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和氧气(中考复习)[下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空气和氧气(中考复习)[下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3.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07-02-10 23:47:00

文档简介

(共41张PPT)
一百份体积的空气
空气的组成(体积分数)
氧气(O2)
21%
氮气(N2) 78%
二氧化碳
0.03%
其他杂质
0.03%
稀有气体
0.94%
一般来说,空气的成分是比较固定的,空气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29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难溶于水,密度小于空气
化学性质:比较稳定.不活泼
用途:制硝酸和化肥原料.用作保护气
稀有气体(氦He.氖Ne.氩Ar)
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气体,
没有颜色没有气味
最外层电子已达稳定结构,一般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故又叫惰性气体,
用作保护气,霓虹灯。
氮 气:
原理:消耗瓶内氧气后使容器中气压减小
注意事项:
(1)容器必须密闭
(2)反应物必须过量,确保容器内氧气全部反应
(3)反应物必须易燃,且没有气体产生,所以Fe.S.C不行
思考2:P若改用C.S,应该如何处理
将所用液体改为NaOH
思考1:反应物为何不用Mg
Mg能与空气中的氮气和二氧化碳反应
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
右图为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示意图
①燃烧匙里为什么要盛放过量的红磷
.
②观察到到的现象有 .
③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④这个实验除了可以得出氧气约占空气体
积结论外,还可以得出有氮气性质的哪些
结论 .
⑤如何证明生成的白色固体溶于水后的溶液呈酸性? .
⑥燃烧匙中放的是S,则实验不能成功的原因是 .
目的是把氧气除尽
不燃烧.不能支持燃烧.不溶于水,占4/5
滴入紫色的石蕊试液
①产生大量的白烟②钟罩内水面先下降,后上升了1\5体积
红磷燃烧时消耗了钟罩内空气中有氧气,钟罩内压强降低
⑦下列事实中,会导致测量结果偏底的是( )
A.装置的气密性不好 B.红磷量不足 C.将红磷换成足量的白磷 D.未冷却到室温时就读数
A.B.D
空气污染
污染物:有害气体(SO2.NO.CO)与可吸入颗粒
污染源:矿物燃料燃烧.汽车尾气.工厂排放废气
防治方法措施
消除污染源
改善环境:植树造林等
使用清洁能源改进燃料结构:风能.太阳能
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控制和减少矿物燃料燃烧
装备汽车尾气处理净化装置
工厂废气经处理后再排放
危 害:
损害人类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等
温室效应(CO2)
氟利昂
SO2
1.臭氧空洞:由于在80年代末,人们大量使用含有“氟里昂”的冰箱和空调(用作致冷剂),它会使大气中:O3==O2,破坏了臭氧层,臭氧层能使阻挡99%的紫外线
2.温室效应:大量使用石油.煤作燃料,过多向大气排放CO2,超过大气的自净能力,而CO2有保温作用,故造成了全球气温变暖,进而引起海平面上升
研究新型致冷剂,使用无氟冰箱空调等,禁用氟利昂
改变燃料结构,使用新能源如氢能源等.大量植树造林
3.酸雨:大量使用含石油.煤作燃料,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SO2,进而在大气中形成H2SO4,当PH<5.6的降雨(酸雨),从而引起土壤酸化.腐蚀大理石和金属雕塑
4.光化学烟雾:汽车排放的尾气中含有大量的氮的氧化物(NO.NO2),主要表现为烟雾弥漫,呈浅蓝色,对人体最突出是刺激眼睛和呼吸道粘膜,引起眼睛红肿和喉炎
改变燃料结构,石油.煤进行脱硫,使用新能源
改进燃烧方法,安装气体净化装置
