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古诗两首》学案
【学习目标】
1.认识“楼、依”等12个生字,会写“楼、依”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重点难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想象画面,背诵古诗。
【新知预习】
自读诗歌(至少3遍),圈画生字新词。
借拼音识认生字,并给它们标上注音。
楼、依、尽、欲、穷、层、瀑布、炉、烟、遥、川
给下列生字分别组两个词(不会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
楼( ) ( ) 依( ) ( )
尽( ) ( ) 黄( ) ( )
层( ) ( ) 照( ) ( )
炉( ) ( ) 烟( ) ( )
挂( ) ( ) 川( ) ( )
搜集、积累诗人/诗中景点小知识。
通过搜集资料我知道???????(诗人/诗中景点名)
????????????????????????????????????????????????(特点)
【课堂探究】
探究1:
诗人王之涣在傍晚时分登上鹳雀楼,他看到了什么? 想到了什么?
探究2:
请你联系诗句想象仿佛看到香炉峰上怎样的景象?这瀑布在诗人的眼中又是怎样的呢?
【达标练习】
想象自己就是诗人,说一说眼前的美景。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读一读,记一记,并把它们积累下来。
穷尽 山穷水尽 层叠 层林叠翠
烟云 烟消云散 山川 名山大川
【学习评价】自评:☆ ☆ ☆ ☆ ☆
师评:☆ ☆ ☆ ☆ ☆
参考答案
【新知预习】
一、自读诗歌(至少3遍),圈画生字新词。(略)
二、借拼音识认生字,并给它们标上注音。
lóu yī jìn yù qióng
楼 依 尽 欲 穷
céng pù bù lú yān yáo chuān
层 瀑 布 炉 烟 遥 川
三、给下列生字分别组两个词(不会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
楼(上楼) (下楼) 依(依然) (依旧)
尽(尽头) (穷尽) 黄(黄色) (金黄)
层(一层) (千层) 照(日照) (光照)
炉(炉子) (烟炉) 烟(烟火) (烟花)
挂(挂上) (挂住) 川(山川) (川流不息)
搜集积累诗人或景点小知识。(略)
【达标练习】
想象自己就是诗人,说一说眼前的美景。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二、略。
《8 古诗两首》当堂达标题
我能给字选对音。(在正确读音后面打√)
pù( ) jìng( )
瀑 尽
bù( ) jìn( )
céng( ) yù( )
层 欲
cén ( ) yǜ( )
看拼音,写词语。
lóu céng jìn tóu yān yún
lú huǒ shān chuān
比一比,再组词。
挂( ) 依( )
娃( ) 衣( )
烟( ) 柏( )
因( ) 怕( )
四、我会背,我会填。
1、( ),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 )。
2、( )生紫烟,遥看瀑布( )。( ),疑是银河落九天。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五、我会判断。
1、“欲穷千里目”的意思是想要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
2、“飞流直下三千尺”中的“三千尺”指的就是三千尺那么高。( )
3、“疑是银河落九天”中的“银河落九天”是指银河从天的最高处落下来。( )
六、连线。
1、白日依山尽 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
2、黄河入海流 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
3、日照香炉生紫烟 奔腾不息的黄河水流向远方,流向大海
4、遥看瀑布挂前川 天边的太阳沿着山头渐渐落下去了
参考答案:
我能给字选对音。(在正确读音后面打√)
pù( √ ) jìng( )
瀑 尽
bù( ) jìn( √ )
céng( √ ) yù( √ )
层 欲
cén ( ) yǜ( )
二、看拼音,写词语。
楼层、尽头、烟云、炉火、山川
三、比一比,再组词。
挂(挂住) 依(依照) 烟(烟火) 柏(柏树)
娃(娃娃) 衣(衣服) 因(因为) 怕(可怕)
四、我会背,我会填。
1、白日依山尽;更上一层楼
2、日照香炉;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
五、我会判断。
( √ )( × )( √ )
六、连线。
1、白日依山尽 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
2、黄河入海流 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
3、日照香炉生紫烟 奔腾不息的黄河水流向远方,流向大海
