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古诗词三首【教杆+课件+习题】9份打包(人教)

文档属性

名称 5 古诗词三首【教杆+课件+习题】9份打包(人教)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12-21 08:10:40

文档简介


《泊船瓜洲》同步练习
一、看拼音写汉字。 
luò yáng yú shù jiāng pàn wén zhàng  
( ) ( ) ( ) ( )  
二、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行人(xíng háng) 数重山(shǔ shù; 帐(chóng zhòng )  
还乡(huán hái) 一水间(jiān jiàn) 风一更(Gēng Gèng)  
三、辨字组词。 
瓜( ) 夏( ) 帐( ) 问( )  
爪( ) 复( ) 账( ) 间( )  
临( ) 伴( ) 匆( ) 落( )  
监( ) 畔( ) 忽( ) 洛( )  
四、将古诗与作者、朝代用线连起来。  
《秋思》 纳兰性德 宋  
《静夜思》 张 籍 清  
《长相思》 李 白 唐  
五、选择正确的解释。  
1、诗中“一水”指的是:( )。  
A、珠江;B大运河;C黄河;D长江。  
2、“欲作家书意万重”的“意万重”的意思是:( )。  
A、形容要表达的意思很多。 B、意义深远。  C、所表达的意见重重叠叠。  
参考答案
基础知识达标
一、洛阳 榆树 江畔 蚊帐。
二、行人(xíng) 数重山(shù) 帐(zhòng ) 还乡(huán)一水间(jiàn)风一更(Gēng)。
三、略。
四、
《秋思》 纳兰性德 宋  
《泊船瓜洲》 张 籍 清  
《长相思》 王安石 唐 
课后能力提升
五、1、D 2、A。

《秋思》同步练习
一、看拼音写汉字。 
luò yáng yú shù jiāng pàn wén zhàng  
( ) ( ) ( ) ( )  
二、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行人(xíng háng) 数重山(shǔ shù; 帐(chóng zhòng )  
还乡(huán hái) 一水间(jiān jiàn) 风一更(Gēng Gèng)  
三、辨字组词。 
瓜( ) 夏( ) 帐( ) 问( )  
爪( ) 复( ) 账( ) 间( )  
临( ) 伴( ) 匆( ) 落( )  
监( ) 畔( ) 忽( ) 洛( )  
四、将古诗与作者、朝代用线连起来。  
《秋思》 纳兰性德 宋  
《静夜思》 张 籍 清  
《长相思》 李 白 唐  
五、选择正确的解释。  
1、诗中“一水”指的是:( )。  
A、珠江;B大运河;C黄河;D长江。  
2、“欲作家书意万重”的“意万重”的意思是:( )。  
A、形容要表达的意思很多。 B、意义深远。  C、所表达的意见重重叠叠。  
参考答案
基础知识达标
一、洛阳 榆树 江畔 蚊帐。
二、行人(xíng) 数重山(shù) 帐(zhòng ) 还乡(huán)一水间(jiàn)风一更(Gēng)。
三、略。
四、
《秋思》 纳兰性德 宋  
《泊船瓜洲》 张 籍 清  
《长相思》 王安石 唐 
课后能力提升
五、1、D 2、A。

《长相思》同步练习
一、看拼音写汉字。 
luò yáng yú shù jiāng pàn wén zhàng  
( ) ( ) ( ) ( )  
二、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行人(xíng háng) 数重山(shǔ shù; 帐(chóng zhòng )  
还乡(huán hái) 一水间(jiān jiàn) 风一更(Gēng Gèng)  
三、辨字组词。 
瓜( ) 夏( ) 帐( ) 问( )  
爪( ) 复( ) 账( ) 间( )  
临( ) 伴( ) 匆( ) 落( )  
监( ) 畔( ) 忽( ) 洛( )  
四、将古诗与作者、朝代用线连起来。  
《秋思》 纳兰性德 宋  
《静夜思》 张 籍 清  
《长相思》 李 白 唐  
五、选择正确的解释。  
1、诗中“一水”指的是:( )。  
A、珠江;B大运河;C黄河;D长江。  
2、“欲作家书意万重”的“意万重”的意思是:( )。  
A、形容要表达的意思很多。 B、意义深远。  C、所表达的意见重重叠叠。  
参考答案
基础知识达标
一、洛阳 榆树 江畔 蚊帐。
二、行人(xíng) 数重山(shù) 帐(zhòng ) 还乡(huán)一水间(jiàn)风一更(Gēng)。
三、略。
四、
《秋思》 纳兰性德 宋  
《泊船瓜洲》 张 籍 清  
《长相思》 王安石 唐 
课后能力提升
五、1、D 2、A。

《泊船瓜洲》
《古诗词三首》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组课文的第一篇课文。《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都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词,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泊船瓜洲》一诗,据说是诗人应召自江宁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京口而作。末句感慨仕途多险,前途未测,表示的是再次赴京荣遇之际,对仕途没有足够信心之时,所有的乡情仕意。
当然,对于小学生而言,这一点可以不必深究。如果从诗的字面上看,可以说,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思乡诗。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长相思》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想象意境,领会诗情,品味诗句,背诵,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
