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中国的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 每课一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2 中国的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 每课一练(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9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图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7-12-19 16:57: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2 中国的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
知能巩固提升
2010年10月~2011年2月我国华北大部及江淮北部等地区遭遇旱情。下图为2011年1月29日我国局部地区气象干旱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3题。
1.干旱最严重的省级行政区有( )
A.山西、河北、山东、北京
B.陕西、北京、天津、安徽
C.湖北、河南、安徽、江苏
D.河南、山东、江苏、安徽
2.下列与干旱不属于同一类型灾害的是( )
A.暴雨 B.寒潮
C.泥石流 D.台风
3.我国干旱的分布特点是( )
A.分布范围的广泛性
B.干旱只分布在东部季风区
C.只对植物造成影响
D.干旱只在春季才发生
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决定,从2003年起,全国高考时间由每年7月的7、8、9日,提前到每年6月的7、8、9日。这一调整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大部分地区7月份的气温总体偏高,自然灾害频发,对考生复习应考及考试阅卷的组织工作带来很大影响。据此回答4、5题。
4.我国大部分地区7月份自然灾害频发,对考生复习应考会产生影响。这里的自然灾害主要是指( )
A.沙尘暴 B.台风
C.洪涝 D.泥石流
5.该自然灾害发生频率最高的地区是( )
A.西北地区 B.西南地区
C.黄河中下游地区 D.长江中下游地区
读下图回答6、7题。
6.图示地区洪涝灾害多发的原因是( )
①地势低洼,曲流多
②季风气候,降水变率大
③无天然入海河道,泄流不畅
④众多支流汇聚,洪峰叠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7.该地采取的防洪工程措施是( )
A.深挖河道
B.修筑大堤
C.植树造林
D.退耕还湖
8.在我国,对农作物危害最大的寒潮多发生在( )
A.秋季和春季
B.冬季和春季
C.秋季和冬季
D.秋末和初冬
(2010·浙江自选模块)影响我国的台风有西移、西北移、转向三种移动路径,其中转向路径台风常到达我国东部海面或在我国沿海地区登陆后转向东北方向,路径呈抛物线状。图1是西太平洋台风转向点的平均经纬度图,括号内是台风统计次数,实折线上各点表示纬度,虚折线上各点表示经度。图2是西太平洋部分地区示意图。读图1、图2,完成9、10题。
9.台风转向点自西北向东南方向变化的时段是( )
A.5~6月 B.6~8月
C.8~10月 D.10~11月
10.图2中,台风中心正从东南向西北偏北方向移动,靠近台湾东部沿海,速度明显减小,有转向的迹象,这个台风可能出现的时段是( )
A.5~6月 B.6~7月
C.9~10月 D.10~11月
11.(2011·山东文综)下图为1969~2008年山西省长治市寒潮发生总次数等值线图。读图回答问题。
(1)指出该区域寒潮发生总次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说明该特征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2)当地菜农在寒潮来之前,常采用浇水的方法来防御寒潮对蔬菜的冻害,其中的原理是什么?
12.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0年7月8日以来,安庆、池州、黄山、芜湖、六安、宣城、马鞍山、铜陵、巢湖、滁州、合肥、亳州等市部分地区先后因降雨引发洪涝灾情。截至7月14日12时,安徽省62个县(市、区)受灾人口444.74万人,紧急转移安置9.31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456万亩,倒塌民房8 173间,损坏2.28万间,直接经济损失20.96亿元。累计受涝面积436.9万亩。损毁水利工程1.05万处,损失约4.83亿元。
材料二 淮河流域示意图。
(1)结合材料一分析洪涝灾害主要有哪些危害?
(2)图中①②所代表的河流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据图描述淮河的水系特征。
(3)分析淮河流域内旱灾频繁的原因。
(4)历史上淮河出现过多次洪涝灾害,你对防治淮河洪水有什么建议?
(5)淮河下游的洪泽湖由于泥沙淤积,已成为“地上湖”,成为此次淮河防洪的重要地段之一。根据河流的补给形式,分析淮河流域“退田还湖”“封山育林”等措施在防洪上的重要作用。
13.(案例探究题)材料一 我国近年来寒潮路径以及受影响区域示意图
材料二 2010年入秋以来第二次寒潮自2010年12月1日进入新疆后,先后影响我国的西北地区东部、东北、华北、黄淮、江淮、江汉、江南,甚至影响到华南北部和西南东部等地。部分地区气温降幅达16℃,局部地区气温剧烈降低达20~25℃。
(1)我国受寒潮影响较大的地形区有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写两个)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次寒潮会造成哪些天气变化。
(3)下列选项中,与该自然灾害有关的有( )(多选)
A.城市用电、用气量减少
B.交通事故频发
C.感冒患者数量猛增
D.病虫害增多,不利于来年农作物生长
(4)A、B两地受寒潮的影响较小,原因分别是什么?
