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21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课件(共3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21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课件(共3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12-20 20:13: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6张PPT。 小平故事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1、了解“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危害及主要教训。
2、掌握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所具有的转折性意义。
3、说出改革开放时期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进程,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小平小道 你知道小平小道背后的故事吗?小平小道 1966年对邓小平而言是风雨飘摇、多灾多难的年月。那一年,邓小平作为“刘邓资产阶级司令部”的第二号“走资派”被打倒,被撤销了一切职务,遭受了毕生难忘的批斗。他说“这是我一生中最痛苦的时候”。
最令他痛心的是,他的五个子女因他遭到了关押、审讯和迫害。长子邓朴方在一次逃难中不幸坠楼。没有医院敢收治邓小平的儿子,最终邓朴方因医治不及时,造成了高位截瘫。
1969年10月,邓小平被押送到江西省新建县,在当地拖拉机修造厂参加劳动,成为一名钳工,开始了他的监禁劳动生涯。
钳工的工作量大,邓小平和年轻工人一样,3个小时锯25个螺丝。这个活累人,上班半个小时不到,衣服后背就全部湿透,一路湿到腰部。这样的工作,年逾花甲的邓小平整整做了三年。· 邓小平的工资不断减少。为了适应新的经济状况,邓家开始了一系列的节约开支。开荒种菜、饲养小鸡……节省到连碗馊了的菜汤也舍不得倒掉。 整整三年,邓小平夫妇日复一日地来往于住处和工厂之间,在田埂上踏出了一条坚实的小路。这条路后来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小平小道”。也是在这条路上,小平深刻的反思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奠定了后来改革开放大道的基础。 邓小平不断遭受错误的批斗和迫害,甚至家人也受到牵连。而在那个时代,有这样遭遇的人,并非只是邓小平一个,整个国家都陷入了混乱之中......材料 毛泽东认为,在社会主义这个历史阶段中,还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存在着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他要求全党对资产阶级斗争问题要年年讲、天天讲。号召“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
——1962年八届十中全会思考:材料反映了当时怎样的指导思想?是否正确?1.“文革”爆发的根本原因“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
不正确,违背了中共八大对于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分析,背离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工作重心。左”倾错误(对主要矛盾的错误判断)的发展小平1966——民主政治建设的挫折 文革期间,共发行各式各样的毛主席像章22亿个,国人平均每人4个。图说文革
个人崇拜冲击了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2.“文革”对民主法制的破坏思考:上述图片反映了“文革”期间的什么现象?小平1966——民主政治建设的挫折
图说文革思考:图片反映了文化大革命中的什么现象?革命委员会破坏民主政治体制小平1966——民主政治建设的挫折停开11年停开13年图说文革思考:图表反映了“文革”对民主政治造成的什么破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破坏小平1966——民主政治建设的挫折 刘少奇在中南海被批斗,失去人身自由。 在批斗中,刘少奇曾拿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悲愤地抗议道: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你们怎样对待我个人,这无关紧要,但我要捍卫国家主席的尊严,谁要罢免我,要通过全国人大,你们这样做,是在侮辱我们国家。我个人也是公民,为什么不让我讲话?宪法保障每一个公民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破坏宪法的人是要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的。”但还是被戴上“叛徒、内奸,工贼”的帽子,1969年11月在河南被折磨而死。图说文革
“当一个国家的法律不能保障普通公民的时候,最终也保不住一个共和国的主席”
——苏晓康 《河殇》人权遭到践踏,宪法遭到破坏,冲击了民主法制思考:国家主席刘少奇的遭遇说明了什么问题?小平1966——民主政治建设的挫折图说文革“文革”期间民主法制遭到破坏的表现 1.个人崇拜冲击了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破坏;2.革命委员会破坏民主政治体制;4.民主、人权、法治遭到破坏;小平1966——民主政治建设的挫折可叹治国道路艰--小平1966文革教训
(1)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避免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
(2)必须重视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
(3)正确处理阶级斗争问题,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文革”的教训
教 训 ?
