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课件+朗读)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课件+朗读)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长春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12-21 16:14:37

文档简介

课件20张PPT。他一生笔耕不辍,用文学作品带领中国人民前进;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他是中国文化的一面旗帜,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臧克家的《有的人》,更深刻地了解他——鲁迅。1.会认4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重点)臧克家:((1905—2004),山东诸城人。中国现当代诗人。他从小就对文艺感兴趣,这成为他以后诗歌创作的深厚基础。1923 年开始写作新诗。1933 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引起广泛注意。接着又出版了一系列作品。1936 年参加中国文艺家协会的臧克家是中国现实主义新诗的开山人之一。解放战争时期,激愤于政治的黑暗腐败,他创作了大量的政治抒情诗和政治讽刺诗,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主要作品:诗集《烙印》《罪恶的黑手》 《运河》《宝贝儿》,散文集《诗与生活》等。1949 年,臧克家来到了北京。10 月 19 日是鲁迅先生逝世 13 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先生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先生在北京的故居,看到了鲁迅先生在文章中提到过的“枣树”“老虎尾巴”等。他睹物思人,百感交集,心中充满了对鲁迅先生的思念和崇敬,于 1949 年 11 月 1 日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鲁lǔ呵hē俯fǔ朽xiǔ摔shuāi垮kuǎ着给为伟大:
牛马:
不朽:
下场:
抬举:
品格崇高;才识卓越。气势雄伟;规模宏大;超出寻常;令人景仰钦佩的。
比喻为生活所迫供人驱使从事艰苦劳动的人。
永不磨灭(多用于抽象事物。
造句:红军战士谱写了不朽的篇章。
人的结局(多指不好的。
造句:你这样做是不会有好下场的。
看重某人而加以称赞或提拔。
造句:我不会因他的抬举而做什么过分的事。记住 铭记二者都有“记在心里”的意思。
“铭记”是“深深地记在心里”,比“记住”的程度更深。
1.他记住了所有的内容。
2.铭记历史更利于我们未来的发展。 点击
听朗读第一部分(第1小节)两种生与死。运用对比的写法评价了两种人的生与死。
第二部分(第2-4小节)两种人生态度和对待人民的态度。两种人对待人民的态度形成对比,表现了两种人不同的人生态度,赞颂了鲁迅先生战斗的一生。
第三部分(第5-7小节)两种人的不同结局。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对鲁迅先生的怀念。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做牛马的,
人民永远记住他!人民对两种人都有什么态度?初读诗歌,说一说本课的主要内容?全诗共七节,诗中列出了完全对立的两种人。热情歌颂了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无情的鞭挞了反动统治者。1.给下列生字注音。
垮(   )  俯(   )  
摔(   )  朽(   )  kuǎfǔshuāixiǔ2.句子变变脸。
(1)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变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它本身就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变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骑在人民头上的,他被人民摔垮。不得不说它本身就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课件47张PPT。1.把握诗歌大意,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思想。(重点)
2.体会诗中运用对比描写的手法。(难点)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课文,老师送给大家一把金钥匙,这就是核心问题和串珠问题。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理解课文。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这里的“活”指生命存在,“死”指精神已死。“活”字充满了作者的轻蔑,“死”字充满了作者的批判和痛恨。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这里的“死”指生命不存在,“活”指精神永存。意思是一生为人民、甘愿当牛马的人,这种人虽失去了生命,但他们的思想、精神永驻人间。有的人
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比喻鲁迅。鲁迅有一本散文诗集叫《野草》,他在《野草》的题词里说:“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把名字刻入石头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实际上这种人活在世上,灵魂早已死去,早已臭名昭著。“刻入”一词,真是入木三分。反动统治者硬想留名“不朽”,但事实上,他们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这里的一个“烂”字,既写出了反动派的恶贯满盈,又显示了人民的心愿和力量。运用:
请你运用夸张的手法写一写雷雨到来时的情景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突然,一道闪电飞快划过天际,震耳欲聋的雷声过后,大雨像决堤的洪水一样从天空倒了下来。顿时,大街上的人像风一样地往家飞奔,街道上的大水迅速地占领了整座城市。“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这里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的无比崇敬、无比爱戴的深厚感情。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反复阅读方法解密:品析对比手法什么是对比?
