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6张PPT。《地理课程标准》环境管理部分及解读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本章主要知识结构示意图现实案例环境管理基础
知识基本
内容理论联
系实际全球环境
管理与国
际行动环境保护
从我做起定义内涵特征原则分类主要
手段我国的环境
管理制度北京市小堡村和南韩继村的环境管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节 环境管理及其实施第五章 环境管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案例研究 ———我们身边的环境悲剧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案例研究Ⅰ:公用权悲剧( 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 )案例材料(一)
假设有1公顷草场,因为采用了先进的技术手段提高牧草产量,可以供养奶牛的最大数量为40头,每头奶牛每年产奶1 000升。如果增加一头奶牛就会使每头奶牛产量减少30升。现有三户牧民在上面放牧,牧民甲养10头奶牛,牧民乙养20头奶牛,牧民丙养10头奶牛,这时三个牧民的收益分别是多少?
假定牧民甲多放养1头奶牛,草场上放养的奶牛数量为41头,这时每头奶牛都不能获得足够的草料,致使平均产奶量将下降(每头奶牛平均产奶量下降30升)。此时,三个牧民的收益分别是多少呢?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案例研究Ⅰ:公用权悲剧( 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 )案例材料(二)
公用权悲剧就像食物一样被个人财产或者是某个类似的东西所转移。但我们周围的空气和水是很难用某个东西罩住的。因此公用权悲剧就像污水池一样要用多种方法来防治,诸如法律和税收政策,使得污染者花较低的费用来处理污染物而不是把他们简单地排到环境中。
(以上材料摘自美国经济学家 Garrett Hardin 所著的《公用权悲剧》)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案例研究Ⅰ:公用权悲剧( The agedy of the Commons )根据上面所给出的案例材料,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通过简单的计算,对比牧民甲在多饲养1头奶牛前后每一个牧民的收入情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为什么草场不能保证每一个牧民都能达到自己预期的利益最大化?
为何每一个牧民都可以自由的增加自己的奶牛数量?这种自由增加奶牛的行为最终可能导致什么的结果?
结合以上关于案例材料㈠的讨论,谈一谈你对案例材料㈡的理解?
角色扮演
这种“自由”最终可能导致牧民间的纠纷与争执,现在假定你就是其中的当事人之一,你认为该如何解决你们所面临的问题?
假如你是国务院畜牧业主管部门的负责人,你认为该采取怎样的措施去预防某些不良后果的出现?你认为政府介入进行草场的相关管理并积极地采取各类措施的行为有没有必要?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由于大气、水、河流、地下水、森林等环境自然资源没有明确的产权,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可以使用,同时排放废物,这一过程势必造成滥用资源的倾向。而草场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如果这片草场上放养的奶牛数量无限制地增加,最终会有一天,这片草场完全退化,再也无法在此放牧。案例研究Ⅱ:松花江水污染事件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案例研究Ⅱ:松花江水污染事件案例背景材料
简介: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坐落在吉林省吉林市的松花江北,是集油、化、胶、塑、洗于一体的特大型综合性石油化工生产企业。现有职工1 300多人,主要化工产品为“苯胺”和“苯酚丙酮”,是国内最大的苯胺生产基地。
起因:2005年11月13日下午1时45分,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发生爆炸事故。发生爆炸事故的原因,是该厂苯胺装置硝化单元P-102塔发生堵塞,循环不畅,处理不当着火造成爆炸。
主要污染物及其危害:事故产生的主要污染物为苯、苯胺和硝基苯等有机物。事故区域排出的污水主要通过吉化公司东10号线进入松花江;超标的污染物主要是硝基苯和苯,属于重大环境污染事件。?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案例研究Ⅱ:松花江水污染事件根据以上案例材料思考以下问题
该如何有效地保障大城市的饮用水源,尤其是地表水水源?
你认为吉林石化公司的布局合理吗?为什么?在现实中,为什么我们这样做?
