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12-20 15:40: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课标要求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识记明朝废行省、设三司、废丞相、权分六部、内阁制的创立和发展,以及清初政治制度的变化、军机处的设置21教育网
2.理解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3.并探究中西君主制度演变的区别。
二、过程与方法
1.讲述明朝中央到地方制度演变的过程;
2.通过研读教材提供的史料,探究明朝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
3.运用比较法探讨中西君主制度的异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21*cnjy*com
2.认识到中国皇权的高度集中是地主阶级政治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封建社会步入晚期最后“辉煌”的折射。
教学重点
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教学难点
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教学思路
根据高一学生现有学习负担和课余时间分配,以及从平时教学实际出发,将“启发-发现”式教学法、联系比较教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法等形式相结合,帮助学生在学期初期进一步培养历史学习和分析能力,并帮助学生形成“论从史出”的历史观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明朝的统治在很多人看来是非常黑暗的,比如朱元璋诛杀开国功臣、厂卫的特务统治、刘谨和魏忠贤之流的宦官专政。此外,教材导入框还引用了黄宗羲对明朝政治的评价—— “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为什么黄宗羲就这么认为明初开始就“无善治”了?为什么明朝的政治在很多人眼中就是那么的黑暗?这与明朝的政治制度有关吗?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探讨已经处于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的明清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
教学新课
一、宰相制度的废除
教师先介绍背景:明朝建立初期,社会矛盾复杂,政局动荡不安。面对严峻形势,明太祖不断总结经验,寻找巩固封建统治的办法。明太祖认为,元灭亡的原因之一,是“君不能躬览庶政”,君主不够专制,导致“主荒臣专,威福下移,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涣散,遂至天下大乱”。为此,明太祖对国家机构进行了改革,加强君主专制。
设问:纵观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的过程,始终伴随着哪两大基本矛盾?丞相的设立起源于何时?有何职权?【来源:21·世纪·教育·网】
老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补充总结: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秦朝,从秦朝开始的这种君主丞相制度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其特征是在一个至高无上的皇帝之下,同时存在一个“常丞天子,助理万机”(《汉书·百官表》)的丞相或者相国。皇帝通过丞相治理国家,丞相既对皇帝负责,协助皇帝处理国家大事,又是百官之长,所谓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是,另一方面,丞相的存在,客观上起着制约君主的作用,故使皇帝时时忌惮。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形成与完善,就是皇权对相权的分离、削弱的初步成功。【版权所有:21教育】
设问:明太祖又是如何做的呢?
老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补充总结:明太祖分散和削弱臣僚权力,使“权不专于一司”。
具体做法:
在地方:废行中书省,实行三司分权,相互牵制。元朝的行中书省是从大都的中书省分设出来的,它总管一省的行政、军事和司法,职权很大,后来四方兵起,中央根本指挥不动,俨然成为一个独立王国。明朝地方行政组织,撤销元朝路一级的建制,形成省地县三级管理体制。明洪武九年,明太祖宣布废除行中书省,但仍保留省区,每个省区改设三司管辖,即:承宣布政使司(俗称 “藩司”),统管地方民政和财政;提刑按察使司(俗称“桌司”),分管地方监察、司法;都指挥使司(俗称“都司”),分管军政。三司分立,互不统属,相互牵制,各向中央政府负责。
在中央,废丞相制,职权分给六部,隶属皇帝。明初承袭元制,在朝廷设中书省,置左右丞相。丞相权力很大。明太祖把中央大权分给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明太祖借有人告发中书省丞相胡惟庸有不法行为,一方面他将胡惟庸以擅权枉法的罪名抄家灭族,另一方面,宣布撤销中书省,废除宰相,将六部升格,由其亲自掌管,国家政事由皇帝一人决断,并且下令今后不许任何人再提设宰相一事。“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明太祖实录》)把中国的专制君主制政体推向了顶峰。2·1·c·n·j·y
这样,自秦汉以来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废除了,也改变了有史以来君主通过相职管理国家的历史,君主成为国家的行政首脑,极大地加强了皇权。
二、内阁的创立
宰相制度废除后,由于行政量巨大,事务繁忙,各种奏章批阅,施政方略的出台,大事小事的处理皆需皇帝裁决。皇帝不但精力不够,才能和经验也难以胜任。为此,明洪武十五年,又设殿阁大学士,备皇帝顾问,“传旨当笔”,充当秘书。明成祖以后,职权越来越大,不但“参与机务”,而且成为国家中枢机构,形成内阁制度。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设问:明朝的内阁制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后概括指出:明朝虽设置内阁,但内阁的职责只备顾问。
设问:明朝的内阁制与西方的内阁制度有什么重要不同?可以先对西方的内阁制度作一下介绍,然后比较得出结论。21cnjy.com
内阁作为政府机构始于英国,是由英国国王的最高咨询机关——枢密院外交委员会演变而来的。以后为许多国家采用。由于内阁制政府具有对议会全权负责的特征,故又称责任内阁制、议会内阁制。 内阁总揽国家行政权力并对议会负责的政体形式。内阁制的内阁是以议会为基础产生的。内阁首相通常由在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的领袖担任。首相从政见基本相同的议员中挑选阁员人选,提请国家元首任命,组织内阁。国家元首对内对外名义上代表国家,但并无实际行政权力,由内阁代表国家元首对议会全权负责。内阁接受议会的监督,定期向议会报告工作。如内阁得不到议会信任,其阁员必须集体辞职,或由内阁提请国家元首解散议会,重新举行议会大选。新议会如果仍对内阁表示不信任,内阁则必须总辞职,由国家元首任命新首相组织新政府。首相(或总理)是内阁政府首脑,主持内阁会议,总揽政务,拥有任免内阁成员和所有政府高级官员的权力,负责制定和执行国家对内对外的重大方针政策。21·cn·jy·com
由此可见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而西方内阁是权力民主的象征,总揽国家的行政权力,并代表国家元首对议会负责的政体形式。
过渡:明朝统治的黑暗腐败,终于导致了明末农民战争的爆发。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攻入了北京城,崇祯帝在煤山(今景山)自缢身亡。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关外少数民族女真族(后改称满洲)入主中原,建立起全国的统治。作为少数民族入关建立全国性政权,其原先的政权系统是否适用于新时期的统治呢?清朝历代皇帝又会针对实际情况做何调整?从汉至明不断强化的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到了清朝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三、君主专制的顶峰
1.议政王大臣会议
提出问题:清建立其全国统治后,除了沿用了前明的一些制度外,还保留了一些自己的特色。比如议政王大臣会议。请同学们回答下列问题:【出处:21教育名师】
①什么是议政王大臣会议?它是中原汉族文明的产物吗?
②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内阁、六部相比,地位是怎样的?
③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存在对于皇权而言是不是一个威胁?为什么?