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借助工具书排除字词等阅读障碍,结合课后注释与练习默读课文并做预习批注。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第二单元的单元提示告诉我们:“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与“月”有关的诗词呢?比如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李白的《静夜思》。今天我们首先要学习的就是一首与“月”有关的诗——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二、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1、课前,你们通过收集资料,都知道些什么呢?
(1)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
(2)“瓜洲”现在扬州的一小镇,位于长江北岸。
2、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1)全班齐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根据注释,四人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3)自由朗读,并从诗中找出能集中表达诗人想回家的一个字。(“还”字)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从“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这两句诗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温馨提示可以“一水间”“只”“数重山”等词去体会。指名答,点评。
2、从“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两句诗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温馨提示可以用读诗句,想象画面的方法体会。指名答,点评。
3、将“绿”字与诗人曾想过的“到、过、入、满”作对比,想一想诗人为什么最后选“绿”?
假如你来到江边,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对岸,而对岸的不远处就是你离开很久、思念很久的家乡,此时你有何感想?“明月何时照我还”足见诗人此时这种强烈的思乡之情。
4、指导学生朗读,感悟体会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
四、精读诗句,感悟诗境
1、课文学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
2、既然诗人已经离家很近了,而且他又这么渴望回到家乡去,那他为什么不回去看看呢?
3、本诗的写作时代背景:诗人为了改革大计、为了国家大事,虽到家门却不能还,为大家而舍小家的崇高境界,他从内心深处发出的“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强烈的思乡情深深地震撼了我们。
五、总结学法,自读感悟
1、《泊船瓜洲》一诗,据说是诗人应召自江宁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京口而作。末句感慨仕途多险,前途未测,表示的是再次赴京荣遇之际,对仕途没有足够信心之时,所有的乡情仕意。
2、总结学习方法:刚刚我们通过初读诗句──紧扣题眼──朗读感悟的方法学习了《泊船瓜洲》这首诗。
七、学法迁移,学习《秋思》
1、初读诗句,了解诗人情况。
2、合作学习,了解诗句大意。
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心中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
4、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带信的人将要出发的时候,我却又打开了封好的信。
5、指导朗读,感悟情感。
八、咬文嚼字,体会“推敲”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这两首诗中都因某个字用得特别妙而成为千古绝句,有谁知道是哪两句诗、哪两个字吗?(绿、见)
2、过渡:我们已经体会了“绿”字的妙用,那么秋风无形,何以用“见”,谈谈你的理解。
3、师讲解:秋风本无形,但它可使本叶黄落,百花凋零,给自然界带来秋光秋色,因而虽无形可见,却又处处可见。用“见”就将秋风与秋风所带来的肃杀的秋景联系起来,给读者以暗示和联想。
4、总结:秋风无形,但处处可“见”;一个“绿”字,表达了眼前一片景,胸中无限情;一个“绿”字,使《泊船瓜洲》成了千古绝句;一个“绿”字,使王安石改字成了千古佳话。现在让我们也来当一回王安石,推敲一下以下的句子该用什么字好。
5、有感情朗读全诗(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6、小结。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九、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第1、3题。
2、运用本节课所学到的方法预习《长相思》。1.上节课,学习了两首思念家乡的古诗,今天继续学习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所写的《长相思》。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课前通过收集资料,你们有哪些收获呢?
