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物质的特性质量评估卷(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章物质的特性质量评估卷(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8-01-05 19:58:30

文档简介

第4章 质量评估试卷
[时间:90分钟 分值:12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下列物体质量的记录中,质量最小的是( A )
A.1.19×10-7t B.125 g
C.0.13 g D.0.00012 kg
2.用托盘天平调节横梁平衡后,测物体质量时,发现指针在分度盘中线的左侧,这时应该( C )
A.将游码向左移动
B.将右端平衡螺母向左旋进一些
C.将游码向右移动
D.将右端平衡螺母向右旋出一些
3.分子很小,看不见摸不着,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直接感知的现象,经过合理的推测来认识分子。下列推测既合理又符合事实的是( A )21教育网
A.现象:注射器内的水很难压缩
推测:分子之间存在斥力
B.现象:空气中沙尘飞舞
推测: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
C.现象:钢棒很难压缩
推测:分子之间没有间隙
D.现象:磁铁上吸住了很多铁屑
推测:分子之间存在引力作用
4.外科医生做小手术或紧急治疗运动员肌肉扭伤时,常用蒸发快的液态氯乙烷作麻醉剂,把液态氯乙烷喷到局部皮肤上,使皮肤快速冷却,在一段时间内失去疼痛感,这是由于氯乙烷( B )21cnjy.com
A.汽化放热 B.汽化吸热
C.凝固放热 D.熔化吸热
5.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人们漫步在海滨,会感到习习海风迎面吹拂,十分畅快。这样的风非常柔和,通常情况下,它白天从海上吹向陆地,夜晚从陆地吹向海上,气象上把这种风称为“海陆风”。请你运用学过的物理知识判断海陆风形成的原因是( B )
A.海上的风比陆地上的大
B.陆地和海水的比热容不同
C.无论白天还是夜晚,陆地的温度始终比海水的温度高
D.夜晚海面上的气温比陆地上的低
6.小华从冰箱里拿出了一个鸡蛋,他发现不一会儿鸡蛋上布满了许多细小水珠,过一段时间小水珠又自动消失了。关于以上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C )21·cn·jy·com
A.“鸡蛋上布满小水珠”是凝华现象
B.“鸡蛋上布满小水珠”是汽化现象
C.“小水珠消失了”是汽化现象
D.“小水珠消失了”是升华现象
7.日常生活中的下列变化,其中一种与其余三种类别不同的是( C )
A.水结成冰 B.湿衣服晾干
C.菜刀生锈 D.水沸腾
8.如下图的符号分别代表小雪、霜冻、雾和冰雹四种天气现象,其中主要通过液化形成的是( C )
第8题图
A.小雪 B.霜冻 C.雾 D.冰雹
9.下列四个实例中,能够使蒸发减慢的是( C )
A.将湿衣服晾在通风向阳处
B.将湿手伸到干手器下方吹
C.将新鲜的黄瓜装入塑料袋
D.将新收获的玉米摊开晾晒
第10题图
10.用细线把很干净的玻璃板吊在弹簧测力计的下面,记住测力计的读数。使玻璃板水平接触水面,然后稍稍用力向上拉玻璃板,如图所示。则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D )
A.不变,因为玻璃板重力不变
B.变大,因为玻璃板沾水变重了
C.变小,因为玻璃板受到了浮力作用
D.变大,因为玻璃板与水的接触面之间存在分子引力
11.夏天,小丽将冰水和热水分别注入常温下的两只透明烧杯中,如图所示。一会儿发现两只烧杯的杯壁上都有一部分出现小水珠,变得模糊了。针对这一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www.21-cn-jy.com
第11题图
A.甲、乙两杯都在内壁出现了水珠
B.甲、乙两杯都在外壁出现了水珠
