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上学期高一年级12月月考检测卷
语
文
(B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I卷
表达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江西抚州临川二中高一月考)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
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源远流长的鸣虫文化
许多人也许都有这样的儿时记忆:用几个玻璃瓶精心饲养一些或自己或大人打着手电筒循声捉来的蟋蟀,有时喂点辣椒,有时喂点南瓜花,甚至喂鸡蛋黄。没事时让它们与朋友们的蟋蟀一决高下,观赏它们力与勇的角逐。当见到自己麾下的“战将”长须飞舞,奋勇拼杀,凯旋得意,其他蟋蟀狼狈逃窜时,便不免感到一丝丝的快意……
《诗经·七月》篇中写道:“五月螽斯动股,六月沙鸡(还是螽斯的一种)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
可见细心的人们很早就已经把螽斯与蟋蟀的活动同季节联系起来。唐朝《开元天宝遗事》中记载:“宫中秋兴,妃妾辈皆以小金笼贮蟋蟀,置于枕畔,夜听其声,庶民主家亦效之”。到宋朝时期,斗蟋蟀已经成为一项相当普遍的娱乐活动,当时“家家皆养促织”,“不论老幼男女,皆以引斗为乐”。到了明代,玩赏蟋蟀品种不断增加,进而扩大到螽斯等类群,当时人们用土炕进行批量人工繁殖蟋蟀,螽斯。清代康熙皇帝十分喜欢螽斯和蟋蟀,在宫中有专门负责繁殖它们的工匠。晚清以后螽斯和蟋蟀饲养几乎已普及到千家万户,为各阶层人士所青睐。
我国饲养蟋蟀的历史早于螽斯,因为蟋蟀除了会鸣叫外还会格斗。斗蟋蟀是我国民间传统的民俗活动,是最具东方色彩的我国古文化的一部分。在蟋蟀爱好者眼里,它们的格斗并不亚于古罗马斗兽场的血腥格斗场面,这些小小的昆虫战斗起来,同样具有经得起创伤,忍得住伤痛,顽强拼搏的精神,那种“英猛之态,甚可观也”的气概,以及胜利者发出的”口瞿口瞿、口瞿口瞿……”的凯旋之音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应该是饲养蟋蟀在我国长兴不衰的原因之一。当然,蟋蟀得宠另一个原因是它也充当了人类的赌博工具。有人专门考证,饲养蟋蟀的记录至少从两三千年前就开始有了,甚至早在新石器时代,甲骨文中的“秋”字就形似蟋蟀。养斗蟋蟀在唐代就已经开始,而且当时以此为赌博方式的风气盛行。史称“蟋蟀宰相”的南宋宰相贾似道和“蟋蟀皇帝”朱瞻基(明宣宗)更是把这种风气发展到了极点,“赢得”了史学家“玩虫丧国”的骂名。与他们一样昏庸的明朝重臣马士英,同样因为玩虫误国,步了其后尘,被史学家戏称“蟋蟀相公”。当时的民间也同样如此。景德镇出土的大量“大明宣德年制”蟋蟀盆罐更是足以说明,斗蟋蟀在当时早已风靡全国。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全国许多城市相继成立了蟋蟀协会、蟋蟀俱乐部等蟋蟀研究、娱乐性组织,蟋蟀市场在许多城市,尤其是我国北方地区,盛况空前,台湾民间也同样保留着这一风俗。“斗蟋”开始登上大雅之堂,天津国际友好城市艺术节,举办了蟋蟀格斗观摩赛。北京亚运会期间,蟋蟀格斗获准在北京龙潭湖庙会举行比赛。美国一电台在它的“看东方”节目中,甚至把中国的“斗蟋”作为我国古老的传统文化向世界介绍。
1.
根据原文,下列对螽斯和蟋蟀的介绍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
A.
古人很早就能把螽斯与蟋蟀的活动同季节联系起来。
B.
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从宫廷到民间,养蟋蟀已经广泛流行。
C.
到宋朝时,斗蟋蟀就已成为一项相当普遍的娱乐活动,南宋宰相贾似道更因其对蟋蟀的嗜爱而赢得“蟋蟀宰相”的称号。
D.
明清时期,玩赏蟋蟀的品种不断增加,人工繁殖蟋蟀与螽斯已相当普遍。
【答案】C
【解析】C项,“因其对蟋蟀的嗜爱”错误,原文是“当时以此为赌博方式的风气盛行。史称‘蟋蟀宰相”的南宋宰相贾似道和‘蟋蟀皇帝”朱瞻基(明宣宗)更是把这种风气发展到了极点”可见被称为“蟋蟀宰相”的原因是“把用蟋蟀赌博的风气发展到极点”
2.
以下不属于作者认为“饲养蟋蟀在我国长兴不衰”原因的一项是(3分)(
)
A.
我国饲养蟋蟀的历史悠久,饲养蟋蟀的记录至少从两三千年前就开始有了。
B.
蟋蟀间的格斗非常具有观赏性,其顽强拼搏的精神令人赞叹。
C.
蟋蟀十分擅长鸣叫,尤其是格斗胜利者发出的凯旋之音更具魅力。
D.
养斗蟋蟀进行赌博活动的风气很早就开始盛行。
【答案】A
【解析】A项,“我国饲养蟋蟀的历史悠久,饲养蟋蟀的记录至少从两三千年前就开始有了”说的是饲养蟋蟀历史悠久,和“不衰”无关
3.
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从《诗经》中的描写可以看出蟋蟀活动的季节比螽斯要晚许多。
B.
唐代以前饲养蟋蟀更多的是为蟋蟀的鸣叫声所吸引,斗蟋蟀还不是很普遍。
C.
螽斯之间很少发生蟋蟀式的血腥战斗。
D.
新石器时代甲骨文中的“秋”字形似蟋蟀并不能说明那时就有人饲养蟋蟀。
【答案】A
【解析】A项,对应的原文是“很早就已经把螽斯与蟋蟀的活动同季节联系起来”,当时的人用动物活动识别季节,并不代表“蟋蟀活动的季节比螽斯要晚”
(二)(河北唐山滦县二中高一期中考试)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走正门
王春迪
①老街有句俗语:夏府的地,贺府的房,海府的银子用斗量。贺家发迹早,起初,海爷还是个小油贩子时,贺家就已经钟鸣鼎食,门阔院深,人称“贺半街”了。然而,家有数座金山,不敌一个败子。后来,贺府家道中落,只能靠典当度日。一日,海爷路过贺府门前,看到有个不肖子孙正在卖一只骨瘦如柴的看门狗,海爷不禁喟叹,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昔日金玉满堂的贺府,如今只剩下一个金砖碧瓦做的空壳了。
②贺府后来卖给了海爷。因地势高,地段好,海爷用它做了油行的门面。贺府后院有个百步宽的天井,青砖铺就,四周景色幽静。还有几棵松柏,枝繁叶茂,傲然挺拔。如此花园,中间竟然立着贺家的祠堂,迁也迁不走,拆又不能拆,看着让人堵得慌。
③起初,每逢清明,贺家的子孙还三三两两地来祭祖。后来便不再有人来了。常有人跟海爷建议,这帮不肖子孙把老祖宗的家底都给败光了,也没脸来了,干脆把那个祠堂拆了吧。海爷却说:“不可。”
④后院鸽子多,鸽子屎常落得到处都是,海爷吩咐下人,隔些日子把贺家的祠堂打扫干净。到了清明,贺家没人来,海爷还让人烧香点烛,更新一些被老鼠啃坏的牌位。
⑤转眼几十个春秋,海爷已白发苍苍。一日,日过三竿,一阵锣鼓开道,老街的百姓跟水一样涌过去,随即,又像拍在岩石上一样分在两边。海爷隐约看到,一个八人抬的轿子在人群中似水浪般起伏。鸣锣十一响!这排场,唯京官才有!海爷微微闭着眼,低着头,垂着手,腰杆子挺直地跪在地上。身后的家人,有的窃窃私语,有的自言自语,求佛保佑,有的甚至浑身发抖,跪在地上半边身子都斜了。
⑥不一会儿,轿子停在了海爷府前,下来一个官人,下了轿,经过海爷时,像经过一个脚底下的石子儿,啥也没说,径直走进海爷的油行。身后,知府、知县以及各级官员都低着头鱼贯而入。街坊们瞧这架势,心想,生意人恩怨多,海爷得罪人了。
⑦海爷的几个儿子,嘴里止不住地叨叨着怎么办,怎么办呀。海爷静静地回过头,眼神一扫,大伙不敢言语了,同时腰杆子也挺了起来。
⑧一阵嘈杂的脚步声传来,官人从油行里走了出来,到海爷跟前将海爷扶了起来。海爷觉得此人两手温软有力,微微抬头,见他天庭饱满,地阁方圆,髯须飘逸,两肩圆厚,一副贵人之相。再看那官服,绣的是孔雀,顶戴蓝宝石花翎。未等海爷说话,官人便说,本官乃贺家后人,一别数十年,如今故地重游,旧迹难辨,唯有当年祠堂,托您照料,仿如昨日。本官不胜感激,刚才失礼,颇有得罪。说着,官人要弯腰拜谢,被海爷一把托住。海爷气定神闲地微微一笑,道,举手之劳,荣幸之至。随后,两人有说有笑,一同走进了昔日的贺府。
⑨当日,老街的每一个角落都在谈论着这件事,大伙都觉得,多亏海爷当初的仁义。倘若当初海爷一冲动把祠堂给拆了,保不准今儿个会出什么事情。
⑩一日,海爷闲来无事,把几个儿子儿媳妇叫到跟前喝茶,海爷若无其事地问他们,知道当初为啥我没拆贺家的祠堂吗?小儿媳鬼精,抢嘴说,是老爷您仁义。
海爷笑笑,抿了一口茶,起身,眼睛望着窗外,好似看到了几十年前的情景。海爷说,贺家人搬走后的头几年,贺家还有不少后人来祭祖,其他人来的时候,都跟老鼠似的钻进钻出,拜祭时,有的说说笑笑,有的哭得撕心裂肺,进进出出,都走侧门,怕遇到熟人。
唯有一年轻女人,一手拎着篮子,一手领着一个孩子,清早最先来。娘儿俩大大方方地从正门进来,进来后,先将祠堂里里外外擦洗一遍,然后从篮子里拿出一个干净的蒲团,让孩子端端正正地跪拜。拜祭完,整理好衣裳,再昂首阔步地走出去。娘儿俩穿的都是粗布衣服,有的地方还带着点补丁,却十分干净。这样的穿着,从富丽堂皇的大门进出,难免会被众人指点议论,但那娘儿俩,始终抬头挺胸,遇到认识的街坊,还让孩子有礼有节地问好。
海爷说,贺家有这样的娘儿俩,谁还敢拆他家的祠堂?这么些年了,也不知道那天那个官人,是不是当年那个孩子?
