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包公审驴(课件+朗读)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 包公审驴(课件+朗读)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12-20 20:43:32

文档简介

课件26张PPT。一提到包公,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他执法严明、善于断案、嫉恶如仇、刚正不阿,被人们称为“包青天”。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个故事就发生在包公身上,他是怎么审一头不会说话的驴的?快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故事吧。第 一 课时1.认识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重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感知文意,了解课文内容。(重点)包拯(999 - 1062):字希仁,庐州(今安徽合肥)人,北宋名臣,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
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民间流传 “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的话语。审shěn刘liú恨hèn案àn套tào遵zūn挨ái驴 炭 懊 畜 役   
蠢 某 狡 猾lǘtànàochùyìchǔnmǒujiǎohuá遵命 挨打  畜牲 zūn ái chù挨悉心:
衙役:
随即:
惊吓:
狡猾:用尽所有的精力。
衙门里的差役。
造句:古代有些衙役很残忍。
随后就,立刻。
造句:你们先走,我随即就到,不用等我。
因意外的刺激而害怕。
诡计多端,不可信任。惊慌失措:
冒名顶替:
闻所未闻:由于惊慌,一下子不知怎么办才好。
造句:遇到突发事件时,我们一定要沉着冷静,不能惊慌失措。
为了达到自己的某种目的,假冒别人姓名,代他去干事或窃取他的权力、地位。
造句:冒名顶替的伎俩是健全的制度所不能允许的。
听都从来没有听到过的,形容事物非常稀罕。
造句:这些奇谈怪论,我简直闻所未闻。 点击
听朗读第一部分(第 1、2 自然段)事情的起因。写穷人刘五的一头好驴被换成了瘦驴。
第二部分(第 3-11 自然段)审案的经过。写包公审驴、关驴、打驴、放驴的过程,体现了包公智谋过人、断案如神。
第三部分(第 12 自然段)事情的结果。写瘦驴跑回了主人那里,衙役找到了罪犯,也找到了好驴,包公真是料事如神。1.包公的计谋:欲擒故纵、假痴不颠、声东击西、苦肉计。
2.启示:处理事情的方法和态度上懂得智慧的重要作用,从小养成在学习、生活中认真观察、勤于动脑的习惯。说一说这个故事里包公使用了什么计谋?给我们什么启示?本文记叙了一个充满智慧的断案故事,主要讲刘五的驴被人偷换,刘五气愤地去官府报官,包公运用智慧,巧妙地破了案的事。赞扬包公是一位智谋过人、断案如神的人,也告诉我们计谋应该用在正确的地方。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
牲畜(chù xù)  懊恼(ào yào)  衙役(yì rù)
   ···√√√ zūn zhào shěn wèn
quān tào ái dǎ遵 照2.看拼音写词语。    审 问圈 套挨 打3.按要求写词语。东奔西走(含有反义词)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大吃一惊(形容吃惊的词语)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四面八方(含有近义词)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生龙活虎古往今来天南地北出生入死惊恐万分目瞪口呆大惊失色心平气和长年累月4.比一比,再组词。 衔(  )   投(  )    审(  )       衙(  )   役(  ) 申(  )   
     申诉头衔衙门投奔衙役审理5.在下面句子的“ ”处加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1)轮到刘五时 他把瘦驴牵上公堂 道 包大人在上 这畜牲不知来自何方 竟敢冒名顶替
(2)包公一拍惊堂木 大声叫道 喂 当差的 把这头冒名顶替的蠢驴打四十大板 要用劲打 ,,:“,,!””,:“,!,!6.指出下列句子所属的类型。(填序号)
A.疑问句 B.祈使句 C.陈述句 D.感叹句
(1)这是怎么回事?(   )
(2)这简直是一头四条腿的宝贝啊!(   )
(3)刘五像爱护珍宝一样爱护它。(   )
(4)王朝,马汉!赶紧把嘴套给驴套上!别给它吃,别给它喝!(   )BADC课件39张PPT。第 二 课时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复述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包公办案的深思熟虑和足智多谋。(重点)
2.编排课本剧,培养语言表达和合作能力。(难点)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课文,老师送给大家一把金钥匙,这就是核心问题和串珠问题。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理解课文。核心问题:
包公是怎样审驴的?他为什么能顺利破案?