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①议政王大臣会议的由来:清代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又称“国议”,它创建于皇太极崇德二年(公元1637年),撤销于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共存在过155年。议政制的雏形,早在努尔哈赤创建后全国之时就出现了。伴随着满族历史的发展和军政力量的扩张,亟需研讨和处理日趋复杂的事务,努尔哈赤在八大贝勒(旗主)会议的基础上,增设了若干名理政听讼大臣,或称议政大臣,责成他们与八旗旗主一同议政,并负责初步的鞫间工作,以供贝勒和汗参考。当时议政大臣的地位远在八旗主之下,吸收他们参加议政并处理一些事务,仅是作为一种襄助的力量。努尔哈赤死,皇太极嗣位,他有意识地抑裁大贝勒们的权力,并逐步提高议政大臣们的地位,“设八议政大臣……总理一切事务,与诸贝勒偕坐共议”,“协议国政,军国大事,均于此决之”。当时奉谕参加议政王大臣会议的人,当然还仅限于满洲贵族,但其爵秩资格已经降低为可以委派贝子级的贵族充任。这显然是为了吸收较低级的贵族参与军国大政以削弱八和硕贝勒的势力,并便于控制。崇德二年(公元1637年),确定了议政王大臣会议是中央辅政机关。满洲贵族入关,建立起统一的大清王朝以后,议政王大臣会议又有了进一步的扩大。www.21-cn-jy.com
②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的职权与地位:清朝是一个以满洲贵族为主体而建立的封建朝代。满族原居东北白山黑水之间,在入关取代明朝以前,虽已建元立国,但社会发展阶段较之关内汉族要低得多,体现在政治制度中,那种带有奴隶制或早期封建制的贵族军事民族色彩的内容,直到入关后相当长时期里,仍在中央决策系统中起着一定的作用。君主专制政体很不完善,君臣之间并没有明确的制度化的权力界限,议政王大臣会议成为事实上的最高权力机关,它凌驾于内阁和六部之上。这是清朝初期满洲亲贵大臣们商讨并决定军国大事的一种重要形式。除了决策外,还往往兼有参与政务的职能,但又不属于具体的执行机构。这与它在关外初建时,政事简单且军政不分有重要关系。【来源:21cnj*y.co*m】
③议政王大臣会议对皇权的影响: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活动及其发展,是离不开各有关时期的政治形势的。康熙初年,发生过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鳌拜四辅政大臣操纵议政王大臣会议以压抑皇权的事;随后,又爆发了以吴三桂、耿精忠、尚之信为首的三藩叛乱,康熙曾一度恢复主要由满洲亲王主持的议政王大臣会议,由它掌握核心机密,“凡军国重务不由阁臣票发者,皆交议政大臣会议”,“凡令仪政王、贝勒、大臣会议之事,俱系国家重大机密事务,会议之时,理应极其慎密”。这显然是一种非常时期的应变做法。而且,过分地将大权交付给议政王大臣会议,还必须防范到它对皇权的威胁。因此,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存在及其权力过大,必然会对皇权的集中构成威胁,这也不符合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必然趋势。
2.康熙加强皇权的措施与影响
老师提出问题:从汉以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强化的趋势来看,议政王大臣会议的确对皇权构成了很大的威胁,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牵制了皇帝对大权的独揽。谁改变了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地位?他为此采取了什么措施?有何作用?你认为这种做法和前代的做法类似吗?
学生阅读相关教材回答问题。
老师总结:康熙帝南书房的设立: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设立南书房,由皇帝亲自挑选某些经过精审确定的亲信文人入南书房办事,组成自己直接控制的机要秘书班子,许多重大政务已不再交付议政王大臣会议讨论,改为径由南书房传渝或遵旨起草上谕,甚至收纳来自各地的密奏小折,这样做的目的正是为了更直接地行使皇权。由此,内阁和南书房都在一定程度上分散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皇权得到加强。
3.军机处的设立
老师提出问题:康熙帝的设立南书房的措施也只是起到了牵制作用,议政王大臣会议仍对皇权有所限制,针对这一情况老师进一步设问:
①谁设立了军机处?他为什么设立军机处?
②你认为军机处和南书房相同吗?军机处具有什么特点?
③军机处的设立,对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而言意味着什么?