C.甲杯的内壁出现了水珠,乙杯的外壁出现了水珠
D.甲杯的外壁出现了水珠,乙杯的内壁出现了水珠
12.甲、乙、丙三个正方体,它们的边长之比是1∶2∶3,质量分别为3 g、24 g、 36 g,它们都是同一材料制成的,但有一个是空心的,则空心的正方体是( C )
A.甲 B.乙
C.丙 D.无法判断
13.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被授予以色列科学家丹尼尔·谢赫曼,以表彰他在发现准晶体方面所做出的突出贡献。准晶体可能具有下列性质,其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D )
A.密度低 B.耐磨损
C.导电性差 D.抗腐蚀性强
14.小明同学阅读了下表后,归纳了一些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D )
0℃、一个标准大气压下部分物质的密度(kg/m3)

1.0×103

0.9×103
水银
13.6×103
干松木
0.4×103
酒精
0.8×103

8.9×103
煤油
0.8×103

2.7×103
A.不同物质的密度一定不同
B.固体物质的密度一定比液体物质大
C.同种物质的密度一定相同
D.质量相同的实心铜块和铝块,铜块的体积较小
15.已知铜的比热容大于铅的比热容,质量和初始温度都相同的铜块和铅块,让它们吸收相同的热量后,将它们相互接触,则( B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A.热量由铜块传给铅块
B.热量由铅块传给铜块
C.它们间不发生热传递
D.无法判断
16.根据下表所提供的数据,在标准大气压下,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C )
物质
熔点/℃
沸点/℃
酒精
-117
78
水银
-39
357

328
1740
A.80℃的酒精是液态
B.铅的凝固点是-328℃
C.-39℃的水银吸热,温度可能不变
D.气温接近-50℃时,寒暑表应选用水银做温度计
17.如图所示,烧杯中有水,水中倒扣着一玻璃瓶,瓶内水面比烧杯内水面低,当烧杯中的水被加热到一定温度时( B )
A.烧杯和瓶内的水可能都会沸腾
B.烧杯中的水可能会沸腾,瓶内的水一定不会沸腾
C.烧杯中的水一定不会沸腾,瓶内的水可能会沸腾
D.烧杯和瓶内的水一定都不会沸腾
18.一个瓶子能盛1 kg水,可用该瓶子盛1 kg的下列哪种液体(已知ρ水银>ρ水>ρ植物油>ρ酒精>ρ汽油)( D )
A.酒精 B.汽油
C.植物油 D.水银
19.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D )
A.水在温度降低时,放出的热量与水的质量和水的温度有关
B.水在温度降低时,放出的热量仅与水的质量有关
C.水在温度降低时,放出的热量仅与水的温度有关
D.水在温度降低时,放出的热量与水的质量和温度降低的度数有关
20.用天平称一墨水瓶最多能装水的质量,方法一是:称出空瓶的质量,称出瓶子和装满水的总质量,两次相减得水的质量;方法二是:称出瓶子和装满水的总质量,把水倒掉再称出空瓶的质量,两次相减得水的质量。你对这两种方法的看法( B )
A.随便用哪种方法都一样
B.用第一种方法可以减小误差
C.用第二种方法可以减小误差
D.无法判断
21.把一盆冰水混合物放在0℃的房间里,用电风扇对它吹风(电风扇的所吹风温度为0℃),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冰和水的质量都不变,故总质量也不变
B.水可以结冰,但冰水的总质量会减小
C.冰可以熔化,但冰水的总质量会减小
D.冰的质量不变,但水的质量会减小
22.有三个完全相同的杯子装满了水,将质量相同的实心铜球、铁球和铝球分别放入三个杯中,使水溢出质量最多的是(已知ρ铜>ρ铁>ρ铝)( C )
A.铜球 B.铁球
C.铝球 D.不能确定
23.下列现象发生的过程中,吸收热量的一组是( C )
①春天,冰雪消融汇成溪流
②夏天,从冰箱里拿出来的饮料罐“出汗”
