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9张PPT。晏子是春秋时期齐国大夫。“使”是出使的意思。题目的意思是晏子出使楚国。作为使者出使楚国,晏子理应受到楚王热情的招待,可是为了显示威风,楚王却先后三次侮辱晏子。面对盛气凌人的楚王,晏子是怎样维护自己和国家的尊严的呢?走进课文,你会为晏子的聪明才智和巧妙反驳拍案叫绝。1.认识10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理解“侮辱、规矩”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思路,并分段概括段意。晏子:名婴,春秋时期齐国夷维人,是齐国有名的政治家,春秋末期齐国的大夫。晏婴长得很矮小,但是腹中有良策,精明能干,在诸侯中颇有贤名。战国时有人搜集他的言行及逸闻轶事编辑成《晏子春秋》一书,流传于世。 侮wǔ待dài首shǒu撒sā谎huǎng招zhāo情qínɡ臣chén尊zūn辱 拱 敝 矩 押
囚 柑 橘 贼rǔgǒngbìjǔyāqiúgānjúzéi侮辱 矩形 盗贼wǔ jǔ zéi撒中大(dà)夫:
出使:
侮辱:
吩咐:
规矩:古代官职,位于卿之下,士之上。
接受外交使命到外国去。
造句:晏子出使楚国,理应得到款待,却受到了楚国的再三侮辱。
使对方人格或名誉受到损害,蒙受耻辱。
口头指派或命令。
一定的标准、法则或习惯。
造句:下午第一节课前唱歌是我们班的老规矩。欺君之罪:
得意扬扬:
面不改色:
安居乐业:欺骗君主的罪行。
造句:古时候,犯欺君之罪是要被杀头的。
形容非常得意的样子。
脸色不变。形容从容镇静的样子。
造句:在敌人的铡刀前,刘胡兰面不改色,视死如归,令人敬佩。
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劳动。本课指齐国人生活安定愉快。
造句:党的富民政策让老百姓都能安居乐业,社会越来越和谐了。 点击
听朗读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交代背景。用简洁的语言交代了故事的时代背景。
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三侮辱,三回击。写晏子出使楚国遭到楚王的三次侮辱,但都被他犀利的言辞击败。
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变态度,尊晏子。写楚王彻底改变了对晏子的态度,不敢不尊重晏子了。晏子是一个能言善变、有胆有识的人。他面对楚王的侮辱不急不躁,以巧妙的方式和惊人的智慧予以反击,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你觉得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初读课文,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他,以显楚国的威风,而晏子以自己的聪明 才智针锋相对地进行了反驳,维护了自己和国家的尊严。1.读拼音写汉字。
wǔ gǒng ju qiú
bì zī chén dài 侮 敝拱淄矩臣囚待辱手规禁国临大接2.把括号里不正确的字用斜线划掉。
(1)晏子虽然身(材 才)矮小,但却是不可多得的人(材 才)。
(2)我把邻居家的玻璃打碎了,妈妈(赔 陪)着我去给人家(赔 陪)礼道歉。3.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安( )( )业 ( )肩接( )
国势( )( ) 实( )( )说
挥汗( )( ) ( )不( )色居乐摩踵强盛话实如雨面改4.照样子写词语。
得意扬扬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又小又苦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又累又饿兴致勃勃神采奕奕风度翩翩又高又壮又酸又甜5.将下面的三句话各用一个成语来概括。
(1)大伙儿都把袖子举起来,就能够连成一片云。( )
(2)大伙儿都甩一把汗,就能够下一阵雨。( )
(3)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 )摩肩接踵张袂成阴 挥汗如雨6.我能按要求改写句子。
(1)大王怎么能说齐国没有人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改变说法,不改变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王不能说齐国没有人。
从这以后,楚王尊重晏子了。(3)晏子聪明机智,口才出众。(改为感叹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大伙儿都把袖子举起来,就能够连成一片云。(运用句子中的修辞仿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晏子多么聪明机智,口才出众啊!
小明如一颗流星,消失在道路尽头。课件34张PPT。1.理解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晏子又是怎样以自己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驳倒楚王的。(重点)
2.学习晏子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勇于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难点)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课文,老师送给大家一把金钥匙,这就是核心问题和串珠问题。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理解课文。楚王仗着自己国势强盛,想乘机侮(wǔ)辱(rǔ)晏子,显显楚国的威风。晏子到楚国,是代表齐王出使楚国。侮辱晏子,就是侮辱齐王、侮辱齐国。楚王想借此让齐国臣服,进而让其他国家也都臣服。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就叫人在城门旁边开了一个五尺来高的洞。晏子来到楚国,楚王叫人把城门关了,让晏子从这个洞钻进去。晏子看了看,对接待(dài)的人说:“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晏子义正词严而不动声色,将计就计,以楚王之法反击楚王,使楚王陷入两难境地,给了楚王有力的回击,最终楚王打开城门,晏子堂堂正正地从城门中走进去。可见晏子的聪明机智、能言善辩。晏子严肃地回答:“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zī)住满了人。大伙儿都把袖子举起来,就能够连成一片云;大伙儿都甩一把汗,就能够下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晏子的话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概括起来就是“张袂成阴”“挥汗如雨”“摩肩接踵”。他利用偷换概念的方法,把楚王所说的“人才”说成“人”,直接表现了齐国的人多,有力地证明了自己所说的“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这句话,也直接回击了楚王以貌取人、讽刺齐国没有人才的傲慢与偏见。阅读方法解密:品析对话描写什么是对话描写?