小儿媳没弄懂,嘀咕道,不就是没走侧门走正门吗?这有啥啊?
海爷听罢,长叹一声,背着手,回屋去了。
(原文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开头以老街上的“夏府的地,贺府的房,海府的银子用斗量”这一俗语开篇,主要是为下文写贺、海两府的遭际埋下伏笔。
B.做了京官的贺家后人返乡时,海爷的家人“有的甚至浑身发抖,跪在地上半边身子都斜了”,说明海爷的家人因得罪了贺家而害怕。
C.小说善于通过细节刻画人物,迎接京官时的“闭眼”“低头”“垂手”“腰杆子挺直”及下文的“微微一笑”都将海爷刻画得栩栩如生。
D.海爷的小儿媳是个鬼精且有城府的人,她先是抢先回答海爷的话,称赞海爷,后来又嘀咕,都是为了讨好海爷。
【答案】C
【解析】A项,小说开头写老街上的俗语主要是为了引出之后对贺家、海家的介绍。B项,“海爷的家人因得罪了贺家而害怕”无中生有,主要反映海爷的家人见识少,怕见京官。D项,海爷小儿媳的“嘀咕”说明她没见过世面,不懂得人情世故,并不是为了“讨好海爷”
5.
请概括海爷的形象特点,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5分)
【答案】①有经济头脑,善于经营。海爷最初只是一个小油贩子,最后拥有“银子用斗量”的家产,并买下贺府的豪宅。②有长远打算,居安思危。看到贺家不肖子不禁发出“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的感叹;听到小儿媳的嘀咕,长叹一声回到屋里。③精明通透,遇事冷静。察觉母子不同于贺家寻常子孙,于是没有听从别人的建议拆除贺家祠堂,还吩咐下人时常打扫贺家祠堂,事实证明他的决定是正确的。
6.
小说以“走正门”为题有什么好处?请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案】①有助于刻画人物形象。贺家年轻母子“走正门”与贺家其他人都“走侧门”进祠堂祭祖的行为形成鲜明对照。②便于突出小说主题。“走正门”的孩子最终高官得做,衣锦还乡。③前后照应,情节更严谨合理。后文海爷讲述年轻母子“走正门”这个情节,照应了前文贺家后人做官衣锦还乡的内容,并且照应标题。
(三)(辽宁沈阳铁路实验中学高一期中考试)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2分)
材料一(光明网):
中国拥有3000多家制笔企业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年产圆珠笔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近400亿支,堪称圆珠笔第一大国。但令人尴尬的是,这400亿支圆珠笔笔尖上的球座体,从设备到原材料,都高度依赖进口。明明是制造业大国,为什么连小小的笔尖都无法做到完全自主研发自主生产?
时间流转,尴尬的局面终于发生了变化:中国有了属于自己的圆珠笔尖。
圆珠笔笔头分为笔尖上的球珠和球座体。生产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需要二十多道工序。笔头里面有不同高度的台阶和五条引导墨水的沟槽,加工精度都要达到千分之一毫米的数量级。而笔头的关键部位更是要细上加细——在笔头最顶端的地方,厚度仅0.3-0.4毫米。极高的加工精度,对不锈钢原材料提出了极高的性能要求,既要容易切削,加工时又不能开裂,小小“笔尖”着实考验着中国制造。
科研人员们不断雕琢,精益求精,向世人展现了大国工匠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应有的风采,笔尖钢的元素配比参数终于浮出水面。也正是因为他们贯彻了“工匠精神”,才能够将产品做到极致。一场关于“笔尖工艺”的硬仗,打倒了一批只会粗制滥造的企业,同时也让真正的精英们站在了行业的制高点上。中国是制造业大国,而当下,我们正努力走在成为制造业强国的路上。面对现实的挑战,我国制造业不断寻求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之路。而在转型提质的过程中,践行“工匠精神”则显得格外关键。相信在未来,“工匠精神”也定将引领中国制造业走向“以质取胜”的新阵地。
材料二(央视新闻客户端):
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也是中国制造业面临问题的缩影。要实现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变,同样任重道远。
中国制笔协会理事长王淑琴说:“制笔行业现阶段与国外的差距,应该说不完全是技术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上的。现在主要在心态上、在思维模式上,还在文化和环境上,这些都是有一定差距的。整个中国的制造业都比较浮躁,而且现在这种形势更是如此。”
来自一线的制笔企业负责人陆宪明说,一次去日本制笔企业参观的经历让他难以忘怀:“在一个日本制笔企业,我看到在笔头的生产线上,一个女工,大概45岁左右,她从工位里面拿出笔头清洗好,推到边上检验台做记录,这么厚的本子,我一看这个本子她大半本记掉了,这样一本东西要从开始记到现在,没有五年十年是不会有这么厚的,说明他们的员工工作的那种专注仔细。现在中国企业的员工流动比较大,技术含量不够,积累不够,经验不够,这种差距,你就很难培养出那种专心细致的工匠来。所谓工匠精神确实是需要一种耐心的、踏踏实实的精神,心无旁骛、专心一意把一件事情做好。这是我们目前最差的地方。”
材料三(新浪网):
不久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太原主持会议时指出,“去年,我们在钢铁产量严重过剩的情况下,仍然进口了一些特殊品类的高质量钢材。我们还不具备生产模具钢的能力,圆珠笔头上的‘圆珠’,目前仍然需要进口。这都需要调整结构。”
事实上,圆珠笔头问题折射出了中国制造业深层的结构性的问题。有专家分析认为,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是结构性问题中最为典型的表现。一方面是技术含量低和附加值低的低端产品生产过剩,另一方面是技术含量高和附加值高的高端产品供给不足,这两种现象同时存在。这也正是当下中央提出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原因。而要进行这样的改革,从根本上来说,还是要从理念入手,从人入手。
许多专家一致认为,中国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紧缺。良好素质的技术工人,不应仅仅是掌握制造技术,而且还应该是有责任心的匠人,是能够对产品终身品质负责的匠人。但是在人才培养和使用上,我们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对技术工人重视不够,导致这部分人才严重缺失。
显然,中国经济要转型升级,要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要从制造业重塑人力基因入手。企业首先要转变生产经营理念,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建立起一种超越世俗商业利益的成就动机。同时,整个社会要注重人才培养,特别是技术工人的技能培养,畅通其职业发展通道、提高其收入水平、改善其工作环境。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报道了中国3000多家制笔企业曾经面临的尴尬局面,同时指出这局面已改变,这些企业已能够自主研发、自主生产笔尖。
B.材料二用日本制笔企业一个女工做记录的事例和中国员工的现状作对比,旨在表明中国企业的员工在工匠精神方面尚有欠缺。
C.材料三引用总理的话,说明了钢铁行业产能过剩以及特殊类高质量钢材仍需进口的问题,突出了中国制造业调整结构的必要性。
D.综合三则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制造业正在快速发展,但我国要成为制造业强国还需解决很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践行工匠精神。
【答案】A
【解析】“这些企业”的说法不准确,文中说“打倒了一批只会粗制滥造的企业”,所以并不是“中国3000多家制笔企业”都具备自主研发、自主生产笔尖的能力
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4分)(
)(
)
A.材料说我国制笔企业三千余家,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又用“小小”修饰笔尖,两相对比,突出了我国制笔业高度依赖进口球座体的尴尬。
B.在制笔协会理事长王淑琴看来,我国现阶段制笔行业与国外的差距,不在技术上,而是在心态上、在思维模式上,还在文化和环境上。
C.笔头分为球珠和球座体,生产一个圆珠笔需要二十多道工序,对笔尖的加工精度和材料性能要求极高,而此前中国制造达不到这些要求。
D.我国圆珠笔制造业的新突破启示我们,只要科研人员能够不断雕琢,精益求精,努力贯彻“工匠精神”,就一定能够将产品做到极致。
E.工匠精神内涵丰富,如不断雕琢,精益求精,做到极致;专注仔细,耐心踏实,心无旁骛;责任心强,而且能对产品终身品质负责。
【答案】AE
【解析】B.“不在……而在”说法绝对;C.偷换概念,“生产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而非“生产一个小小的圆珠笔”;D.混淆条件,绝对化,材料一原文“才能够将产品做到极致”,这里误用为充分条件“只要……就”
9.请结合三则材料,概括中国制造业面临的问题,并谈一谈发展对策。(5分)
【答案】问题:①技术上有差距。②缺乏工匠精神:心态、思维模式、文化和环境上有差距,整个制造业比较浮躁。③深层结构不合理:创新力不足。④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紧缺。
(答三点即可,1点1分,共3分)
对策:搞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而实现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①从人入手,重塑人力基因,注重人才培养;②从理念入手,企业要转变生产经营理念,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建立超越世俗的成就动机;③大力倡导“工匠精神”。
(答出两点即可,1
点1
分,共2分,言之成理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福建南安一中高一期中考试)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惠帝二年,萧何卒,参闻之,告舍人:“趣治行,吾将入相。”居无何,使者果召参。参始微时,与萧何善,及为将相,有郤。至何且死,所推贤唯参。
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择郡国史:木诎①于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
日夜饮醇酒。卿大夫已②下吏及宾客见参不事事,来者毕欲有言。至者参辄饮以醇酒间之欲有所言复饮之醉而后去终莫得开说以为常。相舍后园近吏舍。吏舍日饮歌呼,从吏恶之,无如之何,乃请参游园中,闻吏醉歌呼,从吏幸相国召案之,乃反取酒张坐饮,亦歌呼与相应和。参见人之有细过,专掩匿覆盖之,府中无事。
参子窋③为中大夫。惠帝怪相国不治事。窋既洗沐归,间侍,自从其所谏参。参怒,而笞窋二百,曰:“趣入侍,天下事非若所当言也。”至朝时,惠帝让参日:“与窋胡治乎?乃者我使谏君也。”参免冠谢曰:“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上曰:“朕乃安敢望先帝乎!”曰:“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 ”上日:“君似不及也。”参曰:“陛下言之是也。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惠帝曰:“善,君休矣!”
