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开国大典》【教案+课件+习题】(人教)

文档属性

名称 26《开国大典》【教案+课件+习题】(人教)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0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12-18 15:58:47

文档简介


《开国大典》同步练习
一、根据拼音写汉字。
diǎn lǐ xié shāng zhān yǎng diàn niǔ
( ) ( ) ( ) ( )
二、比一比,选合适的词语填空。
矗立 肃立 挺立
1、少先队员( )在烈士墓前,缅怀革命先辈创业的艰难历程。
2、人民英雄纪念碑高高地( )在天安门广场的南面。
3、广场上( )着一根22米高的电动旗杆。
三、选择题。
1、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句中的“直奔”能表达( )
① 人们强烈的感情。 ② 人走的速度快。  ③ 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
2、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句中的“一齐”说明了( )
① 人们怀着深厚的情感。 ② 人们自觉性很高。③ 会场的严肃性。
四、用线把搭配的词语连起来。
排山倒海的 掌声 
徐徐上升的 声音
庄严雄伟的 礼花 
五彩缤纷的 国旗 
五、读课文第二段,将下列句子按先后顺序排列。
  ( )乐队奏国歌。
  ( )升国旗,鸣礼炮。
  ( )毛泽东主席出现在主席台上。
  ( )林伯渠秘书长宣布典礼开始。
  ( )毛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
  ( )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六、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邓政委的棉衣
  1947年8月,大别山上已经是寒霜季节。由于我军远离后方,被服供应不上,邓小平政委和十几万将士仍穿着单薄的旧棉衣。战士们心疼地说:“我们没什么,要是把政委冻坏了,还怎么指挥我们打仗?”于是便聚在一起,专门为邓小平同志做了一套新棉衣。
  第二天,副官长抱着这套新棉衣走进政委的小屋。他看到政委正伏在桌上聚精会神地看文件,便轻手轻脚地走到跟前,小声说:“首长,这是您的新棉衣。”政委放下笔,搓搓手,看到副官长抱着的新棉衣,一时没弄清是怎么一回事。副官长说明情况后,政委站起来严肃地说:“你们怎么能这样做呢?难道你们没有看到大家穿得和我一样单薄吗?棉衣破了,可以补一补再穿嘛!”他看到副官长左右为难的样子,又慈祥地笑了:“这样吧,棉衣既然做好了,就给通讯员小万吧,他年龄小,身体又单薄。”在一旁的小万赶忙说:“不行,不行!这是专门给首长做的。”政委在屋里来回踱了几步,用手指了指门,命令似地说:“就这样吧!”然后又坐下继续工作了。
邓政委的模范行为,长期为群众所传颂。
给带点的字选择合适的解释,把序号填在括号里。
1、战士们心疼地说……( )
A.疼痛 B.关切、喜爱
2、邓政委的模范行为,长期为群众所传颂。( )
A.做 B.变成 C.被
3、总结本文记叙的顺序。
先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再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后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基础知识达标
一、典礼、协商、瞻仰、电钮。
二、1、肃立 2、矗立 3、挺立。
三、1、③ 2、① 
四、排山倒海的 掌声 
徐徐上升的 声音
庄严雄伟的 礼花 
五彩缤纷的 国旗
课后能力提升
五、3 5 1 2 6 4。
六、1、B。
2、C。
3、先写:寒霜降至大别山时,战士们为仍穿旧棉衣的邓政委做了一套新棉衣。再写:邓小平政委不同意穿新棉衣。最后写:邓政委指示把做好的新棉衣给通讯员小万穿。

