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
教学思路
把“母亲喜欢花”作为为全文教学的点,把”三次看花”作为线,把母亲让我和妹妹”好好儿活”作为思想内核,把本文置于史铁生的人生境遇中。“一生艰难”的母亲,留给了身体残缺的儿子一笔丰富的精神遗产——隐忍、坚强、无私、包容、乐活等美好品质。正是母亲的这些精神品质,促使他在母亲离去后的日子里,走出了心理阴霾的困境,拿起了灵动的笔,做成了健壮的的“腿”,坚强地书写着人生的精彩华章,让思想在字里行间自由地飞翔,他的作品多次获奖。2002年,史铁生获得了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颁奖词写道:“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这样的解读试图突破一般以“母爱”为主题的局限,将文章上升为精神力量的唤醒和激发,因为母亲的精神品质在母亲去世以后,对作者及活着的我们都有一种精神上的鞭策与引领的意义。
设计特点
考虑到七年级新生的心智,他们对人生苦难的理解、对生命珍贵的感悟都还停留在较为幼稚的阶段,因此对于这篇思想丰厚、感情凝重的散文作品的解读,在形式上可以活泼一些,这样便于孩子们轻松愉快地接纳本文的思想情感。以三首歌曲——韩宝仪《春风吻上我的脸》,周杰伦《菊花台》、《听妈妈的话》为课文三个场景的背景音乐,营造浓厚的情感氛围,调动孩子们理解感悟课文的情绪;在听读中感悟母亲闪光的的精神品质,在朗读中品味作者的怀念母亲的真挚情怀。
教学目标
1、品味重点句段,让学生走进母子的心灵。
2、抓住母亲的叮嘱“好好儿活”,玩味“菊花”的形象意义,体悟儿子从母亲身上获得的直面苦难,用笔当腿,乐观生活的精神财富。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课文引申思考现实中的我们又该怎样““好好儿活””。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流程
一、听歌导入,引出课文
1、多媒体播放韩宝仪歌曲《春风吻上我的脸》“春风她吻上我的脸 告诉我现在是春天 春风里处处花争艳 别让那花谢一年又一年 趁着那春色在人间 起一个清早跟春相见”……春天如此美好,可是就有人生生地拒绝它们,这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是如歌中所唱的懒惰之人吗?还是有更深层次的别的心结呢?以此引出史铁生,拒绝在春天去听、去看一切美好的事物。
?2、多媒体展示相关资料,介绍史铁生瘫痪前后的史实。明白他21岁了,却不听妈妈的话,还向妈妈发脾气的原因。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课文《秋天的怀念》,一起去认识这位特别的儿子和他更为特别的母亲。板书课题。
二、解读课题,猜想内容
1、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引导学生思考从题目中读到了什么?
2、引导学生读题,把语词顺序颠倒来品味感悟,即怀念秋天,对比体味作者情感。
三、初读课文,理清关系
1、播放课文录音,学生静听。
2、听后回答:课文写的是谁怀念谁?史铁生为什么发脾气?(引出文章主人公;大屏幕出示课后“读一读,写一写”,指导瘫痪等词语的读写)
四、走进课文,三次品读。
(一)、品读第一次母亲提议儿子去看“春花”(从“天上北归的雁阵”可以看出季节是春天)
?1、男女生分组读第一自然段,互相评价朗读朗读水平,教师作适当点评指导。
?2、找暴怒无常的句子(读——找——画),交流暴怒无常的句子(个别读)
?3、将句子浓缩成动作词语(砸、摔、捶),走进人物内心(读中感悟人物心灵的黑暗和绝望)
?4、引导学生读懂动作背后的作者的心情,把体会融入文字,再读暴怒无常的句子(齐读)
5、再次播放歌曲《春风吻上我的脸》,同时引出母亲第一次要带我去北海看花的心境。(希望儿子从春天花开的景象中感悟万物的生机和生命的价值,从而走出瘫痪的阴影)
6、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找体现母爱的动作的词语(抓、扑、躲),对比突出母亲的隐忍和对儿子的怜爱
7、聚焦“忍”字,读中感悟母亲用坚忍的意志战胜自己的病体和儿子的瘫痪造成的双重痛苦和对儿子耐心的引导及深沉无私的爱
8、齐读第一自然段,走进母亲的内心世界
小结:春天是充满生机的,春花是美好事物的象征,喜欢花儿的母亲是热爱生活的;但花儿们却死了,可见母亲将全部的心血和精力都用在照顾儿子身上了,同时也可以将此理解为母亲的生命之花即将凋零的某种暗示;当儿子拒绝了母亲去看花的提议,也深深伤害了母亲坚强隐忍爱莫能助的苦心!板书:
子瘫痪???常暴怒???厌恶生??