1.气象学家认定:凡水平方向能见度小于1Km的风沙现象称为“沙风暴”,下列关于“沙风暴”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沙风暴”是风尘被风沙吹起所致
B.“沙风暴”能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使人易患呼吸道疾病
C.“沙风暴”对植物光合作用没有影响,叶片嫩芽的呼吸作用正常进行
D.种树种草,加大防护建设,提高森林覆盖率和退耕还林是防治风沙的有效途径
2CO+2NO====N2+2CO2
催化剂
(1)(2)
2.汽车尾气(含有CO.SO与NO等物质)是城市空气的污染物,治理的方法之一是在汽车的排气管上装一个催化转换器,其特点是使CO与NO反应,生成可参与大气生态环境循环的无毒气体,写出CO与N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列能控制空气污染源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①开发氢能源;②使用电动车;③植树造林;④戴呼吸面具。
CO2
N2
Ar等
火星的大气组成
3.2004年人类对火星的探索取得了重大突破,下图是火星大气成分含量示意图,与空气的成分相比较,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火星大气中N2的体积分数小于空气中N2的体积分数
B.火星大气中CO2的体积分数小于空气中CO2的体积分数
C.火星大气中O2的体积分数大于空气中O2的体积分数
D.火星上大气中有稀有气体,空气中没有稀有气体
4.下图是某不幸监测小组的同学描绘的南京市中心新街口地区空气中一氧化碳含量变化曲线示意图,横坐标表示北京时间0~24时,纵坐标表示一氧化碳含量,你认为比较符合实际的是( )
5.19世纪末,英国物理学家瑞利在研究中发现,从空气中分离得到的氮气密度,与从含氮物质中制得的氮气密度有0.0064kg/m3的差异,他没有放过这一微小的差异,在化学家拉姆塞的合作下,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于1884年发现了空气中的氩.下列有关结论中,正确的是(填序号) .①氩是一种化学性质极不活泼的气体;②瑞利从空气中分离出的氮气是纯净物;③19世纪末以前,人们认为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④瑞利发现,从含氮物质制得的氮气密度大于从空气中分离得到的氮气密度。
试管氧气,用橡皮塞塞紧.实验前弯管B处水平面平衡,实验开始时,将燃烧匙D内的木炭点燃,迅速插入C管中.试回答:(1)C管中的现象: .
(2)立即观察B中水面的变化情况 .
(3)过一会再观察B中水面的变化恢复到原状态,试推测其原因: .
6.如图所示,空瓶A连接玻璃弯管B,并在B中装有少量红墨水,A瓶口中套入一支大试管C,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一
7.下列事实分别说明空气中有哪些成分?
(1)木炭在空气中燃烧 。
(2)空气是制造氮肥的原料 。
(3)饼干在空气中变软.粗盐受潮 。
(4)制成五光十色的霓虹灯 。(5)敞口容器中石灰水表面会出现一薄层固体 .
8.已知氧气和二氧化硫均不溶于汞,如图所示燃烧匙中盛硫粉,电炉丝用于通电加热引燃硫,容器内盛有氧气,U形管内盛汞.反应前U形管两侧汞液面持平.通电加热,硫反应后,左侧汞液面上升,右侧下降,恢复到原温度时,汞液面又持平:(1)由实验现象可知的结论是 .
(2)若U形管内盛的不是汞而是水,其现象为U形管左端水柱最后下降而右端上升,原因是 。
9.上图是由A.B两个注射器组成的密闭系统,其中存有30ml空气,给装有螺旋细铜丝的玻璃管加热,同时交替推动两个注射器的活塞,观察到的现象是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停止加热后冷却至室温,将气体全部推至B注射器中,推测注射器B中气体约为 ml(玻璃管的体积可以不考虑),你的结论 .
10.小明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人体呼出气体中的CO2是否比吸入空气中的CO2含量多”的探究实验,实验操作及观察到的现象如下图所示:
⑴根据实验现象,小明得出的结论是 .
⑵写出该实验中澄清石灰水发生变化的化学方程式: .
⑶小明想进一步了解人体呼出和吸入的气体中的CO2含量变化的原因,通过查阅资料,知道这是由于在人体内的肺泡与血液.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发生了 交换.