发生这种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的原因,你认为主要是什么?
事件发生后不久,原中国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引咎辞职,你认为在此次事件过程中,相关政府部门应承担怎样的责任?
为了将来尽量降低或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你认为政府采取各种科学而合理的环境管理措施有没有必要?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案例研究Ⅲ:案例总结通过对以上两则案例的讨论和探究,我们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环境管理基础知识 ———了解环境管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1.环境管理的定义、内涵(1) 环境管理的定义目前,世界各国对于环境管理并没有形成一个公认的定义,但随着时间的变化,人们对于环境管理的理解有了较大的改变。现将历史上人们对于环境管理的理解罗列如下,以作对比探究。
20世纪70-80年代,环境管理部门和研究者普遍把环境管理理解为环境管理部门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和手段控制污染的行为。
《苏联自然保护法教程》认为:环境管理是实现国家自然保护职能的最重要的方式,其目的在于组织查清自然资源,拟定自然保护计划,从物质、技术和组织上保证计划的事实,并对自然保护措施和法律的实施实行监督。
美国G.H.Sewell在《环境管理》(1975年版)一书中说:“环境管理是对人类损害自然环境质量(特别是大气、水和土地质量)的活动施加的影响”,管理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席M.K.Tolba在有关的环境管理报告中,认为环境管理是指依据人类活动(主要是经济活动)对环境影响的原理,制定与执行环境与发展规划,并且通过经济、法律等各种手段,影响人的行为,达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目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我国学者朱庚申在其所著的《环境管理学:修订版》中认为:所谓环境管理就是指依据国家的环境政策、环境法律、法规和标准,坚持宏观综合决策与微观执法监督相结合,从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入手,运用各种有效管理手段,调控人类的各种行为,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以维护区域正常的环境秩序和环境安全,实现区域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行为总体。其中,管理手段包括法律、经济、行政、技术和教育五种手段,人类行为包括自然、经济、社会三种基本行为。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中认为:环境管理指按照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运用行政、法律、经济、教育和科学技术等手段,通过全面系统的规划,对人们的社会活动进行调整与控制,达到既要发展经济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又不超过环境的容许极限这样的一个目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总结
人们对于环境管理理解的历史演变
从以上定义我们可以看出20世纪70-80年代,人们对环境管理的理解仅停留在环境管理的微观层次上,把环境保护部门视为环境管理的主体,把污染源作为环境管理的对象。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环境问题的发展以及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的不断深入和提高,人们发现,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必须从人的管理入手,将环境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很好的衔接为一个整体,必须站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采取对策和控制措施,从区域发展的综合决策入手来解决环境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
由以上对于环境管理定义的不同描述,我们可以知道在目前人们对于环境管理的理解主要体现为以下三层意思:
对损害环境质量的人的活动施加影响。
协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环境管理的主要对象是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2)环境管理的内涵环境管理的内涵
实践告诉人们,环境管理只有微观部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宏观管理的内容。也就是说,环境管理应当包括微观管理和宏观管理两部分。
宏观环境管理 是指以国家的发展战略为指导,从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入手,制定一系列具有指导性的环境战略、政策、对策和措施的行为总体。主要包括加强国家环境法制建设,加快环保机构改革,实施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制定国家的环境保护方针、政策,制定国家的环保产业政策、行业政策和技术政策,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微观环境管理 是指在宏观环境管理的指导下,以改善区域环境质量为目的、以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为内容、以执法监督为基础的环保部门经常性的管理工作。主要包括环境规划管理、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专项环境管理、环境监督管理,加强指导与服务等内容。概括地说,宏观环境管理是从综合决策入手,解决发展战略问题,实施主题是国家和地方政府。微观环境管理是从执法监督入手,解决具体的污染防治和生态破坏问题,实施主体是环保部门。这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补充的系统管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3)环境管理的特征环境管理的基本特征