2、简介作者纳兰性德。纳兰性德是清初满洲贵族人士中,文学造诣很深,艺术成就很高的词人。他的作品大多数反映满洲贵族的生活情调,尽管缺少广泛的社会意义,但情真意切,显现着一种华贵的悲哀,一种优美的感伤。他和朱彝尊、陈维嵩被称之为清代”词家三绝”。这首词作于康熙十二年(1681)。是作者随康熙皇帝东巡到山海关的途中所作。“长相思”,词牌名,内容多写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二、自查释疑,读懂诗句
1、学生试读。思考:这首词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2、学生试讲,逐句理解。(注意书上的注解。)
(1)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走过一段山路,又走过一段水路,我向榆关那边行。夜深了,周围千百座帐篷里亮着灯。)
(2)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风儿刮了一更天,雪又下了一更天,刮得我心儿碎,连回乡的梦都未做成。在我的家乡啊,可没有这样的风雪交加的声音。)
3、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呢?
4、观察课文插图:想象作者深夜站在军帐外,他在望何处?心里又在思念谁呢?
三、讨论探索,感受诗境
1、根据插图,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词人在夜深时无法入睡,这是怎样的一种感情?
2、讨论探究,感受诗境。
(从词的内容看,写的是从军出征的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作者无法入睡就是因为思念家乡、怀念亲人。)
四、反复诵读,体会诗情
1、轻声自读,想象诗中送别的情景,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2、这种思乡之情作者是如何表达的?(触景生情)
3、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情。
五、布置作业
1、课后作业第2题和选做题。
八、板书设计
5 古诗词三首
泊船瓜洲
宋 王安石
思家切 不能还 思乡
秋思
唐 张籍
见秋风 意万重 作家书
说不尽又开封 ————思 乡 情 (叙事抒情)
长相思
清 纳兰性德
身向榆关 (难) 心在故园 (苦)

《秋思》
《古诗词三首》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组课文的第一篇课文。《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都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词,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泊船瓜洲》一诗,据说是诗人应召自江宁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京口而作。末句感慨仕途多险,前途未测,表示的是再次赴京荣遇之际,对仕途没有足够信心之时,所有的乡情仕意。
当然,对于小学生而言,这一点可以不必深究。如果从诗的字面上看,可以说,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思乡诗。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长相思》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想象意境,领会诗情,品味诗句,背诵,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
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借助工具书排除字词等阅读障碍,结合课后注释与练习默读课文并做预习批注。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第二单元的单元提示告诉我们:“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与“月”有关的诗词呢?比如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李白的《静夜思》。今天我们首先要学习的就是一首与“月”有关的诗——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二、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1、课前,你们通过收集资料,都知道些什么呢?
(1)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
(2)“瓜洲”现在扬州的一小镇,位于长江北岸。
2、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1)全班齐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根据注释,四人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3)自由朗读,并从诗中找出能集中表达诗人想回家的一个字。(“还”字)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从“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这两句诗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温馨提示可以“一水间”“只”“数重山”等词去体会。指名答,点评。
2、从“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两句诗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温馨提示可以用读诗句,想象画面的方法体会。指名答,点评。
3、将“绿”字与诗人曾想过的“到、过、入、满”作对比,想一想诗人为什么最后选“绿”?
假如你来到江边,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对岸,而对岸的不远处就是你离开很久、思念很久的家乡,此时你有何感想?“明月何时照我还”足见诗人此时这种强烈的思乡之情。
4、指导学生朗读,感悟体会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
四、精读诗句,感悟诗境
1、课文学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
2、既然诗人已经离家很近了,而且他又这么渴望回到家乡去,那他为什么不回去看看呢?