在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
①军机处的由来: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因内阁在太和门外,恐机密泄露,1729年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迁内阁中谨密者入值缮写。因地近内廷,便于召见。1732年更名军机处,以亲王、重臣充任称军机处行走,位卑者称学习行走,俗称小军机。军机之首称领班,总揽一切。军机处除处理机务外,凡特旨简放大员,皆由军机大臣开单请旨。由此一切都由皇帝“乾纲独断”,议政王大臣会议更是名存实亡,变成一些不当权的贵胄世爵挂靠之地,或者是给予一些大学士、尚书之类官僚例兼虚衔的部门。雍乾时期,皇帝专政集权体制已经发展到顶峰,作为军事民主合议制残留物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当然已无存在的必要。它的趋于衰败以至最后披裁撤,乃是必然的。www-2-1-cnjy-com
②军机处的特点:
展示有关军机处的文字材料,学生阅读“教材注释”。
军机处的最大特点可归结为简、速、密三字。简就是机构人员十分简单,不像内阁人员庞杂。军机处全部办事人员至多不过三四十人。速就是办事效率高。军机处一切由大臣、章京办理,皇帝有旨得随时承办,而且必须当日事当日毕。又有“廷寄”制度,由军机处交兵部直接发出,或采取日行三百里的“马上飞递”,或注明行四、五、六百里,减少了很多中间环节,加快了办事速度。最后就是密,军机处地处内廷,外界干扰少,外官不得擅入,皇帝召见军机大臣时,连太监都不得在侧。最重要的是,在军机处中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的作用只是上传下达。
启发学生思考:我们能否认为,建立了军机处,内阁便完全沦为闲曹,属于可有可无呢?
学生思考后老师总结:不能这样看,因为一般例行公事,正式奏章还是由内阁上报下达的,正因为有内阁来处理极其大量的公开性的政务,才能保证军机处不陷于一般公务中,可以更有效地辅佐皇帝处理好有关的机要性工作。这是当时适应封建大帝国处理繁重政务的需要的中央辅政部门双轨制。有些军机大臣由内阁大学士兼充,有些问题要知会内阁然后施行,正说明两者之间还需要配合。
启发学生思考:军机大臣是否和原来的宰相一样位尊权重呢?
学生思考后老师总结:军机大臣差不多每天都要朝见皇帝,报告和请示工作,诸如呈交遵照皇帝意图起草的各种“上谕”草稿和转达皇帝指示的“廷案”草稿、提出人事任免名单以及回答皇帝询问的各种问题等等。这是当时清王朝中央最重要的领导工作方式之一。《清史稿》卷176《军机大臣年表序》说军机处“丝纶出纳,职居密勿”,基本上是符合它当时的地位和作用的,但该书接着又说“厥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盖隐然执政之府矣”,此说则甚不准确,因为军机处从来没有过什么独立“执政”的大权,它的一切活动,无非都是为了更好地为皇权专制服务而已。
③军机处设立的影响: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的作用只是上传下达。军机处将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内阁主要职权合一,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是皇权高度膨胀的产物。2-1-c-n-j-y
三、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影响
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们只能跪录圣旨,说明自秦始皇创立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了顶峰。老师设问:
①如何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涵?
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演变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其的核心特点是什么?
③你认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体现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吗?该制度形成的经济基础和理论基础是什么?
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了怎样的作用?你认为它符合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吗?为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后老师总结:
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内涵:该制度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制。专制主义指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全国的最高统治权集中在君主一人手中;中央集权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地方政府没有独立性,必须听命于中央,二者相辅相成,后者是前者的前提和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必然产物。其目的都是从政治制度上保证中央政府的权威和君主个人的权威。
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战国时期初步形成: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的地主阶级力量的增强,国家局部统一局面的出现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创造了社会条件。各国的变法,进一步扫除了奴隶制的残余,确立了封建制度,适应了新兴地主加强专政和保护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如商鞅变法中军功授爵,废奴隶主贵族特权与设县制等规定;法家韩非子提出的中央集权和以法治国的思想,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21·世纪*教育网
秦朝正式建立:秦统一后,正式建立,其内容包括: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既加强皇帝对中央百官的控制,又加强了对地方官吏与百姓的控制。从而把专制主义决策方式与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有机结合,正式确立该制。(经济文化等措施的配合)
西汉巩固:汉初,王国问题影响了中央集权,经汉景帝的平定七国之乱,至汉武帝采取专制措施,形成“大一统”局面,从此,封建政治制度的政体基本定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以巩固。东汉初,光武帝曾进一步加强皇权,但由于豪强地主势力的恶性膨胀,最终形成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中央集权遭到严重削弱。21*cnjy*com
隋唐完善:魏晋南北朝时基本处于分裂割据状态。隋唐时实行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互相牵制:尚书省权分六部,从而加强皇权;废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制,从而进一步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但随着藩镇势力的膨胀,终酿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出现五代十国,中央集权再遭破坏。
北宋加强:宋初吸取教训,集中军权、行政权、财权和司法权,铲除了藩镇割据的基础,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但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导致了北宋中期严重的社会危机。