串珠问题:
1.一读:读课文,请你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给课文加三个小标题。
2.二画: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描写包公审驴的过程?并说说你的感受。3.三思:包公尽可以饿驴、打驴,驴自然会去找主人,但是他为什么要升堂呢?
4.四悟:这个故事里都有谁使用了计谋?结果如何?这是怎么回事?难道我的驴这么一会儿就病成这个样子了!心理描写说明了刘五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是刘五内心的真实想法,说明刘五很善良,很老实。刘五惊慌失措,东奔西走,到处寻找,可是,自己的驴还是踪影全无。刘五又气又恨,懊恼极了,他想了想,把这头瘦驴牵去告官,可是不知道被告该是谁,最后决定告这头瘦弱的驴。“东奔西走”“到处寻找”“牵去告官”这些词语写出了刘五懊恼至极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刘五“想了想”,要把这头瘦驴当被告告到公堂上,这种做法是用了智谋的,但这实属无奈之举。品析:包公了解了案情,皱着眉头想了想,把惊堂木一拍,大声喊道:“王朝,马汉!赶紧把嘴套给驴套上!别给它吃,别给它喝!把它严严实实地关上三天!到时我再来审它!”从这些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从神态、动作、语言描写三个方面写出了包公审案时的果断、机智和威严。案情并不复杂,但棘手,因为没有被告。“皱着眉头”说明包公也面对着困难。但他明察瘦驴就是小偷的替身,于是开始了审驴的第一步——“饿”驴。“把惊堂木一拍,大声喊道”,渲染了严正又幽默的气氛。到了第三天,又下令升堂了。这次,到庭听审的不只是几十号人,而是有好几百人了,他们个个都想来看看热闹。人们都来这里看热闹的原因是什么?之前包公“饿驴”令人闻所未闻,所以人们都想来“看看热闹”,想知道包公“饿驴”之后下一步如何审案。“现在把它放了,随它爱上哪儿就上哪儿。”包公的话让我们知道了他审驴的第三步——“放”驴。驴被饿了三天,又被重打了四十大板,它一定会老老实实地跑回到主人那里,这样,包公就可以抓住小偷了。品析:你还知道包公断案的哪些小故事?试着讲给大家听。示例:有个农民自家的牛被人割掉牛舌,前去衙门告状,请求包公断案。包公思考后要农民回家宰牛。第二天有人来告发农民宰牛,于是包公断定此人就是割牛舌之人。果不其然,经审问,告发之人就是割牛舌之人。原来,割牛舌之人跟那个农民有怨仇,所以先割了牛舌,又去告发牛主人宰牛。拓展同学们刚才已经跟随老师走进课文,品读了课文中的重点语句,现在,让我们拿起金钥匙开启智慧之门吧!核心问题:(1)先把驴饿上三天,再打四十大板,最后把驴放了,让它自己去找它的主人。这样既抓住了小偷又找到了被偷走的驴。(2)包公了解动物的习性,懂得毛驴一旦遇到危难,就会本能地逃回最安全的地方,也就是曾经生活过的地方,他利用这一点,采取了最为有效的手段,因此能顺利破案。包公是怎样审驴的?他为什么能顺利破案?1.一读:读课文,请你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给课文加三个小标题。(1)状告毛驴;(2)细审毛驴;(3)找到毛驴。串珠问题:2.二画: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描写包公审驴的过程?并说说你的感受。课文第 3-11 自然段写包公审驴的过程。有关的句子是:(1)赶紧把嘴套给驴套上!别给它吃,别给它喝!把它严严实实地关上三天!(2)把这头冒名顶替的蠢驴打四十大板,要用劲打!(3)现在把它放了,随它爱上哪儿就上哪儿。感受到了包公看似糊涂,实则是胸有成竹,说明包公智谋过人、断案如神。3.三思:包公尽可以饿驴、打驴,驴自然会去找主人,但是他为什么要升堂呢?瘦驴就是小偷的替身,饿驴、打驴就是惩治小偷。包公在审案的过程中自然要有审的架势、威严和过程,要通过审,宣布法律的严正,替刘五这样的百姓出气。渲染了一种既严正又幽默的气氛。表面看似糊涂,实则是胸有成竹。4.四悟:这个故事里都有谁使用了计谋?结果如何?偷驴的人用了“调包计”,将好驴换成了瘦驴,损人利己,结果被捉;包公运用智慧,将错就错,巧妙用计来审驴,最终破案,伸张了正义。包公审驴起因——丢驴:关上三天饿驴