3、本诗的写作时代背景:诗人为了改革大计、为了国家大事,虽到家门却不能还,为大家而舍小家的崇高境界,他从内心深处发出的“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强烈的思乡情深深地震撼了我们。
五、总结学法,自读感悟
1、《泊船瓜洲》一诗,据说是诗人应召自江宁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京口而作。末句感慨仕途多险,前途未测,表示的是再次赴京荣遇之际,对仕途没有足够信心之时,所有的乡情仕意。
2、总结学习方法:刚刚我们通过初读诗句──紧扣题眼──朗读感悟的方法学习了《泊船瓜洲》这首诗。
七、学法迁移,学习《秋思》
1、初读诗句,了解诗人情况。
2、合作学习,了解诗句大意。
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心中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
4、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带信的人将要出发的时候,我却又打开了封好的信。
5、指导朗读,感悟情感。
八、咬文嚼字,体会“推敲”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这两首诗中都因某个字用得特别妙而成为千古绝句,有谁知道是哪两句诗、哪两个字吗?(绿、见)
2、过渡:我们已经体会了“绿”字的妙用,那么秋风无形,何以用“见”,谈谈你的理解。
3、师讲解:秋风本无形,但它可使本叶黄落,百花凋零,给自然界带来秋光秋色,因而虽无形可见,却又处处可见。用“见”就将秋风与秋风所带来的肃杀的秋景联系起来,给读者以暗示和联想。
4、总结:秋风无形,但处处可“见”;一个“绿”字,表达了眼前一片景,胸中无限情;一个“绿”字,使《泊船瓜洲》成了千古绝句;一个“绿”字,使王安石改字成了千古佳话。现在让我们也来当一回王安石,推敲一下以下的句子该用什么字好。
5、有感情朗读全诗(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6、小结。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九、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第1、3题。
2、运用本节课所学到的方法预习《长相思》。1.上节课,学习了两首思念家乡的古诗,今天继续学习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所写的《长相思》。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课前通过收集资料,你们有哪些收获呢?
2、简介作者纳兰性德。纳兰性德是清初满洲贵族人士中,文学造诣很深,艺术成就很高的词人。他的作品大多数反映满洲贵族的生活情调,尽管缺少广泛的社会意义,但情真意切,显现着一种华贵的悲哀,一种优美的感伤。他和朱彝尊、陈维嵩被称之为清代”词家三绝”。这首词作于康熙十二年(1681)。是作者随康熙皇帝东巡到山海关的途中所作。“长相思”,词牌名,内容多写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二、自查释疑,读懂诗句
1、学生试读。思考:这首词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2、学生试讲,逐句理解。(注意书上的注解。)
(1)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走过一段山路,又走过一段水路,我向榆关那边行。夜深了,周围千百座帐篷里亮着灯。)
(2)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风儿刮了一更天,雪又下了一更天,刮得我心儿碎,连回乡的梦都未做成。在我的家乡啊,可没有这样的风雪交加的声音。)
3、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呢?
4、观察课文插图:想象作者深夜站在军帐外,他在望何处?心里又在思念谁呢?
三、讨论探索,感受诗境
1、根据插图,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词人在夜深时无法入睡,这是怎样的一种感情?
2、讨论探究,感受诗境。
(从词的内容看,写的是从军出征的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作者无法入睡就是因为思念家乡、怀念亲人。)
四、反复诵读,体会诗情
1、轻声自读,想象诗中送别的情景,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2、这种思乡之情作者是如何表达的?(触景生情)
3、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情。
五、布置作业
1、课后作业第2题和选做题。
八、板书设计
5 古诗词三首
泊船瓜洲
宋 王安石
思家切 不能还 思乡
秋思
唐 张籍
见秋风 意万重 作家书
说不尽又开封 ————思 乡 情 (叙事抒情)
长相思
清 纳兰性德
身向榆关 (难) 心在故园 (苦)


《长相思》
《古诗词三首》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组课文的第一篇课文。《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都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词,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泊船瓜洲》一诗,据说是诗人应召自江宁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京口而作。末句感慨仕途多险,前途未测,表示的是再次赴京荣遇之际,对仕途没有足够信心之时,所有的乡情仕意。
当然,对于小学生而言,这一点可以不必深究。如果从诗的字面上看,可以说,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思乡诗。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长相思》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想象意境,领会诗情,品味诗句,背诵,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
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借助工具书排除字词等阅读障碍,结合课后注释与练习默读课文并做预习批注。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第二单元的单元提示告诉我们:“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与“月”有关的诗词呢?比如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李白的《静夜思》。今天我们首先要学习的就是一首与“月”有关的诗——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二、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1、课前,你们通过收集资料,都知道些什么呢?
