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8张PPT。 一、对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关系的宏观分析思路 二、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和科技加速发展,为什么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和损失却出现了加速增长的态势?
自然灾害归根结底是自然进程与人类发展矛盾冲突的产物,其本质是人地关系的冲突,是人地关系不和谐的极端表现形式。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类活动方式的不合理性和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张,使人地矛盾更加突出,自然环境异变对人类的影响加剧。如下所示: 人类活动对灾害系统的影响有两方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会导致很多人为灾害的发生,加重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合理的人类活动能抑制或减轻自然灾害,如我国的“三北”防护林、长江中上游防护林、长江中游退耕还湖等,能减少灾害的发生、减轻灾害的损失。 人类活动对灾情的影响
【典例】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在同一次地震中,东、西两坡相比,受灾体易损程度较大的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镇在利用地下水方面存在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
该问题导致的不良后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图中西侧森林被砍伐,引起地下水的变化是______,河水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示地区要减轻自然灾害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思路点拨】本题以示意图的形式考查人类活动对灾情的影响,图中西坡人类活动多于东坡,发生同一灾害时,西坡的环境更不稳定,更易使受灾体受到损害,这也加重了灾情,人类可以通过植树造林,合理利用水资源,增加植被覆盖率,及时防范等方式来减小灾情。【参考答案】(1)西坡 西坡有城镇分布,人口和经济密度大
(2)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 地表沉降引起地面建筑物塌陷,并有可能诱发地震或塌方
(3)地下水补给减少,水位下降 河流含沙量增加,流量季节变化大,洪水水位抬高
(4)植树造林,恢复植被,增加覆盖率;不要在洪水高风险区有过多的经济活动;合理利用水资源。【变式训练】下图是修建山区公路前后的两幅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修建公路后,小河的含沙量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2)照此下去,该山地公路的安全如何?为什么?
(3)在目前情况下,你认为可采取的补救措施有:
工程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物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坡地上修建公路后可能发生的变化以及如何防御的问题。修路必然会破坏植被,改变山坡形态,由此导致水土流失、河流含沙量增加,山坡体稳定性变差,还有可能发生滑坡灾害。为防止滑坡发生,可采取工程护坡和植树种草等措施。
答案:(1)含沙量增大。山体坡度变陡,植被遭到破坏。
(2)将变得不安全。因为山体有可能发生滑坡。
(3)修筑护坡工程 植树种草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