四十大板放行
差役、刘五跟踪好驴被偷换成瘦驴,刘五告官跟踪瘦驴回家,狡猾小偷被捉结果——得驴:经过——审驴办案足智多谋
为民伸张正义本文记叙了一个充满智慧的断案故事,主要讲刘五的驴被人偷换,刘五气愤地去官府报官,包公运用智慧,巧妙地破了案的事。赞扬了包公是一位智谋过人、断案如神的人,也告诉我们计谋应该用在正确的地方。串联六要素法:
写人记事的文章一般包括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在文章中只要找出六要素,再串联起来,就能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当然,有些文章这六要素不一定全都体现。
判断方法:
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聪明的徐文长
有一年春天,徐文长的伯父想考考孩子们的智力。他拿了两个装水的小木桶,把十几个年纪差不多的小孩子领到一座又矮又小的竹桥旁边,说:“孩子们,谁要是能双脚不沾水,把两桶水提过桥去,我就送给他一包礼物!“
“好!”孩子们欢呼雀跃,但看看这座桥,就不吭声了。原来,这座桥桥身很软,贴近水面,一个孩子只有拿不超过三五斤的东西才能勉强过桥,否则,桥身就会弯沉下去碰到水面。大家正在思考,有个胆子比较大的孩子站了出来。他莽莽撞撞地提起两桶水想过桥去,可是才走了几步,鞋底就已沾着水面了,别的孩子看见后,个个都怔住了。
徐文长见大家一声不响,就走出来说:“我来试试吧!”
他找来两根绳子,把它们分别系在装满水的木桶的桶柄上,然后将木桶放到水里,双手牵着绳头,轻轻巧巧地走过竹桥,到了河对岸。
“好哇!”孩子们见徐文长过了桥,个个拍手称好。他的伯父一边点头称赞,一边把事先藏好的礼物取了出来。孩子们一看,咦?这包礼物不是拿在手中,而是吊在一根长长的竹竿上面。伯父拿着竿子,对徐文长说:“礼物就吊在上面,你要拿必须达到两个要求:一、不能把竹竿横着放下来;第二、不能踩着凳子拿。你如果能设法取下来,这礼物就归你。”这时,孩子们叽叽喳喳议论开了:有的说跳起来抓,有的说这礼物根本拿不到手……站在一旁的徐文长想了想,从伯父手里接过竹竿,走到一口井的旁边,然后将竹竿慢慢从井口竖下去。当竹竿放到和他身子一样高时,他便笑嘻嘻地把礼物从竹竿上取下来了。【足智多谋的历史人物】姜尚、鬼谷子、孙子、孙膑(bìn)、荀彧(yù)、晏子、管仲、范蠡(lǐ)等。【田忌赛马】齐王和田忌赛马,规定每个人从自己的上、中、下三等马中各选一匹来赛。当时,齐王的每一等次的马比田忌同样等次的马都要强。在赛马前,田忌的谋士孙膑给他出了一个主意,让田忌用下等马去与齐王的上等马比,上等马与齐王的中等马比,中等马与齐王的下等马比,最终赢得了比赛。【黔(qián)驴技穷】黔地原没有驴,有个好事者用船运了一头驴进入黔地,把驴放在山下。老虎把驴当成了神奇的东西,看到驴很害怕。渐渐地,老虎发现驴好像没有什么本领,就开始碰擦倚靠、冲撞冒犯它。但驴只会用蹄子踢老虎。老虎得知驴的本领不过如此,就咬断了驴的喉咙。有关“驴”的词语卸磨杀驴 驴鸣狗吠 借坡下驴
非驴非马 驴前马后 驴唇马嘴
骑驴觅驴 博士买驴 三纸无驴本文讲述了一个充满智慧的断案故事,整个故事可以概括为“丢驴—告驴—审驴—得驴”四个部分:刘五的毛驴在市镇被偷换成一头瘦驴后,他气愤地来到官府报了案,包公运用智慧,利用驴能够认路的特点,从痩驴身上找到了突破口,巧妙地破了案。这个故事赞扬了包公的足智多谋、聪慧过人,进而反映出包公公正无私、为民做主的好品质。参考答案:偷驴的人用了“调包计”,将好驴换成了瘦驴,损人利己,结果被捉;包公运用智慧,将错就错,巧妙用计来审驴,最终破案,伸张了正义。点拨:参照课本分角色表演,找准每个角色的台词与动作。一、用“√”给加点字词选择正确的读音。