(1)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
(2)“瓜洲”现在扬州的一小镇,位于长江北岸。
2、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1)全班齐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根据注释,四人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3)自由朗读,并从诗中找出能集中表达诗人想回家的一个字。(“还”字)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从“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这两句诗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温馨提示可以“一水间”“只”“数重山”等词去体会。指名答,点评。
2、从“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两句诗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温馨提示可以用读诗句,想象画面的方法体会。指名答,点评。
3、将“绿”字与诗人曾想过的“到、过、入、满”作对比,想一想诗人为什么最后选“绿”?
假如你来到江边,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对岸,而对岸的不远处就是你离开很久、思念很久的家乡,此时你有何感想?“明月何时照我还”足见诗人此时这种强烈的思乡之情。
4、指导学生朗读,感悟体会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
四、精读诗句,感悟诗境
1、课文学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
2、既然诗人已经离家很近了,而且他又这么渴望回到家乡去,那他为什么不回去看看呢?
3、本诗的写作时代背景:诗人为了改革大计、为了国家大事,虽到家门却不能还,为大家而舍小家的崇高境界,他从内心深处发出的“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强烈的思乡情深深地震撼了我们。
五、总结学法,自读感悟
1、《泊船瓜洲》一诗,据说是诗人应召自江宁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京口而作。末句感慨仕途多险,前途未测,表示的是再次赴京荣遇之际,对仕途没有足够信心之时,所有的乡情仕意。
2、总结学习方法:刚刚我们通过初读诗句──紧扣题眼──朗读感悟的方法学习了《泊船瓜洲》这首诗。
七、学法迁移,学习《秋思》
1、初读诗句,了解诗人情况。
2、合作学习,了解诗句大意。
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心中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
4、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带信的人将要出发的时候,我却又打开了封好的信。
5、指导朗读,感悟情感。
八、咬文嚼字,体会“推敲”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这两首诗中都因某个字用得特别妙而成为千古绝句,有谁知道是哪两句诗、哪两个字吗?(绿、见)
2、过渡:我们已经体会了“绿”字的妙用,那么秋风无形,何以用“见”,谈谈你的理解。
3、师讲解:秋风本无形,但它可使本叶黄落,百花凋零,给自然界带来秋光秋色,因而虽无形可见,却又处处可见。用“见”就将秋风与秋风所带来的肃杀的秋景联系起来,给读者以暗示和联想。
4、总结:秋风无形,但处处可“见”;一个“绿”字,表达了眼前一片景,胸中无限情;一个“绿”字,使《泊船瓜洲》成了千古绝句;一个“绿”字,使王安石改字成了千古佳话。现在让我们也来当一回王安石,推敲一下以下的句子该用什么字好。
5、有感情朗读全诗(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6、小结。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九、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第1、3题。
2、运用本节课所学到的方法预习《长相思》。1.上节课,学习了两首思念家乡的古诗,今天继续学习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所写的《长相思》。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课前通过收集资料,你们有哪些收获呢?
2、简介作者纳兰性德。纳兰性德是清初满洲贵族人士中,文学造诣很深,艺术成就很高的词人。他的作品大多数反映满洲贵族的生活情调,尽管缺少广泛的社会意义,但情真意切,显现着一种华贵的悲哀,一种优美的感伤。他和朱彝尊、陈维嵩被称之为清代”词家三绝”。这首词作于康熙十二年(1681)。是作者随康熙皇帝东巡到山海关的途中所作。“长相思”,词牌名,内容多写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二、自查释疑,读懂诗句
1、学生试读。思考:这首词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2、学生试讲,逐句理解。(注意书上的注解。)
(1)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走过一段山路,又走过一段水路,我向榆关那边行。夜深了,周围千百座帐篷里亮着灯。)
(2)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风儿刮了一更天,雪又下了一更天,刮得我心儿碎,连回乡的梦都未做成。在我的家乡啊,可没有这样的风雪交加的声音。)
3、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呢?