③秋天,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
④冬天,室外地面上出现了霜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24.在电子技术中,经常用锡来焊接电路的接头。图中能正确表示锡在焊接过程中温度变化的是( D )
    A     B     C     D
25.社会上食品造假事件时有发生。小明的奶奶从自由市场上购买了一箱牛奶,小明想知道牛奶是否掺水。通过查阅资料得知,在牛奶中掺水后,掺水含量与牛奶密度的关系如下表所示。小明取 100 mL 这种牛奶,测得它的质量为 102. 2 g,则这种牛奶( C )
牛奶中掺
水含量
0%
10%
20%
30%
40%
50%
牛奶密度
(g/ cm3 )
1.030
1.027
1.024
1.021
1.018
1.015
牛奶中掺
水含量
60%
70%
80%
90%
100%
牛奶密度
(g/ cm3 )
1.012
1.009
1.006
1.003
1.000
A.未掺水
B.掺水含量 20 %以下
C.掺水含量 20%~30%
D.掺水含量 30 %以上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4分)
26.核电站发生重大事故时,为了降低核安全壳周围的温度,采用水对其进行冷却,因为水的__比热容__较大,且它汽化时能__吸收__(填“吸收”或“放出”)大量的热。
27.在一只透明的玻璃杯里装入半杯水,向其中加入一块水果糖,立即在液面处画上记号,仔细观察。过一会儿你会观察到糖溶解了,液面略微下降。由该实验现象,可推出的结论有__分子不断运动__、__分子间有间隔__。
第28题图
28.气锅鸡是云南的名菜之一,“舌尖上的中国”曾播放过。其做法是:将盛有小鸡块和作料的气锅(如图所示)放在盛有清水的汤锅之上,再放到火上蒸。为了保持鸡肉原汁原味,主要是蒸汽通过气锅中间的气嘴将鸡蒸熟。汤汁是蒸汽__放热__(填“吸热”或“放热”)后__液化__(填物态变化名称)而形成的。蒸熟后,闻到鸡肉的浓香味,这是一种__扩散__现象。
29.两实心铜球的体积比为 3∶4,则其质量比为__3∶4__,密度比为__1∶1__。
第30题图
30.如图所示,一个瓶子里有不多的水,乌鸦喝不到水,聪明的乌鸦就衔了很多的小石块填到瓶子里,水面上升了,乌鸦喝到了水。若瓶子的容积为450 mL,内有0.2 kg的水,乌鸦投入其中的石块的体积是__250_cm3__,石块的质量是__650__g。(石块密度为2.6×103 kg/m3)
31.将裙子晾在下列三种不同环境中,裙子晾干快慢是不同的。
图①表明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__越快__(填“越快”或“越慢”);图②表明液体__表面积__越大,蒸发越快;图③表明液体表面附近的空气流动越快,蒸发__越快__(填“越快”或“越慢”)。
第30题图
32.如图所示为某晶体的凝固图象,从A到D整个过程是__放热__(填“吸热”或“放热”) 的,在BC点之间物质处于__固液共存__状态,其对应的温度48 ℃代表此晶体溶液的__凝固点__ ,CD段物质处于__固__ 态。
第32题图
33.①木炭是灰黑色的多孔性固体;②木炭能燃烧;③我国某些地方冬天有时用木炭来取暖;④将木炭粉碎;⑤取一小块木炭点燃,放入氧气瓶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上述描述属于物理性质的是__①__;(填序号,下同)
属于物理变化的是__④__;
属于化学性质的是__②__;
属于化学变化的是__⑤__;
属于用途的是__③__。
34.用两个相同的电炉分别给质量和初温都相同的甲、乙两种液体同时加热,两种液体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下图所示。如果要你从甲、乙两种液体中选择汽车的冷却液,应选择__乙__液体。
第34题图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2分,共30分)
第35题图
