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图形的旋转(2))(课件+教案+练习+分析+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4.2 图形的旋转(2))(课件+教案+练习+分析+反思)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5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7-12-19 23:12:44

文档简介

课件11张PPT。图形的旋转第二课时B

图形旋转的基本性质:1、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2、任意一组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都等于旋转角。3、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学习目标 能够利用旋转的基本性质进行简单的旋转画 图。
认识和欣赏旋转在自然界和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经历有关旋转的观察、操作、分析及抽象、概括等过程,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增强动手实践能力,发展空间观念。AO请画出将一根火柴棒绕火柴头逆时针旋转40°后的位置。40°解:以OA为一边在OA的下方做∠AOC=40°,
并在射线OC上截取OB=OA.
则OB就是火柴旋转后的位置。探究一探究二 已知木棒AB和木棒AB所在的直线外的一点O,画出
木棒AB绕点O按逆时针方向旋转30°后的线段MN。例1AB解:(1)连接OA;(2)以OA为一边在OA的下方画∠AOC=30°并在射线OC上截取OM=OA;(3)连接OB;(4)以OB为一边在OB的左侧画∠BOE=30°并在射线OE上截取ON=OB;(5)连接MN则线段MN就是木棒AB旋转后的图形。例 2 △ABC绕点C旋转后,顶点A的对应点为点D,
试画出顶点B的对应点,以及旋转后的三角形。ABC
△DEC就是△ABC绕点C旋转后的三角形。D解:(1)连接CD;(2)以CB为一边在CB的上方作∠BCF=∠ACD;(3)在射线CF上截取CE=CB;(4)连接DE.探究三方法一ABCD解:(1)以点D为圆心,以AB的长为半径画弧;
(2)以点C为圆心,以CB的长为半径画弧,两弧交于点E;
(3) 连接ED、 CD 、CE
△DEC就是△ABC旋转后的图形。方法二1、如图,线段AB绕点O旋转后,点A旋转到点A’,画出线段AB绕点O旋转后所得的线段。
2、如图,画出△ABC绕边AB的中点O旋转180°后的图形。随堂练习ABA’OABCOABC-1-2-3-3如图,在直角坐标系中,△ABC的顶点坐标分别为 A(-1,0),B(0,-2),C(-3,-3)。将△ABC绕原点O按逆时针方向旋转90°
(1)写出旋转后三角形各顶点的坐标。
(2)画出旋转后的图形。x
y
应用提高-1谈收获解疑惑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惑?必做一、教材:P96 习题4.6.1、2
二、观察寻找生活中的旋转现象。选做利用你学过的平移、旋转的知识设计一个自己喜欢的图案。作业《图形的旋转》(2)教材分析

本节是鲁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属于《图形的平移与旋转》第二节的内容,图形的旋转是图形的变换的一种形式,图形的变换是“图形与几何”领域中的重要内容。图形的变换主要包括图形的轴对称、图形的平移、图形的旋转和图形的相似等。用变换的眼光看待图形,可以使图形动起来,有助于在运动变化的过程中发现图形不变的几何性质,而本节内容的学习让学生更能体会到生活中图形的旋转变化,体会平面图形的旋转的基本性质在现实中的应用。

《图形的旋转》(2)课后反思
适逢学校组织课程资源评选活动,我讲的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图形的旋转》(2),我做了精心的准备,讲课完毕,对本节课做总结和反思:21教育网
我认为这次授课过程中有以下几个闪光点:
首先,我出示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白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其次,本节课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重组,让学生加深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这些都为学生更好的学习做了铺垫。
三是对于本课课堂的学习,注意了利用适当的教学工具,让学生写、画,达到手脑并用的效果,增强了他们学习兴趣,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在这种愉悦的氛围中接受知识,学习效率也比较高,基础知识也能够得以掌握。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四是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互帮互学,十分顺畅地引导学生完成了教学任务。
一节课下来,我发现自己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1.语言不够简洁流畅,偶有卡壳的时候。
2.课件制作方面还有欠缺,还需要提高自己的技术能力。
3.教学设计应注意留有余地,让学生有充分的思维拓展空间,鼓励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完善和发展教学案。
4.对课外知识的扩充还不够,需要多进行学习和充电,充分利用网络和向其他的老教师学习,对重点和难点的把握上还要加强。21cnjy.com
总之,希望多参加类似的教育教研活动,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争做一个创新型和研究型的教师,以便于更好的贯彻数学的新课程理念,更好的为学生服务。
《图形的旋转》(2)教学设计