《开国大典》
《开国大典》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组课文的第一篇课文。这篇精读课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特别是毛泽东的领袖风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认识“擎”等5个生字,会写“典”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典礼、委员、协商、外宾、诞生、电钮、瞻仰、飘拂、汇集、庄严、宣告、欢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抄写课文第七自然段。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
2、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圆明园毁灭这一屈辱的历史,激发爱国之情。
【教学难点】
1、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辉煌景观,感受祖国的灿烂文化;
2、文章的题目为《圆明园的毁灭》,而大量篇幅却是描绘昔日的辉煌,要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安排材料的匠心。
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借助工具书排除字词等阅读障碍,结合课后注释与练习默读课文并做预习批注;搜集相关资料。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知道1949年的10月1日是什么日子吗?
指名答、点评:1949 年10月1日,是我们新中国的诞生之日。这一天,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到了天安门广场,因为在这里,新中国举行了她那隆重的开国大典。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这一天,去看一看当时的情景,感受一下那激动人心的盛况吧!
二、自学生字,读顺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做到读准字音,通顺连贯。
2、同桌合作学习并互相检测生字掌握情况。
3、出示ppt课件,检测“擎”等5个生字、“瞻仰”等词语的学习情况。
4、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正音、点评。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谁能说说课题“开国大典”的意思?
指名答、点评: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典礼。开国大典即庆祝建国的重大典礼。
2、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说说每个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意思?课文主要讲了几部分内容?
指名答、点评:课文主要讲了三部分,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先讲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然后讲典礼的主体部分──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接着讲阅兵式的盛况;最后讲群众游行。
3、完成课后练习1。
四、朗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课文,画出令自己感动的句子读一读,并做批注写出自己的感受。
2、同桌互相交流读书体会,随机指导学生朗读。
五、布置作业,预留问题
1、今天所学的“擎”等生字、“瞻仰”等词语,每个写5遍。
2、课后练习2、3。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开国大典》,一起重温那庄严盛大的历史时刻,齐读课题《开国大典》。
2、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回顾课文,大家想想课文按开国大典的顺序记叙了哪些盛大隆重的场面?
指名答,点评:群众入场、典礼仪式、阅兵式、群众游行。
3、小结:本文按开国大典的顺序记叙了典礼前“群众入场”,典礼中的“典礼仪式”和典礼后的“阅兵式”和“群众游行”四个场面,使读者看了清清楚楚一目了然。因此,层次清楚是本文的一大特点。
二、品读体验,体会情感
1、这节课让我们首先把目光聚焦到开国大典的主体部分——典礼仪式,感受一下会场的气氛。
1.默读课文5——10自然段,边读边感受会场的气氛,把最能让你感受到这种气氛的语句勾画下来。
2.交流汇报。
(1)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从这段话中感受到了什么?
指名答,点评:“排山倒海”“一齐”……表达了对领袖的无限热爱,对新中国的无限热爱。
(2)“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中“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什么?
指名答,点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这样两个长句子,表达了全场三十万人以及全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欢欣鼓舞的心情。
(3)“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 “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谈谈对这段话的理解。
指名答,点评:“瞻仰”不是随随便便地看,也不是心不在焉地看,而是恭恭敬敬地看。透过瞻仰,表达了人们的无比崇敬之情。五星红旗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建国前,中国被帝国主义和反动派踩在脚下,没有独立和自由。现在,五星红旗升起来了,代表中国人民推翻了反动统治,翻了身,站起来了。
(4)浏览课文第二部分,看看典礼仪式的程序是怎样的?
指名答,点评:正是通过奏国歌、升国旗、宣读公告等一个个特写镜头向我们展示了典礼仪式的庄严而热烈,这是本文的又一个特点:有点有面,点面结合。
2、热烈而庄严的典礼仪式已经结束,接下来的“阅兵式”又将是怎样一番情景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11——13自然段,边读边想你能感受到些什么?
指名答,点评:如果说,叙述典礼的部分主要表达的是热爱新中国,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兴奋的心情的话,那么,记叙阅兵式的部分,除表达这种激动、兴奋的心情外,更侧重于表达为人民军队的出色表演而感到自豪的感情。你看,“雪白的帽子,跟海洋一个颜色的蓝制服”,“战士们挺着胸膛”“像钢铁巨人一样”,“‘红马连’一色红马,‘白马连’一色白马,五马并行,马腿的动作完全一致”……这些描述,无不渗透着对人民军队的赞美和为人民军队感到自豪的感情。
3、庄严而壮观的“阅兵式”将开国大典推向了高潮,“群众游行”队伍又将会给我们留下怎样的印象呢?
指名答,点评: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宏达、壮观。
4、刚才我们通过品析主席言行和群众的反应的语句,不仅领略了毛泽东主席的伟人风采,还感受到了庄严而热烈的会场气氛,因此“突出气氛”是这篇文章的又一特点。