35.小明发现,在使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做碘的升华实验时,很容易造成碘的熔化。针对上述不足,小明与他的同学们讨论后将实验进行改进:将装有固态碘的玻璃管放入沸水中,玻璃管中很快就有紫色的碘蒸气产生,并排除了碘熔化的可能性。实验表明在碘升华和熔化时需要__吸收__热量。是什么因素影响碘的升华和熔化?你的猜想是__温度__。
36.在做“探究水的沸腾”实验中,小华使用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根据实验数据做出的“温度-时间”图象如图乙。

   乙
第36题图
(1)从图乙中可知实验测得水的沸点是__97__℃。
(2)水沸腾过程中,温度将__不变__(填“升高”“降低”或“不变”),并看到有“白气”不断从烧杯中冒出,这些“白气”是由于__水蒸气液化__(填物态变化名称)而产生的。
37.某品牌汽车使用一段时间后,日行灯的反光碗上面部分就开始发白,影响反光效果。
(1)初步探究:
【猜想】 日行灯工作时的高温使反光碗表面物质熔化后变白。
【查阅资料】 反光碗材料为表面镀铬的团状模塑料,它的耐热性比一般工程塑料好,热变形温度为 200~280 ℃,可长期在 130 ℃ 下使用。铬的熔点为 1800 ℃。
【实验】该灯正常工作时,每20 min 测一次反光碗发白处附近的温度,发现温度逐渐升高, 3h 后保持在 75 ℃ 左右。上述实验中需要用到的测量仪器有 __温度计和秒表__。
【分析评价】 上述获取的证据能否支持猜想并说明理由: 不能支持猜想,因为 75 ℃ 没有达到反光碗内物质的熔化温度 。
(2)进一步探究:
【观察】发现灯座的焊接点附近有松香残迹。
【查阅资料】 松香外观为淡黄色至淡棕色(粉末为白色),有松节油气味,密度为 1.06 g~1.09 g/cm3,软化点为 72~76 ℃,沸点约为 300 ℃,加热后能挥发,不溶于水,能溶于酒精等有机溶剂。
【提出假设】 反光碗上面部分发白是由于__松香先挥发再遇冷凝华__而产生的。
【制订方案】 发白处用__酒精等有机溶剂__来清洗,使它溶解。
【实验】 按制订方案清洗,表面的白色固体溶解,反光碗重新变得光亮。
38.小光同学想测出一个实心塑料球的密度,但是发现塑料球放在水中会漂浮在水面上,于是小光设计了以下实验步骤:
第38题图
A.用调好的天平测出塑料球的质量,天平平衡时如图a所示。记录塑料球的质量为m;
B.把适量的水倒进量筒中如图b所示,记录此时水的体积为V1;
C.用细线在塑料球下吊一个小铁块放入水中,静止时如图c所示,记录此时量筒的示数为V2;
D.取出塑料球,把小铁块单独放入水中静止时如图d所示,记录此时量筒的示数为V3;
E.利用密度公式计算出结果。
根据上述实验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多余的步骤是__B__(填字母)。
(2)实验中用天平测出塑料球的质量m=__11.2__g,塑料球的密度ρ=__0.56×103__=kg/m3。此密度的测量值比真实值偏__小__。
(3)在交流时小华认为,本题所用器材中,不用天平,也能测出该塑料球的密度,只需在B、C、D三个步骤中再增加一个步骤。请你写出这个步骤。根据你补充的步骤: 将塑料球放入图b所示的量筒内使其漂浮在水面上,读出量筒示数V4 ,写出计算塑料球密度的表达式ρ球=___(V4-V1)ρ水/(V2-V3)__。(用字母表示,水的密度为ρ水)
四、解答与计算题(共16分)
39.(4分)从冰箱冷冻室拿出的冻鱼,放在一盆冷水中,过一段时间将鱼从水中拿出,发现鱼的表面出现了一层较厚的冰。剥开这层冰,发现鱼已经完全“解冻”。请分析说明鱼表面这层较厚的冰是如何形成的。(“解冻”过程中,鱼的温度始终低于0 ℃)
【答案】 从冰箱冷冻室拿出的冻鱼温度远低于0 ℃,放到水中后,水放热降温,鱼吸热升温;与鱼接触的水温度达到0 ℃时,鱼的温度仍低于0 ℃,水放热凝固成冰;鱼继续吸热升温,与鱼接触的冰放热降温,与冰接触的水放热凝固,如此往复,直至鱼完全解冻,冰达到最厚。
40.(12分)如图所示为物质的质量—体积图象,请根据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第40题图
(1)甲物质的密度是多少?
