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的变化》课件+教案+学案+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地表的变化》课件+教案+学案+习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青岛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7-12-18 22:00:51

文档简介

《地表的变化》习题
一、基础过关
1.填一填
(1)     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号称世界屋脊,科学家在这个地方发现了一些远古时代海洋生物的     ,说明这个地区亿万年前是一片汪洋大海。
(2)化石是保存在岩层中的古生物的   或    。化石可以告诉我们关于地球的   及   的许多信息,在科学研究上有着重要的作用。
(3)引起地表变化的因素有     、     、     等。
2.当好小法官:
(1)地球内部和表面都在时刻不停地变化着。(   )
(2)所有生物死后都能变成化石。(   )
(3)人类活动不断地塑造着地表的形态。(   )
(4)化石不但能帮助我们推测地表曾经的变化,还为研究古环境提供了线索。(  )
二、综合训练
1. 我来选一选:
(1)下列哪项不是自然因素对地表的影响?    
A.地震   B.火山喷发  C.修路架桥  D.板块的挤压
(2)自然因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主要表现形式有    。
A.风化作用  B.侵蚀作用  C.搬运作用  D.沉积作用
2.人类活动对地表的改变有那些影响 ?
三、拓展应用
科学探究:
1.你对保护地表有哪些合理化建议?
2.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受哪些方面的影响?
参考答案
一、基础过关
1.填一填
(1)青藏高原  化石
(2)遗体  遗迹  历史  生物进化
(3)地壳运动  风雨侵蚀  地震
2. 当好小法官:
(1)√(2)×(3)√(4)√
二、综合训练
1.我来选一选:
(1)C (2)ABCD
2. ① 改变和塑造新的地表形态。如,填海造田、开挖河道、修建水库、绿化沙漠。
② 破坏地表形态。例如,沙漠化扩大,水土流失等。
三、拓展应用
1. 要停止毁林开荒,不要过度开采矿石,严禁砍伐森林,过度放牧,不能过量抽取地下水等。
2. 地球表面形态是不断变化的,火山、地震等地球内部运动改变着地表形态,地球外部运动,也在不断地改变着地表形态。地球的内部力量,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而地球的外力作用使高低不平的地表形态趋于平坦。人类活动也改变着地表形态。
《地表的变化》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面对地表改变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2.喜欢大胆想象;意识到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
3.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4.了解化石的形成过程,并能根据化石判断相关的环境信息。
二、学习过程
1.课前搜集自然力量和人为力量对地表形态影响的相关资料。(查阅资料、上网、请教家长等方法)
思考(1)地球表面是一成不变的吗?
(2)猜想它以前会是个什么样的?
2.课前搜集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等风景图(包括对生物化石的特写)。
(1)我国科学考察、登山队在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区的岩石中发现了含有鱼、海藻、海螺等海洋生物的化石,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2)近年来,人们发现在台湾海峡海底的某些地方,分布着古代森林的遗迹,反映了此地带在过去是什么状况?
3.课前搜集“沧海桑田”的故事。
思考:
(1)沧海能变成桑田吗?
(2)你能提供出什么证据吗?
把搜集到的有关知识带到课堂上与其他同学交流。
《地表的变化》教案
教学目标
1.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面对地表改变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2.喜欢大胆想象;意识到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
3.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4.了解化石的形成过程,并能根据化石判断相关的环境信息。
教学重点
解化石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能根据化石判断相关的环境信息。
教学方法
实验操作,小组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
相关课件或图片: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风景图(包括对生物化石的特写),非洲、拉丁美洲板块图,火山、地震、三角洲,石蘑菇及风蚀蘑菇,石灰岩溶洞和石笋,海蚀、冰蚀等地貌景观以及山峡工程、三北防护林、开山修路、乱砍森林、人类填海造陆、开挖河道、修建水库、过度放牧、沙尘暴、地质塌陷、荒漠化、蓄水发电等图像资料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火山、地震、海啸、山崩或雪崩、山洪和泥石流等视频资料以及不易被人们觉察,如湖泊沉积作用,地表的沉陷,海岸的变迁,河流的冲刷等方面的图片资料或展示一些图片让学生观看。
二、新课学习
1. 认识地表地球表面不是一成不变的。
教师通过课件出示一个6500万年前和现在地球海陆分布图,让学生观察海洋与陆地的分布情况。问学生:地球表面是一成不变的吗?猜想它以前会是个什么样的?并由此看能发现地表演变过程。
讨论:你们知道“沧海桑田”的故事吗?传说中国古代有个叫麻姑的仙女,曾经多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你认为沧海能变成桑田吗?你能提供出证据吗?提出化石的概念。
请思考这几个问题:
