一块火山石可以漂浮在水中,小王用天平、量筒和水等器材测量这块火山石的密度。实验步骤如下:83.44.17×103①用天平测出火山石的质量m,天平的示数如图所示。
②向量筒中倒入V1=60 mL的水。
③用细线系住火山石,放入量筒中,用细铁丝将其压入水中足够长时间,水面到达V2=65 mL处。
④取出火山石,水面降到了V3=58 mL处。
⑤小王认为火山石体积的测量不够准确,火山石的体积应该包含材质和其中空隙部分的体积,于是又向量筒中加水到 60 mL处,将刚才取出的火山石表面吸附的水清除后,再次投入量筒的水中,此时水面到达V4=66 mL处。
请解答下面问题:
(1)该实验的原理为___________(用物理量符号表示)。
(2)在步骤 ④ 中,水面未回到 60 mL处的原因是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根据小王的实验思路,将有关数据及计算结果填入表的空白处。
ρ=m/V 火山石吸收了2 mL的水(4)观察表格的设计,请你指出其中存在的两处不足(相同类型的不足点只写一条)。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 3 用天平和量筒测液体的密度
典型例题3 在“用天平和量筒测盐水的密度”实验中,小明进行了如下操作:
(1)小明组装好天平,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并调节天平的平衡螺母,发现天平指针左右偏转情况如图甲所示,此实验次数太少V1、V2、V3、V4无单位时他应将平衡螺母向______调,使横梁平衡,他漏掉了关键的一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明接下去的实验过程如下:①在玻璃杯中盛盐水,放在调好的天平左盘上称量,当天平重新平衡时,读出砝码和游码的读数m1为130.2 g。
②把玻璃杯中的盐水倒入量筒中一部分,如图乙,记下量筒中盐水体积为__________。
③把玻璃杯和剩下盐水放在天平左盘上称量,当天平重新平衡时,所用砝码和游码位置如图丙所示,则计算出盐水的密度是____________kg/m3。
左将游码移到零刻度线处60 cm31.2×103变式训练6 “测酸奶密度”的实验。
(1)小明的实验方案:用天平和量筒测密度。
①他用已调节好的天平测得空烧杯的质量m0为 37. 4g;接着把酸奶倒入烧杯中,测得烧杯和酸奶的总质量m1,如图甲所示m1=______g;后把烧杯中的酸奶倒入量筒中,如图乙所示, V奶=______ cm3;则酸奶的密度ρ奶=_______ g / cm3。
82401.115②在交流讨论中,小雨同学认为小明测得的酸奶密度值偏大。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雨的实验方案:巧妙地利用天平、小玻璃瓶(有盖)和水测酸奶密度。请你简要写出小雨的实验过程和酸奶密度的计算表达式(用测量的物理量符号表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酸奶倒入量筒时会有部分残留在烧杯中,使测量的体积偏小 ①用天平测出小玻璃瓶(有盖)的质量m0。 ②在瓶内装满水,盖上盖子,用天平测出瓶和水的总质量m1。 ③倒干净水,再往瓶内装满酸奶,盖上盖子,用天平测出瓶和酸奶的总质量m2。即:酸奶密度的计算表达式:ρ奶=(m2-m0)ρ水/(m1-m0) 。专题分类训练六 物态变化
考点 1 固体熔化的实验)
