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2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A+B卷4份)-2017-2018学年九年级历史同步单元测试卷(下册)(原卷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02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A+B卷4份)-2017-2018学年九年级历史同步单元测试卷(下册)(原卷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12-21 22:04:30

文档简介

一、选择题
1.罗斯福新政的“新”突出表现在(

A.
国家干预和指导
B.
大力整顿银行
C.
兴建公共工程
D.
政治体制改革
【答案】A
【解析】依据所知识可知,1929年到1933年的经济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是由于生产的无政府状态,螺丝在新政实施的过程中采取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是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故选A。
2.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并由经济危机引发了政治危机。但美国在短期内经济开始复苏,尖锐的社会矛盾有所缓和,其原因是实行了(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马歇尔计划
C.
罗斯福新政
D.
新经济政策
【答案】C
3.面对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开始推行“新政”。新政的中心措施是(

A.
改革银行制度
B.
整顿农业
C.
调整工业
D.
兴建公共工程
【答案】C
【解析】结合所知识可知,ABCD都属于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但是核心措施是对工业进行调整,因为经济危机主要表现为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而根据《国家工业复兴法》,各工业企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规章,以防止出现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故选C。
4.巴黎和会是帝国主义战胜国的分赃会议,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

A.
重新划分德国疆界
B.
瓜分德国殖民地
C.
限制德国军备
D.
占领莱茵河东岸
【答案】B
【解析】依据所知识可知,巴黎和会由英法美三国操纵,在《凡尔赛和约》中规定将德国的海外殖民地交给英、法、日等国进行“委任统治”,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由日本继承,也成为中国五四运动的导火线。由此可以看出,巴黎和会就是一场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也体现出了一战爆发的主要原因就是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故选B。%
5.德国法西斯的暴行主要有(

①出兵干涉西班牙内政②侵占埃塞俄比亚③国会纵火案④疯狂迫害犹太人⑤南京大屠杀
A.
②④⑤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③④⑤
【答案】B
【解析】本题是排列组合型题目,可以用排除法解答,依据所知识可知,②项侵占埃塞俄比亚是意大利法西斯的暴行;⑤项南京大屠杀是日本法西斯的暴行;排除含有②或⑤的ACD选项。本题B项正确。
6.《凡尔赛和约》和《九国公约》的内容中都损害了一个国家的利益,这个国家是(

A.
奥匈帝国
B.
意大利
C.
中国
D.
德国
【答案】C
7.比较是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如果说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主要依据是因为这次会议(

A.
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B.
消除列强间的矛盾
C.
调整列强的统治秩序
D.
惩治战败国德国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可知,巴黎和会虽然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在西方的关系,但是它们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仍然十分尖锐。华盛顿会议的目的是要解决《凡尔赛和约》未能解决的帝国主义列强关于海军力量对比和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利益冲突,完善一战后帝国主义和平体系,C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点睛:专题复习一战和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形成过程,影响,对中国的影响,列表格分析比较,加深理解掌握。
8.近年来,美国与日本频繁插手中国东海、南海事务,其狼子野心与上世纪初的行为如出一辙。上世纪初美国与日本为争夺亚太地区的霸权(  )
A.
召开华盛顿会议
B.
加入国际联盟
C.
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D.
成立轴心国集团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华盛顿会议的相关知识点。结合所知识可知,为了协调帝国主义国家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矛盾,特别是美日的矛盾,在美国的倡议下,1921年—1922年,美、英、法、日、中等九国在华盛顿举行会议。华盛顿会议是凡尔赛会议的继续,它确立了帝国主义国家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9.某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后,希特勒感到欣喜了,丘吉尔感觉解脱了,蒋介石感觉放松了。此处“某重大历史事件”应该是
A.
德国突袭波兰
B.
日本偷袭珍珠港
C.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D.
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成立
【答案】B
10.“20世纪20年代后期是繁荣、稳定与和解的几年;20世纪30年代则是萧条、危机和战争的十年。”为了摆脱“萧条、危机”,下列资本主义国家采取的应用措施与史实不符的是(

A.
美国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
B.
德国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
C.
日本实行国家经济非军事化
D.
意大利建立法西斯专政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与史实不符的”,结合所知识可知,20世纪30年代世界性的经济大危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摆脱经济危机,美国罗斯福总统实行新政,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德国建立法西斯恐怖统治,对外扩张;意大利强化法西斯专政;日本实行军国主义,并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所以选项C不符合史实;因此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
11.“六五”大隧道窒息惨案发生在哪一年(

A.
1941年
B.
1940年
C.
1939年
D.
1942年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可知,1941年6月5日夜日本对重庆进行了数年惨无人道的战略轰炸,大量民众拥向公共防空隧道,由于避难人数超过容量,加之隧道通风不畅,二千五百多人窒息死亡,酿成震惊中外的“六五”大隧道窒息惨案,A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21世纪教育
12.1938年,某国外交部长说:“我不知道你们的国家是否会从慕尼黑作出的决定中得到好处,但肯定无疑的是,我们不会是最后一个受害者。在我们之后,其他人也将遭遇同样的命运。”“某国”是指(

