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中国自然灾害的地域差异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五节 中国自然灾害的地域差异 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图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7-12-20 10:10: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选修5 自然灾害
第二单元 第五节 中国自然灾害的地域差异
课程标准:运用地图,指出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区域分布。
比较同一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与差异。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主要涉及两大部分内容:我国自然灾害的地域差异和我国自然灾害分区的情况。本节内容可以说是对前几节内容的概括总结和综合应用,也是对第三章防灾减灾的引入。
学情分析:1.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中国的各种自然灾害的分布、成因,为本节课的探究提供了知识储备。经过近两年的地理学习,学生具备一定的探究意识。
2.自然灾害在生活中广泛存在,但学生还没有宏观全局意识,所以我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合作”的合作探究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图表材料,了解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强度、破坏程度的地域差异,了解我国六大自然灾害区划分依据,以及每个灾害区的范围和主要灾害。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灾害分布图,能描述灾害的主要分布,分析灾害形成的原因。能从材料中总结出灾害损失的地域分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热情及防灾减灾的意识。
教学重点: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强度、破坏程度的地域差异,我国六大自然灾害区的划分依据,以及每个灾害区的范围和主要灾害。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问题讨论、多媒体教学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导入
给学生材料:2011年中国发生的六次自然灾害,设问:你能说出这些自然灾害大致位于我国领土的哪些方位吗?
展示图片2011年的这六次自然灾害,明确自然灾害具有地域性,导入新课。
学生根据提供的省区判断灾害事件发生在我国领土的方位。根据教师展示的图片检查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反思中国政区分布的落实。
最近一年灾害事件有利于引发学生的共鸣及深思,围绕中国的自然灾害展开活动,突出主题。
小组探究活动
总的探究问题:分析各自然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原因。
给各小组提供不同的图文材料和设问。
活动要求:共分5个大组,10小组,前后四人为一组,各组选一位组长负责讨论的进度和质量,选一位记录员记录本组探究的结论,选一位发言人,发言时间为2分钟,各小组之间也可以相互咨询。给每组配一名观察员,负责观察该组的讨论状况、参与情况、协作情况的记录。
地震灾害组:汶川地震图、材料、《中国地震发生频率分布图》
问题:1、请据图说明我国地震灾害主要集中分布在哪些区域,为什么集中在这些区域?2、你能尝试用一条经线将地震发生频率较高的区域与较低的地区分开吗?
通过小组活动,让学生整体参与,增强学生从图文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描述阐释能力、表达的能力。学会从图文中总结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
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学会学习地理的方法。
给出活动要求,目的在于让学生整体参与、分工协作,以免让活动流于形式。
洪涝灾害组:洪涝图片、《中国洪水频度分布图》
问题:1、中国洪水频度<5的区域在哪儿?这些区域为什么发生洪水的频度小?洪水频度>5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什么地方?
2、洪水频度>15的区域集中在什么区域?这些区域为什么会成为洪水多发区?
干旱灾害组:解放以来的重旱年材料和2009年西南特大干旱图文资料、《中国干旱季节分区》图
问题:请概括春旱、夏旱、秋旱主要分布在我国哪些地区?常年干旱区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区?旱灾总频次> 25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什么地区?为什么?
海洋灾害组:风暴潮图文资料、2001-2010年我国赤潮海域发生次数和面积图。
问题:根据材料分析,我国台风风暴潮主要集中在哪些海域?温带风暴潮主要分布在哪些海域?
根据图表资料分析,赤潮发生次数和影响面积主要集中在我国哪些海域?为什么东海海域海洋灾害最突出?
地质灾害组:泥石流和滑坡的图,《中国地质灾害图》和《中国地形图》
问题:我国地质灾害重度和极重度分布区主要集中在哪些区域?这些区域在地形地质上有何特点?