教学时间
2017/03/16
课题
图形的旋转(2)
课型
新授课




知 识

能 力
能够利用旋转的基本性质进行简单的旋转画图。
过 程

方 法
经历有关旋转的观察、操作、分析及抽象、概括等过程,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增强动手实践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情 感
态 度
价值观
认识和欣赏旋转在自然界和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及与他人交流合作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图形的旋转的基本性质的应用.
教学难点
对图形旋转的三条基本性质的理解.
教学准备
教师
多媒体课件 圆规 三角板 导学案 随课测评
学生
圆规 三角板
课 堂 教 学 程 序 设 计
设计意图
组织教学;
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老师口问,学生口答.
结合图形回答:图形旋转的基本性质。
三、探索新知:
(一)请画出将一根火柴棒绕火柴头逆时针旋转40°后的位置。
先动画演示,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集体探究怎样准确画出一个点的对应点。
(二))例1: 已知木棒AB和木棒AB所在直线外的一点O,画出木棒绕点O按逆时针方向旋转30°后的线段 。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寻找对应点的方法过程。
(三)例2.如图,△ABC绕C点旋转后,顶点A的对应点为点D,试确定顶点B对应点的位置,以及旋转后的三角形.
分析:绕C点旋转,A点的对应点是D点,那么旋转角就是∠ACD,根据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即∠BCB′=ACD,又由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即CB=CB′,就可确定B′的位置,如图所示.
解:(1)连结CD
(2)以CB为一边作∠BCE,使得∠BCE=∠ACD
(3)在射线CE上截取CB′=CB
则B′即为所求的B的对应点.
(4)连结DB′
则△DB′C就是△ABC绕C点旋转后的图形.
让学生思考还有其他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小组讨论解决。

三、巩固练习
教材P96 练习1、2.
四、应用拓展: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BC的顶点坐标分别为 A(-1,0),
B(0,-2),C(-3,-3)。将△ABC绕原点O按逆时针方向旋转90°
(1)写出旋转后三角形各顶点的坐标。
(2)画出旋转后的图形。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归纳总结解决此题的方法过程。
五、随课测评:
六、归纳小结:本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惑?

借助图形复习加深对旋转图形基本性质的理解和记忆。以便顺利利用性质解决简单的画图问题。
从实际生活中常见的火柴和木棒抽象出几何图形中的线段,学生经历观察、分析、抽象和概括的过程,总结出寻找一个点的对应点的基本作图方法。
通过例2的学习让学生明确“作图”的道理。
不同方法的探究让学生知道解题的多样化,并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思考以及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它解决问题,同时培养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查漏补缺,并培养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良好反思的习惯。
作业
设计
必做
一、随堂练习1、2 二、观察寻找生活中的旋转现象。
选做
利用你学过的平移、旋转的知识设计一个自己喜欢的图案。




我认为这次授课过程中有以下几个闪光点:
首先,我出示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白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其次,本节课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重组,让学生加深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这些都为学生更好的学习做了铺垫。
三是对于本课课堂的学习,注意了利用适当的教学工具,让学生写、画,达到手脑并用的效果,增强了他们学习兴趣,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在这种愉悦的氛围中接受知识,学习效率也比较高,基础知识也能够得以掌握。
四是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互帮互学,十分顺畅地引导学生完成了教学任务。
一节课下来,我发现自己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1.语言不够简洁流畅,偶有卡壳的时候。
2.课件制作方面还有欠缺,还需要提高自己的技术能力。
3.教学设计应注意留有余地,让学生有充分的思维拓展空间,鼓励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完善和发展教学案。
4.对课外知识的扩充还不够,需要多进行学习和充电,充分利用网络和向其他的老教师学习,对重点和难点的把握上还要加强。
总之,希望多参加类似的教育教研活动,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争做一个创新型和研究型的教师,以便于更好的贯彻数学的新课程理念,更好的为学生服务。

《图形的旋转》(2)评测练习
1、如图,请画出四边形ABCD绕点O顺时针旋转90°后的图形。
2、请画出将一个等边三角形绕它的一个顶点按逆时针方向旋转180°后的图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