A.
波兰
B.
西班牙
C.
埃塞俄比亚
D.
捷克斯洛伐克
【答案】D
13.漫画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它以夸张的手法、简洁的笔锋、丰富的寓意展现着社会主题,与下边漫画主题有关的是(

A.
巴黎和会
B.
华盛顿会议
C.
慕尼黑会议
D.
雅尔塔会议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涉及中国山东问题的漫画”,结合所知识可知,沮丧的德国人与得意的日本人,这与巴黎和会签订的《凡尔赛和约》相关,《凡尔赛和约》规定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交给日本;而选项B华盛顿会议有两次,第一次是1922年华盛顿会议签订了涉及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一次是1942年1月华盛顿会议是签署《联合国家宣言》,都与题意无关;选项C慕尼黑会议是绥靖政策达到顶峰的标志,不符合题意;D雅尔塔会议是1945年决定成立联合国,与题意无关;因此只有选项A符合题意,故选A。
14.“一战”后的华盛顿会议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此会议签订的条约是
A.
《凡尔赛和约》
B.
《九国公约》
C.
《联合国家宣言》
D.
《慕尼黑协定》
【答案】B
15.从1935年开始,美国所有的经济指标都稳步回升,工业生产总值从1933年的742亿美元增至1939年的2049亿美元,失业人数从1700万下降至800万,美国经济回升的原因是(

A.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颁布
B.
独立宣言的发布
C.
罗斯福新政
D.
新经济政策实施
【答案】C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35年。结合所知识可知,A发生在1862年,B发生在1776年,C发生在1933年,D和美国无关。因此,美国经济回升的原因是罗斯福新政。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6.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有利于(