点评
对各小组合作学习的态度、氛围、效果、创造性思维等做点评,激发学生对合作学习及自主探究学习的兴趣,发掘其对地理学科的更深层次的学习欲望。
小组展示自主探究学习成果,适时补充完善知识结构网络。反思对知识的理解是否全面,综合分析理解能力是否完备。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都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反馈反思
创设让学生主动、积极发言的场景,激励学生将本组总结与其他小组总结进行交流。教师起主导作用,只对其中的科学性错误给予纠正。
各小组展示本组的讨论探究协作成果,小组间相互补充,取长补短,完善本阶段学习成果,达到最佳学习效果
小组交流,反馈自主学习效果和思维创作成果,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同时,听取其他小组的学习成果,弥补自身不足,
学生活动
给出中国2011年的灾害损失情况,要求学生学做小记者:请就两组材料进行提炼,简短报道灾情,字数控制在45字内
提供《中国因灾死亡牲畜》图、《中国农作物成灾面积》图,设问
《1980~2000年中国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程度的地域分布》图、《1980—1997年中国自然灾害受灾人口密度》图,设问。
提供汶川地震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和对环境的破坏资料,学生分析提取信息。
学生从材料中提炼主要灾情。明确一次灾害主要从哪些方面进行评价
学生分析图,回答问题
我国因灾死亡牲畜比较多的省区有哪些?
农作物成灾面积与播种面积有何关系?
学生对比分析图,回答问题
1、说明中国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程度与受灾人口密度的关系。
2、中国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程度的地域分布特点是什么?为什么?
读材料,思考:请概括汶川地震对自然地理环境造成哪些方面的破环?你认为这些破坏与财产损失相比较,哪一种更容易恢复?为什么?
学会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学会灾情的表述。
学会从图中获取信息,提炼地理规律。
通过对比图表,分析地理事物间的相互联系。
学会宏观把握一种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增强可持续发展意识。
反馈反思
注意问题的提出及承转,注意不要直接纠正学生的不足或错误,引导学生补充或自我修正
学生的思维要求紧跟教师的思路,针对问题有的放矢。
问题要明确,观察学生的知识漏洞及注重地理能力的培养。
探究学习新知
提供《中国自然灾害区划图》,观察图及图例,探究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
根据区划图,结合自然灾害的地域差异学习,探究:根据自然灾害的空间分布规律,结合孕灾环境可将我国划分为哪6个灾害带? 各灾害带的主要自然灾害有哪些?形成原因是什么?对当地的工农业生产有何影响?
学会读图、分析图,结合已有知识,分析地理问题,阐释地理规律形成原因及对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影响。
探究反馈
提供《中国重大灾害风险区分布》图,观察天津的位置及风险等级,探究问题
提供学生天津市的灾害图文资料
探究活动:作为天津市市民,你了解影响天津市的主要自然灾害有哪些吗?为什么会有这些灾害?我们如何防灾减灾?
通过学习,获得探究方法,运用地理知识和方法分析身边的地理现象,学会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
教师总结
在黑板上进行思维导图的绘制,见板书设计。
学生和老师一起回忆学过的知识,完成知识的再现。
对知识做系统全面概括、总结,学会学习、分析、表述,形成正确的逻辑观,完成对知识的吸收、运用和创造。
反馈反思
邀请学生一起完成,将知识系统完善。
对自己掌握知识的程度有很好的了解
在反思中不断进步,在反思中更快成长。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注重了图文资料的运用,给学生探究的平台,给学生主体发挥的空间和时间,与学生关系更为融洽。通过肯定学生的学习行为,让学生获得收获的喜悦,更喜欢与老师和同学交流,各方面能力得到提升。
存在不足:设问可以再细化一些,究材料应再充分一些,激励性的语言应再频繁一些
教研员点评
1.本节教学设计符合课标要求,并通过大量图文料让生感受自然灾害在我国的地域分异;
2.从源头挖掘自然灾害的成因及对地区的影响;
3.设计思路符合学生认知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