对话描写就是对两个人或多个人进行语言描写。
有什么作用?
对话能反映人物的思想、性格,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楚王说:“既然有这么多人,为什么打发你来呢?”晏子装着很为难的样子说:“您这一问,我实在不好回答。撒个谎吧,怕犯了欺君之罪(zuì);说实话吧,又怕大王生气。”这一席话反映了晏子的机智敏捷、能言善辩。“很为难”表现在“撒个谎”与“说实话”的选择上,但这种为难是“装”出来的,说明晏子已经胸有成竹。这样做是要楚王主动让他把要说的话说出来,使自己处于有利地位,使对方陷入被动。晏子使用的是将计就计、顺水推舟的方法。他贬低自己,其言外之意是“我”连下等人都算不上,所以就被派到这个连下等国都不是的楚国来了。晏子不动声色地把楚王对齐国和自己的侮辱又回敬给了楚王,使楚王哭笑不得,还不得不“陪着笑”。晏子的这席话极具讽刺意味,比正言厉色更有力量。楚王说:“实话实说,我不生气。”晏子拱(gǒng)了拱手说:“敝(bì)国有个规矩(jǔ):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就派到这儿来了。”晏子将计就计,采用类比的方法来进行反驳。他先列举了柑橘因为水土不同而变种的事实,然后类推到人身上。这里晏子很含蓄地指出了所谓“齐国人没出息”是由楚国的社会风气不好造成的。这样,即使那个囚犯是齐国人,楚王也无法辩解。同时,晏子在反驳时用“也许”一词,使反驳强劲而又不失礼节。 哪知晏子面不改色,他站起来说:“大王怎么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这种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同学们刚才已经跟随老师走进课文,品读了课文中的重点语句,现在,让我们拿起金钥匙开启智慧之门吧!核心问题:晏子是个沉着冷静、能言善辩、反应机敏、有胆有识、富有计谋、非常爱国的人。本文表现了晏子热爱祖国、维护祖国尊严的高尚品质。晏子是个怎样的人?本文表现了晏子怎样的品质?1.一读:读课文,说说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怎样的。文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开头写楚王想侮辱晏子,这是故事的起因;接着写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机智对答,这是事情的经过;结尾写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这是故事的结果。串珠问题:2.二品:晏子出使楚国时,楚王是怎样侮辱他的?说明楚王是个怎样的人?楚王三次侮辱晏子,第一次想让他钻狗洞,第二次讽刺他不是人才,第三次诬陷齐国人是盗贼。这说明楚王是个傲慢无礼、盛气凌人、目空一切的人。3.三思:面对楚王的三次侮辱,晏子使怎样做的?面对三次侮辱,晏子沉着冷静、机智应对,第一次将计就计,以楚王之法反击楚王,若承认是狗国就钻狗洞,迫使楚王认输。第二次偷换概念,把楚王所说的人才,换成百姓,说明人多,接着又将计就计、顺水推舟,说自己最不中用,贬低楚国。第三次巧用类比的方法,说明楚国社会风气不好。4.四悟: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学了这篇文章,我认识了晏子的能言善辩,认识了楚王的傲慢无礼,明白了写文章要注意对人物的对话描写,凸显人物的性格特点。钻狗洞←→狗国
下等人←→下等国
民爱盗←→生盗国晏子使楚机智敏捷、能言善辩
热爱祖国、维护祖国尊严故事背景:齐、楚都是大国故事经过:故事结果:不敢不尊重晏子课文讲述了春秋时期齐国大臣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他,晏子针锋相对地进行了反驳,表现了晏子的机智敏捷、能言善辩,同时也赞扬了他热爱祖国、维护祖国尊严的可贵品质。晏子劝齐王
齐国已经很久没下一滴雨了。河水干了,田里的庄稼也枯黄了。齐王心里很着急,决定向山神求雨。
晏子知道了,就劝齐王说:“求山神有什么用呢?山上的草木好比是山神的毛发,这么长时间不下雨,山上的草木也要枯死,难道山神不想下雨吗?山神要是能叫天下雨,大雨早就下了。”
齐王说:“那么去求河神吧!”