A.
保护殖民地国家的利益
B.
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
C.
彻底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D.
进一步促成法西斯政权建立
【答案】B
【解析】结合所知识可知,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实质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殖民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没有彻底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和保护殖民地国家的利益、进一步促成法西斯政权建立无关。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7.初中三年级一班准备开展以“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为主题的研究性习,陈东同确定了下列研究题目,你认为其中不正确的是(  )
A.
两极格局下的世界
B.
欧洲联盟的形成
C.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D.
多元发展的当代世界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的信息,结合所知识可知,C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是一战后形成的世界格局,不是二战后的,ABD都符合题意,答案选择C
18.资本主义制度也是一个不断巩固与发展的过程,下列事件中,加强了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的是(  )
A.
1929~1933年经济危机
B.
罗斯福新政
C.
建立法西斯专政
D.
“技立国”的战略
【答案】B
【解析】结合所知识可知,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为了维护资本主义的统治,缓解危机,罗斯福上台之后实行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有效的缓解了危机的危害,A
项是背景原因,C项是德国应对危机的方法,D项是日本二战后提出的政策,都没有加强了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的内容,所以答案选择B。@
点睛: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二战后被一些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借鉴和继承,促使二战后资本主义发展出现新变化,进入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
19.下列关于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共同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大国操纵,充满了矛盾和斗争
B.
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之间的关系
C.
侵犯了中国的主权
D.
美国在这两次会议上获利都最大
【答案】D
20.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的标志是(
)
A.
意大利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B.
希特勒上台
C.
德国撕毁《凡尔赛和约》
D.
日本军部法西斯专政建立
【答案】B
【解析】结合所知识可知,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逐渐将总统、总理两个职务合并为一,集党权、政权、军权于一身,称国家元首,建立法西斯恐怖独裁统治,世界大战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ACD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择B
二、综合题
21.探究大国崛起的原因、方式、影响,有助于认识大国发展的规律。
【制度创新】
政治、经济制度的创新是一个国家良性崛起的动力。
(1)结合所知识,完成英、美两国制度创新比较表。
方面
代表性法律文献
创新之处
政治制度
1689年英国颁布《①》
资产阶级统治开始确立
经济制度
20世纪30年代美国颁布《②》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材料一很多人认为,这种制度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国家生存的障碍。……为了保持俄罗斯的大国地位,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政府着手开始了一项改革计划。……改革使俄罗斯在19世纪最后十年发生了转型。
日本的新统治者致力于日本社会的转型,以获得同外国势力在政治和军事上的平等地位。……变革使日本成为东亚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强国……明治政府的首要目标是强化中央集权……
——以上材料摘自杰里·格勒《新全球史》
(2)材料二中俄国为了解决“经济发展和国家生存障碍”进行了什么改革?材料三中使日本成为东亚强国的“变革”历史上称什么?这一时期,两国实现社会转型的途径有何共同点?
【国家统一】
国家统一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有力保障,战争与和平是促进国家统一的基本方式。
(3)1858年6月,还是国会议员的林肯说:“一幢裂开的房子是站立不住的”。这说出了美国当时面临的什么重大问题?针对美国当时面临的问题,他们是如何解决的(发动了什么战争)?
【大国之谜】
大国之谜当然还有另外的答案,那就是体制创新……列宁说:“当我们用‘强攻’的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后,我们则必须改变。”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又加了政府干预经济的手段。从此,“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交相作用,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的市场经济模式的认识。
——《大国崛起》
(4)面对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20世纪20年代的苏俄以及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在经济政策方面各自做了怎样的调整?这些调整有何共同的积极作用?
材料二1926年,苏联以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启动了工业化的进程。1928年起,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化全面加速。当资本主义世界陷入经济危机困境时,苏联经济却高速发展,迅速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北师大《历史》九年级下册
(5)根据材料二回答,苏联为迅速实现工业化采取了哪些措施?在实现工业化进程中形成的管理体制被称为什么?
(6)综上所述,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应该借鉴哪些经验或教训?
【答案】(1)①《权利法案》
《全国工业复兴法》
(2)国家分裂
通过南北战争或美国内战
(3)俄国农奴制改革
明治维新
都是改革
(4)苏俄:新经济政策
美国:罗斯福新政
作用:都促进了经济发展,渡过统治危机
(5)措施“五年计划”
斯大林模式
(3)
①1858年6月,还是国会议员的林肯说:“一幢裂开的房子是站立不住的”。这说出了美国当时面临的重大问题,结合所知识可知,当时南北矛盾有可能导致国家分裂。②针对美国当时面临的问题,发动的战争,结合所知识可知,林肯为了维护国家统一,领导了南北战争。
(4)
①由“面对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20世纪20年代的苏俄以及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在经济政策方面各自做了调整”,结合所知识可知,
20世纪20年代的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美国为应对经济危机罗斯福实行新政;②由“这些调整共同的积极作用”,结合所知识可知,美俄两国经济政策调整,都促进了经济发展,渡过统治危机。21世纪教育
(5)①根据材料二“苏联为迅速实现工业化采取的措施”,结合所知识可知,从1928年起,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始实施
“五年计划”;②由“在实现工业化进程中形成的管理体制,”结合所知识可知,1936年以后,苏联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即斯大林模式。
(6)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应该借鉴的经验或教训,结合所知识可知,改革要符合本国的国情,坚持改革开放,制定恰当的经济政策,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等。(意思相近即可)
22.在大国崛起的过程中,最为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在当今的世界舞台上占有重要地位,它的崛起对世界各国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通过下列板块,我们来探究它崛起的原因
板块一:【为民族独立而战】
材料一:现代的文明的美国历史,是由一次伟大的,真正解放的,真正革命的战争开始的……
(1)材料一所说的这场战争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什么障碍?这场战争最大的战果是什么?
板块二:【为维护统一而战】
材料二:分裂之家不能持久,我相信我们的政府不能忍受半奴隶半自由的状态。我不期望联邦解散,我不期望房子崩塌,但我还期望他停止分裂。
材料三:美国内战爆发后,林肯总统说:“我在斗争会最高的目标就是拯救联邦而不是拯救或摧毁奴隶制。除非是维护联邦的需要。”
(2)材料二中反映了了南北方矛盾的焦点是什么?
(3)材料三中美国内战哪一文件的颁布扭转了战局?
(4)请话简单评价一下林肯。
板块三:【为巩固制度而变】
材料四:真正让我感到恐惧的只是恐惧本身。
——罗斯福
(5)为“走出危机”,罗斯福采取了什么举措?该举措的创新点是什么?
(6)从美国的崛起与发展的历程中,你发现一个国家要崛起、要振兴应该具备哪些要素?
【答案】(1)英国殖民统治。实现国家独立。
(2)奴隶制的存废问题。
(3)《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4)林肯为维护国家统一和解放黑人奴隶做出了重大贡献,是美国历史上的著名总统。
(5)实行罗斯福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6)民族独立,国家统一,优秀的领导人,正确的纲领,适时的改革等等(言之有理即可)
(2)根据材料二“反映了了南北方矛盾的焦点”,结合所知识可知,美国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的焦点是围绕奴隶制的存废问题。
(3)根据材料三“美国内战中颁布的文件扭转了战局”,结合所知识可知,1862年为了扭转了战局,林肯政府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使战争形势有利于北方。
(5)由“为‘走出危机’,罗斯福采取的举措及创新点”,结合所知识可知,1933年为应对经济大危机,罗斯福总统实行新政,开创国家对经济干预的先河。#
(6)由“一个国家要崛起、要振兴应该具备的要素”,结合所知识可知,民族独立,国家统一,优秀的领导人,正确的纲领,适时的改革等等(言之有理即可)一、选择题
1.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力量巨大的灾难。下面关于两次世界大战的史实,搭配不正确的是(

A.
萨拉热窝时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B.
日军偷袭珍珠港——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C.
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
D.
攻占柏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结束
【答案】B
2.1932年12月24日,特格韦尔在日记中写道:“这个冬天,在纽约生活和工作的人没有不感到不安的,我的确认为,在现在,从来还没有过这样普遍的失业现象和令人伤感的真正饥寒交迫的苦难。”该日记反映了(