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
有什么作用?
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本文通篇采用对比手法,每一节一反一正形成对比,使正反面人物形象更为鲜明,从而达到突出主题的作用。
如何运用?
见本课“课后练习单”第二、4 题。同学们刚才已经跟随老师走进课文,品读了课文中的重点语句,现在,让我们拿起金钥匙开启智慧之门吧!核心问题:像鲁迅一样一生为人民、甘愿给人民当牛马的人。虽然他们的生命不复存在了,但他们的思想、精神永驻人间。怎样的人“虽死犹生”?1.一读:“有的人”指的是哪两种人?一种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反动统治者,一种是鲁迅以及像鲁迅一样一生为人民、甘愿给人民做牛马的人。 串珠问题:2.二思:两种人对待人民的态度有什么不同?一种骑在人民头上,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一种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3.三探:两种人有何不同的结果?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人民把他摔垮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4.四品: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诗歌通过两种人的对比,对“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倾注了无限深情,表达了崇高的敬意;对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表现出满腔的愤怒。总述——两种人有的人
——纪念鲁迅有感与人民为敌的人
必然灭亡
为人民服务的人
定会永生 虽生犹死
——虽死犹生两种人的结果两种人的表现对比——使别人不能活
为别人活得更好对比——下场可以看到
抬举得很高,很高对比这首诗歌热情地讴歌了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革命精神,嘲讽和鞭挞了反动统治者的丑恶行径。同时告诉我们:为人民而活,才活得有价值。金色的鱼钩
1935年秋天,红四方面军进入草地,许多同志得了肠胃病。我和两个小同志病得实在跟不上队伍了,指导员派炊事班长照顾我们,让我们走在后面。
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儿驼,四方脸,高颧(quán)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bìn)都斑白了。因为全连数他岁数大,他对大家又特别亲,大伙都叫他“老班长”。
三个病号走不快,一天只走二十来里路。一路上,老班长带我们走一阵歇一阵。到了宿营地,他就到处去找野菜,和着青稞(kē)面给我们做饭。不到半个月,两袋青稞面吃完了。饥饿威胁着我们。老班长到处找野菜,挖草根,可是光吃这些东西怎么行呢!老班长看我们一天天瘦下去,他整夜整夜地合不拢眼。其实他这些天瘦得比我们还厉害呢。
一天,他在一个水塘边给我们洗衣裳,忽然看见一条鱼跳出水面。他喜出望外地跑回来,取出一根缝衣针,烧红了,弯成个钓鱼钩。这天夜里,我们就吃到了新鲜的鱼汤。尽管没加作料,可我们觉得没有比这鱼汤更鲜美的了,端起碗来吃了个精光。
以后,老班长尽可能找有水塘的地方宿营,把我们安顿好,就带着鱼钩出去了。第二天,他总能端着热气腾腾的鲜鱼野菜汤给我们吃。我们虽然还是一天一天衰弱下去,比起光吃草根野菜来毕竟好多啦。可是老班长自己呢,我从来没见他吃过一点儿鱼。
有一次,我禁不住问他:“老班长,您怎么不吃鱼啊?”他摸了摸嘴,好像回味似的说:“吃过了。我一起锅就吃,比你们还先吃呢。”
我不信,等他收拾完碗筷走了,就悄悄地跟着他。走近前一看,啊!我不由得呆住了。他坐在那里捧着搪(táng)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失声喊起来:“老班长,你怎么……”
老班长猛抬起头,看见我目不转睛地看着他手里的搪瓷碗,就支吾着说:“我,我早就吃过了。看到碗里还没吃干净,扔了怪可惜的……”
“不,我全知道了。”我打断了他的话。
老班长转身朝两个小同志睡觉的地方看了一眼,一把把我搂到身边,轻声说:“小声点儿,小梁!咱俩是党员,你既然知道了,可不要再告诉别人。”
“可是,你也要爱惜自己啊!”