(2)甲物质的密度是乙物质密度的几倍?
(3)体积均为2 cm3时,两物质的质量各为多少?
(4)当质量均为1.8 g时,两物质的体积各为多少?
【解】 (1)ρ甲==2.7 g/cm3。
(2)ρ乙==0.9 g/ cm3,=。
(3)m甲=ρ甲V=5.4 g,m乙=ρ乙V=1.8 g。
(4)V甲=≈0.67 cm3 ,V乙==2 cm3。
课件37张PPT。第4章 质量评估试卷[时间:90分钟 分值:12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下列物体质量的记录中,质量最小的是(   )
A.1.19×10-7t B.125 g
C.0.13 g D.0.00012 kg
2.用托盘天平调节横梁平衡后,测物体质量时,发现指针在分度盘中线的左侧,这时应该(   )
A.将游码向左移动
B.将右端平衡螺母向左旋进一些
C.将游码向右移动
D.将右端平衡螺母向右旋出一些
AC3.分子很小,看不见摸不着,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直接感知的现象,经过合理的推测来认识分子。下列推测既合理又符合事实的是(   )
A.现象:注射器内的水很难压缩
推测:分子之间存在斥力
B.现象:空气中沙尘飞舞
推测: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
C.现象:钢棒很难压缩
推测:分子之间没有间隙AD.现象:磁铁上吸住了很多铁屑
推测:分子之间存在引力作用
4.外科医生做小手术或紧急治疗运动员肌肉扭伤时,常用蒸发快的液态氯乙烷作麻醉剂,把液态氯乙烷喷到局部皮肤上,使皮肤快速冷却,在一段时间内失去疼痛感,这是由于氯乙烷(   )
A.汽化放热 B.汽化吸热
C.凝固放热 D.熔化吸热
5.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人们漫步在海滨,会感到习习
B海风迎面吹拂,十分畅快。这样的风非常柔和,通常情况下,它白天从海上吹向陆地,夜晚从陆地吹向海上,气象上把这种风称为“海陆风”。请你运用学过的物理知识判断海陆风形成的原因是(   )
A.海上的风比陆地上的大
B.陆地和海水的比热容不同
C.无论白天还是夜晚,陆地的温度始终比海水的温度高
D.夜晚海面上的气温比陆地上的低
B6.小华从冰箱里拿出了一个鸡蛋,他发现不一会儿鸡蛋上布满了许多细小水珠,过一段时间小水珠又自动消失了。关于以上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鸡蛋上布满小水珠”是凝华现象
B.“鸡蛋上布满小水珠”是汽化现象
C.“小水珠消失了”是汽化现象
D.“小水珠消失了”是升华现象
7.日常生活中的下列变化,其中一种与其余三种类别不同的是(   )
CCA.水结成冰 B.湿衣服晾干
C.菜刀生锈 D.水沸腾
8.如下图的符号分别代表小雪、霜冻、雾和冰雹四种天气现象,其中主要通过液化形成的是(   )
A.小雪 B.霜冻 C.雾 D.冰雹
9.下列四个实例中,能够使蒸发减慢的是(   )
CCA.将湿衣服晾在通风向阳处
B.将湿手伸到干手器下方吹
C.将新鲜的黄瓜装入塑料袋
D.将新收获的玉米摊开晾晒
10.用细线把很干净的玻璃板吊在弹簧测力计
的下面,记住测力计的读数。使玻璃板水平接
触水面,然后稍稍用力向上拉玻璃板,如图所
示。则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
A.不变,因为玻璃板重力不变DB.变大,因为玻璃板沾水变重了
C.变小,因为玻璃板受到了浮力作用
D.变大,因为玻璃板与水的接触面之间存在分子引力
11.夏天,小丽将冰水和热水分别注入常温下的两只透明烧杯中,如图所示。一会儿发现两只烧杯的杯壁上都有一部分出现小水珠,变得模糊了。针对这一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DA.甲、乙两杯都在内壁出现了水珠
B.甲、乙两杯都在外壁出现了水珠
C.甲杯的内壁出现了水珠,乙杯的外壁出现了水珠
D.甲杯的外壁出现了水珠,乙杯的内壁出现了水珠