A.
苏联工业建设的背景
B.
法西斯统治下的状况
C.
罗斯福新政的背景
D.
二战后美国的状况
【答案】C
【解析】1929—1933年发生了一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的危害:一是工人失业,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劳动人民生活恶化,社会矛盾加深。二是资本家销毁商品,生产受到破坏。经济危机造成成千上万的工人失业,1933年罗斯福实行新政。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C。#
3.从古至今,史料都承载着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见证。将下列图片中的史料按出现时间的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A.
abc
B.
cba
C.
bac
D.
cab
【答案】C
【解析】结合所知识可知,a《共产党宣言》是1848年发表的;b《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埃及的国王汉谟拉比公元前1700年发表的;c《凡尔赛和约》是1919年签订的;所以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应该是bac,答案选择C。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住题干事件《共产党宣言》、《汉谟拉比法典》、《凡尔赛和约》的时间,要求生掌握牢固课本的基础知识,解答本题。
4.某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后,希特勒感到欣喜了,丘吉尔感觉解脱了,蒋介石感觉放松了。此处“某重大历史事件”应该是
A.
德国突袭波兰
B.
日本偷袭珍珠港
C.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D.
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成立
【答案】B
5.“20世纪20年代后期是繁荣、稳定与和解的几年;20世纪30年代则是萧条、危机和战争的十年。”为了摆脱“萧条、危机”,下列资本主义国家采取的应用措施与史实不符的是(

A.
美国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
B.
德国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
C.
日本实行国家经济非军事化
D.
意大利建立法西斯专政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与史实不符的”,结合所知识可知,20世纪30年代世界性的经济大危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摆脱经济危机,美国罗斯福总统实行新政,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德国建立法西斯恐怖统治,对外扩张;意大利强化法西斯专政;日本实行军国主义,并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所以选项C不符合史实;因此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
6.1921年,日本向参加华盛顿会议的本国代表发出训令,强调中国山东问题属于“不许变更事项”。日本不愿变更的国际条约应是


A.
《凡尔赛和约》
B.
《九国公约》
C.
《联合国家宣言》
D.
《慕尼黑协定》
【答案】A
【解析】结合所知识可知,在巴黎和会上的《凡尔赛合约》强调德国在中国山东权益属于日本,而1921年华盛顿会议签订的《九国公约》做了变更,所以日本不愿变更的国际条约应是《凡尔赛和约》,故选A。
7.罗斯福曾打比喻说:“1933年夏天,有位头戴丝绸帽子的老绅士在防波堤边上失足落水,他不会游泳。一位朋友跑下防波堤,跳进水里,把他救上来,但丝绸帽子被浪冲走了。老绅士苏醒过来后,千恩万谢,夸奖他的朋友救了他的命。但是,三年后的今天,老绅士却因丢了帽子而斥责他的朋友。”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A.
新政遭到资产阶级的激烈反对
B.
新政损害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C.
新政牺牲了资产阶级的部分利益
D.
新政加剧了美国社会的矛盾
【答案】C
8.一战后确立的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是(
)。
A.
凡尔赛体系
B.
华盛顿体系
C.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D.
雅尔塔体系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一战后确立的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结合所知识可知,一战后初期,帝国主义战胜国为重新瓜分世界,建立新的国际秩序,先后召开了巴黎和会形成凡尔赛体系,华盛顿会议形成华盛顿体系,调整了它们在欧洲和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关系,这样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而选项D雅尔塔体系是在二战后形成的。因此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
9.罗斯福曾打比喻说:“1933年夏天,有位头戴丝绸帽子的老绅士在防波堤边上失足落水,他不会游泳。一位朋友跑下防波堤,跳进水里,把他救上来,但丝绸帽子被浪冲走了。老绅士苏醒过来后,千恩万谢,夸奖他的朋友救了他的命。但是,三年后的今天,老绅士却因丢了帽子而斥责他的朋友。”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A.
新政遭到资产阶级的激烈反对
B.
新政损害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C.
新政牺牲了资产阶级的部分利益
D.
新政加剧了美国社会的矛盾
【答案】C
10.国家利益影响着国际关系的走向,国际关系主导着世界格局的变化.下列各项按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冷战”开始 ②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形成 ③走向政治多极化
④两极格局形成.
A.
②①④③
B.
①②④③
C.
②③①④
D.
①④②③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可知,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冷战”开始;1922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形成;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走向政治多极化;1955年华约组织形成,标志两极格局形成。仔细审查按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②①④③,故此题选A。
11.下面漫画将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比作笼罩全球的巨大章鱼,形象地反映了经济危机的特点之一是(

A.
波及范围广
B.
经济待续发展
C.
股票销售量大
D.
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可知,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有涉及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特别长和破坏性特别大等特点。图中巨大章鱼笼罩全球,说明这场经济危机涉及范围特别广,几乎全球都受到了巨大影响。A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12.在世界近现代史上,维护了现有制度、促进了经济恢复、为本国和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借鉴的历史事件是(
)。
A.
法国大革命和“雾月政变”
B.
“光荣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
C.
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
D.
十月革命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答案】C
点睛:分析选项事件的意义,对比题干中的三个限制条件,排除不符合的选项即可。
13.1933年,罗斯福颁布了《国家工业复兴法》,其主要目的是


A.
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
B.
恢复银行信用,稳定金融秩序
C.
兴建公共工程,解决失业问题
D.
缩减产量,稳定农产品的价格
【答案】A
【解析】A项1933
年,罗斯福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加强政府对资本主义
工业生产的调节和控制,防止出现盲目竞争引起的经济过剩。故A符合题意;B项恢复银行信用,稳定金融秩序是罗斯福大力整顿银行的目的;C项兴建公共工程,解决失业问题属于稳定社会秩序方面的措施;D项缩减产量,稳定农产品的价格是罗斯福调整农业的目的;由此分析B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A。21世纪教育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罗斯福”“工业”,据此可知,工业方面的措施,其目的一定和工业有关,依此判断得出符合题意的选项。
14.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是(