(《史记·曹相国世家》)
【注】①诎(qū):说话笨拙。②已:通“以”。③窋(kū):同“窟”。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至者/参辄饮以醇酒间/之欲有所言/复饮之醉/而后去/终莫得开说/以为常
B.至者/参辄饮以醇酒/间之/欲有所言/复饮之醉/而后去/终莫得开说/以为常
C.至者/参辄饮以醇酒间/之欲有所言/复饮之/醉而后去/终莫得开说/以为常
D.至者/参辄饮以醇酒/间之/欲有所言/复饮之/醉而后去/终莫得开说/以为常
【答案】D
【解析】标点符号:至者,参辄饮以醇酒,间之,欲有所言,复饮之,醉而后去,终莫得开说,以为常。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惠帝”是汉朝皇帝刘盈的谥号。“谥号”不具有褒贬色彩。
B.“长者”与
“而伤长者之意”的“长者”都可理解为“品德高尚、德高望重的人”。
C.“免冠”,脱去帽子,古时表示谢罪。曹参要向皇上谢罪,故先“免冠”。后来可表示敬意。
D.“陛下”的“陛”指殿前的台阶。后来“陛下”成为臣子对帝王的尊称。
【答案】A
【解析】A.“惠帝”是汉朝皇帝刘盈的谥号。我国古代,帝王、诸侯、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并相沿成为制度,这种制度称为设法,所给予的称号名为谥号。“谥号”有褒贬色彩。为错误项。B.“长者”是指年纪大、辈分高、德高望重的人。《荆轲刺秦王》中的“而伤长者之意”与文中的“重厚长者”,两个“长者”都可理解为“品德高尚、德高望重的人”。为正确项。C项为正确项。D项“陛下”的“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的敬称。D项为正确项。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曹参地位低下时与萧何关系很好,二人做了将相后虽然有了隔阂,但是萧何临死前还是推荐曹参做自己的接班人。
B.萧何和曹参都是西汉时期的大臣,萧何死后,曹参继任为丞相,为求行事稳妥,完全遵守萧何制定的规约。
C.曹参担任丞相,采用道家“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谨守职位,维持现状,与民休息,遵守既定的法令制度。
D.曹参主张“治道贵清静”,身为相国,整日整夜地喝酒,甚至和后园的官员一起饮酒唱歌,被惠帝当面谴责,回家后迁怒儿子曹窋,用竹板打了曹窋二百下。
【答案】D
【解析】没有被惠帝当面谴责,鞭笞儿子曹窋是认为他不该过问朝政。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萧何卒,参闻之,告舍人:“趣治行,吾将入相。”(5分)
(2)参见人之有细过,专掩匿覆盖之,府中无事。(5分)
【答案】(1)萧何去世了,曹参听说了这个消息,告诉舍人:“赶快置办行装,我将要进入国都当相国。”(得分点:“卒”“趣”“治行”各1分,语句通顺2分。大意正确即可)
(2)曹参见到别人有小过错,一心给隐藏遮盖,相府中没发生过事。(得分点:“细过”“专”“覆盖”各1分,语句通顺2分。大意正确即可)
【参考译文】
惠帝二年,萧何去世了,曹参听说了这个消息,告诉舍人:“赶快置办行装,我将要进入国都当相国。”待了没有几天,使臣果然召曹参回去。曹参当初地位卑微时,跟萧何友好,等到做了将军、相国,两人有了隔阂。到萧何将死的时候,所推荐的贤相只有曹参。
曹参接替萧何做汉朝的相国,所有的事务都没有改变的,完全遵守萧何制定的规约。选拔郡和封国的官吏:呆板而言语钝拙、忠厚的长者,就召来任命为丞相史;说话雕琢、严酷苛刻、想竭力追求名声的官吏,就斥退赶走他。
日夜喝醇厚的酒。卿大夫以下的官吏和宾客见到曹参不做事,来的人都想说话。来到的人,曹参就把醇厚的酒给他们喝,一有空,官员们想要有话说,曹参又让他们喝酒,喝醉以后才离开,始终不能进说,认为这是常规。相国官邸的后园靠近官员的住处,官员每天饮酒唱歌呼喊,曹参的随从侍吏厌恶他们,但不能对他们怎么样,就请曹参到园中游玩,听见官员酒醉唱歌呼喊,随从侍吏希望相国召来他们制止他们,曹参竟反而取来酒设座唱起来,也唱歌呼喊跟他们彼此呼应唱和。曹参见到别人有小过错,一心给隐藏遮盖,相府中没发生过事。
曹参的儿子曹窋任中大夫,惠帝责怪相国不治理国事。曹窋洗澡洗头以后回去了,乘机进言,按照惠帝的话劝谏曹参。曹参愤怒,用竹板打了曹窋二百下,说:“赶快入朝侍奉皇帝,天下的事不是你应当谈论的。”到了朝拜时,惠帝责备曹参说:“为什么给曹窋处罚呢?先前是我让他劝谏你的。”曹参摘下帽子谢罪说:“陛下自己考察和高皇帝比哪一个圣明英武 ”皇上说:“我怎么敢与先帝比呢!”曹参又说:“陛下看我的能力和萧何比哪一个更强 ”皇上说:“你好像赶不上萧何。”曹参说:“陛下说的正确。况且高皇帝和萧何平定天下,法令已经明确,现在陛下垂衣拱手(治理天下),我这样一类人恪守职责,遵循前代之法不要丢失,不也可以吗?”惠帝说:“好,你歇着去吧。”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次韵唐公①三首其三·旅思
王安石
此身南北老,愁见问征途。
地大蟠②三楚,天低入五湖。
看云心共远,步月影同孤。
慷慨秋风起,悲歌不为鲈③。
【注】①张壤,字唐公,北宋嘉佑六年契丹国母生辰使,王安石友人。②蟠,环绕,盘伏。③《晋书·张翰传》记载张翰在洛阳,因见秋风,于是想起家乡的菰菜莼羹、鲈鱼脍,说:“人生贵适意尔”,当日辞官归乡。
14.对本诗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此诗题为《次韵唐公三首其三·旅思》与王安石的另一首诗《泊船瓜洲》一样,都表现诗人思念家园的心情。
B.首联直抒胸臆,诗人奔波南北,韶华老去,身心俱疲,不想再为国征战攻伐;一个“愁”字突出了诗人的迷茫。
C.颔联写景,以夸张之手法写天地的阔大深沉,并为进一步抒怀做了铺垫:“蟠”“入”二字化静为动,颇见功底。
D.颈联情景合一,“心共远”表明自己心志高远,意欲九天“步月”却形单影只,可见诗人虽高处不胜寒却依然积极入世。
E.王安石的诗歌“学杜得其瘦硬”,用字工稳,好发议论,多用典故,擅长于说理与修辞,风格遒劲;本诗集中体现了这些特点。
【答案】B、E
【解析】B项中“为国征战攻伐”“突出了诗人的迷茫”错,应是思家之愁和国事之忧;E项,本诗并未集中体现“擅长说理”这一特点)
15.诗的尾联是怎样表现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的?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尾联即景抒情,诗人借张翰的鲈鱼脍的典故委婉表达自己复杂的思想感情;②面对秋风,诗人虽然伤悲,但依然慷慨歌大志;③虽然思念家乡,但为国事不计个人得失,顾大家而舍小家。
(6分。三个要点,每个2分。大意正确即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中表明自己见到贤德之人与不贤德之人后态度做法完全不同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
(2)《荆轲刺秦王》中用环境描写来渲染悲壮凄凉的氛围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
(3)《诗经·氓》中与“青梅竹马”意境相仿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风萧萧兮易水寒
(3)总角之宴
言笑晏晏
第Ⅱ卷
表达题
三、(河北唐山一中高一期中考试)语言文字应用(20分)
17.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前一段时间,电视剧《楚乔传》热播,许多观众不禁想问:魏贵妃到底是何等身份,竟可以在皇上面前说话一言九鼎?
