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课件(3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古诗三首》课件(3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12-19 14:30:18

文档简介

课件34张PPT。别董大
[唐]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xūn),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1.会写“曛”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背诵,会默写。
3.想象诗中描绘的送别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难点)高适(704-765):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主要作品:《燕歌行》《蓟门行五首》《塞上》《塞下曲》等。《别董大》的写作背景公元747年(唐玄宗天宝六年)春天,吏部尚书房琯被贬出朝,门客董庭兰也离开长安。这年冬天,与高适在睢阳重逢,高适写了《别董大二首》,这是其中一首,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但在这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曛xūn白日曛xūn曛:
知己:
谁人:日落时的余光,指夕阳西沉时的昏黄景色。
知心的朋友。
哪个人。我们已经了解了作者和字词,为了更深入地理解古诗,老师送给大家一把金钥匙,这就是核心问题和串珠问题。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理解词句。核心问题: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串珠问题:
1.背诵古诗,理清这首古诗是谁给谁送别。
2.这首古诗前两句分别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后两句分别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3.这首古诗通过哪些景物烘托或比拟深深的情谊?
4.学完本课,你从三首古诗中感受到了什么?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黄云:天上的乌云。在阳光下,乌云是暗黄色的,所以叫黄云。天空中飘满了乌云,太阳被包围起来,天阴沉沉的,北风吹着南飞的大雁,大雪纷纷。曛:昏暗。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此去你不要担心前路茫茫没有朋友,天下的人有谁不知道你呢?莫:不要。识:识别,知道。知己:知心朋友。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前两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用白描手法写眼前之景;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朋友的劝慰。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这两句写出了离别场景。日暮黄昏,且又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虽没有写到人物离别,却暗示内心离别的伤感,为下文的抒情作好铺垫。写景、铺垫抒情、反问“天下谁人不识君”写出了董大的才华横溢已经是众所周知,鼓励他要对自己有信心,从中我们感受到语言的大气、响亮、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同学们刚才已经跟随老师走进古诗,品读了古诗中的重点语句,现在,让我们拿起金钥匙开启智慧之门吧!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别董大》表达了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以及对朋友的劝慰。核心问题:1.背诵古诗,理清这首古诗是谁给谁送别。串珠问题:《别董大》写的是高适送别当时著名的琴师董庭兰。2.这首古诗前两句分别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后两句分别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别董大》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3.这首古诗通过哪些景物烘托或比拟深深的情谊?《别董大》通过黄云、暗日、大雪纷飞来表现离别的凄楚。4.学完本课,你从三首古诗中感受到了什么?从三首古诗中我感受到了作者和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同时也感受到他们的依依惜别的深情。别董大写景千里黄云、日光暗淡
北风吹雁、大雪纷飞莫愁——无知己
谁人——不识君抒情友谊真挚《别董大》一诗通过描写落日黄云,四野苍茫,大雪纷飞的送别场景,表达了作者对友人远行的依依惜别之情和作者对好友的鼓励和劝慰。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相逢切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对酒》白居易)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李白)【古代送别诗的常见意象】长亭、短亭、阳关、古道、北梁、南浦、芳草、杨柳、明月、夕阳、青灯、美酒等。这是一首送别诗,但诗人却没有写分别的有愁伤感,而是将分别时的气愤写得慷慨激昂,激动人心。读:三首古诗中,最能体现友情的佳句分别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练:选一句你最喜欢的诗句,写写你对它的理解。答案:示例:我最喜欢的诗句是“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两句的意思是:桃花潭水纵然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别我的情谊深厚。诗中先用“深千尺”夸张地表现桃花潭水的深,紧接着“不及”二字笔锋一转,将两件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就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形象地表达了李白对朋友汪伦的赞美和感激之情,表现了汪伦和诗人之间那份真挚深厚的友情。背: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点拨:
朗读古诗时要读出诗的节奏,同时注意通过语调、语速的变化来体现诗人的情感。《送元二使安西》朗读前两句时,要亲切和缓;朗读后两句时,要低沉慨叹。《赠汪伦》则要读出惊喜、意外的感觉。《别董大》前两句要读得低沉浑厚,后两句要读得激昂豪迈。朗读是背诵的前提,理解诗句意思是背诵古诗的基础。反复吟诵,古诗自然就背下来了。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朝夕(   )   桃花(  )
莫愁(  ) 汪伦(   )
赠送(   ) 潭水(  )﹒zhāomòzèngwāng﹒﹒﹒﹒﹒táotán二、我是拼写小博士。
jūn zǐ tà bù