(1)我国科学考察、登山队在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区的岩石中发现了含有鱼、海藻、海螺等海洋生物的化石,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2)近年来,人们发现在台湾海峡海底的某些地方,分布着古代森林的遗迹,反映了此地带在过去是什么状况?
总结:这些事实说明今天的地表形态,都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不断演变而成的,现在仍在不断变化着。
以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区和台湾海峡的海陆变迁的实例引入。把学生迅速带入问题的情景,这两个例子比较生动、鲜明,对学生来说又比较新奇,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地表变化的感性认识,还可使学生由好奇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最后引导学生阅读生物进化的地质年代表,认识化石在地质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教师也可补充一些资料,让学生对地表变化有更多的了解。如北宋时期,沈括(1031-1095)在他的《梦溪笔谈》中阐述了有关地球演变的精辟见解,他考察雁荡山时,注意到地质作用的存在,认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惟巨石岿然挺立耳。"指出河流对地表的巨大改造作用。他还根据太行山麓岩石中所含的螺蚌化石,判断这里曾经是大海之滨,后来才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变迁;在西方,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达·芬奇曾对侵蚀、搬运、沉积做了动人的描述,不过他比沈括晚了约400年,他在多次考察阿尔卑斯山后指出,砾石是河流挖掘作用的产物,山是水作用于地表形成的,从山上冲刷下来的泥土被河流搬运到海中,会使海底升高,海水退却,海陆的轮廓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
最后,引导学生获得认知:地表地球表面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的变化之中的。
2. 认识人类活动对地表的改变影响。
“人类活动对地表的改变有哪些影响?”引导学生思考,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汇报交流,展示搜集的有关图片或播放视频资料。通过研究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在破坏着自然环境。如,人为破坏植被、工矿交通建设、大规模施工等对地表的破坏,为沙尘暴发生提供了细沙和尘土;矿山过度开采造成地表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地表塌陷,使一些农户房屋墙壁严重开裂,部分水田不能耕种,饮水也成了问题……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有效的交流过程中,引导学生用辩证的方法看待人类对地表的改变作用,认识到人类生产活动的两面性,意识到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
三、结论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地球表面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在不断的变化之中的。人类活动对地球产生很大的影响,人类生产活动具有两面性,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建议合理开发地球。
四、课堂练习
1.填空:
(1)人们通过 来了解地球的历史及生物进化的信息。
(2)地球表面是不断 的。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越来越 。
(3)自然力量 和 能引起地表变化。
(4)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古代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是世界上开凿最 、里程最 的大运河。它南起 ,北至 ,全长 千米。
2.如何保护地表?
五、作业布置
面对我国地表现状,你们有什么想法?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形成一份保护地表的倡议书或办一份保护地表的手抄报。
六、板书设计

6. 地表的变化
地球表面不是一成不变 化石
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建议合理开发地球
课件15张PPT。《地表的变化》 同学们见过火山、地震、海啸、山崩或雪崩、山洪和泥石流以及不易被人们觉察,如湖泊沉积作用,地表的沉陷,海岸的变迁,河流的冲刷等现象吗?
导入新课新课学习新课学习新课学习新课学习资料卡新课学习新课学习新课学习结论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地球表面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在不断的变化之中的。人类活动对地球产生很大的影响,人类生产活动具有两面性,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建议合理开发地球。
课堂练习。1.填空:
(1)人们通过 来了解地球的历史及生物进化的信息。
(2)地球表面是不断 的。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越来越 。
(3)自然力量 和 能引起地表变化。化石变化大人类活动课堂练习(4)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古代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是世界上开凿最 、里程最 的大运河。它南起 ,北至 ,全长 千米。
2.如何保护地表?
早长杭州北京1794不过量抽取地下水、停止毁林开荒、恢复天然牧场等。作业布置 面对我国地表现状,你们有什么想法?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形成一份保护地表的倡议书或办一份保护地表的手抄报。
6. 地表的变化
地球表面不是一成不变 化石人类活动对 地球的影响 建议合理开发地球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