环境管理是国家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环境管理具有综合性特征
环境管理具有区域性特点
环境管理是针对次生环境问题而言的一种管理活动,主要解决由于人类活动所造成的各类环境问题。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4) 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环境具有价值的原则
全局和整体效益最优的原则
综合决策、综合平衡的原则
政府干预和公众参与相结合的原则环境管理
的根本目标环境管理的
基础和前提环境管理
的生态属性环境管理的
生态经济属性环境管理组织实施的基本原则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2、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1)环境管理的分类环境管理按照环境管理的范围可分为以下三类
资源环境管理
区域环境管理
部门环境管理
按照环境管理的职能和性质,可分为以下四类
环境规划与计划管理
污染源管理
环境质量管理
环境技术管理
从环保部门的工作领域可分为以下三类
计划环境管理
建设项目环境管理
环境监测管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2) 环境管理的主要手段环境管理的主要手段
环境管理是一项错综复杂的工作,只有综合地运用行政、法律、技术、宣传教育等有力手段,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行政手段
环境管理的行政手段是指在国家法律监督之下,各级环保行政管理机构运用国家和地方政府授予的行政权限开展环境管理的手段。
行政手段是行政管理的基本手段,它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权威性
强制性
具体性
无偿性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2.2 环境管理的主要手段法律手段
环境管理的法律手段是指管理者代表国家和政府,依据国家环境法律、法规所赋予的,并受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对人们的行为进行管理以保护环境的手段。法律手段是环境管理的—个最基本的手段,是其它手段的保障和支撑,通常亦称为“最终手段”。
法律手段具有几下几方面主要特征:
强制性
权威性
规范性
共同性
持续性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目前,在中国已初步形成了由国家宪法、环境保护基本法、环境保护单行法、环境保护相关法、地方环境境法律法规、环境保护标准以及环境保护国际公约协定等组成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这是强化环境监督管理的根本保证。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2.2 环境管理的主要手段经济手段
环境管理的经济手段是指管理者依据国家的环境经济政策和经济法规,运用价格、成本、利润、信贷、利息、税收、保险、收费和罚款等经济杠杆来调节各方面的经济利益关系,规范人们的宏观经济行为,培育环保市场以实现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的手段。环境管理的经济手段可分为宏观经济手段和微观经济手段两种。
环境管理经济手段的核心作用是贯彻物质利益原则,将对环境有害活动的外部影响综合到经济核算中去。把企业的局部利益同全社会的共同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
经济手段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利益性
间接性
有偿性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2.2 环境管理的主要手段技术手段
环境管理的技术手段是指管理者为实现环境保护目标所采取的环境工程、环境监测、环境预测、评价、决策分析等技术,以达到强化环境执法监督的手段。
环境管理的技术手段可分为宏观管理技术手段和微观管理技术手段两个层次。
技术手段主要具有规范性的特征。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2.2 环境管理的主要手段宣传教育手段
环境管理的教育手段是指运用各种形式开展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以增强人们的环境意识和环境保护专业知识的手段。环境教育包括学历环境教育、基础环境教育、公众环境教育和成人环境教育四种形式和内容。
其中,公众环境教育是环境教育中的主要内容和任务,开展这类环境教育主要是通过新闻媒体和公众宣传两种途径进行的。如新闻报导、广播电视宣传和树立环境保护标识、宣传画报、标语口号、有组织的集会宣传等形式。
环境教育手段具有几下几方面主要特征:
后效性
广泛性
非程式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2.3 环境管理的主要职能计划职能
组织职能
监督职能
协调职能
指导职能
服务职能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2.4 我国的环境管理制度 为了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实施以法保护环境的总目的和总任务,我国在十几年的环境管理实践中,根据我国的国情,先后总结出许多项环境管理制度。推行这些环境管理制度不是目的,而只是一种手段。推行各项制度是想达到控制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有目标地改善环境质量,实现环境保护的总原则和总目标。同时,也是环境保护部门依法行使环境管理职能的主要方法和手段: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同时”制度