A.
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
B.
新文化运动的推动
C.
十月革命的影响
D.
德国强占胶州湾
【答案】A
15.在当今世界上,各种形式的恐怖主义势力已经对世界和平构成了严重威胁。20世纪30年代后期,威胁世界和平的主要势力是(

A.
法西斯势力
B.
国际垄断势力
C.
殖民主义势力
D.
封建军阀势力
【答案】A
【解析】依据所知识可知,20世纪30年代后期威胁世界和平的主要是法西斯势力的侵略扩张,如1937年7月7日,日军制造卢沟桥事变,1939年9月1日,德军闪击波兰,二战全面爆发等,A项符合题意;而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16.有的者认为:危机并不一定就绝对是一件不好的事情。“危机”这个词本身就包含着“危害”和“机会”两层含义。下列史实不能够验证这一结论的是(

A.
面对经济危机的冲击,美国通过新政渡过了危机
B.
面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的危机,列宁实施了新经济政策
C.
面对经济危机的打击,德国走上了法西斯的道路
D.
面对落后的局面,苏联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答案】C
【解析】抓住关键词“不能够验证”,结合所知识可知,1929年—1933年的经济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是生产和消费的矛盾,因此经济危机爆发后,各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调整供求矛盾,渡过经济危机。但是,面对经济危机的打击,德国和日本却走上了法西斯道路,C
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史实能够验证危机并不一定就绝对是一件不好的事情,不符合题意。故选C。
17.1919年1月,27个国家的代表团出席巴黎和会。在5个月的会议期间,多数国家的代表整日忙于参加交谊舞会和鸡尾酒会。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这些国家的代表素质不高
B.
会议的内容与这些国家毫无关系
C.
会议主办国有意拉拢这些国家
D.
会议由英法美等国操纵
【答案】D
【解析】依据所知识可在,1918年1月到6月,一战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在巴黎召开的和平会议。英法美操纵了会议,会议签订了对德的《凡尔赛条约》,对德国加以限制,还签订了同其他战败国的条约。形成了凡尔赛体系,确定了一战后欧洲,西亚,非洲的统治新秩序,是协约国一方的分赃会议,D项符合题意;而ABC三项说法明显错误。故选D。
18.巴黎和会是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