通入呼出气体15s
通入空气15s
澄清石灰水
现象:变浑浊
无明显变化
11.如果设法把自然界水里溶解的气体分离出并收集起来,分析的结果是氧气的体积分数大于21%,而氮气的体积分数小于78%,此现象说明 。
氧气物理性质
1.无色.无味气体。
2.密度比空气大
3.不易溶于水
4.加压降温变成淡蓝色液体 蓝色雪状固体
氧气的化学性质
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很活泼的气体,能跟许多物质发生反应,具有氧化性,是一种常用的氧化剂
方程式:C+O2===CO2
完全燃烧
点燃
2C+O2===2CO
不完全燃烧
点燃
跟碳的反应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要剧烈
共同现象: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典型现象
空气中:红光(即红热状态)
氧气中:白光
化学方程式:S+O2===SO2
点燃
注意事项:硫的用量要适量,反应后的气体可加入少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以防污染
跟硫的反应
空气中: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
氧气中: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典型现象
共同现象:生成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
反应物浓度不同,反应现象不同
4P + O2 === 2P2O5
点燃
跟磷的反应
反应现象 燃烧时发出黄光,生成大量白烟(白色固体小颗粒)
化学方程式:3Fe+2O2===Fe3O4
点燃
注意事项:集气瓶底要预先放入少量的水或细沙
跟铁的反应
(只能在氧气中燃烧)
反应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不溶于水的黑色固体.
跟镁的反应
反应现象: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的固体
2Mg + O2 === 2MgO
点燃
反应现象: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内壁有水出现.
倒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跟蜡烛反应
表达式:蜡烛+O2===H2O+CO2
点燃
跟气体及一些化合物的反应
反应现象:发出(淡)蓝色的火焰,放出大量的热
2H2 + O2 === 2H2
2CO + O2 === 2CO2
CH4 + 2O2 === CO2 + 2H2O
C2H5OH + 3O2 === 2CO2 + 3H2O
点燃
点燃
点燃
点燃
注意:(1)“烟.雾.气” 区别:“烟”是固体小颗粒悬浮于空气中形成的;“雾”是小液粒悬浮在空气中形成的;“气”是气体.
(2)“火焰.光.火星” 区别:“火焰”是气体.液体和熔点较低固体燃烧时产生的;“光”是熔点高的固体燃烧时产生的,“火星”是高熔点金属燃烧时产生的
探究:氧气性质实验探究
请你设计一个实验:
证明氧气能支持燃烧,还能说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
思考:某同学在学习了“氧气性质”后,取一段纱窗网上的细铁丝,在自己收集到的氧气中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结果没有看到“火星四射”,你能帮助他分析失败原因可能是 . ,而另一位同学实验成功了,却发现集气瓶破裂了,你知道破裂的原因 ,
氧气用途
供给呼吸
富氧炼钢
气焊气割
支持燃烧
液氧炸药
实验室制法
工业制法
原 理
氯酸钾
二氧化锰
加 热
氯化钾 + 氧气
制取过程
药品颜色、仪器名称、操作步骤、注意事项
收集方法、验满方法、放置方法
催化剂
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
不变: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
高锰酸钾
加 热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氧气的制法
根据:液态氧和液态氮的沸点不同
变化:发生物理变化
白色
黑色
紫黑(红)色
步 骤:
①检
②装
③定
④盛
⑤点
⑥收
⑦移
⑧熄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装少量高锰酸钾并在管口堵一团棉花)
(连接好导管和试管,并固定在铁架台上)
(将集气瓶盛满水,盖上玻璃片倒立在水槽中)
(点燃酒精灯给试管预热,然后给固体加热)
(气泡连续均匀的刚出时,开始收集)
(收集完氧气后,把导管移出水面)
(熄灭酒精灯)原因?
