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6张PPT。——活动与探究之一讲历史 评人物 第13课活动目标一、了解中国近代艰难发展的基本线索,能够列举出这一历史阶段的重要历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动。
二、通过亲身参与对相关历史人物资料的收集,学习通过不同途径收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一些基本方法。
三、正确认识历史人物与时代的关系,实事求是地看待和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
四、培养相互学习与合作探究的精神,提高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活动准备一、结合个人兴趣,自行选择一个历史人物。
二、按照自己选定的人物,通过不同途径,收集这一人物的主要活动资料。
三、撰写讲演稿。撰写讲演稿时,在内容上应注意:既要有历史人物某一重要活动的介绍,也要包含自己对这一历史人物的看法与评价。活动过程一、分组:按照班内原有的小组进行分组;或按照个人所选的历史人物进行分组。
二、讲演:结合个人讲演稿的内容,进行小组发言。
三、谈论: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就每个同学的讲演展开组内讨论。
四、评价:采用组内协商、同学评议的办法,选出本组的优秀讲演者。活动建议一、应注意倾听其他同学发表的看法和意见,并予以充分的尊重。
二、要把历史人物放在当时当地的历史环境中客观看待。
三、应在老师的引导下科学地收集和甄别资料,使人物评价建立在真实可信的史实基础上。什么是历史人物? 简单地说,已经故去的过往的人物就是历史人物。这里包括两点,一是肉体上已经不在人世了;二是时间上已经是过去时了。当然,过去的时间有长有短,涉及的人物有大有小。这就有古代的、近代的、现代的、当代的各色人等,都是我们所说的历史人物。? 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原则 第一,阶级原则。也就是阶级分析的原则。在历史研究中,对于历史人物我们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对其进行必要的阶级分析。
第二,历史原则。就是要站在历史人物当时所处的时间和空间去看待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人物的所作所为,不能超越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我们不能对他们提出过高的要求。必须避免两种倾向:一种是把历史人物现代化,另一种是把历史人物妖魔化。 第三,大节原则。看待历史人物,应该看他们的大节,看他们对历史的贡献。如秦始皇,我们看他,主要是看他对统一中国所做出的贡献。
第四,一分为二的原则。任何历史人物都不是圣人,他们都只能是实实在在的凡人,他们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凡人所必然所有的七情六欲。
第五,客观化原则。评价历史人物时,不能掺入个人的好恶与感彩。
第六,多角度原则。对待历史人物,应看他所处的时间空间的多方面的原因,人物多方面的性格,不要动不动就简单地给人物贴上好人或者坏人的标签。 第七,双赢原则。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要把人物一定放到这个多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来评价。把历史人物放到其各自所属的民族集体以平等的眼光来看待,弃绝以大汉族主义的眼光去评价 。背景资料 林则徐(1785—1850) 则徐之名的来源:则,君子是则是效。徐:巡抚徐嗣曾(新任福建巡抚徐嗣曾是一个清官)字元抚,又字少穆、石磷,谥号文忠。晚号竢村老人、竢村退叟。元抚:以巡抚徐嗣曾为榜样的意思。少穆石麟,据程恩泽《题林旸谷年丈饲鹤图遗照》诗及注的解释,林则徐出生那天晚上,林宾曰“梦中亲见凤凰飞”,这使他立即联想到有“天上石麒麟”之类的南朝才子徐陵(字少穆),以为是吉兆,因此在给儿子取名“则徐”之余又给字“少穆”、“石麟”。背景资料 林则徐早年家境贫寒,受过良好的教育。嘉庆十六年赐进士。在为官40年中,他“经世自励”,廉洁奉公;又重视水利事业,救灾赈民。他最大的功绩是领导了中国历史上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虎门销烟,指挥了抗英斗争,维护了国家主权和民族的尊严,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民族英雄和爱国者。同时,他编译《四洲志》等外文书籍、资料,开创了中国近代学习和研究西方的风气,是中国近代维新思想的先驱。 1899年到1900年任两广总督,授武英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他在施政过程中的核心是办洋务,所以又被称为洋务运动的代表者或奠基人。李鸿章曾先后创办江南制造局、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漠河金矿、天津电报局、津榆铁路、上海机器织布局,还建立同文馆,选派留学生出洋。他办洋务的初始动机是办军工企业,造出枪炮、弹药、机器、舰船和水雷,主要用来对付捻军。但由于直接改善了淮军的武器装备,使淮军成为清军中装备精良、战斗力较强的军事力量,后期淮军实际上成了国防军。 ?????????李鸿章在与列强的交往中意识到富国才能强兵,故积极推进官办、商办军工企业的发展。