②各大手机品牌竞争日益激烈,国内市场趋于饱和,大部分厂商瞄准了海外市场,华为集团惨淡经营,2017年销量继续攀升。
③装备了一批火力强大的武器之后,叙利亚反政府组织如虎添翼,对叙中部哈马省等地的攻势更加猛烈,致使停战协议沦为一纸空文。
④盲目“跟榜”,读一本与自己心性喜好完全不搭的书,一本不忍卒读的烂书,就会浪费时间、精力,还会误导个人思想认知。
⑤如果你珍惜生命,就不必因为小的苦恼而厌倦生活。因为鱼龙混杂并不完美的生活,正是组成宝贵生命的原材料。
⑥在这个意义上,平凡的工作实在更有价值,作为交警,孟昆玉平凡的工作与人民生命安全息息相关,正是一种厝火积薪、防患于未然的工作。
A.
①③⑤
B.
②④⑤
C.
④⑤⑥ D.
①③④
【答案】C
【解析】①句中“一言九鼎”抵得上九鼎重。形容所说的话分量很重,作用很大。使用正确。②句中“惨淡经营”指费尽心思辛辛苦苦地经营筹划。后指在困难的的境况中艰苦地从事某种事业。正确。③句中“如虎添翼”指比喻强有力者又增添生力军,使之更强。可褒可贬。④句中“不忍卒读”指不忍心读完。常用以形容文章内容悲惨动人。望文生义。⑤句中“鱼龙混杂”比喻好人和坏人混在一起。适用范围不当。⑥句中“厝火积薪”指把火放到柴堆下面。比喻潜伏着很大危险。使用错,应用“曲突徙薪”
18.下面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3分)(
)
A.
情景体验剧《又见敦煌》,昨天在新建的专属剧场首演,该剧以全新的观演模式带领观众进行了一次“古今穿越”。
B.
剧组全体成员经过一年零三个月的苦战,一部情节新、演员新、技术新的电视连续剧终于与观众见面了。
C.
我们希望通过举办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活动,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对和平的向往与坚守,避免历史悲剧不再重演。
D.
越来愈多的证据显示,如人造黄油、植物奶油等的人造反式脂肪会对人体造成多种危害,尤其是显著提高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
【答案】A
【解析】B项偷换主语,“经过”移到句首即可。C项否定失当,“避免”与“不再”重复。D项“提高”与“危险”搭配不当。
19.下列句子用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3分)(
)
A.
请柬:新居落成,我明天搬迁,为答谢您的祝贺,特于府上备下薄酒,恭请光临。
B.
书信:毕业之后,学生垂念师恩。值此春节到来之际,谨祝恩师节日快乐,万事如意!
C.
值此中秋佳节,令女出阁之庆,聊备薄酒,以飨众亲朋好友。
D.
拙作《老子补正》新成,惶恐以赠,尚祈雅正,不吝赐教。
【答案】D
【解析】A项,“府上”是对别人的家的尊称,应改为“寒舍”。B项,“垂念”称对方(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关心挂念,应改为“感念”。C项,“令”,敬词,称对方;且没有“令女”这一说法。所以选D。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小学生家庭教育现状调查”课题组对四省市2万名家长和2万名小学生分别进行了家庭教育相关问题的调查。调查显示,逾五成的家庭中子女教育成为母亲的“独角戏”,三成家庭中 ①
,而父亲担起主要教育职责的家庭仅占一成,明显说明 ②
。在亲子沟通中,当子女发脾气时,男孩家长选择“训斥”和“忍不住动手”的比例高于女孩家长。可见, ③
。由于父亲的缺位,以及采取的亲子沟通、教育方式等不适宜,男孩在家庭教育中面临困境。
【答案】①
能够做到父母共同负责子女教育
②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缺位的现状
③
家长对待男孩的方式更加严厉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分)
李白上了补习班,名次提高了三十名,杜甫上了补习班,理综居然超过了李白,王维上了补习班,这次直接上了600分,可见,上补习班就能考出好成绩!高适这回垫底了吧?还不是因为没上补习班!如果他也上了补习班,准能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①上补习班未必就能考出好成绩。
② 。
③ 。
【答案】②垫底未必就是因为没上补习班。
③上了补习班未必就能好好学习。
(答对一空给2分,答对两空给5分)
四、(重庆凤鸣中学高一月考)作文(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北京大学冷门专业——古生物学专业再现“一个人的毕业照”,引发舆论广泛关注。据了解,北大古生物学专业从2008年创立至今,每年的毕业生都是一个,至今已是“六代单传”。而在谈及选此专业的原因时,毕业照主人公安永睿表示:“自己特别想学这个专业,不为别的,就想圆儿时对古生物喜爱的梦。”据了解,安永睿已成功留校并成为直博生。
对于“一个人的毕业照”及其相关内容,你怎么看 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本题属于材料作文,阅读材料是尤其要注意材料中的“一个人的毕业照”及其相关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立意:
(1)从毕业照主人公安永睿的角度:①不盲从、坚持梦想、不改初心方可成功;②要想成功,须甘于寂寞,坚守自我。
(2)从北京大学的角度:摈弃功利,坚守的意义。
(3)从社会的角度:摈弃错误的价值观、功利评判,使人才更为全面、健康地成长。
点睛:本次作文属于新材料任务驱动型作文。本次写作就日前广受关注的北大古生物学专业“一个人的毕业照”设题,材料主要包含三方面信息:一是安永睿坚持梦想,选择自己喜爱的专业,并执着坚守;二是古生物学专业自创立至今,虽“六代单传”,北大却能一直保留;三是古生物学为冷门专业。可就此分析其社会原因,为冷门不冷寻求一剂良药。
【佳作欣赏】
“高处”胜其“寒”
近日,北大冷门专业古生物学专业再现“一个人的毕业照”。毕业照主人公安永睿表示选择此专业始于初心,最终成功留校并成为直博生。对此,依我之见,安永睿不畏他人的质疑与冷眼,坚持选择了自己所喜爱的专业,并成功留校成为直博生,可谓“高处胜其寒”。
据了解,北大古生物学专业从2008年创立至今,每年毕业生都是一个,至今已是“六代单传”。安永睿虽知此专业如此冷门,且背负着十几年苦学终不能登顶的后果,却依旧不忘初心地坚持自己所喜爱的专业,并在此专业上苦心孤诣,实在令人佩服。
安永睿犹如庄子眼中的大鹏般不畏诸如斥鷃学鸠般目光短浅的质疑与嘲笑,飞至九万里高空,然后“图南”,最终达到“绝云气,负青天”的成就。他没有仅顾四周,而是将目光投至远方,看到的皆是一切诗意,一切长远,如此高明,令人直竖拇指!
其中,安永睿表示自己特别想学这个专业,不为别的,就想圆儿时对古生物喜爱的梦。对于他的不忘初心,于当今只被钱财所驾驭的社会上,更令人不由感叹与钦佩。现如今,人们被钱财迷惑,被权力蒙住了双眼,他们所选择的无不是钱财所指之方向,众多的拜金之族,使社会变得毫无前景。而安永睿却能不染于污泥,可以坚持自己的本心,坚持自己儿时的梦想,不畏惧“一个人的毕业照”那般孤独,站在“直博生”如此的高处,做到不畏惧孤独,他的心境,他的行为,着实令人产生崇敬之意。
纵观当今中国,各种拜金主义盛行,学子们都是选择比较“吃香”的专业,而违背了自己的初衷,没有追求自己所喜爱所梦想的东西的勇气。走那些平坦宽阔的大道崎岖坎坷确实减少,可缺乏了那坎坷,人生犹如拷贝复制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毫无激情与热血,这般生活,却也是不受人赞叹的。而安永睿的人生道路,虽会如过山车般起伏波动,却也让他看尽人间七彩,尝尽人间百味,唯有不害怕那世间的冷眼与嘲笑,才能让安永睿居于人生之“高处”。看尽芸芸众生千姿百态,活得潇洒自在!
叶长叶落,花开花衰,人生如梦,俯仰之间,即为陈迹。倒不如跟随内心,不让“心为行役”,如此高明之处,又有何畏惧世间的质疑!身居高处,自胜其寒!