12.甲、乙、丙三个正方体,它们的边长之比是1∶2∶3, 质量分别为3 g、24 g、 36 g,它们都是同一材料制成的,但有一个是空心的,则空心的正方体是(   )
A.甲 B.乙
C.丙 D.无法判断
C13.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被授予以色列科学家丹尼尔·谢赫曼,以表彰他在发现准晶体方面所做出的突出贡献。准晶体可能具有下列性质,其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密度低 B.耐磨损
C.导电性差 D.抗腐蚀性强
14.小明同学阅读了下表后,归纳了一些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
DDA.不同物质的密度一定不同
B.固体物质的密度一定比液体物质大
C.同种物质的密度一定相同
D.质量相同的实心铜块和铝块,铜块的体积较小
15.已知铜的比热容大于铅的比热容,质量和初始温度都相同的铜块和铅块,让它们吸收相同的热量后,将它们相互接触,则(   )
A.热量由铜块传给铅块 B.热量由铅块传给铜块
C.它们间不发生热传递 D.无法判断
B16.根据下表所提供的数据,在标准大气压下,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80℃的酒精是液态
B.铅的凝固点是-328℃
C.-39℃的水银吸热,温度可能不变
D.气温接近-50℃时,寒暑表应选用水银做温度计C17.如图所示,烧杯中有水,水中倒扣着一
玻璃瓶,瓶内水面比烧杯内水面低,当烧杯
中的水被加热到一定温度时(   )
A.烧杯和瓶内的水可能都会沸腾
B.烧杯中的水可能会沸腾,瓶内的水一定不会沸腾
C.烧杯中的水一定不会沸腾,瓶内的水可能会沸腾
D.烧杯和瓶内的水一定都不会沸腾
18.一个瓶子能盛1 kg水,可用该瓶子盛1 kg的下列哪种液体(已知ρ水银>ρ水>ρ植物油>ρ酒精>ρ汽油)(   )
BDA.酒精 B.汽油
C.植物油 D.水银
19.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水在温度降低时,放出的热量与水的质量和水的温度有关
B.水在温度降低时,放出的热量仅与水的质量有关
C.水在温度降低时,放出的热量仅与水的温度有关
D.水在温度降低时,放出的热量与水的质量和温度降低的度数有关
D20.用天平称一墨水瓶最多能装水的质量,方法一是:称出空瓶的质量,称出瓶子和装满水的总质量,两次相减得水的质量;方法二是:称出瓶子和装满水的总质量,把水倒掉再称出空瓶的质量,两次相减得水的质量。你对这两种方法的看法(   )
A.随便用哪种方法都一样
B.用第一种方法可以减小误差
C.用第二种方法可以减小误差
D.无法判断 B21.把一盆冰水混合物放在0℃的房间里,用电风扇对它吹风(电风扇的所吹风温度为0℃),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冰和水的质量都不变,故总质量也不变
B.水可以结冰,但冰水的总质量会减小
C.冰可以熔化,但冰水的总质量会减小
D.冰的质量不变,但水的质量会减小
22.有三个完全相同的杯子装满了水,将质量相同的实心铜球、铁球和铝球分别放入三个杯中,使水溢出质量最多的是(已知ρ铜>ρ铁>ρ铝)(   )
BCA.铜球 B.铁球
C.铝球 D.不能确定
23.下列现象发生的过程中,吸收热量的一组是(   )
①春天,冰雪消融汇成溪流
②夏天,从冰箱里拿出来的饮料罐“出汗”
③秋天,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
④冬天,室外地面上出现了霜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C24.在电子技术中,经常用锡来焊接电路的接头。图中能正确表示锡在焊接过程中温度变化的是(   )
25.社会上食品造假事件时有发生。小明的奶奶从自由市场上购买了一箱牛奶,小明想知道牛奶是否掺水。通过查阅资料得知,在牛奶中掺水后,掺水含量与牛奶密度的关系如下表所示。小明取 100 mL 这种牛奶,测得它的质量为 102. 2 g,则这种牛奶(   )
DC
A.未掺水
B.掺水含量 20 %以下
C.掺水含量 20%~30%