4、观察课文插图:想象作者深夜站在军帐外,他在望何处?心里又在思念谁呢?
三、讨论探索,感受诗境
1、根据插图,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词人在夜深时无法入睡,这是怎样的一种感情?
2、讨论探究,感受诗境。
(从词的内容看,写的是从军出征的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作者无法入睡就是因为思念家乡、怀念亲人。)
四、反复诵读,体会诗情
1、轻声自读,想象诗中送别的情景,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2、这种思乡之情作者是如何表达的?(触景生情)
3、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情。
五、布置作业
1、课后作业第2题和选做题。
八、板书设计
5 古诗词三首
泊船瓜洲
宋 王安石
思家切 不能还 思乡
秋思
唐 张籍
见秋风 意万重 作家书
说不尽又开封 ————思 乡 情 (叙事抒情)
长相思
清 纳兰性德
身向榆关 (难) 心在故园 (苦)

课件20张PPT。学习目标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创设情景,激情导入第二单元的单元提示告诉我们:“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与“月”有关的诗词呢?字词积累我会读这些生字和词语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王安石
(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人称半山居士。谥号“文”,世称王文公,自号临川先生。封舒国公,后又改封荆国公,宋徽宗时追封为舒王。故世人又称王荆公、舒王。北宋临川县城盐埠岭(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
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善于用典故,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也有情韵深婉的作品。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现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著名散文《游褒禅山记》。今传《临川先生文集》、《王文公文集》。作者介绍自由朗读《泊船瓜洲》,从“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这两句诗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课文讲解离家很近——“一水间”自由朗读《泊船瓜洲》,从“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两句诗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课文讲解有家现在不能归课文讲解将“绿”字与诗人曾想过的“到、过、入、满”作对比,想一想诗人为什么最后选“绿”?假如你来到江边,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对岸,而对岸的不远处就是你离开很久、思念很久的家乡,此时你有何感想?“明月何时照我还”足见诗人此时这种强烈的思乡之情。课文讲解既然诗人已经离家很近了,而且他又这么渴望回到家乡去,那他为什么不回去看看呢?“明月何时照我还”足见诗人此时这种强烈的思乡之情。诗人为了改革大计、为了国家大事,虽到家门却不能还,为大家而舍小家的崇高境界,他从内心深处发出的“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强烈的思乡情深深地震撼了我们。用刚刚学到的学习《泊船瓜洲》的方法,学习《秋思》这首诗。初读诗句──紧扣题眼──朗读感悟课文讲解张籍
(约767~约830)中国唐代诗人,字文昌,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人,郡望苏州吴(今江苏苏州)。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贞元十五年(799)进士,历太常寺太祝、国子监助教、秘书郎、国子博士、水部员外郎、主客郎中,仕终国子司业。世称张水部、张司业。与韩愈、白居易、孟郊、王建交厚。作者介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心中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课文讲解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带信的人将要出发的时候,我却又打开了封好的信。课文讲解这两首诗中都因某个字用得特别妙而成为千古绝句,有谁知道是哪两句诗、哪两个字吗?“绿”和“见”课文讲解秋风无形,但处处可“见”;一个“绿”字,表达了眼前一片景,胸中无限情;一个“绿”字,使《泊船瓜洲》成了千古绝句;一个“绿”字,使王安石改字成了千古佳话。纳兰性德
清初满洲贵族人士中,文学造诣很深,艺术成就很高的词人。他的作品大多数反映满洲贵族的生活情调,尽管缺少广泛的社会意义,但情真意切,显现着一种华贵的悲哀,一种优美的感伤。他和朱彝尊、陈维嵩被称之为清代”词家三绝”。这首词作于康熙十二年(1681)。是作者随康熙皇帝东巡到山海关的途中所作。“长相思”,词牌名,内容多写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作者介绍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走过一段山路,又走过一段水路,我向榆关那边行。夜深了,周围千百座帐篷里亮着灯。课文讲解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风儿刮了一更天,雪又下了一更天,刮得我心儿碎,连回乡的梦都未做成。在我的家乡啊,可没有这样的风雪交加的声音。课文讲解《长相思》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呢?从词的内容看,写的是从军出征的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作者无法入睡就是因为思念家乡、怀念亲人。课文讲解本课选编的三首诗词,可以说,都是游子们思乡怀乡的绝唱。《泊船瓜洲》写诗人在瓜洲随船停留时遥望家乡、不知何时能回到家乡的惆怅;《秋思》写了诗人在洛阳城写信给家人,无奈信短情长,无法尽诉;《长相思》写到戍边打仗的南方将士,在北方的风声雪声里因思念家乡,辗转反侧,夜不能寐。课堂小结课后作业1、课后作业第2题和选做题。
