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必修三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教学设计(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教学设计(无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12-19 20:23: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思想的力量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设计的缘起
1、最近看到一则新闻热点:毒胶囊事件引发了我的思考:近年来尽管我国的经济在不断的发展,但是出现了诸如毒奶粉、地沟油、有色面等一系列的事件。中国古代的一些优秀成分在社会主义建设深入的今天我们如何去继承。在我们的教育中,在我们的学生中如何培养起来。
2、当我们的教学还在注重课本知识的时候,我们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和感受,忽略了我们的教学如何帮助学生独立思考思考和个性发展,忽略了课本知识的思想教育价值和对学生的思想的解放。尽管一节课并不能说明什么,但是我还是想一小步一小步去尝试。
设计思路
结合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时代特征和当今的时代特征,引导学生分析不同时期运动的情况和对现今时代的积极意义,体现学生的主体和个性发展,基于现代公民意识的培养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意图,采用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一次时空转换的思想旅行。我把教学的内容整体设计如下:
重温历史——运动之起
追根溯源——运动之因
由表及里——运动之魂
回归现实——运动之思
由于本节课内容较多,一个课时难以完成,故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略去,有学生课后自主完成。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看幻灯片上全国著名景点北大红楼:
全国红色景点、位于东城区五四大街,建于1916年。因楼的主体用的是红砖,故有“红楼”之称。原为北京大学校舍的一部分,后改为学生宿舍,又改为北京大学校部、图书馆和文科教室。红楼在中国近代革命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近代教育家蔡元培1917年任北大校长后不久就搬进红楼办公。于1918年1月聘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同志为北大图书馆主任兼经济系教授。鲁迅先生此时也在北大任国文系教授。陈独秀在1916年时也是该校的教授,与此同时,钱玄同、刘半农、杨昌济、胡适、马叙伦、马寅初、李四光等名流学者均先后在这里任职任教。
教师:通过了解,同学们应该知道这是北京大学的部分大师们在思想文化领域内掀起了一场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进行一次跨越时空的思想旅行,来重温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设计意图:通过景点的介绍让学生自然地过度到学习的事件上来。
【新课设计】
重温历史——运动之起
教师:播放新文化运动爆发的视频:要求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概况
学生:完成下面表格:
兴起标志
代表人物
旗 帜
主要阵地
活动基地
设计意图:落实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同时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问:北大之所以能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谁起了重要作用?为改革北大他提出了怎样的办学方针?提出这一方针的实质目的是什么?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蔡元培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的实质是允许各种科学思想自由发展,让资产阶级的新思想去占领封建旧思想的阵地。
教师进一步指出新文化运动塑造了新的北大,此后北大的历次爱国活动无不与新文化运动精神的传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设计意图】为后面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五四运动的影响以及对后来中国的思想影响做铺垫。
二、追根溯源----运动之因:
教师:设问:有人认为,新文化运动是当时几个热血青年一时心血来潮的产物。对吗?
为什么要开展新文化运动呢?是哪些因素促成了这场思想解放运动?
引导学生根据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以及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找出新文化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去分析。
设计意图:通过图表让学生根据已经学过的知识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分析这场运动的爆发原因,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三、由表及里-----运动之魂:
1、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迷信
课件展示以下材料:
材料1: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Democracy 与 Science–编者加) ,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材料2:“自人权平等之说兴,奴隶之名,非血气所忍受……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焉……国人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陈独秀《新青年·敬告青年》
设问:“德先生”和“赛先生”及其内涵分别是什么?你能从材料中看出陈独秀先生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及其为什么吗? 引导学生对材料一步步进行分析。
学生阅读:“德先生”是指民主,包括民主制度和民主精神。“赛先生”是指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此段材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迷信。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并进行比较的意识和能力。即和以前的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联系起来。
教师:你们能不能举例说明西方的“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内容吗?中国人在新文化运动前有没有学习这两位先生呢?做了那些有意义的尝试?这与以前向西方学习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
教师点拨:民主制度: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民主思想:天赋人权、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等。科学知识:经典力学、进化论等。
中国人的尝试: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它与以前向西方学习相比,已经由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层面深入到思想文明层面。
设计意图:既复习了西方的启蒙思想的内容,加深学生对近代民主思想和科学的理解,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和认识中国近代民主道路的曲折和不易,又让学生认识到新事物在代替旧事物时,人民的思想解放是何等的重要。唤醒学生的民主和科学意识,引发学生对民主和科学的追求,为下一步联系当今中国的民主法治做铺垫。
教师:在社会主义文明发展的今天,我们需要在民主和科学方面树立哪些思想和意识呢?