“不要紧,我身体还结实。”他抬起头,望着夜色弥漫的草地,好久,才用低沉的声音说,“指导员把你们三个人交给我。他临走的时候说,‘他们年轻。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mǔ),是勤务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小梁,你看这草地,无边无涯,没个尽头。我估计,还要二十多天才能走出去。熬(áo)过这二十多天不简单啊!眼看你们的身子一天比一天衰弱,只要哪一天吃不上东西,说不定就会起不来。真有个三长两短,我怎么去向党报告呢?难道我能说‘指导员,我把同志们留在草地上,我自己克服了困难出来啦’?”
“可是,你总该跟我们一起吃一点儿呀!”“不行,太少啦。”他轻轻地摇摇头,“小梁,说真的,弄点儿吃的不容易啊!有时候等了半夜,也不见鱼上钩。为了弄一点儿鱼饵,我翻了多少草皮也找不到一条蚯蚓……还有,我的眼睛坏了,天色一暗,找野菜就得一棵一棵摸……”
我再也忍不住了,抢着说:“老班长,以后我帮你一起找。我看得见。”
“不,咱们不是早就分好工了吗?再说,你的病也不轻,不好好休息会支持不住的。”
我还坚持我的意见。老班长忽然严厉地说:“小梁同志,共产党员要服从党的分配。你的任务是坚持走路,安定两个小同志的情绪,增强他们的信心!”
望着他那十分严峻的脸,我一句话也说不上来,竟扑倒在他怀里哭了。
第二天,老班长端来的鱼汤特别少,每个搪瓷碗里只有小半条猫鱼,上面漂着一丁点儿野菜。他笑着说:“吃吧,就是少了点儿。唉(ài)!一条好大的鱼已经上了钩,又跑了!”
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两个小同志不知道为什么,也端着碗不往嘴边送。老班长看到这情况,收敛(liǎn)了笑容,眉头拧成疙(gē)瘩(da)。他说:“怎么了,吃不下?要是不吃,咱们就走不出这草地。同志们,为了革命,你们必须吃下去。小梁,你不要太脆弱!”最后这句话是严厉的,意思只有我知道。
我把碗端到嘴边,泪珠大颗大颗地落在热气腾腾的鱼汤里。我悄悄背转身,擦擦眼睛,大口大口地咽着鱼汤。老班长看着我们吃完,脸
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可是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
挨了一天又一天,渐渐接近草地的边了,我们的病却越来越重。我还能勉强挺着走路,那两个小同志连直起腰来的力气也没有了。老班长虽然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还一直用饱满的情绪鼓励着我们。我们就这样扶一段,搀(chān)一段,终于走到草地边上。远处,重重叠叠的山峰已经看得见了。
这天上午,老班长快活地说:“同志们,咱们在这儿停一下,好好弄点儿吃的,鼓一鼓劲,一口气走出草地去。”说罢,他就拿起鱼钩找水塘去了。
我们的精神特别好,四处去找野菜,拾干草,好像过节似的。但是过了好久,还不见老班长回来。我们四面寻找,最后在一个水塘旁边找到了他,他已经昏迷不醒了。
我们都着慌了。过雪山的时候有过不少这样的例子,战士用惊人的毅力支持着自己的生命,但是一倒下去就再也起不来了。要挽救老班长,最好的办法是让他赶快吃些东西。我们立即分了工,我去钓鱼,剩下的一个人照料老班长,一个人生火。
我蹲在水边,心里不停地念叨:“鱼啊!快些来吧!这是挽救一个革命战士的生命啊!”可是越性急,鱼越不上钩。等了好久,好容易看到漂在水面的芦秆动了一下,赶紧掣(chè)起钓竿,总算钓上来一条两三寸长的小鱼。
当我俯下身子,把鱼汤送到老班长嘴边的时候,老班长已经奄(yǎn)奄一息了。他微微地睁开眼睛,看见我端着的鱼汤,头一句话就说:“小梁,别浪费东西了。我……我不行啦。你们吃吧!还有二十多里路,吃完了,一定要走出草地去!”
“老班长,你吃啊!我们抬也要把你抬出草地去!”我几乎要哭出来了!