思考:排水法和排空气法分别适用于怎么样 特点的气体,有何优缺点
注意事项
①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却水
倒流,使试管破裂
②导气管不要伸进试管内太长
③铁夹要夹在试管中上部(离试管口1/3处)
④加热时要先预热,再用外焰集中加热
⑤用向上排气法收氧气,导气管应伸到集气瓶底部,用排水法收集时,导管放在瓶口
⑥收集好的氧气应用玻璃片盖好瓶口,正放在桌上
⑦收集完气体后,应先将导气管移出水面,再停止加热,防止水倒吸,使试管破裂
⑧若用高锰酸钾来制取氧气,在试管口要放一团棉花,
以免反应中产生的粉末随氧气进入水槽中。
⑨药品应平铺在试管底部,以增大受热面积
氧气制法模拟“反”实验
反应物均为固体,反应不需加热
C D E
A B
过氧化氢制氧气
例:过氧化氢(H2O2)俗称双氧水,是一种无色液体,常温下,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迅速分解成水和氧气。⑴如果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你认为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填序号).你选择该装置的理由是 。
⑵收集氧气可选用 。
B
C.D
过氧化氢
二氧化锰

+
氧气
原理:
H2O2
H2O
氧气的工业制法
空气
多次压缩
降温
液态空气
低温蒸发
氮气
液氧
N2
O2
方法一:分离液态空气法
方法二:膜分离技术
空气
一定压力下
有富集氧功能的薄膜
富集氧气
1.如右图所示,小明将两根含硫火柴点燃后迅速伸入烧杯B中,片刻后取出火柴,振荡烧杯A,观察到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小明认为是火柴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硫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小红认为这个实验还不足以说明褪色原因,应补做一个实验:(1)你认为小明应该补做的实验是什么
(2)补做该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1)将火柴换成木条重复以上实验  
(2)说明二氧化碳不能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B
A

棉花
D
C

2.以下是化学实验室内几种常用的实验装置,请回答:(1)写出图中标号仪器的名称: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2)某同学用A、C装置制取并收集一瓶氧气,试管中所放化学药品的化学式是______,棉花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采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氧气的原因是__________
(3)若采用B装置制取氧气时,集气瓶中放入的物质名称是______________,长颈漏斗中加入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用D装置收集氧气时,气体应从___________(填a或b)管通入。
3.若把江河湖泊水中溶解的气体收集起来,分析的结果是:氧气所占的体积大于21%,氮气所占的体积小于78%,对此应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A.只有空气中的氧气和氮气能溶解在天然水中
B.溶解在天然水中氧气和氮气与空气中的氧气和氮气的百分含量相同 C.天然水中溶解的氧气极少,所以在湖泊中养鱼要采取增氧措施 D.氧气和氮气相比较,氧气比氮气更易溶解于水
4.抗氧化剂能吸收氧气,降低食品内部及周围的含氧量,阻止氧气和食品发生氧化反应,从而可延长食品的保质期。小明发现新买来的高级月饼盒内有一个印有“抗氧化剂”的小包,内盛灰黑色粉末,该灰黑色粉末可能是
A. 铁粉 B. 氢氧化钠 C. 二氧化锰 D. 生石灰
5.当水的温度和压强升高到临界点(t=374.3℃,p=22.05Mpa)以上时,就处于一种既不同于气态,也不同于液态和固态的新的流体态——超临界态,该状态的水即称之为超临界水。将有机废物如二恶英等和空气、氧气等氧化剂在超临界水中进行均相快速氧化,能将有害物质完全转化为二氧化碳、氮气、水以及盐类等无毒小分子化合物。下列内容与所给信息相悖的是
A.超临界水可处理有机毒物
B.超临界水是一种新物质
C.超临界水是水的一种状态
D.超临界水氧化技术不形成二次污染
6.你有没有引燃蜂窝煤炉的经验?它一般要经过下列几个步骤:
(1)把炉子移到庭院中,在炉膛中按自下而上的顺序把引火材料和蜂窝煤球放好。
(2)点燃最底下的引火材料。
(3)等到火燃烧起来以后,再在炉子的上方加一个拔火筒。(4)看到引火材料基本烧完,蜂窝煤球微微被烧红以后,取下拔火筒,把炉子的进风口关小一点,并把炉子转移到较为温暖、避风的场所。直到炉火烧得旺旺的,你的工作才告成功!
说说看,为什么要经过这样一些步骤?这个过程应用了哪些关于燃烧的知识?
引火材料的着火点较低,易于点燃,燃烧的过程放出大量的热,使周围的温度达到煤球的着火点以上,引燃煤球,并提供足够的氧气,使煤球能够持续燃烧。
7.某同学用氯酸钾制取干燥、较纯净的氧气。实验步骤如下: 1检查装置气密性,气密性良好;
2先在试管中放入MnO2,再放入略多于计算量的KClO3;
3连接好实验装置; 4加热; 5收集气体; 6适当时间后,停止加热,拆卸装置。 回答下列问题:
装置A中所装试剂是__________________。
方框B中最好选用下列装置中的_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实验中观察到何种现象时开始收集气体?
实验结束后,该同学发现收集到的氧气比预计的少很多,百思不得其解。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