懊恼(ào āo)   差役(yì yī)
愚蠢(chǔn chūn) 狡猾(jiǎo huá jiào gǔ)
木炭(tàn huī) 瘦驴(lú lǘ)
某田庄(mǒu mǒ) 畜牲(xù chù)﹒﹒﹒﹒﹒﹒﹒﹒﹒√√√√√√√√根据拼音把句子中缺少的词语补充完整。
1.包公正在shěn lǐ(    )liú wǔ(    )丢失驴的àn jiàn(    )。
2.偷驴人虽然jiǎo huá(    ),却逃不过包公的法眼,他要为自己做的事ào huǐ(    )一辈子,也因此要受到大家的tòng hèn(    )。
3.瘦驴ái dǎ(    )后,飞奔出了公堂。挨打审理刘五案件狡猾懊悔痛恨三、给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____( ) ____( )
____( ) ____( )畜圈 ____( ) ____( )
____( ) ____( )差挨牲畜圆圈圈养出差差劲挨着挨打畜牧chùquān juànchāi chàāiái xù四、补充词语。
大吃(    )   (    )失措
东奔(    ) (    )全无
一声(    ) 四面(    )八方一惊惊慌西走踪影不吭五、 读句子,用加点词写句子。
1.他不但把这头驴喂得毛色发亮,还亲手给驴做了一个漂亮辔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无论谁见到这头驴,都要夸奖一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次,到庭听审的不只是几十号人,而是有好几百人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得到的益处不只是一点,而是很多很多。他不但学习成绩优秀,还乐于助人。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都不能忘了自己的家乡。六、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
1.花园里有许多数不清的孩子。
2.班长讲的故事太搞笑了,我不约而同地笑了。
3.捉住了狡猾的小偷。点拨:“许多”和“数不清”意思重复。点拨:“不约而同”指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一致,“我”应改为“我们”。点拨:此句缺主语,加上主语即可。示例:七、在下列语段的方框内加上标点。
  是   衙役们齐声答道  纷纷拿起板子痛打驴子 
十下  二十下  三十下  足足打了四十下,打得驴子又蹦又跳,放声大叫。末了,包公下令道 
现在把它放了  随它爱上哪儿就上哪儿  ”“!”,。,,,:“,。八、课文理解。
1.本文讲述了一个充满智慧的断案故事,整个故事可以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部分。
2.《包公审驴》这篇课文中除了包公使用了计谋,________也使用了计谋,他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果还是被捉住了。从本文中我们知道了包公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四字词语)的人。断案如神换驴告驴审驴得驴小偷 驴不会说话,自己做得天衣无缝铁面无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