“不,你们吃吧。你们一定要走出草地去!见着指导员,告诉他,我没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没把你们照顾好。看,你们都瘦得……”
老班长用粗糙的手抚摸我的头。突然间,他的手垂了下去。
“老班长!老班长!”我们叫起来。但是老班长,他,他的眼睛慢慢地闭上了。
我们扑在老班长身上,抽噎(yē)着,很久很久。
擦干了眼泪,我把老班长留下的鱼钩小心地包起来,放在贴身的衣兜里。我想:等革命胜利以后,一定要把它送到革命烈士纪念馆去,让我们的子子孙孙都来瞻仰它。在这个长满了红锈(xiù)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吕氏春秋?诚廉》)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报任安书》司马迁)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陆游)【鲁迅演讲轶事】有一次,鲁迅从上海回北平,北师大请他去讲演,题目是“文学与武力”。有的同学已在报上看到不少攻击他的文章,很为他不平。他在讲演中说:“有人说我这次到北平,是来抢饭碗的,是‘卷土重来’;但是请放心,我马上要‘卷土重去’了。”一席话顿时引得会场上充满了笑声。 【鲁迅名言】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我好像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血。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有的人》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一首哲理诗,所以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诗歌在表达上的突出特点,是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诗的开头将构成诗意高潮的警句呈现给读者,可谓奇峰突起。接下来发挥诗歌的形象化的特点,用比喻阐明哲理,诗中提炼了几个具有高度概括性的形象,在对比中深化主题,颂扬鲁迅先生“俯手甘为孺子牛”的革命精神。嘲讽和鞭挞了反动统治者的丑恶行径,同时向我们提出了人生价值的重大课题。教师点拨:朗读这首诗,要把握全诗的整体基调,那就是歌颂与鞭挞的强烈对比交替出现。第 1 节直接点明了这首诗的主题思想,要读得铿锵有力,态度鲜明。读描写虽死犹生的人的语句时用比较慢的速度,声调高些;读描写虽生犹死的人的语句时速度稍快,字音咬得重些。第 2-4 节,要突出对比,前边读出讽刺的语气,后边读出赞美、歌颂的语气;第 5-7 节,要读得更加深情,更加激昂,使诗歌在结尾处达到高潮。全诗共分三个部分,朗读时,也要根据这三个部分的不同情感读出变化。参考答案:那些“骑在人民头上”“把名字刻入石头”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代表着高居于人民之上的反动统治者,这样的人虽然活着,但是在人民的心中他们已经死了;而那些“给人民当牛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如鲁迅,即使已经死了,人民也会永远怀念他。参考答案:鲁迅 (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华盖集》等。鲁迅奋笔疾书,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2. 请你把课文中描述这两类人的相关语句,分别整理成两段短文再连起来读一读。教师点拨:要先明确诗歌采用了对比手法,然后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把对比的两个部分提炼出来,分别整理成一段话。参考答案: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他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他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人民会把他摔垮。他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他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人民永远记住他。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教师点拨:因为这首诗采用了对比的手法,背诵难度不大,只要熟读即可成诵。但注意背诵时要加入感情,把握全诗的基调。抄写感受深刻的诗句,可以选择诗中含意深刻的诗句,也可以选择对自己触动较大的诗句,不强求一致。[ 注释 ] 石灰吟:赞颂石灰。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千锤万击:无数次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石灰石非常艰难。千、万:虚词,形容很多。
[ 译文 ](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做很平常的一件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鉴赏 ]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首句“千锤万击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仁人志士无论面临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第三句“粉身碎骨全不怕”,“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明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的过程,而“全不怕”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一、选字组词。
做  作
[  ]人 [  ]事 [  ]业
振[  ] 制[  ] [  ]工做作做作作 做二、读拼音写词语。
  fǔshēn   bù xiǔ
shuāi kuǎ cū  lǔ
hē hù yě cǎo俯 身摔 垮不 朽粗 鲁呵 护野 草 三、填写词语。
(     )的野草
(   )的鲁迅
摔得(    )
抬举得(    )青青 甘当牛马很重很重 很高很高四、指出下面双引号的用法。
1.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示引用人物的话语。带有讽刺意味,表示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