D.掺水含量 30 %以上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4分)
26.核电站发生重大事故时,为了降低核安全壳周围的温度,采用水对其进行冷却,因为水的__________较大,且它汽化时能________(填“吸收”或“放出”)大量的热。
27.在一只透明的玻璃杯里装入半杯水,向其中加入一块水果糖,立即在液面处画上记号,仔细观察。过一会儿你会观察到糖溶解了,液面略微下降。由该实验现象,可推出的结论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气锅鸡是云南的名菜之一,“舌尖上的中国”曾播放过。其做法是:将盛有小鸡块和作料的气锅(如图所示)比热容吸收分子不断运动分子间有间隔放在盛有清水的汤锅之上,再放到火上
蒸。为了保持鸡肉原汁原味,主要是蒸
汽通过气锅中间的气嘴将鸡蒸熟。汤汁
是蒸汽_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后
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而形成的。蒸熟后,闻到鸡肉的浓香味,这是一种________现象。
29.两实心铜球的体积比为 3∶4,则其质量比为________,密度比为________。
30.如图所示,一个瓶子里有不多的水,乌鸦喝不到水,放热液化扩散3∶41∶1聪明的乌鸦就衔了很多的小石块填到瓶
子里,水面上升了,乌鸦喝到了水。若瓶
子的容积为450 mL,内有0.2 kg的水,
乌鸦投入其中的石块的体积是__________,石块的质量是______g。(石块密度为2.6×103 kg/m3)
31.将裙子晾在下列三种不同环境中,裙子晾干快慢是不同的。
图①表明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________(填“越快”或“越慢”);图②表明液体__________越大,蒸发越快;图250 cm3650越快表面积③表明液体表面附近的空气流动越快,蒸发________(填“越快”或“越慢”)。
32.如图所示为某晶体的凝固图象,
从A到D整个过程是________(填“吸
热”或“放热”) 的,在BC点之间物质
处于____________状态,其对应的温越快放热固液共存度48 ℃代表此晶体溶液的__________ ,CD段物质处于______ 态。
33.①木炭是灰黑色的多孔性固体;②木炭能燃烧;
③我国某些地方冬天有时用木炭来取暖;④将木炭粉碎;⑤取一小块木炭点燃,放入氧气瓶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上述描述属于物理性质的是______;
(填序号,下同)
属于物理变化的是______;属于化学性质的是______;
属于化学变化的是______;属于用途的是______。
凝固点固①④②⑤③34.用两个相同的电炉分别给质量和初温都相同的甲、乙两种液体同时加热,两种液体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下图所示。如果要你从甲、乙两种液体中选择汽车的冷却液,应选择______液体。
乙三、实验探究题(每空2分,共30分)
35.小明发现,在使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做
碘的升华实验时,很容易造成碘的熔化。
针对上述不足,小明与他的同学们讨论后
将实验进行改进:将装有固态碘的玻璃管
放入沸水中,玻璃管中很快就有紫色的碘
蒸气产生,并排除了碘熔化的可能性。实验表明在碘升华和熔化时需要________热量。是什么因素影响碘的升华和熔化?你的猜想是________。 吸收温度36.在做“探究水的沸腾”实验中,小华使用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根据实验数据做出的“温度-时间”图象如图乙。
(1)从图乙中可知实验测得水的沸点是______℃。
(2)水沸腾过程中,温度将_______(填“升高”“降低”或“不变”),97不变并看到有“白气”不断从烧杯中冒出,这些“白气”是由于______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而产生的。