此卷只装订不密封
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2017-2018学年上学期高一年级12月月考检测卷
语
文
(B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I卷
表达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江西抚州临川二中高一月考)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
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源远流长的鸣虫文化
许多人也许都有这样的儿时记忆:用几个玻璃瓶精心饲养一些或自己或大人打着手电筒循声捉来的蟋蟀,有时喂点辣椒,有时喂点南瓜花,甚至喂鸡蛋黄。没事时让它们与朋友们的蟋蟀一决高下,观赏它们力与勇的角逐。当见到自己麾下的“战将”长须飞舞,奋勇拼杀,凯旋得意,其他蟋蟀狼狈逃窜时,便不免感到一丝丝的快意……
《诗经·七月》篇中写道:“五月螽斯动股,六月沙鸡(还是螽斯的一种)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
可见细心的人们很早就已经把螽斯与蟋蟀的活动同季节联系起来。唐朝《开元天宝遗事》中记载:“宫中秋兴,妃妾辈皆以小金笼贮蟋蟀,置于枕畔,夜听其声,庶民主家亦效之”。到宋朝时期,斗蟋蟀已经成为一项相当普遍的娱乐活动,当时“家家皆养促织”,“不论老幼男女,皆以引斗为乐”。到了明代,玩赏蟋蟀品种不断增加,进而扩大到螽斯等类群,当时人们用土炕进行批量人工繁殖蟋蟀,螽斯。清代康熙皇帝十分喜欢螽斯和蟋蟀,在宫中有专门负责繁殖它们的工匠。晚清以后螽斯和蟋蟀饲养几乎已普及到千家万户,为各阶层人士所青睐。
我国饲养蟋蟀的历史早于螽斯,因为蟋蟀除了会鸣叫外还会格斗。斗蟋蟀是我国民间传统的民俗活动,是最具东方色彩的我国古文化的一部分。在蟋蟀爱好者眼里,它们的格斗并不亚于古罗马斗兽场的血腥格斗场面,这些小小的昆虫战斗起来,同样具有经得起创伤,忍得住伤痛,顽强拼搏的精神,那种“英猛之态,甚可观也”的气概,以及胜利者发出的”口瞿口瞿、口瞿口瞿……”的凯旋之音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应该是饲养蟋蟀在我国长兴不衰的原因之一。当然,蟋蟀得宠另一个原因是它也充当了人类的赌博工具。有人专门考证,饲养蟋蟀的记录至少从两三千年前就开始有了,甚至早在新石器时代,甲骨文中的“秋”字就形似蟋蟀。养斗蟋蟀在唐代就已经开始,而且当时以此为赌博方式的风气盛行。史称“蟋蟀宰相”的南宋宰相贾似道和“蟋蟀皇帝”朱瞻基(明宣宗)更是把这种风气发展到了极点,“赢得”了史学家“玩虫丧国”的骂名。与他们一样昏庸的明朝重臣马士英,同样因为玩虫误国,步了其后尘,被史学家戏称“蟋蟀相公”。当时的民间也同样如此。景德镇出土的大量“大明宣德年制”蟋蟀盆罐更是足以说明,斗蟋蟀在当时早已风靡全国。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全国许多城市相继成立了蟋蟀协会、蟋蟀俱乐部等蟋蟀研究、娱乐性组织,蟋蟀市场在许多城市,尤其是我国北方地区,盛况空前,台湾民间也同样保留着这一风俗。“斗蟋”开始登上大雅之堂,天津国际友好城市艺术节,举办了蟋蟀格斗观摩赛。北京亚运会期间,蟋蟀格斗获准在北京龙潭湖庙会举行比赛。美国一电台在它的“看东方”节目中,甚至把中国的“斗蟋”作为我国古老的传统文化向世界介绍。
1.
根据原文,下列对螽斯和蟋蟀的介绍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
A.
古人很早就能把螽斯与蟋蟀的活动同季节联系起来。
B.
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从宫廷到民间,养蟋蟀已经广泛流行。
C.
到宋朝时,斗蟋蟀就已成为一项相当普遍的娱乐活动,南宋宰相贾似道更因其对蟋蟀的嗜爱而赢得“蟋蟀宰相”的称号。
D.
明清时期,玩赏蟋蟀的品种不断增加,人工繁殖蟋蟀与螽斯已相当普遍。
2.
以下不属于作者认为“饲养蟋蟀在我国长兴不衰”原因的一项是(3分)(
)
A.
我国饲养蟋蟀的历史悠久,饲养蟋蟀的记录至少从两三千年前就开始有了。
B.
蟋蟀间的格斗非常具有观赏性,其顽强拼搏的精神令人赞叹。
C.
蟋蟀十分擅长鸣叫,尤其是格斗胜利者发出的凯旋之音更具魅力。
D.
养斗蟋蟀进行赌博活动的风气很早就开始盛行。
3.
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从《诗经》中的描写可以看出蟋蟀活动的季节比螽斯要晚许多。
B.
唐代以前饲养蟋蟀更多的是为蟋蟀的鸣叫声所吸引,斗蟋蟀还不是很普遍。
C.
螽斯之间很少发生蟋蟀式的血腥战斗。
D.
新石器时代甲骨文中的“秋”字形似蟋蟀并不能说明那时就有人饲养蟋蟀。
(二)(河北唐山滦县二中高一期中考试)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走正门
王春迪
①老街有句俗语:夏府的地,贺府的房,海府的银子用斗量。贺家发迹早,起初,海爷还是个小油贩子时,贺家就已经钟鸣鼎食,门阔院深,人称“贺半街”了。然而,家有数座金山,不敌一个败子。后来,贺府家道中落,只能靠典当度日。一日,海爷路过贺府门前,看到有个不肖子孙正在卖一只骨瘦如柴的看门狗,海爷不禁喟叹,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昔日金玉满堂的贺府,如今只剩下一个金砖碧瓦做的空壳了。
②贺府后来卖给了海爷。因地势高,地段好,海爷用它做了油行的门面。贺府后院有个百步宽的天井,青砖铺就,四周景色幽静。还有几棵松柏,枝繁叶茂,傲然挺拔。如此花园,中间竟然立着贺家的祠堂,迁也迁不走,拆又不能拆,看着让人堵得慌。
③起初,每逢清明,贺家的子孙还三三两两地来祭祖。后来便不再有人来了。常有人跟海爷建议,这帮不肖子孙把老祖宗的家底都给败光了,也没脸来了,干脆把那个祠堂拆了吧。海爷却说:“不可。”
④后院鸽子多,鸽子屎常落得到处都是,海爷吩咐下人,隔些日子把贺家的祠堂打扫干净。到了清明,贺家没人来,海爷还让人烧香点烛,更新一些被老鼠啃坏的牌位。
⑤转眼几十个春秋,海爷已白发苍苍。一日,日过三竿,一阵锣鼓开道,老街的百姓跟水一样涌过去,随即,又像拍在岩石上一样分在两边。海爷隐约看到,一个八人抬的轿子在人群中似水浪般起伏。鸣锣十一响!这排场,唯京官才有!海爷微微闭着眼,低着头,垂着手,腰杆子挺直地跪在地上。身后的家人,有的窃窃私语,有的自言自语,求佛保佑,有的甚至浑身发抖,跪在地上半边身子都斜了。
⑥不一会儿,轿子停在了海爷府前,下来一个官人,下了轿,经过海爷时,像经过一个脚底下的石子儿,啥也没说,径直走进海爷的油行。身后,知府、知县以及各级官员都低着头鱼贯而入。街坊们瞧这架势,心想,生意人恩怨多,海爷得罪人了。
⑦海爷的几个儿子,嘴里止不住地叨叨着怎么办,怎么办呀。海爷静静地回过头,眼神一扫,大伙不敢言语了,同时腰杆子也挺了起来。
⑧一阵嘈杂的脚步声传来,官人从油行里走了出来,到海爷跟前将海爷扶了起来。海爷觉得此人两手温软有力,微微抬头,见他天庭饱满,地阁方圆,髯须飘逸,两肩圆厚,一副贵人之相。再看那官服,绣的是孔雀,顶戴蓝宝石花翎。未等海爷说话,官人便说,本官乃贺家后人,一别数十年,如今故地重游,旧迹难辨,唯有当年祠堂,托您照料,仿如昨日。本官不胜感激,刚才失礼,颇有得罪。说着,官人要弯腰拜谢,被海爷一把托住。海爷气定神闲地微微一笑,道,举手之劳,荣幸之至。随后,两人有说有笑,一同走进了昔日的贺府。
⑨当日,老街的每一个角落都在谈论着这件事,大伙都觉得,多亏海爷当初的仁义。倘若当初海爷一冲动把祠堂给拆了,保不准今儿个会出什么事情。
⑩一日,海爷闲来无事,把几个儿子儿媳妇叫到跟前喝茶,海爷若无其事地问他们,知道当初为啥我没拆贺家的祠堂吗?小儿媳鬼精,抢嘴说,是老爷您仁义。
海爷笑笑,抿了一口茶,起身,眼睛望着窗外,好似看到了几十年前的情景。海爷说,贺家人搬走后的头几年,贺家还有不少后人来祭祖,其他人来的时候,都跟老鼠似的钻进钻出,拜祭时,有的说说笑笑,有的哭得撕心裂肺,进进出出,都走侧门,怕遇到熟人。
唯有一年轻女人,一手拎着篮子,一手领着一个孩子,清早最先来。娘儿俩大大方方地从正门进来,进来后,先将祠堂里里外外擦洗一遍,然后从篮子里拿出一个干净的蒲团,让孩子端端正正地跪拜。拜祭完,整理好衣裳,再昂首阔步地走出去。娘儿俩穿的都是粗布衣服,有的地方还带着点补丁,却十分干净。这样的穿着,从富丽堂皇的大门进出,难免会被众人指点议论,但那娘儿俩,始终抬头挺胸,遇到认识的街坊,还让孩子有礼有节地问好。
海爷说,贺家有这样的娘儿俩,谁还敢拆他家的祠堂?这么些年了,也不知道那天那个官人,是不是当年那个孩子?