答案解析
1~3.【解析】1选D, 2选C,3选A。第1题,读图可知,特旱区出现在山东、河南、安徽和江苏四省。第2题,干旱、暴雨、寒潮、台风都属于气象灾害,泥石流是地质灾害。第3题,我国干旱的分布范围较广,全国都有可能发生旱灾。
4、5.【解析】4选C,5选D。第4题,7月份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雨季,东部地区往往出现洪涝灾害。第5题,近年来,南方地区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洪涝灾害频繁发生。
6、7.【解析】6选A,7选B。第6题,图示地区是我国湖北省长江的荆江河段,从图中看,荆江河段“九曲回肠”,水流缓慢,且多洼地,易积水。第7题,深挖河道会破坏河流的输沙平衡,侵蚀大堤,不可取。植树造林、退耕还湖虽然可取,但属于非工程措施。
8.【解析】选A。寒潮是我国冬半年常发生的自然灾害,春季和秋季,农作物正处于生长季节,所以对农作物的危害大。
9、10.【解析】9选C,10选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读图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实线和虚线确定的经纬度判断台风点转向的时段。
11.【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知,图中寒潮发生总次数等值线数值大致由西北向东南递减,这是因为寒潮来源于山西的西北部地区,因此纬度较高的西北部受其影响较大;长治附近寒潮发生总次数较东西两侧多,因为长治处于西部高原和东部山脉之间的盆地,寒潮带来的冷空气容易在盆地集聚,因此发生次数较多。第(2)题,浇水的方法会增加土壤的含水量,从而增大热容量,减少因寒潮带来的大幅度降温,防治农作物遭受冻害。同时蒸发在空气的水汽会增加空气湿度,提高大气逆辐射,减少地面热量的散失。
答案:(1)从西北向东南递减;盆地多于东西两侧的山地和高原(最高值出现在盆地北部地区,最低值出现在太行山以东地区)。
纬度位置:地形。
(2)水的热容量大,可减小地表温度的下降速度和变化幅度,减轻冻害。
(若答出增加空气湿度,增强大气逆辐射、水汽凝结释放热量等也可酌情给分)
12.【解析】洪涝灾害的危害主要从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分析。洪涝灾害的自然原因主要从水系特征、水文特征、气候特征等方面考虑。人为原因主要从植被破坏、围湖造田等方面考虑。河流的综合治理措施,一般上、中、下游有所不同。上游要封山育林、植树造林,修水库;中游加固大堤、修蓄洪分洪工程,退耕还湖;下游除加固大堤外,还要开挖入海河道。
答案:(1)洪灾会对工农业各部门造成直接破坏和经济损失,同时会因人口死亡、灾民流离、疫病爆发对社会造成巨大冲击。
(2)黄河 长江  北岸支流长而多,南岸支流短而少。
(3)自然原因:春季锋面雨带没有到达,往往形成“春旱”;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伏旱”严重;有些年份,当夏季风过强时,锋面雨带迅速北移,淮河流域降水稀少。人为原因:淮河流域垦殖指数高,农田面积大,农业用水量大;森林植被破坏严重,植被涵养水源能力差。
(4)上游植树造林,加强水土保持;在各大支流修建水库,调节径流;中游利用洼地修筑蓄洪工程;下游开挖入海新河,分散水流;加强预报、监测,提高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
(5)淮河主要以雨水补给为主,受季风气候的影响,淮河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较大,常形成洪涝灾害。“退田还湖”“封山育林”可以利用湖泊的蓄水功能和森林的涵养水源功能,减少雨水补给的比例,增加淮河湖泊水和地下水补给的比例,从而减小淮河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利于防洪。
13.【解析】本题考查寒潮的路径和影响。(1)读图看出,寒潮主要影响我国北方地区,发生次数较多的地形区主要有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2)寒潮带来降温天气,城市用电、用气量会增加,寒潮可能产生雨雪、沙尘暴天气,使交通事故频发,天气骤变会使感冒患者增多,同时寒潮会冻死害虫,有利于农作物生长。(3)我国受寒潮影响较小的地区主要有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广东、海南、台湾一带。
答案:(1)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任写两个即可)
(2)寒潮会造成大风、剧烈降温,部分地区出现雨雪天气,甚至会造成冻害。
(3)BC
(4)A为青藏高原,海拔较高,不易受寒潮影响;B为台湾岛,由于离寒潮源地较远,且沿途有山脉阻挡,因此寒潮的影响也较小。
独具【方法技巧】寒潮的判定标准
中国气象局规定,当冷空气过境后,凡气温在24小时内下降10°C以上,并且在这一天内,其最低气温又在5°C以下的就称之为寒潮。
以后又补充规定,一次冷空气活动使长江流域以及以北地区48小时内降温
10°C以上,长江中下游地区最低气温达4°C或4°C以下,陆上有三个行政区出现5~7级大风,沿海有三个海区伴有6~8级大风,称为寒潮或强寒潮。未达到以上标准者,则称为较强冷空气或一般冷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