在“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中,请回答:
(1)熄灭酒精灯的方法有如图(1)中的两种,其中正确的是__乙__。
典型例题1图(1)
典型例题1图(2)
(2)请根据实验要求,设计并画出实验数据记录表格。(不需要填入数据)
(3)如图(2)是根据某次实验数据在坐标纸上描出的点,请在坐标纸上根据所描的点画出熔化图象。
(4)根据熔化图象,可发现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是__温度不变__;该物质的熔点是__48__℃。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5)该物质的熔化过程共持续了__3__min。
【答案】 (2)如下表所示
温度/℃
时间/min
(3)如图所示
典型例题答图
如图所示,小李同学用此装置探究冰熔化过程中温度变化情况。
变式训练1图
(1)他将观察到的温度计示数变化情况记录在表中。请根据表中数据,在图所示的坐标纸上画出冰熔化过程中的温度—时间图象。21教育网
t/min
0
1
2
3
4
5
6
7
8
9
t/℃
-4
-3
-2
-1
0
0
0
1
3
5
(2)某时刻温度计的读数如上图所示,此时的温度是__4__℃。
(3)为减小误差,实验过程中宜选用较大的冰块还是较小的冰块?__较小__。
(4)如果将冰块换成石蜡碎块做同样的实验,石蜡熔化过程中所得到的温度—时间图象是否与冰的相同?为什么? 不一样,因为石蜡不是晶体,没有固定熔点,熔化过程中温度会不断上升 。21cnjy.com
【答案】 (1)如图所示
变式训练1图
考点 2 液体凝固实验)
下表是某同学探究某种晶体凝固时的实验数据:
时间/min
0
2
4
6
8
10
12
14
温度/ ℃
15
10
5
0
0
0
-5
-10
(1)根据记录的数据分析,可知该晶体的凝固点为__0_℃__。
(2)在下图所给坐标中画出该液体凝固的图象。
典型例题2图
(2)如图所示。
典型例题2答图
为了从酒精和水的混合液中分离水和酒精,小明同学依据已学过的知识,提出了一种方案。依据水和酒精的凝固点不同可将水和酒精分开。为此,他利用家中电冰箱的冷冻室做了如下实验:他将配有不同比例的水和酒精的混合物放入冷冻室中,并用温度计检测混合液的温度,定时观察。他所测数据和观察到的现象如下表: (冰箱的冷冻室的最低温度为-8℃)21·cn·jy·com
酒精(mL)
水(mL)
酒精/混合液
观察现象
12.5
12.5
1/2
-8℃未发现凝固
12.5
50
1/5
-8℃未发现凝固
12.5
75
1/7
-8℃混合液开始凝固酒精并未从水中分离
12.5
370
1/30
-6℃混合液开始凝固酒精并未从水中分离
12.5
750
1/16
-4℃混合液开始凝固酒精并未从水中分离
(1)请你仔细看一看表中的数据和记录的现象,小明同学是否能将水和酒精从混合液中分开?
(2)在水中添加酒精对水的凝固点有何影响?
(3)这个结论在实际中有何应用?
【答案】 (1)不能。 (2)加入酒精后水的凝固点降低了。 (3)道路清雪;将酒精加入汽车防冻液等。
考点 3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大树底下好乘凉”,这是一个众人皆知的俗语。通过科学学科的有关知识的学习,两同学发生了分歧:甲同学认为,打遮阳伞与在大树底下一样凉爽,因为都没有受到阳光的直射,起到了遮阳的效果;而乙同学却认为,遮阳伞下比大树底下炎热,这是人们的经验。
(1)你支持谁的观点?支持的理由是什么?