教师点拨:
我们是国家的主人--公民意识
民主是我们的追求--民主意识
法律是我们的保障--法律意识
科学是进步的动力--科学意识
独立是民族的体现--独立意识
创新是发展的源泉--创新意识
设计意图: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科学意识和民主意识,解放学生的思想,彰显人文精神。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课件展示一段文字材料“孔子生长封建时代,所提倡之道德,封建时代之道德也;所垂示之礼教,即生活状态,封建时代之礼教,封建时代之生活状态也;所主张之政治,封建时代之政治也。 ——陈独秀《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 》
设问:旧道德指什么?其核心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要反对旧道德?(举例说明),由此得出新道德是什么?
旧道德:指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其核心内容是三纲五常,历代统治者以此来束缚人们的思想。 儒学宣扬强调君君臣臣、三从四德、忠孝节义(君主专制、上下尊卑)等级,形成包办婚姻、蓄婢纳妾、女人缠足、贞节守寡、繁文缛节、鬼神迷信等封建礼教和风俗,束缚人的思想和行为,培养“不犯上作乱”的顺民。
新道德:指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等。
新文化运动从批判忠、孝、贞节观念,来反对旧道德、旧礼俗,提倡个性解放、人格独立,宣扬独立思想和自由精神,以民主和科学的理性扫荡封建迷信,促进中华文化进步。
设计意图:使学生增强维新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中孔子地位变化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资本主义民主政治之间的关系得认识能力。
在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今天,我们对道德又有什么新的追求呢?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大家联系自己的日常生活和行为谈谈看法?
发扬社会公德
继承传统美德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自身做起身体力行
设计意图: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行为习惯和日常生活进行自我的教育,感受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正确认识和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构建社会主义新道德。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设问:新文化运动不仅是一场思想革命,还是一场文学革命。那么为什么还要进行文学革命呢?
请一位同学朗读以下两段材料:
材料一 萧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李白《忆秦娥》
材料二 “灯闪着,风吹着,蟋蟀叫着,我坐在床上看书。
月亮出了,风熄了,我应在院中唱歌。
教师一步步设问:读完这两段材料,你有何感觉?哪一个读起来更顺口,而且更通俗易懂?两段材料在语言文字方面有哪些区别?新文化运动要宣传新思想、新文化,用哪一种语言更容易普及到大众之中?你能说出新文化运动中进行文学革命的原因吗?
学生一步步回答。
教师点拨:文学革命的原因是新文化、新思想需要通俗易懂的文字,才能普及到大众之中,而文言文比较难懂。
设计意图:通过一段文言文和一段白话文的对比,学生能直观地感知到二者的区别,很容易理解开展文学革命的原因。
教师:文学革命需要从哪些方面来进行呢?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得出文学革命是从形式到内容的革命:1、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2、以新鲜、平易、明了的新文学代替陈腐、雕琢、迂晦的旧文学。
设问:文学革命起到了什么作用?引导学生分析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1、为新文化、新思想的传播与普及提供了载体。2、推动人们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3、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酝酿和发动做了思想文化方面的准备。
材料三:
网上高手不叫高手--叫大虾
网上低手不叫低手--叫菜鸟
网上丑女不叫丑女--叫恐龙
网上丑男不叫丑男--叫青蛙
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信息时代,网络语言丰富,有人说,这又是一场新文化运动,也有人说这是一种文化垃圾,你会持什么观点呢?
设计意图:通过有趣的网络语言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共享学生的思想,不管学生赞同还是不赞同,我们要以理性和开放的心态看待新事物的出现。
四、回归现实-----运动之思:
我们详细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现在我们回到现实,请你们立足如今的现实,用今天人们的眼光评价这场思想解放运动。

教师强调:新文化运动用资产阶级的新思想、新文化刷新了国民的观念,重铸了国魂,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
设计意图:主要让学生谈自己的认识和感受,特别是与当前的社会形势和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方面谈感受和启发,教师在客观的评价后总结。
【课堂总结】
材料一:“为天地立心,为生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应该是我们的理想,我们也应该脚踏实地去实践。 —温家宝
材料二:一个懂得尊重思想的民族,才会诞生伟大的思想。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国家,才能拥有不断前行的力量。 ——《大国崛起》
设计意图:通过名人名言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关注国家的命运,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达到情感和心灵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