小平1966——民主政治建设的挫折文革结束 1976年10月,随着“四人帮”的粉碎,十年文革浩劫终于结束。但华国锋仍然推进对邓小平的压制。此时,思想上的“左”倾错误仍在继续,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小平1966——民主政治建设的挫折两年徘徊材料 1978年5月,《光明日报》刊发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该文初稿作者在听到赞誉声的同时,也因看到一些报道批判该文“违反中央精神和反对毛泽东思想”转而安排“后事”:“我已经有思想准备了,我准备要坐牢。”上述材料说明当时:A. 社会舆论呈“百花齐放”之势 B.“左”倾束缚亟待突破
C.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渐入人心 D.“两个凡是”名存实亡B1.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2.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实事求是小平1978——民主政治建设的转折与发展拨乱反正 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只有坚决地平反假案,纠正错案,昭雪冤案,才能够巩固党和人民的团结,维护党和毛泽东同志的崇高威信。
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必须坚决保障,任何人不得侵犯。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 思考: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从哪些方面纠正“文革”错误呢?思想方面: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政治方面:平反冤假错案、加强法制建设乱正拨乱反正小平1978——民主政治建设的转折与发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平反冤假错案,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领导集体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左”倾错误
指导思想“以阶级斗争为纲”,破坏了民主法制革命委员会破坏民主政治体制阶级斗争1.拨乱反正依法治国 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 全会上的讲话2.依法治国小平1978——民主政治建设的转折与发展依法治国 1979年6月18日至7月1日,全国人大五届二次会议在北京举行。这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正宪法若干规定的决议和《刑法》、《选举法》等七部重要法律,我国新时期的法律体系基本确立。2.依法治国小平1978——民主政治建设的转折与发展依法治国2.依法治国小平1979——民主政治建设的转折与发展材料一: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享有管理国家和一切社会事务的权利。但是,人民权利的实现,决不是自然而然就实现的,必须有切实可行的制度保障和健康正确的方式。 ---《从法治到依法治国—中国共产党治国方略的伟大创新》
依法治国“法令行则国治,法令驰则国乱”。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政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利于国家长治久安。材料二:实行和坚持依法治国,对于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江泽民《依法治国,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经济: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材料三: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要靠教育,也要法制。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依法治国的意义:小平1978——民主政治建设的转折与发展音容永存小平1997——民主政治建设的希望 1997年,邓小平离世,全国各族人民以各种形式沉痛悼念邓小平,缅怀他的丰功伟绩。邓小平理论从遥远的古希腊到近代西方再到今天的中国民主法治之路从来都是曲折而漫长的小平1997——民主政治建设的希望 但它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历史发展阶段,永远都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理想和目标 中国从几千年“为政在人”的“人治”思想到如今“法治”的逐渐发展和完善,是国家和人民对公平正义、民主法治不懈追求的结果。 作为一个在磨难中不断成长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民主法治之路依然任重道远。但我们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信心小平1997——民主政治建设的希望 但它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历史发展阶段,永远都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理想和目标小平1997——民主政治建设的希望 中国从几千年“为政在人”的“人治”思想到如今“法治”的逐渐发展和完善,是国家和人民对公平正义、民主法治不懈追求的结果。小平1997——民主政治建设的希望小平1997——民主政治建设的希望 作为一个在磨难中不断成长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民主法治之路依然任重道远。但我们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信心小平1997——民主政治建设的希望1、良好的开端 :三大制度2、挫折:文化大革命3、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根原:“左”倾错误指导思想中共八大 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和形势4、发展:对民主制度破坏的表现教训背景:两年徘徊内容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组织路线工作中心党和国家领导体制改革1982宪法依法治国战略中国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民主政治建设遭到践踏民主法制重建良好开端 1. 南方网记载, 1978年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讲到:“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做“法”,不赞成领导人说的话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这主要反映了
A.一些领导干部专制作风严重 B.有法不依的现象十分严重
C.亟待增强民众的法制观念 D.亟待建设并完善法律体系

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伟大的历史转折,其根本原因是
A.确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B.果断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
C.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
 D.决定纠正重大冤假错案
DB 3、在论及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时,邓小平曾说:“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方面来说,主要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为避免上述弊端的出现,党和政府主要着重于( )
A.彻底批判封建思想
B.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
C.防止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
D.实现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B材料一:让我们高举毛主席的伟大旗帜,更加自觉地贯彻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持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材料二:革命导师……并不认为自己提出的理论是已经完成了的绝对真理或“顶峰”,可以不受实践检验;并不认为他们作出的结论不管实践情况如何都不能改变;更不要说那些根据个别情况作出的个别论断。他们处处时时
用实践来检验自己的理论、论断、指示……他们从不容许别人把他们的言论当作“圣经”来崇拜。
材料三:有一些同志天天讲毛泽东思想,却往忘记、抛弃甚至反对毛泽东同志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这样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根本方法。不但如此,有的人还认为谁要是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谁就是犯了弥天大罪。他们的观点,实质上是主张只要照抄马克思、列宁、毛泽东同志的原话,照抄转照搬就行了。
(1)上引材料涉及的最根本的分歧是什么问题?
(2)材料一对该问题采取什么态度?它提出了什么观点?
(3)材料二、材料三对该问题采取了什么态度?联系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概括指出这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的实质是什么?对毛泽东思想究竟采取什么态度,怎样才算是坚持毛泽东思想的问题。教条主义。提出“两个凡是”的错误主张。实事求是。实质是是否打破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束缚,是否纠正“文革”的错误理论和“左”倾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