(2)请你帮助他们设计一个实验,来解决他们之间的争辩。(要求写出实验器材和实验方法)
【答案】 (1)支持乙的观点。理由:树叶中的水不断蒸发变成水蒸气,吸热,故树底下凉爽。
(2)实验器材:两支相同的温度计、遮阳伞、有浓密树荫的大树。
实验方法:晴朗天气,分别测出大树下和遮阳伞下的温度,进行比较就可得出结论。
目前很多饭店安装了热风干手器,打开它就有热风吹到手上,使手上的水很快蒸发掉,使水快速蒸发的原因是( A )
A.加快了水面附近空气的流动并提高了水的温度
B.提高了水的温度并增大了水的表面积
C.加快了水面附近空气的流动并增大了水的表面积
D.加快了水面附近空气的流动,提高了水的温度并增大了水的表面积
考点 4 液体的沸腾实验)
典型例题4图
“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中,小明观察到水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的上升情况不同,如图中甲、乙所示,则:
(1)图__乙__是水在沸腾前的情况,图__甲__是水在沸腾时的情况。
(2)记录水沸腾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温度( ℃)
90
92
94
96
98
98
98
98
从记录的数据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此时水沸腾的温度是__98__℃。
(3)实验得到的结论与水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100 ℃有明显的差异,其原因可能是:__实验时的气压低于一个标准大气压__。
【解析】 (1)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沸腾时和沸腾前的现象:沸腾前,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减小,到水面消失。沸腾时,有大量气泡产生,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增大,最后破裂。(2)液体沸腾时的温度是沸点,液体沸腾时,温度不变。(3)气压越高沸点越高,气压越低沸点越低。
实验室准备多套“观察水沸腾”的实验装置,如图甲、乙所示。
(1)小明同学从水温升高到90℃时开始记录数据,以后每隔1 min记录一次水的温度,直到水沸腾5 min为止,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分析下表数据可知,小明选择的是__乙__(填“甲”或“乙”)图中的装置。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温度(℃)
90
92
94
96
98
100
101
102
102
102
102
102
(2)小莉、小华都选用了另外一种实验装置,他们绘制的沸腾图象如图丙所示,得到a、b两条不同图线,其原因是实验中他们所用水的__体积(质量)__不同。
变式训练4图
小凡同学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如图所示:
(1)他的操作如图甲所示,其中能影响测量结果之处是__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容器底等__。
(2)纠正错误后,水沸腾时温度计示数如图乙所示,为__98__℃,说明此时气压__<__(填“<”“>”或“=”)1个标准大气压。
(3)分析图丙所示图象,可知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的特点是__保持不变__。
某科学兴趣小组将五块用同种棉布制作的相同手帕,分别在五份不同体积分数的酒精溶液中浸透后取出点火,进行了“烧不坏的手帕”的实验。其实验结果如下表:
实验序号
①
②
③
④
⑤
酒精体积
分数(%)
95
65
55
15
5
实验现象
酒精烧完
手帕烧坏
酒精烧完
手帕无损
酒精烧完
手帕无损
不燃烧
?
(1)请你推测⑤的实验现象是__不燃烧__。
(2)综合所学知识,②③中“酒精烧完而手帕无损”的原因是 ②③的酒精溶液中含水量较多,酒精燃烧引起水分蒸发,使手帕的温度达不到其着火点,故手帕不会燃烧 。
课件18张PPT。第4章 物质的特性专题分类训练六 物态变化考点 1 固体熔化的实验
典型例题1 在“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中,请回答:
(1)熄灭酒精灯的方法有如图(1)中的两种,其中正确的是________。
乙(2)请根据实验要求,设计并画出实验数据记录表格。(不需要填入数据)
(3)如图(2)是根据某次实验数据在坐标纸上描出的点,请在坐标纸上根据所描的点画出熔化图象。
(4)根据熔化图象,可发现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是____________;该物质的熔点是______℃。
(5)该物质的熔化过程共持续了_____min。
温度不变483【答案】 (2)如下表所示
变式训练1 如图所示,小李同学用此装置探究冰熔化过程中温度变化情况。
(3)如图所示(1)他将观察到的温度计示数变化情况记录在表中。请根据表中数据,在图所示的坐标纸上画出冰熔化过程中的温度—时间图象。
(2)某时刻温度计的读数如上图所示,此时的温度是_____℃。
(3)为减小误差,实验过程中宜选用较大的冰块还是较小的冰块?_______。4较小(4)如果将冰块换成石蜡碎块做同样的实验,石蜡熔化过程中所得到的温度—时间图象是否与冰的相同?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一样,因为石蜡不是晶体,没有固定熔点,熔化过程中温度会不断上升【答案】 (1)如图所示考点 2 液体凝固实验
典型例题2 下表是某同学探究某种晶体凝固时的实验数据:
(1)根据记录的数据分析,可知该晶体的凝固点为_______。
(2)在下图所给坐标中画出该液体凝固的图象。
0℃
变式训练2 为了从酒精和水的混合液中分离水和酒精,小明同学依据已学过的知识,提出了一种方案。依据水和酒精的凝固点不同可将水和酒精分开。为此,他利用家中电冰箱的冷冻室做了如下实验:他将配有不同比例的水和酒精的混合物放入冷冻室中,并用温度计检测混(2)如图所示。合液的温度,定时观察。他所测数据和观察到的现象如下表: (冰箱的冷冻室的最低温度为-8℃)
(1)请你仔细看一看表中的数据和记录的现象,小明同学是否能将水和酒精从混合液中分开?