5、这篇课文通过“群众入场”“典礼仪式”“阅兵式”“群众游行”四个特写镜头向我们开国大典的盛况,这种写法叫有点有面、点面结合。我们也借助这篇课文学到了进行场面描写的好方法,即:点面结合、层次清楚、突出气氛。
6、完成课后练习2和3。
三、感情升华,学以致用
1949年的开国大典永远铭刻在我们每个中国人的心中。岁月流转,中国的经济发展了,老百姓的生活更加富足;中国科技的发展了,我们也实现了飞天梦;中国的国力日益强大,我们也要举办举世闻名的奥运会了……我们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每到她生日这一天,我们就用最真挚的形式为她庆祝!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再一次地回味那令人难忘的日子吧!
四、布置作业
1、试着体会本文用词准确、比喻贴切的特点,可以抄录有关句子。
2、收集毛泽东主席的生平资料后想一想:人们为什么对他如此地崇敬、热爱?
五、板书设计
21圆明园的毁灭
大典前 群众入场 点面结合
庄严宣告 层次清楚
开 升旗鸣炮
国 大典中 宣读公告
大 阅兵式 庄严热烈
典 群众游行
大典后 退场
课件15张PPT。学习目标1、认识“擎”等5个生字,会写“典”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典礼、委员、协商、外宾、诞生、电钮、瞻仰、飘拂、汇集、庄严、宣告、欢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抄写课文第七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4、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同学们,你们知道1949年的10月1日是什么日子吗?1949 年10月1日,是我们新中国的诞生之日。这一天,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到了天安门广场,因为在这里,新中国举行了她那隆重的开国大典。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这一天,去看一看当时的情景,感受一下那激动人心的盛况吧!字词积累我会读这些生字和词语擎、典礼、委员、协商、外宾、诞生、电钮
瞻仰、飘拂、汇集、庄严、宣告、欢呼
聂荣臻、共产党自由读课文,要求做到读准字音,通顺连贯。自主学习,合作研讨谁能说说课题“开国大典”的意思? 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典礼。开国大典即庆祝建国的重大典礼。自主学习,合作研讨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说说每个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意思?课文主要讲了几部分内容? 课文主要讲了三部分,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
先讲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然后讲典礼的主体部分──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接着讲阅兵式的盛况;最后讲群众游行。自主学习,合作研讨大家想想课文按开国大典的顺序记叙了哪些盛大隆重的场面?群众入场——典礼仪式——阅兵式——群众游行本文按开国大典的顺序记叙了典礼前“群众入场”,典礼中的“典礼仪式”和典礼后的“阅兵式”和“群众游行”四个场面,使读者看了清清楚楚一目了然。因此,层次清楚是本文的一大特点。自主学习,合作研讨“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从这段话中感受到了什么? “排山倒海”“一齐”……表达了对领袖的无限热爱,对新中国的无限热爱。自主学习,合作研讨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中“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什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这样两个长句子,表达了全场三十万人以及全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欢欣鼓舞的心情。合作研讨“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 “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谈谈对这段话的理解。“瞻仰”不是随随便便地看,也不是心不在焉地看,而是恭恭敬敬地看。透过瞻仰,表达了人们的无比崇敬之情。五星红旗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建国前,中国被帝国主义和反动派踩在脚下,没有独立和自由。现在,五星红旗升起来了,代表中国人民推翻了反动统治,翻了身,站起来了。“瞻仰”不是随随便便地看,也不是心不在焉地看,而是恭恭敬敬地看。透过瞻仰,表达了人们的无比崇敬之情。五星红旗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建国前,中国被帝国主义和反动派踩在脚下,没有独立和自由。现在,五星红旗升起来了,代表中国人民推翻了反动统治,翻了身,站起来了。自主学习,合作研讨浏览课文第二部分,看看典礼仪式的程序是怎样的? 正是通过奏国歌、升国旗、宣读公告等一个个特写镜头向我们展示了典礼仪式的庄严而热烈,这是本文的又一个特点:有点有面,点面结合。自主学习,合作研讨热烈而庄严的典礼仪式已经结束,接下来的“阅兵式”又将是怎样一番情景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11——13自然段,边读边想你能感受到些什么? 如果说,叙述典礼的部分主要表达的是热爱新中国,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兴奋的心情的话,那么,记叙阅兵式的部分,除表达这种激动、兴奋的心情外,更侧重于表达为人民军队的出色表演而感到自豪的感情。你看,“雪白的帽子,跟海洋一个颜色的蓝制服”,“战士们挺着胸膛”“像钢铁巨人一样”,“‘红马连’一色红马,‘白马连’一色白马,五马并行,马腿的动作完全一致”……这些描述,无不渗透着对人民军队的赞美和为人民军队感到自豪的感情。合作研讨庄严而壮观的“阅兵式”将开国大典推向了高潮,“群众游行”队伍又将会给我们留下怎样的印象呢?课文最后一自然段中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宏达、壮观。刚才我们通过品析主席言行和群众的反应的语句,不仅领略了毛泽东主席的伟人风采,还感受到了庄严而热烈的会场气氛,因此“突出气氛”是这篇文章的又一特点。学以致用 1949年的开国大典永远铭刻在我们每个中国人的心中。岁月流转,中国的经济发展了,老百姓的生活更加富足;中国科技的发展了,我们也实现了飞天梦;中国的国力日益强大,我们也要举办举世闻名的奥运会了……我们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每到她生日这一天,我们就用最真挚的形式为她庆祝!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再一次地回味那令人难忘的日子吧! 这篇课文通过“群众入场”“典礼仪式”“阅兵式”“群众游行”四个特写镜头向我们开国大典的盛况,这种写法叫有点有面、点面结合。我们也借助这篇课文学到了进行场面描写的好方法,即:点面结合、层次清楚、突出气氛。课后作业1、试着体会本文用词准确、比喻贴切的特点,可以抄录有关句子。
2、收集毛泽东主席的生平资料后想一想:人们为什么对他如此地崇敬、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