他长期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事务大臣,坐镇北方最大的通商口岸天津,既积极筹划北方防务,戍卫京畿,又进一步拓展洋务,以增加财赋收人。他还苦心孤诣,编练成一支当时堪称亚洲一流的海军,并在山东刘公岛安营扎寨,这支北洋舰队拥有各种军舰25艘,42000吨位,以大沽港、旅顺港、威海卫港形成三角,拱卫京城海上门户。 ???????李鸿章办外交也有“风光”的时候。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李鸿章作为中国特使,应邀赴俄参加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典礼,并顺访欧美诸国。3月27日(农历二月十四日),李鸿章携包括儿子李经方、李经述在内的随员45人,从上海登上法船“爱纳司脱西蒙号”,翌晨离沪,出东海,经太平洋、印度洋,入苏伊士运河,又由迎候的俄国马赫托姆斯基公爵接上“俄罗斯”号,于4月27日抵达俄国的黑海港口敖德萨,改乘火车北上。李鸿章此番“以七十有四之衰龄,涉三万余里之海路”使俄,其主观愿望是联俄并促使俄、德、法三国挟迫日本放弃对我辽东半岛的占领。他在俄国拜会了新沙皇并草签了《中俄密约》,然后到德国、荷兰、比利时、法国、英国、美国和加拿大巡访并向部分国家的元首递呈国书。在由太平洋取道横滨回国时,有感于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和疯狂的割地赔款要求,他曾拒不上岸,以抒怨忿之气。 ?????? 李鸿章当时是内阁最高职衔的文华殿大学士,实际掌管清廷外交、军事、经济大权,可谓“两人(慈禧、光绪)之下,万人之上”,中外皆呼“李中堂”,故荷方打出“千岁李鸿章”的灯花。李鸿章在诗中居然也露出“大国使臣”颇为自得的心情。这封信的墨迹在历经100多年后于1998年从荷兰传回合肥。 孙中山中国农民有较深刻的了解,也使他看到了人民的反抗精神,认清了清朝统治者的狰狞面目。12岁时,他投奔了在檀香山经营农业的哥哥孙眉,此后又在香港、广州等地读书,受到了较系统的资产阶级教育。他非常景仰华盛顿、林肯等人,更感封建专制制度的不合理,产生了“改良祖国,拯救国民之愿”。他在香港西医书院读书时,十分关心政治问题,并“以学堂为鼓吹之地”。他与同学陈少白、尤列、杨鹤龄等人经常一起纵论时政,称颂太平天国革命,被人称为“四大寇”,他也自称为“洪秀全第二”。?? 1892年7月,他以优异的成绩在香港西医书院毕业,后在广州、澳门等地以行医为职业。由于他医术高超,前来求医的人很多。但他认为“医国”比“医人”更重要,便决定“借医术为人世之媒”,联络有志改造中国的志士仁人。1894年夏,他受当时蓬勃兴起的维新思潮的影响,抱着一线希望来到天津,上书李鸿章,要求“仿行西法,以筹自强”。希望统治阶级上层实行一些改良措施,以西方资产阶级国家为楷模,采用先进科学技术以发展工农业生产。但他的上书遭到冷遇。此时,适值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中国军队的惨败和清政府的妥协投降,深深地刺激着每一个有血性的中国人。希望依靠统治阶级上层人物进行改良的幻想彻底破灭了,孙中山更感到了一种历史的责任。?? 1894年10月,孙中山再次远渡重洋,到檀香山联络华侨,宣传革命思想。经过多方联络发动,孙中山于同年11月24日,在檀香山建立了中国最早的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在兴中会成立会议上,通过了孙中山起草的《兴中会章程》。他在章程中指出了中国被列强瓜分的险恶处境,并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作为入会誓词。第一次向中国人民提出推翻封建统治、建立欧美式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理想,成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第一个纲领。1895年1月,孙中山回到香港,继续联络同志,于2月21日建立了兴中会总部。尽管兴中会还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还带有狭隘的地域性,但它的成立毕竟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派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兴中会一成立,便把武装斗争放在首位,组织士兵操队,进行军事训练。1895年4月,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举国一片反对之声。孙中山认为这是发动起义的好时机,便与陆皓东等策划起义。他们决定利用重阳节回乡群众来省城扫墓的机会举行起义。但由于走漏了风声,清政府派兵封闭了革命机关,搜捕起义人员,起义还未正式发动就失败了。陆皓东壮烈牺牲,孙中山流亡海外。? 孙中山在1925年3月12日逝世前夕签署的遗嘱,包括《国事遗嘱》、《家事遗嘱》和《致苏俄遗书》三个文件。在国事遗嘱中,他总结了40年的革命经验,得出结论说:“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发出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号召,希望他的革命主张和革命主义能够得到实现。在家事遗嘱中,说明将遗下的书籍、衣物、住宅等留给宋庆龄作为纪念,要求子女们继承他的革命遗志。在致苏俄遗书中,阐明他实行三大革命政策、坚持反帝爱国事业的坚定信念,表示希望中苏两国在争取世界被压迫民族自由之大战中,携手并进,取得胜利。孙中山还诚挚地请宋庆龄代他到苏联访问,以实现他的遗愿。孙中山的遗嘱显示了他的爱国反帝和坚持三大政策的伟大革命精神。??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