小儿媳没弄懂,嘀咕道,不就是没走侧门走正门吗?这有啥啊?
海爷听罢,长叹一声,背着手,回屋去了。
(原文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开头以老街上的“夏府的地,贺府的房,海府的银子用斗量”这一俗语开篇,主要是为下文写贺、海两府的遭际埋下伏笔。
B.做了京官的贺家后人返乡时,海爷的家人“有的甚至浑身发抖,跪在地上半边身子都斜了”,说明海爷的家人因得罪了贺家而害怕。
C.小说善于通过细节刻画人物,迎接京官时的“闭眼”“低头”“垂手”“腰杆子挺直”及下文的“微微一笑”都将海爷刻画得栩栩如生。
D.海爷的小儿媳是个鬼精且有城府的人,她先是抢先回答海爷的话,称赞海爷,后来又嘀咕,都是为了讨好海爷。
5.
请概括海爷的形象特点,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5分)
6.
小说以“走正门”为题有什么好处?请谈谈你的理解。(6分)
(三)(辽宁沈阳铁路实验中学高一期中考试)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2分)
材料一(光明网):
中国拥有3000多家制笔企业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年产圆珠笔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近400亿支,堪称圆珠笔第一大国。但令人尴尬的是,这400亿支圆珠笔笔尖上的球座体,从设备到原材料,都高度依赖进口。明明是制造业大国,为什么连小小的笔尖都无法做到完全自主研发自主生产?
时间流转,尴尬的局面终于发生了变化:中国有了属于自己的圆珠笔尖。
圆珠笔笔头分为笔尖上的球珠和球座体。生产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需要二十多道工序。笔头里面有不同高度的台阶和五条引导墨水的沟槽,加工精度都要达到千分之一毫米的数量级。而笔头的关键部位更是要细上加细——在笔头最顶端的地方,厚度仅0.3-0.4毫米。极高的加工精度,对不锈钢原材料提出了极高的性能要求,既要容易切削,加工时又不能开裂,小小“笔尖”着实考验着中国制造。
科研人员们不断雕琢,精益求精,向世人展现了大国工匠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应有的风采,笔尖钢的元素配比参数终于浮出水面。也正是因为他们贯彻了“工匠精神”,才能够将产品做到极致。一场关于“笔尖工艺”的硬仗,打倒了一批只会粗制滥造的企业,同时也让真正的精英们站在了行业的制高点上。中国是制造业大国,而当下,我们正努力走在成为制造业强国的路上。面对现实的挑战,我国制造业不断寻求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之路。而在转型提质的过程中,践行“工匠精神”则显得格外关键。相信在未来,“工匠精神”也定将引领中国制造业走向“以质取胜”的新阵地。
材料二(央视新闻客户端):
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也是中国制造业面临问题的缩影。要实现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变,同样任重道远。
中国制笔协会理事长王淑琴说:“制笔行业现阶段与国外的差距,应该说不完全是技术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上的。现在主要在心态上、在思维模式上,还在文化和环境上,这些都是有一定差距的。整个中国的制造业都比较浮躁,而且现在这种形势更是如此。”
来自一线的制笔企业负责人陆宪明说,一次去日本制笔企业参观的经历让他难以忘怀:“在一个日本制笔企业,我看到在笔头的生产线上,一个女工,大概45岁左右,她从工位里面拿出笔头清洗好,推到边上检验台做记录,这么厚的本子,我一看这个本子她大半本记掉了,这样一本东西要从开始记到现在,没有五年十年是不会有这么厚的,说明他们的员工工作的那种专注仔细。现在中国企业的员工流动比较大,技术含量不够,积累不够,经验不够,这种差距,你就很难培养出那种专心细致的工匠来。所谓工匠精神确实是需要一种耐心的、踏踏实实的精神,心无旁骛、专心一意把一件事情做好。这是我们目前最差的地方。”
材料三(新浪网):
不久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太原主持会议时指出,“去年,我们在钢铁产量严重过剩的情况下,仍然进口了一些特殊品类的高质量钢材。我们还不具备生产模具钢的能力,圆珠笔头上的‘圆珠’,目前仍然需要进口。这都需要调整结构。”
事实上,圆珠笔头问题折射出了中国制造业深层的结构性的问题。有专家分析认为,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是结构性问题中最为典型的表现。一方面是技术含量低和附加值低的低端产品生产过剩,另一方面是技术含量高和附加值高的高端产品供给不足,这两种现象同时存在。这也正是当下中央提出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原因。而要进行这样的改革,从根本上来说,还是要从理念入手,从人入手。
许多专家一致认为,中国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紧缺。良好素质的技术工人,不应仅仅是掌握制造技术,而且还应该是有责任心的匠人,是能够对产品终身品质负责的匠人。但是在人才培养和使用上,我们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对技术工人重视不够,导致这部分人才严重缺失。
显然,中国经济要转型升级,要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要从制造业重塑人力基因入手。企业首先要转变生产经营理念,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建立起一种超越世俗商业利益的成就动机。同时,整个社会要注重人才培养,特别是技术工人的技能培养,畅通其职业发展通道、提高其收入水平、改善其工作环境。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报道了中国3000多家制笔企业曾经面临的尴尬局面,同时指出这局面已改变,这些企业已能够自主研发、自主生产笔尖。
B.材料二用日本制笔企业一个女工做记录的事例和中国员工的现状作对比,旨在表明中国企业的员工在工匠精神方面尚有欠缺。
C.材料三引用总理的话,说明了钢铁行业产能过剩以及特殊类高质量钢材仍需进口的问题,突出了中国制造业调整结构的必要性。
D.综合三则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制造业正在快速发展,但我国要成为制造业强国还需解决很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践行工匠精神。
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4分)(
)(
)
A.材料说我国制笔企业三千余家,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又用“小小”修饰笔尖,两相对比,突出了我国制笔业高度依赖进口球座体的尴尬。
B.在制笔协会理事长王淑琴看来,我国现阶段制笔行业与国外的差距,不在技术上,而是在心态上、在思维模式上,还在文化和环境上。
C.笔头分为球珠和球座体,生产一个圆珠笔需要二十多道工序,对笔尖的加工精度和材料性能要求极高,而此前中国制造达不到这些要求。
D.我国圆珠笔制造业的新突破启示我们,只要科研人员能够不断雕琢,精益求精,努力贯彻“工匠精神”,就一定能够将产品做到极致。
E.工匠精神内涵丰富,如不断雕琢,精益求精,做到极致;专注仔细,耐心踏实,心无旁骛;责任心强,而且能对产品终身品质负责。
9.请结合三则材料,概括中国制造业面临的问题,并谈一谈发展对策。(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福建南安一中高一期中考试)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惠帝二年,萧何卒,参闻之,告舍人:“趣治行,吾将入相。”居无何,使者果召参。参始微时,与萧何善,及为将相,有郤。至何且死,所推贤唯参。
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择郡国史:木诎①于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
日夜饮醇酒。卿大夫已②下吏及宾客见参不事事,来者毕欲有言。至者参辄饮以醇酒间之欲有所言复饮之醉而后去终莫得开说以为常。相舍后园近吏舍。吏舍日饮歌呼,从吏恶之,无如之何,乃请参游园中,闻吏醉歌呼,从吏幸相国召案之,乃反取酒张坐饮,亦歌呼与相应和。参见人之有细过,专掩匿覆盖之,府中无事。
参子窋③为中大夫。惠帝怪相国不治事。窋既洗沐归,间侍,自从其所谏参。参怒,而笞窋二百,曰:“趣入侍,天下事非若所当言也。”至朝时,惠帝让参日:“与窋胡治乎?乃者我使谏君也。”参免冠谢曰:“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上曰:“朕乃安敢望先帝乎!”曰:“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 ”上日:“君似不及也。”参曰:“陛下言之是也。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惠帝曰:“善,君休矣!”