dà yàn měi jiǔ

chén tǔ hǎi àn
君 子大 雁踏 步美 酒尘 土海 岸三、根据你对三首诗的理解填空。
1.通过读诗,我们可知道元二的朋友是______,汪伦的朋友是__________,董大的朋友是________,这三首诗都是____________诗。
2.请写出《赠汪伦》中最能体现友情的佳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维送别高适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课件27张PPT。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1.学习字词。
2.朗读古诗并熟读成诵。结合注释弄懂古诗大意。
(重点)
3.想象诗中描绘的送别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难点)李白:唐朝著名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称。
主要作品:《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赠zèng汪wānɡ岸àn踏tà桃táo踏歌 tà踏歌:
不及:
知己:用脚踏地打拍子同时唱歌。
不如,比不上。
知心朋友。我们已经了解了作者和字词,为了更深入地理解古诗,老师送给大家一把金钥匙,这就是核心问题和串珠问题。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理解词句。核心问题: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串珠问题:
1.背诵古诗,理清这首古诗是谁给谁送别。
2.这首古诗前两句分别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后两句分别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3.这首古诗通过哪些景物烘托或比拟深深的情谊?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欲:要。李白登上船,将要离开,忽然听到岸上传来踏歌之声。踏歌:用脚踏地打拍子同时唱歌。闻:听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桃花潭水纵然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别我的情谊深厚。不及:比不上。此诗前两句描绘李白乘舟欲行时,汪伦踏歌赶来送行的情景,朴素自然地表达出汪伦对李白那种朴实、真诚的情感;后两句先用“深千尺”赞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紧接“不及”两个字笔锋一转,用衬托的手法,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的千尺潭水,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汪伦对李白那份真挚深厚的友情。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想象丰富奇特,虽仅四句二十八字,却是李白诗中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前两句是叙事部分,写出了送别的场面。“将欲”“忽闻”表现出歌声突如其来,表明送别场景出现的意外,同时也暗示汪伦和“我”的情谊之深。叙事夸张抒情、对比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就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既形象生动,又耐人寻味。潭水已“深千尺”了,仍“不及汪伦送我情”,那么汪伦的情谊之深,我们也就可想而知了。突出了“我”和汪伦之间的友情深似海。同学们刚才已经跟随老师走进古诗,品读了古诗中的重点语句,现在,让我们拿起金钥匙开启智慧之门吧!阅读方法解密:品析夸张什么是夸张?
夸张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
夸张有什么作用?
能突出事物的某方面的特点,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使表达效果更加鲜明。
答题模式:
“……”这句话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的特点。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赠汪伦》是欢歌相送。核心问题:1.背诵古诗,理清这首古诗是谁给谁送别。串珠问题:《赠汪伦》是汪伦送李白时,李白写给汪伦的。2.这首古诗前两句分别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后两句分别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赠汪伦》前两句叙事,后两句抒情。3.这首古诗通过哪些景物烘托或比拟深深的情谊?《赠汪伦》通过桃花潭水的千尺深同汪伦的情谊形成对比来突出情谊的深厚。赠汪伦叙事汪伦踏歌送别潭水不及情深抒情友情深厚《赠汪伦》写李白将要离开之际,朋友汪伦踏歌送行的情景,表现了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常在村民汪伦家作客。临走时,汪伦来送行,于是李白写这首诗留别。诗中表达了李白对汪伦这个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谊。课件26张PPT。送完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yì)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jūn)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1.学习字词。
2.朗读古诗并熟读成诵。结合注释弄懂古诗大意。
(重点)
3.想象诗中描绘的送别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难点)王维:字摩诘,唐朝著名诗人,世称“王右丞”,和孟浩然并称“王孟”。
主要作品:《送元二使安西》《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朝zhāo尘chén君jūn酒jiǔ客舍shè朝更使:
故人:出使,赴。
老朋友,旧友。我们已经了解了作者和字词,为了更深入地理解古诗,老师送给大家一把金钥匙,这就是核心问题和串珠问题。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理解词句。核心问题: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串珠问题:
1.背诵古诗,理清这首古诗是谁给谁送别。
2.这首古诗前两句分别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后两句分别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3.这首古诗通过哪些景物烘托或比拟深深的情谊?
渭城朝雨浥(yì)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朝雨:早晨下的雨。清晨,绵绵春雨飘然而降,润湿了路上的灰尘。杨柳经过洗涤润泽,清新怡人,使得客店上空也变得葱郁青翠。客舍:旅店,供旅客住宿的房屋。浥:湿润。劝君(jūn)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请您再饮完这杯美酒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更尽:再饮完。“更”字表明酒已劝了多次。故人:老朋友。阳关:在今甘肃敦煌西南古董滩附近,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这是一首送别的名曲。一题作《渭城曲》。赴安西必经阳关,即今甘肃敦煌。诗的前两句点明送别的时令、地点、景物;三、四句写惜别。前两句为送别创造一个愁郁的环境气氛,后两句再写频频劝酒,依依离情。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抒情写景前两句写出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清晨,渭城客舍,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这看似平常的景物,读起来却清新迷人,抒情气息浓郁。“朝雨、客舍、柳色”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这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后两句是抒情,“劝”“更尽”写出了好朋友之间话语的亲近,诗人将朋友离别的感受,依依惜别的深情都化作“更尽一杯酒”。“无故人”将诗人对好友的眷恋展现出来,表现出和好友的难舍难分。同学们刚才已经跟随老师走进古诗,品读了古诗中的重点语句,现在,让我们拿起金钥匙开启智慧之门吧!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送元二使安西》表达了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以及对老朋友的深情体贴和殷切祝愿。核心问题:1.背诵古诗,理清这首古诗是谁给谁送别。串珠问题:《送元二使安西》写的是王维送别好朋友元二。2.这首古诗前两句分别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后两句分别用了什么表达方式?《送元二使安西》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3.这首古诗通过哪些景物烘托或比拟深深的情谊?《送元二使安西》通过描写朝雨、客舍、柳树等意象来烘托离别的气氛。送元二使安西写景朝雨:湿润(清爽)
客舍:青青 柳色:新更尽:一杯酒(豪迈)
西出:无故人(留恋)抒情依依惜别《送元二使安西》描写的是诗人在细雨洗过灰尘后的客舍青、柳色新的背景下,给元二送别的情景,诗人将深深的情谊寄托在诗句中,表现出积极向上的送别情谊。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席演唱,后来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