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第三节 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
课型
新授课
授课
教师
授课
对象
高二文科
课
时
1课时
授课时间
教 学 目 标
1.知识目标
(1)结合实例说明人为原因是怎样引发自然灾害的;
(2)结合实例说明人类对自然灾害的防治;
(3)认识到随着科学的进步,人类能更好的防治自然灾害。
2.能力目标
通过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问题的能力;通过具体案例的解析,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确立人与自然共存、用人类知识和智慧降低灾情的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
重点
难点
重点:(1)人类活动不当会导致自然灾害的发生或加重;
(2)人类可以采取措施预防和降低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难点:引发自然灾害的人为原因及其防治措施。
教
具
多媒体
课本材料
课标
要求
运用资料,说明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导课】天、地、人三大系统共同作用于我们所生活的地理环境。他们之间是互相联系、相互制约的,具有整体性,同样存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而在三者之间,变化最频繁的就是人类,时刻在影响着天地的变化。马克思说过:“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制约”。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人类干预自然、改造自然的作用越大,自然反馈人类的力度也就随之变大。其中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会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即人祸可以诱发天灾。
【授新课】 第三节 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
回忆学过的知识:
(1)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在地球上的分布?
(1)环太平洋灾害带;(2)北纬(200-500)环球灾害带。
(2)分析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在地球上的分布有什么意义?
为减灾、防灾做准备。
引出:人类对自然灾害的科学防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或减轻自然灾害;
辩证关系: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以及战争等,会加剧自然灾害,甚至导致多种人为自然灾害的发生。
一、人为原因引发的自然灾害
师举例分析:破坏森林和草场植被→水土流失风蚀沙化→洪水加剧、沙尘暴加剧
过量开采地下水→海水入侵、地表沉降、地面塌陷→诱发地震或塌方
学生自主学习:P25“阅读”城市为什么会比周围地区更容易发生暴雨灾害?
师提问学生了解自学情况,并加以总结。
城市规模扩大、建筑物迅速增多、人为热量太集中→城市热岛效应→空气对流旺盛暴
雨增多、城市地面下渗能力较低→城市比周围地区更易发生暴雨灾害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学生合作探究,相互讨论:还有那些我们知道的人为原因引发的自然灾害?说出产生的现象?
提问学生,分析回答,教师点拨,并重点分析:
(1)赤潮产生的原因、过程:
人类工农业生产、生活产生的含有氮磷的污水排入河道→海域水体营养物质增多海洋浮游生物爆发性繁殖→赤潮→海洋生物大量死亡渔业减产
(2)分析课本中的“探索”,并回答问题。
A.全球气候变暖产生的危害?
B.全球气候变暖的防治措施?
C.全球气候变暖引发的自然灾害?
学生分析归纳,教师点拨。教师展示幻灯片9、10,加深学生理解。
【承转】既然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能引发的自然灾害,那人类为什么还要研究自然灾害呢?研究掌握规律可以防治自然灾害。
二、人类对自然灾害的防治
展示幻灯片12:炮击云层驱散形成冰雹的强积雨云,防止冰雹产生;
展示幻灯片13:利用温室,烟熏,覆盖等办法防止霜冻;
展示幻灯片14、15:植树造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减少滑坡泥石流的发生;
启发提问:人类还采取哪些方法对自然灾害的防治?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1 .修建水库使得径流量稳定,减轻洪涝灾害;
2.植树造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减少滑坡泥石流的发生;
3 .炮击云层驱散形成冰雹的强积雨云,防止冰雹产生;
4 .利用温室,烟熏,覆盖等办法防止霜冻;
5 .培育良种,合理用农药预防和减轻农林病虫害等。
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并非束手无策,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抵御灾害的能力将逐步增强。
小结
一、人为原因引发的自然灾害:
洪水加剧、沙尘暴加剧、诱发地震、城市比周围地
区更易发生暴雨灾害、全球变暖导致飓风增多等。
二、人类对自然灾害的防治
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并非束手无策,随着科技
的进步,人类抵御灾害的能力将逐步增强。
课堂练习:(1)A (2)D (3)C (4)B (5)A
板 书 设 计
一、人为原因引发的自然灾害:
洪水加剧、沙尘暴加剧、诱发地震、城市比周围地
区更易发生暴雨灾害、全球变暖导致飓风增多等。
二、人类对自然灾害的防治
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并非束手无策,随着科技
的进步,人类抵御灾害的能力将逐步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