A.
阿尔萨斯和洛林交还法国
B.
德国的海外殖民地交给战胜国“委任统治”
C.
废除德国的普遍义务兵役制
D.
德国不得保留空军
【答案】B
19.《凡尔赛和约》的内容中,最能反映巴黎和会是一次分赃性质的会议的是(

①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移交给日本②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③德国的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④德国取消义务兵役制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生对巴黎和会的准确认识,联系已知识可知,②阿尔萨斯和洛林本来就是法国的领土,不能算是分赃,④德国取消义务兵役制,是对德国军事实力的限制,防止军国主义死灰复燃,排除②④;一战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殖民地的战争,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在巴黎召开了分赃会议,在巴黎和会上对德国在海外的殖民地进行了分割,德国战前所有的海外殖民地都被英法日瓜分,A,B,D都和题意不符,因此最能体现巴黎和会分赃性质的内容是C。故选C。#
20.《凡尔赛和约》签订后,有人说: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这一判断后来被历史证明。得出这一判断的主要理由应是(  )
A.
《凡尔赛和约》没有确立帝国主义在东亚地区的统治秩序
B.
《凡尔赛和约》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C.
《凡尔赛和约》没有确立帝国主义在欧洲统治的新秩序
D.
《凡尔赛和约》严重损害了中国和其他弱小国家的权利
【答案】B
考点: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局限性。
点评:在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内的存在大量的矛盾:(1)战败国和战胜国矛盾:战胜国对战败国掠夺性的惩罚:德国滋生强烈复仇情绪;(2)战胜国列强之间:分赃不均:美意不满;(3)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与列强矛盾:牺牲了一些弱小民族国家的利益:中国“五四”爱国运动、土耳其凯末尔革命等。这些矛盾的尖锐存在就决定了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不可能长久存在。
二、综合题
21.【大国博弈】
美俄关系一直是世界大国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之一。曾经它们一度成为同仇敌忾的盟者,当把敌人打败后,它们却又变成了势均力敌的仇者,美洲的古巴、亚洲的阿富汗都留下了它们争霸的痕迹。也许在《赫鲁晓夫和肯尼迪的较量》的漫画中,赫鲁晓夫的大汗淋漓就已经暗示了最终的结局,美国如愿以偿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然而,俄罗斯作为前苏联的主要继承者也是一支不可轻视的力量。军事实力的强大,仍使俄国成为牵制美国的重要力量。
——
摘自《大国关系》
【一兴一衰】
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经济遭受到沉重打击,经济出现严重衰退。而此时的苏联经济却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景象。据此回答
(1)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经济衰退的原因是什么?有何特点?
(2)为应对此局面,美国采取了什么措施?有何影响?
(3)此时的苏联通过哪种模式使其经济得到发展?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答案】(1)经济危机
波及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特别长,破坏性大。
(2)实施“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义一次自我调节,开创了资产阶级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生活的先河,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新政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使美国渡过了危机。
(3)斯大林模式
苏联颁布新宪法
(3)结合所知识可知,20世纪30年代的苏联通过斯大林模式使其经济得到发展,1936年苏联颁布新宪法,是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标志。
22.世界近现代史,国际关系不断变化、调整,影响着世界格局的发展、演变。阅读材料,结合所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斯大林说:“在一战后,战胜国,主要是英、法和美建立了一种新的国际关系制度,即战后和平制度。”
(1)你认为“和平制度”是指什么?为确立“和平制度”帝国主义召开了哪两次重要国际会议?你如何认识这一“和平制度”?
(2)两次会议都签署了有损中国权益的条约,它们是怎样欺凌中国的?
材料二: 观察下面两幅图片
(3)在历史研究课上,某同搜集到以上图片,请你判断他研究的主题应该是什么?请任选其中一幅图片,对所反映的历史事实作一简要说明。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东西方两大集团对峙的两极格局。
①两极格局以哪两个国家为首?
②写出标志着两极格局最终形成和结束的标志性事件。
(5)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是什么?
【答案】(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2)中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之一,但是,凡尔赛和约竟然无视中国人民的权益,规定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由日本继承.华盛顿会议上,九国代表签署了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这个公约表面上宣称尊重中国的独立和领土,主权完整,但提出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这实际上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条件.
21世纪教育
(3)主题:“冷战”(美苏冷战、对峙)或“两极格局”.说明:图1: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冷战的开始.图2华沙条约组织成立,两极格局形成.
(4)①美国、苏联;
②形成: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的建立;结束:1991年,苏联解体.
(5)多极化趋势.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不拘泥答案,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6)和平与发展;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
(2)依据所可知,中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之一,但是,凡尔赛和约竟然无视中国人民的权益,规定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由日本继承.华盛顿会议上,九国代表签署了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这个公约表面上宣称尊重中国的独立和领土,主权完整,但提出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这实际上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条件;
(3)依据图片信息结合所可知,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冷战开始;北约和华约组织成立标志两极格局形成;
(4)①两极格局以美国、苏联两个国家为首;②依据所可知,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的建立,两极格局形成;
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解体;
(5)依据所可知,两极格局解体,当今是多极化趋势.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6)依据所可知,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一、选择题
1.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力量巨大的灾难。下面关于两次世界大战的史实,搭配不正确的是(

A.
萨拉热窝时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B.
日军偷袭珍珠港——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C.
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
D.
攻占柏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结束
2.1932年12月24日,特格韦尔在日记中写道:“这个冬天,在纽约生活和工作的人没有不感到不安的,我的确认为,在现在,从来还没有过这样普遍的失业现象和令人伤感的真正饥寒交迫的苦难。”该日记反映了(

A.
苏联工业建设的背景
B.
法西斯统治下的状况
C.
罗斯福新政的背景
D.
二战后美国的状况
3.从古至今,史料都承载着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见证。将下列图片中的史料按出现时间的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A.
abc
B.
cba
C.
bac
D.
cab
4.某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后,希特勒感到欣喜了,丘吉尔感觉解脱了,蒋介石感觉放松了。此处“某重大历史事件”应该是
A.
德国突袭波兰
B.
日本偷袭珍珠港
C.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D.
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成立
5.“20世纪20年代后期是繁荣、稳定与和解的几年;20世纪30年代则是萧条、危机和战争的十年。”为了摆脱“萧条、危机”,下列资本主义国家采取的应用措施与史实不符的是(

A.
美国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
B.
德国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
C.
日本实行国家经济非军事化
D.
意大利建立法西斯专政
6.1921年,日本向参加华盛顿会议的本国代表发出训令,强调中国山东问题属于“不许变更事项”。日本不愿变更的国际条约应是


A.
《凡尔赛和约》
B.
《九国公约》
C.
《联合国家宣言》
D.
《慕尼黑协定》
7.罗斯福曾打比喻说:“1933年夏天,有位头戴丝绸帽子的老绅士在防波堤边上失足落水,他不会游泳。一位朋友跑下防波堤,跳进水里,把他救上来,但丝绸帽子被浪冲走了。老绅士苏醒过来后,千恩万谢,夸奖他的朋友救了他的命。但是,三年后的今天,老绅士却因丢了帽子而斥责他的朋友。”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A.
新政遭到资产阶级的激烈反对
B.
新政损害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C.
新政牺牲了资产阶级的部分利益
D.
新政加剧了美国社会的矛盾
8.一战后确立的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是(
)。
A.
凡尔赛体系
B.
华盛顿体系
C.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D.
雅尔塔体系
9.罗斯福曾打比喻说:“1933年夏天,有位头戴丝绸帽子的老绅士在防波堤边上失足落水,他不会游泳。一位朋友跑下防波堤,跳进水里,把他救上来,但丝绸帽子被浪冲走了。老绅士苏醒过来后,千恩万谢,夸奖他的朋友救了他的命。但是,三年后的今天,老绅士却因丢了帽子而斥责他的朋友。”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A.
新政遭到资产阶级的激烈反对
B.
新政损害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C.
新政牺牲了资产阶级的部分利益
D.
新政加剧了美国社会的矛盾
10.国家利益影响着国际关系的走向,国际关系主导着世界格局的变化.下列各项按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冷战”开始 ②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形成 ③走向政治多极化
④两极格局形成.
A.
②①④③
B.
①②④③
C.
②③①④
D.
①④②③
11.下面漫画将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比作笼罩全球的巨大章鱼,形象地反映了经济危机的特点之一是(