看春花?? 伤母心
母肝病???悄落泪???喜欢花??
(二)、品读第二次母亲央求儿子去看秋菊
???过渡:同学们,母亲第一次提议陪儿子一起去北海看春花,儿子拒绝了母亲,实际上是儿子拒绝了美好,远离了生机,更没有懂得母亲的良苦用心,甚至不知道母亲陪自己的时日已不多,严重伤害了母亲对自己的无私怜爱与牵绊之情。然而母亲没有放弃对儿子精神的引领,在一个菊花飘香的秋天,母亲第二次提出带我去北海看菊花。
多媒体播放周杰伦的《菊花台》,营造浓郁的生离死别的情绪,调动同学们对母亲细腻的爱子之情以及引导儿子要坚强生活的内心;同时这首歌,也能让我们感受到儿子在知道了母亲忍受双重痛苦后的不久于人世的愧疚与悲伤之情。
1、学生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要求把握好语气、语调等基本要求,饱含感情地读好对话
2、四人分组,分角色朗读(一生读母亲的话,一生读儿子的话,其余同学读旁白),其他同学评判优劣,教师作适当点评
3、老师向扮演角色同学提问:问“母亲”:为什么儿子在看窗外的落叶会挡住他?为什么忌讳说跑踩一类的字眼?问儿子:这次你看成菊花了吗?
4、品读重点句:她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字字含泪、字字含情)
小结:再次播放周杰伦的《菊花台》,师生轻轻哼唱:“你的泪光 柔弱中带伤……菊花残 满地伤 你的笑容已泛黄??花落人断肠 我心事静静躺 北风乱 夜未央 你的影子剪不断……花 已向晚 飘落了灿烂??凋谢的世道上 命运不堪”
是啊,母亲永远的去了,再也回不来了;我们再也不能在一起了。愧疚与后悔,都将不能唤醒母亲的沉睡了。板书
母央求???明欣喜????突病逝
求看菊花??感母心?????????????????????
子答应???不经心????万般悔
????????????????????????????
(三)、品读第三次妹伴行实现母亲遗愿——终赏菊花
??过渡:母亲四十九岁上结束了“艰难的一生”,但活着的人,还要继续的活,没有了母亲的陪伴,没有了母爱的滋养,作者的人生之路又将走向何方呢?怎样的活着,才算对得起一生艰难而又过早病逝的母亲以及她对于自己无私的付出呢?
时光荏苒,许多年以后,又是一个秋天,课文第三次写到看花,但这一次伴他的不是他的母亲,而是母亲临终担心的那个“未成年的”妹妹;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三次看花。播放周杰伦的歌曲《听妈妈的话》,一起哼唱最后两段——营造浓烈氛围,表现作者和妹妹逐渐长大、成熟,终于懂得了母亲的心,深切感受到了母亲活着时,所做的一切一直是对自己精神的引领。
1、同桌自由读课文,相互点评
2、教师提问:第三次作者去看了菊花,姿态各异的菊花对作者的人生有什么样的启示呢?(菊花是母亲坚忍顽强的的精神品质的象征、怀念母亲、理解母亲叫自己看菊花的用意、从绝望中走出来)
3、继续引导学生思考:在这个秋天,面对生机勃勃,烂漫多彩的菊花,作者还会砸、会摔、会捶吗?用什么来代替发泄情绪的动作(珍惜生命、坦然面对、坚强乐观)引导学生齐读第三次看菊花,读出作者理解了母亲生前的叮嘱“好好儿活”的意义,终于拥有了乐观的心态
小结:母亲离开了我们,她留给我们的是什么呢?(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毫不张扬的爱等)板书
妹伴行??互搀扶??菊烂漫
终赏秋菊??????懂母心
解花语??念母亲??悟生命
再次播放周杰伦的歌曲《听妈妈的话》,感受母亲毫不张扬的爱,感恩母亲留给我们的菊花一般的坚忍顽强的精神品质。
五、课堂总结,延伸思考
这节课,我们在三首旋律美妙的歌声中,感受到一位坚强的母亲对残疾儿子心灵之路的别样开启。正是母亲细腻敏感不曾放弃的默默指引,所以,母亲虽然走了,但她可以值得欣慰了,因为他的儿子不但活着,还活得很精彩,也就是实现了妈妈的遗愿“好好儿活”,他用笔代替他的双腿写出了自己怎样“好好活”,他成为了一名著名作家,他的作品多次获奖。????(多媒体展示史铁生相关作品目录)
母亲永远是我们顺利成长的引路人!感谢母亲,感恩母爱,就要“听妈妈的话” 听妈妈的话—— 别让她受伤 想快快长大 才能保护她 美丽的白发 幸福中发芽 天使的魔法 温暖中慈祥……别等母爱逝去才后悔,别等母亲不在去伤悲。