排污收费制度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
排污申报登记与排污许可证制度
现场检查制度环境保护规划制度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
污染集中控制
限期治理污染制度
污染事故报告及处理制度3. 理论联系实际 ————北京市小堡村和南韩继村的 环境管理案例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京市小堡村和南韩继村地理位置示意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堡村南韩继村3.1 小堡村、南韩继村简介小堡村简介
小堡村位于北京市通州区宋庄镇,在历史上是典型的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农村地区。但是在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来,小堡村在村党支部书记崔大柏带领下,小堡村真正建成了远近闻名的“文化村”、“画家村”,在探索农村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南韩继村简介
南韩继村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在历史上也是典型的农业自然村,在上世纪50年代曾是赫赫有名的“屯粮村”。在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来,南韩继村及时把握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脉搏,大力发展农副产品生产,特别是本村的养猪副业发展迅速,并于1995年与英国海外开发署合作,投资268万元实施了“华北乡村水环保综合治理研究”工程,将各种污水集中起来,通过生物浮化措施进行处理,并建立了沼气站。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积累了成功经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3.2 小堡村、南韩继村的村级环境管理3.2.1 村级环境管理和规章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
企业的村级环境管理:即通过村庄领导及环境管理机构,对村庄的各个企业进行的系统化和科学化的管理;
企业内部的环境管理:由企业负责人对企业内部可能造成环境影响所实施的管理;
水环境污染的防治及其管理:村庄范围内以及周边地区的水污染防治技术的开发与治理措施的应用;
环保法律和法规的学习与管理条例的实施:主要指国家和地方颁布的环境法律、法规以及有关条文在村—级的环境管理水平上的落实;
规范村民的生活和环境行为:主要是通过环境教育和一定的行政或法律手段使村民的生产和生活行为能够对环境有利;
村庄及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规划:需要村级环保机构(如环境综合治理委员会)对村庄的整体生态环境制定出合理可行的短期和长期环境规划,并使本村的生态环境建设与周边村庄的环境保护工作同步进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3.2 小堡村、南韩继村的村级环境管理3.2.2 示范村环境管理和
规章制度建设
村级环境管理机构的组建和启动
示范村环境管理机构组建的方式
示范村环境管理机构的职能
环保法规建设和地方条例的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3.2 小堡村、南韩继村的村级环境管理3.2.3 村级环境管理和规章制度建设的原则和策略
第一把手要亲自抓环境保护工作。
解决重点污染问题。
进行企业技术改造,推广清洁生产。
开展综合利用,进行生态农业建设。
科学规划,调整产业布局。
建立环境监督管理系统。
国家环境问题的一系列的政策、方针,是建立监督管理系统的依据,国家颁布的环保法律和法规是支持此系统的法律保障;
上级领导的正确决策以及资金支持是开展农村环境监督管理的有利条件;
村级环境管理机构的建立,是村庄环境管理的主要实施者和操作者,是该系统能够发挥效力的重要组织保障;
企业或总公司的支持与配合(人力、物力和财力),是筹措资金实施改善环境措施的渠道;
广大村民和企业职工的积极参与,是进行村庄环境管理工作必须的因素;
村庄教育系统的投入,增强了宣传环境保护工作的力量。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3.2 小堡村、南韩继村的村级环境管理3.2.4 村级环境管理经验总结
环境监督管理系统的建立,需要各种环节,其中重要的是建立负责环境事务的组织机构,相应配套规章制度和人才信息网络。农村软件建设应当以村级环境机构的建立及相应法规和条例的实施为良好开端。
开展华北乡村水环境项目建设和村级环境管理工作表明,要想将环境保护工作做好,需要社会各个阶层的参与,尤其应当建立一个以村落为单元的区域环境管理系统。在这个区域系统内,应包括与环境建设有关的各个功能子系统,其中如环保教育系统、环境监测系统、环保执法系统、村民监督系统、以生态建设为中心的大农业系统、水资源管理系统、环境档案管理系统等。这样,才能将村级环境管理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真正实现村庄环境质量的改善和提高,并促进材庄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达到为子孙后代造福的目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4. 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的管理与国际行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4.1 关于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回顾全球环境问题主要分为哪几种类型?