4、遥看瀑布挂前川 天边的太阳沿着山头渐渐落下去了
8 《古诗两首》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楼、依”等12个生字,会写“楼、依”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想象画面,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谈话。小朋友喜欢旅游吗?你去过哪些地方?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到山西的永济县和江西的庐山区去玩一玩。
看—这里有一座楼,多高哇,数一数,有几层?相机识记“楼”“层”(要点:“楼”左右结构,过去房子是用木料做的,所以用“木”做偏旁。“层”是“尸”加“云”组成,半包围结构)听导游介绍,这座楼上常有一种叫鹳雀的鸟儿在上面休息,所以,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鹳雀楼”。(板书)学生齐读“鹳雀楼”。盛唐时期,诗人王之涣就登上这座楼并写下了一首非常有名的诗《登鹳雀楼》,我们一起来读一读。21教育网
鹳雀楼景美,庐山景也不逊色。你瞧,这是什么?——瀑布(看图识认瀑布“瀑由氵和暴合成,表示水从高山陡直地流下来远看好像挂着的白布”和川),这瀑布在大诗人李白的笔下更是生动有趣,我们来读《望庐山瀑布》21cnjy.com
想和老师一起去看看这些地方的景色吗?那得先过了识字关。
认读字词,感知词语
看图识记“炉和烟”
出示“香炉”的图片。看,这是什么?谁会用炉扩词?谁能给它换偏旁?(庐)
再观察香炉上方的烟。认识“烟”,用“烟”组词。
这两字在字形上有什么异同点?(都是“火字旁”,表意与火有关)
借助拼音认读“依、欲”
利用整体认读音节认读;
利用左右结构认读;
组词感知依和欲的字义。
比较识记“遥、尽、穷”
对比观察这三组字的异同(摇——遥;尺——尽;究——穷)(明确:遥表示距离远)
比较“遥远”和“山遥路远”:写得更生动具体。
游戏:变字。老师说两字,你来变四字。
山川——名山大川;烟云——烟消云散;穷尽——山穷水尽
朗读古诗,感知节奏
尝试自读。
指导朗读。
(1)读五言诗时,注意读出“二二一“”的节奏。七言诗教师范读,学生模仿,读出“二二三”的节奏。
(2)抓住韵脚“流、楼”“烟、川、天”,指导学生要读得响亮而稍长,读出诗歌的押韵合辙。
3、师生对读古诗
(1)师引读生接读诗句
(2)配音乐、手势表演读
提示:仄音,手向下;平音手外拉。一二声为平;三四声为仄
(3)配上音乐,加上动作,读起来就更有趣了。谁来试试?
四、想象理解,背诵古诗
1、《登鹳雀楼》
(1)诗人王之涣在傍晚时分登上鹳雀楼,他看到了什么?
提示:引导用完整语言描述画面,尝试背诵前两句
(2)当诗人还想再看得更远些,你想让诗人怎么做呢?
提示:练说:你想要看……,就要……。或你只有…,才能……。尝试背诵后两句诗。
2、《望庐山瀑布》。
(1)读前两句诗,如果根据古诗作画,应该画上哪些景物?(讲“香炉峰”)
(2)太阳出来了,阳光照射在庐山的香炉峰上。请你联系诗句,想象仿佛看到香炉峰样的景象?试着用完整的话描述。熟读背诵这句诗提示:抓住“生”,想象烟云冉冉上升景象。
(3)出示瀑布图。说一说,你见过的瀑布是什么样子的?像什么?
提示:指导学生做“挂”的动作,体会瀑布的壮观。
(4)这瀑布在诗人的眼中又是怎样的呢?
找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读完这两句,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景象?
提示突出“三千尺”是极度夸张;“九天”指天的最高处。
(4)观看视频,再品诗歌。
(5)尝试背诵。
五、表达训练,迁移运用
1、以诗人的角度说美景。
想象自己就是诗人,如何感慨。练习用“我站在……,看到…….,想到……”的句式来描述。
提示:同学之间可以先互相交流。
拓展阅读《山行》
用自己的话介绍诗中的美景。
六、结构分类,学写汉字
1.观察字形结构,找出特点。
“楼、依、烟、炉、挂”5个字为左右结构,都是左窄右宽的字。教师边示范写字,边提示木火”字做偏旁时最后一笔“捺”要变成“点”。“烟”字中的“大”最后一“捺”也要变成“点”。“的右边是两个“土”,第一横和第三横要短些,第四横最长。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教写“尽、层”2字。
这2字中都含有“尸字头”。注意“尸字头”写法要领:横折稍斜横稍长,两横平行框略主笔长撤要舒展
3.教写“照、川
“照”为上下结构。“四点底”写作要领:四点排列要均匀,外面两点稍长,中间两点略短上聚下散状。写“川”字时,中间一竖略短并在竖中线上。写“黄”字时,注意指导“”的第二横写长些,中间部分是“由”,不要写成了“田”。21·cn·jy·com
七、作业
背诵古诗,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八、板书设计
古诗两首
登鹳雀楼 望庐山瀑布
站得高,看得远 三千尺
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