2、预习《梅花魂》。课件20张PPT。学习目标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创设情景,激情导入第二单元的单元提示告诉我们:“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与“月”有关的诗词呢?字词积累我会读这些生字和词语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王安石
(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人称半山居士。谥号“文”,世称王文公,自号临川先生。封舒国公,后又改封荆国公,宋徽宗时追封为舒王。故世人又称王荆公、舒王。北宋临川县城盐埠岭(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
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善于用典故,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也有情韵深婉的作品。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现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著名散文《游褒禅山记》。今传《临川先生文集》、《王文公文集》。作者介绍自由朗读《泊船瓜洲》,从“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这两句诗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课文讲解离家很近——“一水间”自由朗读《泊船瓜洲》,从“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两句诗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课文讲解有家现在不能归课文讲解将“绿”字与诗人曾想过的“到、过、入、满”作对比,想一想诗人为什么最后选“绿”?假如你来到江边,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对岸,而对岸的不远处就是你离开很久、思念很久的家乡,此时你有何感想?“明月何时照我还”足见诗人此时这种强烈的思乡之情。课文讲解既然诗人已经离家很近了,而且他又这么渴望回到家乡去,那他为什么不回去看看呢?“明月何时照我还”足见诗人此时这种强烈的思乡之情。诗人为了改革大计、为了国家大事,虽到家门却不能还,为大家而舍小家的崇高境界,他从内心深处发出的“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强烈的思乡情深深地震撼了我们。用刚刚学到的学习《泊船瓜洲》的方法,学习《秋思》这首诗。初读诗句──紧扣题眼──朗读感悟课文讲解张籍
(约767~约830)中国唐代诗人,字文昌,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人,郡望苏州吴(今江苏苏州)。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贞元十五年(799)进士,历太常寺太祝、国子监助教、秘书郎、国子博士、水部员外郎、主客郎中,仕终国子司业。世称张水部、张司业。与韩愈、白居易、孟郊、王建交厚。作者介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心中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课文讲解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带信的人将要出发的时候,我却又打开了封好的信。课文讲解这两首诗中都因某个字用得特别妙而成为千古绝句,有谁知道是哪两句诗、哪两个字吗?“绿”和“见”课文讲解秋风无形,但处处可“见”;一个“绿”字,表达了眼前一片景,胸中无限情;一个“绿”字,使《泊船瓜洲》成了千古绝句;一个“绿”字,使王安石改字成了千古佳话。纳兰性德
清初满洲贵族人士中,文学造诣很深,艺术成就很高的词人。他的作品大多数反映满洲贵族的生活情调,尽管缺少广泛的社会意义,但情真意切,显现着一种华贵的悲哀,一种优美的感伤。他和朱彝尊、陈维嵩被称之为清代”词家三绝”。这首词作于康熙十二年(1681)。是作者随康熙皇帝东巡到山海关的途中所作。“长相思”,词牌名,内容多写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作者介绍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走过一段山路,又走过一段水路,我向榆关那边行。夜深了,周围千百座帐篷里亮着灯。课文讲解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风儿刮了一更天,雪又下了一更天,刮得我心儿碎,连回乡的梦都未做成。在我的家乡啊,可没有这样的风雪交加的声音。课文讲解《长相思》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呢?从词的内容看,写的是从军出征的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作者无法入睡就是因为思念家乡、怀念亲人。课文讲解本课选编的三首诗词,可以说,都是游子们思乡怀乡的绝唱。《泊船瓜洲》写诗人在瓜洲随船停留时遥望家乡、不知何时能回到家乡的惆怅;《秋思》写了诗人在洛阳城写信给家人,无奈信短情长,无法尽诉;《长相思》写到戍边打仗的南方将士,在北方的风声雪声里因思念家乡,辗转反侧,夜不能寐。课堂小结课后作业1、课后作业第2题和选做题。