元代新发展:元结束五代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为加强统治与管辖,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中央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地方设行中书省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从而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加强了中央集权,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明清达到顶峰与衰落:明清时期,我国封建制度走向衰落。为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与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成为这一时期政治制度的最大特点。明初在政治、军事、法律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其核心是加强皇权。清初沿用明制,后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使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达到顶峰。一方面,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另一方面,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发展。
特点:皇帝通过直接任免各级官吏来掌握人事大权,核心是集政治、经济、军事大权于皇帝。
③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原因:该制度的形成既是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也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因为封建经济的分散性,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统一的安全,以保证小农经济的发展;封建地主阶级也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护他们的利益,镇压人民的反抗,加强对人民(农民)的控制。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和发展,正是这一政治和经济要求的体现。
经济基础和理论基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经济基础是封建小农经济,理论基础是法家思想。
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对封建社会影响的双重性:一方面,它在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组织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防止分裂割据,加强民族交流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它在思想文化的控制,特务统治的腐败,赋役征发的无度等方面,又起着消极的作用。一般而言,在封建社会前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方面;后期消极因素在增大。在明清前,它适应了封建社会发展的需要,巩固了封建统治,维护了国家统一,因而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民族融合,体现出其进步性。在明清时期,封建社会内部产生资本主义萌芽,而封建专制主义的强化却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束缚了社会生产力,这表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日趋反动,而就整个封建制度而言,日趋衰落。更为重要的是,当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时,西方世界已经在权力的制约与平衡的基础上初步建立起近代民主制度,从而从政治上步入近代社会,为生产力的大发展开辟了道路。而中国高度集权的君主制度,严重地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在中国封建社会初成和发展时期起到了巩固和推动作用,因为它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但在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的封建社会晚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只能起到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的消极作用,它根本不符合当时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
本课小结
自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以后,历代王朝都设置丞相制度,参与军国大事的处理。到了明代,延续了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被明太祖废除了,军国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后来,明朝虽设置内阁,但内阁的职责只备顾问。清朝虽设置军机处,但军国大臣也只是传达皇帝的旨意。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民主制度难以形成,思想控制得到强化,封建制度正在走向它的衰落。
教材问题解答提示
本课测评:
1.明太祖为什么要废除丞相,设置内阁?
答案提示:宰相制度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明太祖为巩固统治。借胡惟庸案废除丞相制度。为减轻皇帝沉重政务负担设立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2.为什么说清朝军机处的设置,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答案提示:康熙年间中枢机构为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对皇帝的集权具有一定的牵制作用。雍正帝另设军机处,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学习延伸:说出军机处的最初名称、设置时间、所在地点和选择军机大臣的条件。
答案提示:军机处最初名称:军机房。设置时间:雍正年间。所在地点:紫禁城隆宗门内。选择军机大臣的条件:皇帝亲信的满汉官员。
课堂作业
1.明太祖废丞相、撤中书省的目的是(  )。
A.健全地方职能         B.厉行思想控制
C.监视官吏百姓         D.强化君主专制
2.下列现象,哪一项发生于明代?( )。
A.相秉社稷之重,总百僚之任 
B.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不预,一归三司
C.内阁职参机务,今止票拟,而裁决归近司
D.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3.清朝军机大臣的基本职责是(  )。
A.决定军国大事         B.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C.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      D.笔录、传达皇帝的旨意 
4.从明初废除丞相到清初增设军机处的变化,表明( )。
A.皇权日益加强 B.皇权、相权矛盾日益加剧
C.皇权代替相权 D.皇权与相权协调
5.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封建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 B.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 D.阶级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答案:1.D; 2. C; 3. D; 4. A; 5.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