晏子说:“求河神也没有用啊!水里的鱼虾好比是河神的百姓,天再不下雨,鱼虾就会死光,河神比我们还着急呢。”
齐王问:“那我该求谁呢?”
晏子说:“求我们的百姓啊!”
齐王听了晏子的劝告,就下令在全国各地多挖一些水井。有了井水灌溉,齐国的庄稼慢慢变青了,百姓也不再饿肚子了。
岂不善图后,交私非所闻。为忠不顾内,晏子亦垂文。(《咏史》柳宗元)
【晏子名言】1.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大意:聪明的人考虑多了也难免有疏漏之处,愚笨的人经过多次考虑,也有可取之处。
2.君子之事君也,进不失忠,退不失行。大意:君子侍奉国君,进身不失忠诚,引退不失德行。 【楚国】又称荆(jīng)、荆楚,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个诸侯国。楚国祖先族姓芈(mǐ)。辖地大致为现在的湖北、湖南全部以及重庆、江苏等地部分地区。【柑橘】中国是柑橘的重要原产地之一,经过长期栽培、选择,成了人类的珍贵果品。据考证,直到公元1471年,柑橘类果树才从中国传入葡萄牙的里斯本。 晏子不愧为杰出的外交家。他不辱使命,有胆有识;他聪明睿智,言辞巧妙。面对楚王的冷嘲热讽、存心刁难,他不卑不亢、针锋相对地予以反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的尊严。他的聪明令我们赞叹,他的机智和沉着值得我们学习。在遇到紧急情况时,我们也要用智慧维护自己和国家的尊严。读:楚王一共几次羞辱晏子,晏子又是怎样应对的?把晏子的话画下来读一读,体会其中的含义。参考答案:
(1)楚王三次羞辱晏子:第一次楚王命人关城门,开狗洞。晏子说,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第二次楚王讥笑齐国没有人,晏子说首都临淄住满了人:举袖一片云,甩汗一阵雨……面对楚王的再次质问,他说上等人访问上等的国家,下等人访问下等的国家,他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第三次楚王用偷盗来诬陷齐国人,晏子以柑橘做类比,说明人在齐国好好劳动,一到楚国便做贼,也许是两国水土不同的缘故。(2)画句子略。第一次,晏子以楚王之法反击楚王。他的话妙在使楚王不得不打开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楚王要承认自己的国家是狗国,那他就钻狗洞。否则,就应打开城门。第二次,晏子将计就计,顺水推舟,顺着楚王的逻辑说下来。先贬低自己,再贬低楚国。“我最不中用,就派到这儿来了”隐含着的意思是:如果楚王认为“我”无能,就说明楚国是下等国家。这样精妙的回答让楚王无言以对。第三次晏子举了个人们熟知的现象,说淮南的柑橘到了淮北就变成枳,是两地水土不同的缘故;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楚国当盗贼,是两国水土不同的缘故。这回答的妙处在于,不但形象、生动地点明了齐国人在楚国为盗贼的原因,而且也反击了楚王:楚王治国无方,致使在齐国安居乐业的人到楚国就变成了盗贼,让楚王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练:试着在文章中找到与“张袂成阴,挥汗如雨,摩肩接踵”这三个成语相对应的语句,再想一想晏子这样说的作用。参考答案:对应的语句是:大伙儿都把袖子举起来,就能够连成一片云;大伙儿都甩一把汗,就能够下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
晏子这样说生动形象地表明了齐国首都人口之多,有力地证明了晏子所说的“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这句话。参考答案:这段文言文与文中“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这种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这段话相对应。 背:下面的文言文和文章中哪段话相对应?试着读一读下面这段话,看谁能背诵下来。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一、给加点的字注音。
敝国( ) 规矩( ) 拱手( )
押着( ) 囚犯( ) 柑橘( ).......ɡān júbìjǔɡǒnɡyā qiú二、读拼音,写词语。
wǔ rǔ shǒu dū sā huǎnɡ
zūn zhònɡ zhōnɡ chén zhāo dài
侮 辱尊 重首 都忠 臣撒 谎招 待三、选字组词。
【贼 赋】 窃( ) 诗( )
【敝 敞】 宽( ) ( )人
【情 晴】 ( )天 感( )
【撒 撤】 ( )退 ( )手 撒贼赋敞敝晴情撤四、补充词语,再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 )( )之罪 ( )( )扬扬
面不( )( ) ( )居( )业
1.齐国人在齐国能_____________。
2.楚国的大臣们听了,都______________地笑起来。
3.晏子说:“撒个谎吧,怕犯了_____________;说实话吧,又怕大王生气。”
4.晏子_____________地站了起来。面不改色欺君得意改色安乐安居乐业 得意扬扬 欺君之罪五、句子练习。
1.楚王尊重晏子了。(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也许可能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示例: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