全球性环境问题主要有哪一些?
目前,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为哪几方面
的特点?
环境管理与全球性环境问题
你认为环境管理在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中能起到怎样的作用?
运用前面所学的有关的环境管理的相关原理,并通过举例,简要地阐明:我是如何应用环境管理的相关原理来解决某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全球十大环境问题
?全球气候变暖
?臭氧层的耗损与破坏
?生物多样性减少
?酸雨蔓延
?森林锐减
?土地荒漠化
?大气污染
?水污染
?海洋污染
?危险性废物越境转移目前人类面临的新的全球性和广域性的环境问题主要有三类:
?全球性、广域性的环境污染,如全球性气候变暖、臭氧层耗竭、
大面积的酸雨污染、淡水资源的枯竭及污染等等。
?大面积的生态破坏,如生物多样性锐减、土壤退化及荒漠化正
在加速、森林面积锐减等等。
?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主要特征:
目前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主要具有跨国、跨地区的特点,影响
面大,甚至会影响到全球每一个角落,所以需要各国共同参与环
境管理,一起解决全球环境问题。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4.2 全球环境的管理全球性环境保护的国际组织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
联合国三次环境与发展会议及意义
1972年6月5日至16日,瑞典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宣言》
1992年6月3日至14日,巴西里约热内卢,《21世纪议程》
2002年8月26日至9月4日,南非约翰内斯堡
全球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
国家环境主权原则
国际环境合作原则
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即在共同行动治理全球环境的原则下,寻求各国、各地区之间的公平性)
预防原则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4.3 环境管理的国际行动积极履行国际环境公约
共同实施全球环境问题研究计划
世界气候研究计划
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
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
实施ISO14000系列标准
关于ISO14000系列标准的相关内容和知识请具体参考后面的资料库。
国际环境保护科学交流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
世界气候研究计划成立于1980年,是由国际科学联合理事会(ICSU)和世
界气象组织(WMO)共同发起的,同时也得到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政府间
海洋委员会(IOC)的资助。WCRP的目标是发展有关自然气候系统和气候过程
的基础研究,以确定气候在多大程度上可以预测,以及人类活动对气候影响的程
度。WCRP主要开展针对全球大气、海洋、地表、海冰和陆冰等对理解地球自然
气候系统有贡献的深入研究,尤其关注可以为气候及其变率等热点问题提供科学
的定量回答。目前WCRP的主要研究计划包括:全球能量与水循环试验(GEWEX)、
气候变率及其可预报性(CLIVAR)、气候与冰冻圈(CliC)、平流层过程及其
在气候中的作用(SPARC)等。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
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是在1986年ICSU第21届大会上成立的。IGBP目的是通过
描述地球上相互作用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了解地球上正在发生的环境变化
,以及这些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管理人类和其他生命
所依赖的复杂的地球系统。目前IGBP已经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工作任务,进入了一
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在IGBP新的研究框架中,包括8项研究计划,分别关注地球
系统的三大组成——海洋、陆地和大气,以及它们之间的界面,这8项计划分别
是大气化学研究计划(IGAC)、表层海洋—低层大气研究(SOLAS)、海洋生物
地球化学与生态系统综合研究(IMBER)、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LOICZ)、全球
陆地计划(GLP)、陆地生态系统—大气过程综合研究(iLEAPS)、过去的全球变
化研究计划(PAGES)和地球系统综合分析与模拟计划(AIMES)。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HDP):
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最初由国际社会科学理事会(ISSC)在1990
年发起,当时以人文因素计划(HDP)命名。1996年2月,ICSU与ISSC合作,共同
资助这一计划,并将计划名称更改为IHDP。IHDP主要目标是推动、协调与全球环
境变化和人类作用有关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活动,以描述、分析和认识
人类因素在全球环境变化中的作用,更好地规范人类对地球系统的改造活动,实