2、预习《梅花魂》。课件20张PPT。学习目标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创设情景,激情导入第二单元的单元提示告诉我们:“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与“月”有关的诗词呢?字词积累我会读这些生字和词语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王安石
(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人称半山居士。谥号“文”,世称王文公,自号临川先生。封舒国公,后又改封荆国公,宋徽宗时追封为舒王。故世人又称王荆公、舒王。北宋临川县城盐埠岭(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
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善于用典故,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也有情韵深婉的作品。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现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著名散文《游褒禅山记》。今传《临川先生文集》、《王文公文集》。作者介绍自由朗读《泊船瓜洲》,从“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这两句诗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课文讲解离家很近——“一水间”自由朗读《泊船瓜洲》,从“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两句诗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课文讲解有家现在不能归课文讲解将“绿”字与诗人曾想过的“到、过、入、满”作对比,想一想诗人为什么最后选“绿”?假如你来到江边,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对岸,而对岸的不远处就是你离开很久、思念很久的家乡,此时你有何感想?“明月何时照我还”足见诗人此时这种强烈的思乡之情。课文讲解既然诗人已经离家很近了,而且他又这么渴望回到家乡去,那他为什么不回去看看呢?“明月何时照我还”足见诗人此时这种强烈的思乡之情。诗人为了改革大计、为了国家大事,虽到家门却不能还,为大家而舍小家的崇高境界,他从内心深处发出的“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强烈的思乡情深深地震撼了我们。用刚刚学到的学习《泊船瓜洲》的方法,学习《秋思》这首诗。初读诗句──紧扣题眼──朗读感悟课文讲解张籍
(约767~约830)中国唐代诗人,字文昌,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人,郡望苏州吴(今江苏苏州)。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贞元十五年(799)进士,历太常寺太祝、国子监助教、秘书郎、国子博士、水部员外郎、主客郎中,仕终国子司业。世称张水部、张司业。与韩愈、白居易、孟郊、王建交厚。作者介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心中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课文讲解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带信的人将要出发的时候,我却又打开了封好的信。课文讲解这两首诗中都因某个字用得特别妙而成为千古绝句,有谁知道是哪两句诗、哪两个字吗?“绿”和“见”课文讲解秋风无形,但处处可“见”;一个“绿”字,表达了眼前一片景,胸中无限情;一个“绿”字,使《泊船瓜洲》成了千古绝句;一个“绿”字,使王安石改字成了千古佳话。纳兰性德
清初满洲贵族人士中,文学造诣很深,艺术成就很高的词人。他的作品大多数反映满洲贵族的生活情调,尽管缺少广泛的社会意义,但情真意切,显现着一种华贵的悲哀,一种优美的感伤。他和朱彝尊、陈维嵩被称之为清代”词家三绝”。这首词作于康熙十二年(1681)。是作者随康熙皇帝东巡到山海关的途中所作。“长相思”,词牌名,内容多写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作者介绍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走过一段山路,又走过一段水路,我向榆关那边行。夜深了,周围千百座帐篷里亮着灯。课文讲解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风儿刮了一更天,雪又下了一更天,刮得我心儿碎,连回乡的梦都未做成。在我的家乡啊,可没有这样的风雪交加的声音。课文讲解《长相思》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呢?从词的内容看,写的是从军出征的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作者无法入睡就是因为思念家乡、怀念亲人。课文讲解本课选编的三首诗词,可以说,都是游子们思乡怀乡的绝唱。《泊船瓜洲》写诗人在瓜洲随船停留时遥望家乡、不知何时能回到家乡的惆怅;《秋思》写了诗人在洛阳城写信给家人,无奈信短情长,无法尽诉;《长相思》写到戍边打仗的南方将士,在北方的风声雪声里因思念家乡,辗转反侧,夜不能寐。课堂小结课后作业1、课后作业第2题和选做题。
2、预习《梅花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