A.
波及范围广
B.
经济待续发展
C.
股票销售量大
D.
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
12.在世界近现代史上,维护了现有制度、促进了经济恢复、为本国和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借鉴的历史事件是(
)。
A.
法国大革命和“雾月政变”
B.
“光荣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
C.
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
D.
十月革命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3.1933年,罗斯福颁布了《国家工业复兴法》,其主要目的是


A.
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
B.
恢复银行信用,稳定金融秩序
C.
兴建公共工程,解决失业问题
D.
缩减产量,稳定农产品的价格
14.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是(

A.
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
B.
新文化运动的推动
C.
十月革命的影响
D.
德国强占胶州湾
15.在当今世界上,各种形式的恐怖主义势力已经对世界和平构成了严重威胁。20世纪30年代后期,威胁世界和平的主要势力是(

A.
法西斯势力
B.
国际垄断势力
C.
殖民主义势力
D.
封建军阀势力
16.有的者认为:危机并不一定就绝对是一件不好的事情。“危机”这个词本身就包含着“危害”和“机会”两层含义。下列史实不能够验证这一结论的是(

A.
面对经济危机的冲击,美国通过新政渡过了危机
B.
面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的危机,列宁实施了新经济政策
C.
面对经济危机的打击,德国走上了法西斯的道路
D.
面对落后的局面,苏联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17.1919年1月,27个国家的代表团出席巴黎和会。在5个月的会议期间,多数国家的代表整日忙于参加交谊舞会和鸡尾酒会。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这些国家的代表素质不高
B.
会议的内容与这些国家毫无关系
C.
会议主办国有意拉拢这些国家
D.
会议由英法美等国操纵
18.巴黎和会是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

A.
阿尔萨斯和洛林交还法国
B.
德国的海外殖民地交给战胜国“委任统治”
C.
废除德国的普遍义务兵役制
D.
德国不得保留空军
19.《凡尔赛和约》的内容中,最能反映巴黎和会是一次分赃性质的会议的是(

①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移交给日本②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③德国的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④德国取消义务兵役制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20.《凡尔赛和约》签订后,有人说: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这一判断后来被历史证明。得出这一判断的主要理由应是(  )
A.
《凡尔赛和约》没有确立帝国主义在东亚地区的统治秩序
B.
《凡尔赛和约》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C.
《凡尔赛和约》没有确立帝国主义在欧洲统治的新秩序
D.
《凡尔赛和约》严重损害了中国和其他弱小国家的权利
二、综合题
21.【大国博弈】
美俄关系一直是世界大国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之一。曾经它们一度成为同仇敌忾的盟者,当把敌人打败后,它们却又变成了势均力敌的仇者,美洲的古巴、亚洲的阿富汗都留下了它们争霸的痕迹。也许在《赫鲁晓夫和肯尼迪的较量》的漫画中,赫鲁晓夫的大汗淋漓就已经暗示了最终的结局,美国如愿以偿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然而,俄罗斯作为前苏联的主要继承者也是一支不可轻视的力量。军事实力的强大,仍使俄国成为牵制美国的重要力量。
——
摘自《大国关系》
【一兴一衰】
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经济遭受到沉重打击,经济出现严重衰退。而此时的苏联经济却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景象。据此回答
(1)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经济衰退的原因是什么?有何特点?
(2)为应对此局面,美国采取了什么措施?有何影响?
(3)此时的苏联通过哪种模式使其经济得到发展?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22.世界近现代史,国际关系不断变化、调整,影响着世界格局的发展、演变。阅读材料,结合所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斯大林说:“在一战后,战胜国,主要是英、法和美建立了一种新的国际关系制度,即战后和平制度。”
(1)你认为“和平制度”是指什么?为确立“和平制度”帝国主义召开了哪两次重要国际会议?你如何认识这一“和平制度”?
(2)两次会议都签署了有损中国权益的条约,它们是怎样欺凌中国的?
材料二: 观察下面两幅图片
(3)在历史研究课上,某同搜集到以上图片,请你判断他研究的主题应该是什么?请任选其中一幅图片,对所反映的历史事实作一简要说明。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东西方两大集团对峙的两极格局。
①两极格局以哪两个国家为首?
②写出标志着两极格局最终形成和结束的标志性事件。
(5)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是什么?一、选择题
1.罗斯福新政的“新”突出表现在(

A.
国家干预和指导
B.
大力整顿银行
C.
兴建公共工程
D.
政治体制改革
2.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并由经济危机引发了政治危机。但美国在短期内经济开始复苏,尖锐的社会矛盾有所缓和,其原因是实行了(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马歇尔计划
C.
罗斯福新政
D.
新经济政策
3.面对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开始推行“新政”。新政的中心措施是(