现人类和环境的协调发展。IHDP目前拥有6个核心科学计划:全球环境变化与人
类安全(GECHS)、全球环境变化中的法制因素(IDGEC)、产业转型(IT)、海
岸带陆海相互作用(LOICZ,与IGBP共同资助) 、城市化与全球环境变化(UGEC)
和全球陆地计划(GLP,与IGBP共同资助)。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主要参考书目[1]《21世纪议程》编委会主编. 21世纪议程: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 (上、
下卷).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5
[2]国家环境保护局译.21世纪议程.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3.12
[3]钱俊生、蠃建华著.环境、资源、人口与可持续发展.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0
[4]陈其扬、杨华编著.ISO14000标准理解与认证实务.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1
[5]于秀娟主编.环境管理.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6
[6]于启武著.环境管理标准化理论与方法.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1.1
[7]李春田编著.环境管理体系实施案例.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2
[8]朱庚申著.环境管理学(第2版修订本).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2.9
[9]叶文虎主编.环境管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6
[10]刘天齐主编.环境保护.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1
[11]梁耀开主编.环境评价与管理.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1
[12]左玉辉主编.环境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7
[13]陈立民、吾人坚、戴星翼编著.环境学原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14]刘静玲编著.人口、资源与环境.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相关网站链接
ISO 14001/环境管理系统综述
http://www.maxim-ic.com.cn/emmi/iso14001.cfm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
http://www.emcc.cn/
中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1996—2010)
http://bhzxx.jre.net.cn/TSJY/SHTY/200712/622.html
上海环境热线
http://www.envir.gov.cn/
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专辑
http://www.chinacitywater.org/bbs/viewthread.php?tid=1847
环境与发展研究所
http://www.ied.org.cn/
中国绿色时报
http://www.baibaofp.com/index-zglssb.htm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
http://www.zhb.gov.cn/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相关网站链接国际环境保护组织协会
http://www.iepoa.org/
厦门市环境监测站
http://www.xmems.org.cn/
中国环境标准网
http://www.es.org.cn/cn/index.html
环境保护法
http://www.people.com.cn/item/flfgk/cyflfg/c012.html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感谢!知识补充Ⅰ:苯、苯胺、硝基苯案例背景材料
苯:苯(C6H6)在常温下为一种无色、有甜味的透明液体,并具有强烈的芳香气味。苯可燃,有毒,也是一种致癌物质。化学上,苯是一种碳氢化合物也是最简单的芳烃。它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本身也可作为有机溶剂。苯是一种石油化工基本原料。苯的产量和生产的技术水平是一个国家石油化工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苯具有的环系叫苯环,是最简单的芳环。苯分子去掉一个氢以后的结构叫苯基,用Ph表示。因此苯也可表示为PhH。
苯胺:苯胺又称阿尼林油,分子式:C6H7N,分子量:93.128。它是一种无色油状液体,有强烈气味,有毒。主要用于制造染料、药物,还可以用作橡胶硫化促进剂等。它本身也可作为黑色染料使用。
硝基苯:别名密斑油,分子式(C6H5NO2)硝基苯是无色至淡黄色油状液体,具苦杏仁气味,易燃,微溶于水,可与乙醇、乙醚、苯等混溶,有爆炸性。主要用于制造炸药、染料、制药等工业。硝基苯是剧毒性物质,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侵入人体,主要作用于血液、肝及中枢神经系统,可使血红蛋白变为高铁血红蛋白,失去运输氧的能力,引起缺氧和皮肤黏膜青紫。?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