(《史记·曹相国世家》)
【注】①诎(qū):说话笨拙。②已:通“以”。③窋(kū):同“窟”。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至者/参辄饮以醇酒间/之欲有所言/复饮之醉/而后去/终莫得开说/以为常
B.至者/参辄饮以醇酒/间之/欲有所言/复饮之醉/而后去/终莫得开说/以为常
C.至者/参辄饮以醇酒间/之欲有所言/复饮之/醉而后去/终莫得开说/以为常
D.至者/参辄饮以醇酒/间之/欲有所言/复饮之/醉而后去/终莫得开说/以为常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惠帝”是汉朝皇帝刘盈的谥号。“谥号”不具有褒贬色彩。
B.“长者”与
“而伤长者之意”的“长者”都可理解为“品德高尚、德高望重的人”。
C.“免冠”,脱去帽子,古时表示谢罪。曹参要向皇上谢罪,故先“免冠”。后来可表示敬意。
D.“陛下”的“陛”指殿前的台阶。后来“陛下”成为臣子对帝王的尊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曹参地位低下时与萧何关系很好,二人做了将相后虽然有了隔阂,但是萧何临死前还是推荐曹参做自己的接班人。
B.萧何和曹参都是西汉时期的大臣,萧何死后,曹参继任为丞相,为求行事稳妥,完全遵守萧何制定的规约。
C.曹参担任丞相,采用道家“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谨守职位,维持现状,与民休息,遵守既定的法令制度。
D.曹参主张“治道贵清静”,身为相国,整日整夜地喝酒,甚至和后园的官员一起饮酒唱歌,被惠帝当面谴责,回家后迁怒儿子曹窋,用竹板打了曹窋二百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萧何卒,参闻之,告舍人:“趣治行,吾将入相。”(5分)
(2)参见人之有细过,专掩匿覆盖之,府中无事。(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次韵唐公①三首其三·旅思
王安石
此身南北老,愁见问征途。
地大蟠②三楚,天低入五湖。
看云心共远,步月影同孤。
慷慨秋风起,悲歌不为鲈③。
【注】①张壤,字唐公,北宋嘉佑六年契丹国母生辰使,王安石友人。②蟠,环绕,盘伏。③《晋书·张翰传》记载张翰在洛阳,因见秋风,于是想起家乡的菰菜莼羹、鲈鱼脍,说:“人生贵适意尔”,当日辞官归乡。
14.对本诗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此诗题为《次韵唐公三首其三·旅思》与王安石的另一首诗《泊船瓜洲》一样,都表现诗人思念家园的心情。
B.首联直抒胸臆,诗人奔波南北,韶华老去,身心俱疲,不想再为国征战攻伐;一个“愁”字突出了诗人的迷茫。
C.颔联写景,以夸张之手法写天地的阔大深沉,并为进一步抒怀做了铺垫:“蟠”“入”二字化静为动,颇见功底。
D.颈联情景合一,“心共远”表明自己心志高远,意欲九天“步月”却形单影只,可见诗人虽高处不胜寒却依然积极入世。
E.王安石的诗歌“学杜得其瘦硬”,用字工稳,好发议论,多用典故,擅长于说理与修辞,风格遒劲;本诗集中体现了这些特点。
15.诗的尾联是怎样表现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的?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中表明自己见到贤德之人与不贤德之人后态度做法完全不同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
(2)《荆轲刺秦王》中用环境描写来渲染悲壮凄凉的氛围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
(3)《诗经·氓》中与“青梅竹马”意境相仿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
第Ⅱ卷
表达题
三、(河北唐山一中高一期中考试)语言文字应用(20分)
17.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前一段时间,电视剧《楚乔传》热播,许多观众不禁想问:魏贵妃到底是何等身份,竟可以在皇上面前说话一言九鼎?
②各大手机品牌竞争日益激烈,国内市场趋于饱和,大部分厂商瞄准了海外市场,华为集团惨淡经营,2017年销量继续攀升。
③装备了一批火力强大的武器之后,叙利亚反政府组织如虎添翼,对叙中部哈马省等地的攻势更加猛烈,致使停战协议沦为一纸空文。
④盲目“跟榜”,读一本与自己心性喜好完全不搭的书,一本不忍卒读的烂书,就会浪费时间、精力,还会误导个人思想认知。
⑤如果你珍惜生命,就不必因为小的苦恼而厌倦生活。因为鱼龙混杂并不完美的生活,正是组成宝贵生命的原材料。
⑥在这个意义上,平凡的工作实在更有价值,作为交警,孟昆玉平凡的工作与人民生命安全息息相关,正是一种厝火积薪、防患于未然的工作。
A.
①③⑤
B.
②④⑤
C.
④⑤⑥ D.
①③④
18.下面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3分)(
)
A.
情景体验剧《又见敦煌》,昨天在新建的专属剧场首演,该剧以全新的观演模式带领观众进行了一次“古今穿越”。
B.
剧组全体成员经过一年零三个月的苦战,一部情节新、演员新、技术新的电视连续剧终于与观众见面了。
C.
我们希望通过举办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活动,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对和平的向往与坚守,避免历史悲剧不再重演。
D.
越来愈多的证据显示,如人造黄油、植物奶油等的人造反式脂肪会对人体造成多种危害,尤其是显著提高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
19.下列句子用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3分)(
)
A.
请柬:新居落成,我明天搬迁,为答谢您的祝贺,特于府上备下薄酒,恭请光临。
B.
书信:毕业之后,学生垂念师恩。值此春节到来之际,谨祝恩师节日快乐,万事如意!
C.
值此中秋佳节,令女出阁之庆,聊备薄酒,以飨众亲朋好友。
D.
拙作《老子补正》新成,惶恐以赠,尚祈雅正,不吝赐教。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小学生家庭教育现状调查”课题组对四省市2万名家长和2万名小学生分别进行了家庭教育相关问题的调查。调查显示,逾五成的家庭中子女教育成为母亲的“独角戏”,三成家庭中 ①
,而父亲担起主要教育职责的家庭仅占一成,明显说明 ②
。在亲子沟通中,当子女发脾气时,男孩家长选择“训斥”和“忍不住动手”的比例高于女孩家长。可见, ③
。由于父亲的缺位,以及采取的亲子沟通、教育方式等不适宜,男孩在家庭教育中面临困境。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分)
李白上了补习班,名次提高了三十名,杜甫上了补习班,理综居然超过了李白,王维上了补习班,这次直接上了600分,可见,上补习班就能考出好成绩!高适这回垫底了吧?还不是因为没上补习班!如果他也上了补习班,准能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①上补习班未必就能考出好成绩。
② 。
③ 。
四、(重庆凤鸣中学高一月考)作文(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北京大学冷门专业——古生物学专业再现“一个人的毕业照”,引发舆论广泛关注。据了解,北大古生物学专业从2008年创立至今,每年的毕业生都是一个,至今已是“六代单传”。而在谈及选此专业的原因时,毕业照主人公安永睿表示:“自己特别想学这个专业,不为别的,就想圆儿时对古生物喜爱的梦。”据了解,安永睿已成功留校并成为直博生。
对于“一个人的毕业照”及其相关内容,你怎么看 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17-2018学年上学期高一年级12月月考检测卷
语文(B卷)答
案
1.
【答案】C
【解析】C项,“因其对蟋蟀的嗜爱”错误,原文是“当时以此为赌博方式的风气盛行。史称‘蟋蟀宰相”的南宋宰相贾似道和‘蟋蟀皇帝”朱瞻基(明宣宗)更是把这种风气发展到了极点”可见被称为“蟋蟀宰相”的原因是“把用蟋蟀赌博的风气发展到极点”
2.
【答案】A
【解析】A项,“我国饲养蟋蟀的历史悠久,饲养蟋蟀的记录至少从两三千年前就开始有了”说的是饲养蟋蟀历史悠久,和“不衰”无关
3.
【答案】A
【解析】A项,对应的原文是“很早就已经把螽斯与蟋蟀的活动同季节联系起来”,当时的人用动物活动识别季节,并不代表“蟋蟀活动的季节比螽斯要晚”
4.
【答案】C
【解析】A项,小说开头写老街上的俗语主要是为了引出之后对贺家、海家的介绍。B项,“海爷的家人因得罪了贺家而害怕”无中生有,主要反映海爷的家人见识少,怕见京官。D项,海爷小儿媳的“嘀咕”说明她没见过世面,不懂得人情世故,并不是为了“讨好海爷”
5.
【答案】①有经济头脑,善于经营。海爷最初只是一个小油贩子,最后拥有“银子用斗量”的家产,并买下贺府的豪宅。②有长远打算,居安思危。看到贺家不肖子不禁发出“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的感叹;听到小儿媳的嘀咕,长叹一声回到屋里。③精明通透,遇事冷静。察觉母子不同于贺家寻常子孙,于是没有听从别人的建议拆除贺家祠堂,还吩咐下人时常打扫贺家祠堂,事实证明他的决定是正确的。
6.
【答案】①有助于刻画人物形象。贺家年轻母子“走正门”与贺家其他人都“走侧门”进祠堂祭祖的行为形成鲜明对照。②便于突出小说主题。“走正门”的孩子最终高官得做,衣锦还乡。③前后照应,情节更严谨合理。后文海爷讲述年轻母子“走正门”这个情节,照应了前文贺家后人做官衣锦还乡的内容,并且照应标题。
7.
【答案】A
【解析】“这些企业”的说法不准确,文中说“打倒了一批只会粗制滥造的企业”,所以并不是“中国3000多家制笔企业”都具备自主研发、自主生产笔尖的能力
8.
【答案】AE
【解析】B.“不在……而在”说法绝对;C.偷换概念,“生产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而非“生产一个小小的圆珠笔”;D.混淆条件,绝对化,材料一原文“才能够将产品做到极致”,这里误用为充分条件“只要……就”
9.
【答案】问题:①技术上有差距。②缺乏工匠精神:心态、思维模式、文化和环境上有差距,整个制造业比较浮躁。③深层结构不合理:创新力不足。④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紧缺。
(答三点即可,1点1分,共3分)
对策:搞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而实现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①从人入手,重塑人力基因,注重人才培养;②从理念入手,企业要转变生产经营理念,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建立超越世俗的成就动机;③大力倡导“工匠精神”。
(答出两点即可,1
点1
分,共2分,言之成理即可)
10.