最后,请同学们讨论史铁生母子对我们生命意义的启示。
愿我们像史铁生母亲那样,从菊花的形象中学会坚强,更能像史铁生那样乐观生活。世界本来就是不完美的,不是有这样的缺憾就有那样的痛苦。世界上有看得见的痛苦打击,也有看不见的痛苦人打击。身体的局限我们这辈子也改变不了,可以改变的是我们的心理局限——史铁生在无法弥补的身体缺憾中找到另一种生命延展。珍惜宝贵的生命,实现生命的价值。请同学们课外多看看看史铁生的作品,尤其是那些深切怀念母亲的作品。2010年12月31日,“由于尿毒症,造成肾衰竭,经常发高烧,有好几次昏迷,但他依然平静淡然的看待这一切,现在一个星期都要透析两次。但他依然在——好好儿地活着”,直到去世。因此,要“好好活儿”活着的不仅仅是史铁生母子的“咱娘俩”,史铁生的“兄妹俩”, “好好儿活”的,应该是我们每个人。
循环播放《菊花台》、《听妈妈的话》?、《春风吻上我的脸》。深切感悟史铁生双腿瘫痪后,在母亲的耐心引导下,不断健康起来的心路历程,从拒绝春天,到接受秋天;再到走进秋天,走出“秋天”,最后终于找到人生的“春天”。
多媒体展示课外补充阅读材料:
(1)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了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合欢树》
(2)我一直有着一个凄苦的梦……在梦中,我绝望地哭喊,心里怨她:“我理解你的失望,我理解你的离开,但你总要捎个信儿来呀,你不知道我们会牵挂你不知道我们是多么想念你吗?”但就连这样的话也无从说给她,只知道她在很远的地方,并不知道她在哪儿。这个梦一再地走进我的黑夜,驱之不去……——《有关庙的回忆》
(3)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我与地坛》
推荐几本史铁生的书:《我与地坛》《病隙碎笔》《务虚笔记》,课外阅读。
?
教学反思
纵观人教2013版语文新教材第一单元全部课文,亲情是这个单元的主要内容。本着一课多解的理念,从深度挖掘教材的角度出发,我的设计突出了史铁生母亲的精神品质对作者的精神滋养,因为母亲不在的日子,史铁生不再脆弱、敏感,不再厌恶生命、拒绝美好,并终于走向了“成功”,写出了众多优秀的作品,实现了母亲的遗愿——好好儿活。为了这样的解读,我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母亲喜欢花儿”,因此“三次看花”实际上是作者双腿瘫痪后心灵历程的三个阶段:即拒绝春天——接受秋天——走进(走出)秋天。可以说史铁生的人生,在21岁时,进入了“秋天”,于是他很长时间里抗拒“春天”,但母亲一直不停地引领着他走出心灵的低谷;是母亲“艰难的命运、坚韧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渐渐驱散笼罩在他心头的雾霾,最终那“泼泼洒洒的,烂漫的”秋菊形象和母亲的精神品质在史铁生的眼里、心里、血液里、灵魂里,不断重叠了——我的生命和母亲的生命,终于在这个时刻对接了、融通了——“我懂得了母亲的心,妹妹也懂了”。在秋天去世的母亲的担忧,在她去世后多年的又一个秋天,终于可以释然。至此,作者在走进自然秋天的同时,恰恰走出了人生的“秋天”,并从此踏上生命的寻春之旅,史铁生的作品多是对存在的价值及生命意义的感悟。
七年级新生,没有多少人生的积累,更匮乏挫折教育;但在音乐的分化之下,在对课文的不断品读之中,孩子们还是能较为精准地理解接纳课文的思想情感的,并能从课文中汲取一种直面生活生活苦难、学会体贴母亲、懂得珍惜生命等正能量。这篇第一次引入人教版语文的散文教材,很好地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特点,因此教师在引领学生解读的时候,就应该设计出深入浅出的教学思路,从而最大限度的实现教材对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涵养学生人文修养等方面的价值。
最后,借用时下一流行语“理想常常很丰满,现实往往很骨感”表达自己惶惑的心情。因为此设计究竟是我的一管之见,恳请专家同仁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