37.某品牌汽车使用一段时间后,日行灯的反光碗上面部分就开始发白,影响反光效果。
(1)初步探究:
【猜想】 日行灯工作时的高温使反光碗表面物质熔化后变白。
【查阅资料】 反光碗材料为表面镀铬的团状模塑料,它的耐热性比一般工程塑料好,热变形温度为 200~280 ℃,可长期在 130 ℃ 下使用。铬的熔点为 1800 ℃。
水蒸气液化【实验】该灯正常工作时,每20 min 测一次反光碗发白处附近的温度,发现温度逐渐升高, 3h 后保持在 75 ℃ 左右。上述实验中需要用到的测量仪器有________________。
【分析评价】 上述获取的证据能否支持猜想并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进一步探究:
【观察】发现灯座的焊接点附近有松香残迹。
【查阅资料】 松香外观为淡黄色至淡棕色(粉末为白色),温度计和秒表不能支持猜想,因为 75 ℃ 没有达到反光碗内物质的熔化温度有松节油气味,密度为 1.06 g~1.09 g/cm3,软化点为 72~76 ℃,沸点约为 300 ℃,加热后能挥发,不溶于水,能溶于酒精等有机溶剂。
【提出假设】 反光碗上面部分发白是由于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而产生的。
【制订方案】 发白处用__________________来清洗,使它溶解。
【实验】 按制订方案清洗,表面的白色固体溶解,反光碗重新变得光亮。
松香先挥发再遇冷凝华酒精等有机溶剂38.小光同学想测出一个实心塑料球的密度,但是发现塑料球放在水中会漂浮在水面上,于是小光设计了以下实验步骤:
A.用调好的天平测出塑料球的质量,天平平衡时如图a所示。记录塑料球的质量为m;
B.把适量的水倒进量筒中如图b所示,记录此时水的体积为V1;
C.用细线在塑料球下吊一个小铁块放入水中,静止时如图c所示,记录此时量筒的示数为V2;
D.取出塑料球,把小铁块单独放入水中静止时如图d所示,记录此时量筒的示数为V3;
E.利用密度公式计算出结果。
根据上述实验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多余的步骤是______(填字母)。B(2)实验中用天平测出塑料球的质量m=________g,塑料球的密度ρ=____________=kg/m3。此密度的测量值比真实值偏______。
(3)在交流时小华认为,本题所用器材中,不用天平,也能测出该塑料球的密度,只需在B、C、D三个步骤中再增加一个步骤。请你写出这个步骤。根据你补充的步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计算塑料球密度的表达式ρ球=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字母表示,水的密度为ρ水)
11.20.56×103小将塑料球放入图b所示的量筒内使其漂浮在水面上,读出量筒示数V4(V4-V1)ρ水/(V2-V3)四、解答与计算题(共16分)
39.(4分)从冰箱冷冻室拿出的冻鱼,放在一盆冷水中,过一段时间将鱼从水中拿出,发现鱼的表面出现了一层较厚的冰。剥开这层冰,发现鱼已经完全“解冻”。请分析说明鱼表面这层较厚的冰是如何形成的。(“解冻”过程中,鱼的温度始终低于0 ℃)
【答案】 从冰箱冷冻室拿出的冻鱼温度远低于0 ℃,放到水中后,水放热降温,鱼吸热升温;与鱼接触的水温度达到0 ℃时,鱼的温度仍低于0 ℃,水放热凝固成冰;鱼继续吸热升温,与鱼接触的冰放热降温,与冰接触的水放热凝固,如此往复,直至鱼完全解冻,冰达到最厚。40.(12分)如图所示为物质的质量—体积图象,请根据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1)甲物质的密度是多少?
(2)甲物质的密度是乙物质密度的几倍?
(3)体积均为2 cm3时,两物质的质量各为多少?
(4)当质量均为1.8 g时,两物质的体积各为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