【答案】D
【解析】标点符号:至者,参辄饮以醇酒,间之,欲有所言,复饮之,醉而后去,终莫得开说,以为常。
11.
【答案】A
【解析】A.“惠帝”是汉朝皇帝刘盈的谥号。我国古代,帝王、诸侯、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并相沿成为制度,这种制度称为设法,所给予的称号名为谥号。“谥号”有褒贬色彩。为错误项。B.“长者”是指年纪大、辈分高、德高望重的人。《荆轲刺秦王》中的“而伤长者之意”与文中的“重厚长者”,两个“长者”都可理解为“品德高尚、德高望重的人”。为正确项。C项为正确项。D项“陛下”的“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的敬称。D项为正确项。
12.
【答案】D
【解析】没有被惠帝当面谴责,鞭笞儿子曹窋是认为他不该过问朝政。
13.
【答案】(1)萧何去世了,曹参听说了这个消息,告诉舍人:“赶快置办行装,我将要进入国都当相国。”(得分点:“卒”“趣”“治行”各1分,语句通顺2分。大意正确即可)
(2)曹参见到别人有小过错,一心给隐藏遮盖,相府中没发生过事。(得分点:“细过”“专”“覆盖”各1分,语句通顺2分。大意正确即可)
【参考译文】
惠帝二年,萧何去世了,曹参听说了这个消息,告诉舍人:“赶快置办行装,我将要进入国都当相国。”待了没有几天,使臣果然召曹参回去。曹参当初地位卑微时,跟萧何友好,等到做了将军、相国,两人有了隔阂。到萧何将死的时候,所推荐的贤相只有曹参。
曹参接替萧何做汉朝的相国,所有的事务都没有改变的,完全遵守萧何制定的规约。选拔郡和封国的官吏:呆板而言语钝拙、忠厚的长者,就召来任命为丞相史;说话雕琢、严酷苛刻、想竭力追求名声的官吏,就斥退赶走他。
日夜喝醇厚的酒。卿大夫以下的官吏和宾客见到曹参不做事,来的人都想说话。来到的人,曹参就把醇厚的酒给他们喝,一有空,官员们想要有话说,曹参又让他们喝酒,喝醉以后才离开,始终不能进说,认为这是常规。相国官邸的后园靠近官员的住处,官员每天饮酒唱歌呼喊,曹参的随从侍吏厌恶他们,但不能对他们怎么样,就请曹参到园中游玩,听见官员酒醉唱歌呼喊,随从侍吏希望相国召来他们制止他们,曹参竟反而取来酒设座唱起来,也唱歌呼喊跟他们彼此呼应唱和。曹参见到别人有小过错,一心给隐藏遮盖,相府中没发生过事。
曹参的儿子曹窋任中大夫,惠帝责怪相国不治理国事。曹窋洗澡洗头以后回去了,乘机进言,按照惠帝的话劝谏曹参。曹参愤怒,用竹板打了曹窋二百下,说:“赶快入朝侍奉皇帝,天下的事不是你应当谈论的。”到了朝拜时,惠帝责备曹参说:“为什么给曹窋处罚呢?先前是我让他劝谏你的。”曹参摘下帽子谢罪说:“陛下自己考察和高皇帝比哪一个圣明英武 ”皇上说:“我怎么敢与先帝比呢!”曹参又说:“陛下看我的能力和萧何比哪一个更强 ”皇上说:“你好像赶不上萧何。”曹参说:“陛下说的正确。况且高皇帝和萧何平定天下,法令已经明确,现在陛下垂衣拱手(治理天下),我这样一类人恪守职责,遵循前代之法不要丢失,不也可以吗?”惠帝说:“好,你歇着去吧。”
14.
【答案】B、E
【解析】B项中“为国征战攻伐”“突出了诗人的迷茫”错,应是思家之愁和国事之忧;E项,本诗并未集中体现“擅长说理”这一特点)
15.
【答案】①尾联即景抒情,诗人借张翰的鲈鱼脍的典故委婉表达自己复杂的思想感情;②面对秋风,诗人虽然伤悲,但依然慷慨歌大志;③虽然思念家乡,但为国事不计个人得失,顾大家而舍小家。
(6分。三个要点,每个2分。大意正确即可)
16.
【答案】(1)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风萧萧兮易水寒
(3)总角之宴
言笑晏晏
17.
【答案】C
【解析】①句中“一言九鼎”抵得上九鼎重。形容所说的话分量很重,作用很大。使用正确。②句中“惨淡经营”指费尽心思辛辛苦苦地经营筹划。后指在困难的的境况中艰苦地从事某种事业。正确。③句中“如虎添翼”指比喻强有力者又增添生力军,使之更强。可褒可贬。④句中“不忍卒读”指不忍心读完。常用以形容文章内容悲惨动人。望文生义。⑤句中“鱼龙混杂”比喻好人和坏人混在一起。适用范围不当。⑥句中“厝火积薪”指把火放到柴堆下面。比喻潜伏着很大危险。使用错,应用“曲突徙薪”
18.
【答案】A
【解析】B项偷换主语,“经过”移到句首即可。C项否定失当,“避免”与“不再”重复。D项“提高”与“危险”搭配不当。
19.
【答案】D
【解析】A项,“府上”是对别人的家的尊称,应改为“寒舍”。B项,“垂念”称对方(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关心挂念,应改为“感念”。C项,“令”,敬词,称对方;且没有“令女”这一说法。所以选D。
20.
【答案】
①
能够做到父母共同负责子女教育
②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缺位的现状
③
家长对待男孩的方式更加严厉
21.
【答案】②垫底未必就是因为没上补习班。
③上了补习班未必就能好好学习。
(答对一空给2分,答对两空给5分)
22.
【写作指导】
本题属于材料作文,阅读材料是尤其要注意材料中的“一个人的毕业照”及其相关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立意:
(1)从毕业照主人公安永睿的角度:①不盲从、坚持梦想、不改初心方可成功;②要想成功,须甘于寂寞,坚守自我。
(2)从北京大学的角度:摈弃功利,坚守的意义。
(3)从社会的角度:摈弃错误的价值观、功利评判,使人才更为全面、健康地成长。
点睛:本次作文属于新材料任务驱动型作文。本次写作就日前广受关注的北大古生物学专业“一个人的毕业照”设题,材料主要包含三方面信息:一是安永睿坚持梦想,选择自己喜爱的专业,并执着坚守;二是古生物学专业自创立至今,虽“六代单传”,北大却能一直保留;三是古生物学为冷门专业。可就此分析其社会原因,为冷门不冷寻求一剂良药。
【佳作欣赏】
“高处”胜其“寒”
近日,北大冷门专业古生物学专业再现“一个人的毕业照”。毕业照主人公安永睿表示选择此专业始于初心,最终成功留校并成为直博生。对此,依我之见,安永睿不畏他人的质疑与冷眼,坚持选择了自己所喜爱的专业,并成功留校成为直博生,可谓“高处胜其寒”。
据了解,北大古生物学专业从2008年创立至今,每年毕业生都是一个,至今已是“六代单传”。安永睿虽知此专业如此冷门,且背负着十几年苦学终不能登顶的后果,却依旧不忘初心地坚持自己所喜爱的专业,并在此专业上苦心孤诣,实在令人佩服。
安永睿犹如庄子眼中的大鹏般不畏诸如斥鷃学鸠般目光短浅的质疑与嘲笑,飞至九万里高空,然后“图南”,最终达到“绝云气,负青天”的成就。他没有仅顾四周,而是将目光投至远方,看到的皆是一切诗意,一切长远,如此高明,令人直竖拇指!
其中,安永睿表示自己特别想学这个专业,不为别的,就想圆儿时对古生物喜爱的梦。对于他的不忘初心,于当今只被钱财所驾驭的社会上,更令人不由感叹与钦佩。现如今,人们被钱财迷惑,被权力蒙住了双眼,他们所选择的无不是钱财所指之方向,众多的拜金之族,使社会变得毫无前景。而安永睿却能不染于污泥,可以坚持自己的本心,坚持自己儿时的梦想,不畏惧“一个人的毕业照”那般孤独,站在“直博生”如此的高处,做到不畏惧孤独,他的心境,他的行为,着实令人产生崇敬之意。
纵观当今中国,各种拜金主义盛行,学子们都是选择比较“吃香”的专业,而违背了自己的初衷,没有追求自己所喜爱所梦想的东西的勇气。走那些平坦宽阔的大道崎岖坎坷确实减少,可缺乏了那坎坷,人生犹如拷贝复制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毫无激情与热血,这般生活,却也是不受人赞叹的。而安永睿的人生道路,虽会如过山车般起伏波动,却也让他看尽人间七彩,尝尽人间百味,唯有不害怕那世间的冷眼与嘲笑,才能让安永睿居于人生之“高处”。看尽芸芸众生千姿百态,活得潇洒自在!
叶长叶落,花开花衰,人生如梦,俯仰之间,即为陈迹。倒不如跟随内心,不让“心为行役”,如此高明之处,又有何畏惧世间的质疑!身居高处,自胜其寒!
此卷只装订不密封
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