(2)在水中添加酒精对水的凝固点有何影响?(3)这个结论在实际中有何应用?
考点 3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典型例题3 “大树底下好乘凉”,这是一个众人皆知的俗语。通过科学学科的有关知识的学习,两同学发生了分歧:甲同学认为,打遮阳伞与在大树底下一样凉爽,因为都没有受到阳光的直射,起到了遮阳的效果;而乙同学却认为,遮阳伞下比大树底下炎热,这是人们的经验。 【答案】 (1)不能。 (2)加入酒精后水的凝固点降低了。 (3)道路清雪;将酒精加入汽车防冻液等。(1)你支持谁的观点?支持的理由是什么?
(2)请你帮助他们设计一个实验,来解决他们之间的争辩。(要求写出实验器材和实验方法)
【答案】 (1)支持乙的观点。理由:树叶中的水不断蒸发变成水蒸气,吸热,故树底下凉爽。
(2)实验器材:两支相同的温度计、遮阳伞、有浓密树荫的大树。
实验方法:晴朗天气,分别测出大树下和遮阳伞下的温度,进行比较就可得出结论。变式训练3 目前很多饭店安装了热风干手器,打开它就有热风吹到手上,使手上的水很快蒸发掉,使水快速蒸发的原因是( )
A.加快了水面附近空气的流动并提高了水的温度
B.提高了水的温度并增大了水的表面积
C.加快了水面附近空气的流动并增大了水的表面积
D.加快了水面附近空气的流动,提高了水的温度并增大了水的表面积
考点 4 液体的沸腾实验
A典型例题4 “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中,
小明观察到水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
的上升情况不同,如图中甲、乙所示,
则:
(1)图______是水在沸腾前的情况,图______是水在沸腾时的情况。
(2)记录水沸腾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乙甲从记录的数据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此时水沸腾的温度是______℃。
(3)实验得到的结论与水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100 ℃有明显的差异,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98 实验时的气压低于一个标准大气压【解析】 (1)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沸腾时和沸腾前的现象:沸腾前,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减小,到水面消失。沸腾时,有大量气泡产生,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增大,最后破裂。(2)液体沸腾时的温度是沸点,液体沸腾时,温度不变。(3)气压越高沸点越高,气压越低沸点越低。变式训练4 实验室准备多套“观察水沸腾”的实验装置,如图甲、乙所示。
(1)小明同学从水温升高到90℃时开始记录数据,以后每隔1 min记录一次水的温度,直到水沸腾5 min为止,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分析下表数据可知,小明选择的是______(填“甲”或“乙”)图中的装置。
(2)小莉、小华都选用了另外一种实验装置,他们绘制的沸腾图象如图丙所示,得到a、b两条不同图线,其原因
乙是实验中他们所用水的____________不同。
变式训练5 小凡同学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如图所示:
体积(质量)(1)他的操作如图甲所示,其中能影响测量结果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纠正错误后,水沸腾时温度计示数如图乙所示,为_____℃,说明此时气压_____(填“<”“>”或“=”)1个标准大气压。
(3)分析图丙所示图象,可知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的特点是____________。
变式训练6 某科学兴趣小组将五块用同种棉布制作的相同手帕,分别在五份不同体积分数的酒精溶液中浸透后取出点火,进行了“烧不坏的手帕”的实验。其实验结果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容器底等98<保持不变如下表:
(1)请你推测⑤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
(2)综合所学知识,②③中“酒精烧完而手帕无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燃烧 ②③的酒精溶液中含水量较多,酒精燃烧引起水分蒸发,使手帕的温度达不到其着火点,故手帕不会燃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