A.
改革银行制度
B.
整顿农业
C.
调整工业
D.
兴建公共工程
4.巴黎和会是帝国主义战胜国的分赃会议,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

A.
重新划分德国疆界
B.
瓜分德国殖民地
C.
限制德国军备
D.
占领莱茵河东岸
5.德国法西斯的暴行主要有(

①出兵干涉西班牙内政②侵占埃塞俄比亚③国会纵火案④疯狂迫害犹太人⑤南京大屠杀
A.
②④⑤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③④⑤
6.《凡尔赛和约》和《九国公约》的内容中都损害了一个国家的利益,这个国家是(

A.
奥匈帝国
B.
意大利
C.
中国
D.
德国
7.比较是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如果说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主要依据是因为这次会议(

A.
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B.
消除列强间的矛盾
C.
调整列强的统治秩序
D.
惩治战败国德国
8.近年来,美国与日本频繁插手中国东海、南海事务,其狼子野心与上世纪初的行为如出一辙。上世纪初美国与日本为争夺亚太地区的霸权(  )
A.
召开华盛顿会议
B.
加入国际联盟
C.
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D.
成立轴心国集团
9.某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后,希特勒感到欣喜了,丘吉尔感觉解脱了,蒋介石感觉放松了。此处“某重大历史事件”应该是
A.
德国突袭波兰
B.
日本偷袭珍珠港
C.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D.
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成立
10.“20世纪20年代后期是繁荣、稳定与和解的几年;20世纪30年代则是萧条、危机和战争的十年。”为了摆脱“萧条、危机”,下列资本主义国家采取的应用措施与史实不符的是(

A.
美国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
B.
德国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
C.
日本实行国家经济非军事化
D.
意大利建立法西斯专政
11.“六五”大隧道窒息惨案发生在哪一年(

A.
1941年
B.
1940年
C.
1939年
D.
1942年
12.1938年,某国外交部长说:“我不知道你们的国家是否会从慕尼黑作出的决定中得到好处,但肯定无疑的是,我们不会是最后一个受害者。在我们之后,其他人也将遭遇同样的命运。”“某国”是指(

A.
波兰
B.
西班牙
C.
埃塞俄比亚
D.
捷克斯洛伐克
13.漫画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它以夸张的手法、简洁的笔锋、丰富的寓意展现着社会主题,与下边漫画主题有关的是(

A.
巴黎和会
B.
华盛顿会议
C.
慕尼黑会议
D.
雅尔塔会议
14.“一战”后的华盛顿会议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此会议签订的条约是
A.
《凡尔赛和约》
B.
《九国公约》
C.
《联合国家宣言》
D.
《慕尼黑协定》
15.从1935年开始,美国所有的经济指标都稳步回升,工业生产总值从1933年的742亿美元增至1939年的2049亿美元,失业人数从1700万下降至800万,美国经济回升的原因是(

A.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颁布
B.
独立宣言的发布
C.
罗斯福新政
D.
新经济政策实施
16.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有利于(

A.
保护殖民地国家的利益
B.
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
C.
彻底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D.
进一步促成法西斯政权建立
17.初中三年级一班准备开展以“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为主题的研究性习,陈东同确定了下列研究题目,你认为其中不正确的是(  )
A.
两极格局下的世界
B.
欧洲联盟的形成
C.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D.
多元发展的当代世界
18.资本主义制度也是一个不断巩固与发展的过程,下列事件中,加强了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的是(  )
A.
1929~1933年经济危机
B.
罗斯福新政
C.
建立法西斯专政
D.
“技立国”的战略
19.下列关于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共同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大国操纵,充满了矛盾和斗争
B.
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之间的关系
C.
侵犯了中国的主权
D.
美国在这两次会议上获利都最大
20.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的标志是(
)
A.
意大利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B.
希特勒上台
C.
德国撕毁《凡尔赛和约》
D.
日本军部法西斯专政建立
二、综合题
21.探究大国崛起的原因、方式、影响,有助于认识大国发展的规律。
【制度创新】
政治、经济制度的创新是一个国家良性崛起的动力。
(1)结合所知识,完成英、美两国制度创新比较表。
方面
代表性法律文献
创新之处
政治制度
1689年英国颁布《①》
资产阶级统治开始确立
经济制度
20世纪30年代美国颁布《②》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材料一很多人认为,这种制度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国家生存的障碍。……为了保持俄罗斯的大国地位,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政府着手开始了一项改革计划。……改革使俄罗斯在19世纪最后十年发生了转型。
日本的新统治者致力于日本社会的转型,以获得同外国势力在政治和军事上的平等地位。……变革使日本成为东亚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强国……明治政府的首要目标是强化中央集权……
——以上材料摘自杰里·格勒《新全球史》
(2)材料二中俄国为了解决“经济发展和国家生存障碍”进行了什么改革?材料三中使日本成为东亚强国的“变革”历史上称什么?这一时期,两国实现社会转型的途径有何共同点?
【国家统一】
国家统一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有力保障,战争与和平是促进国家统一的基本方式。
(3)1858年6月,还是国会议员的林肯说:“一幢裂开的房子是站立不住的”。这说出了美国当时面临的什么重大问题?针对美国当时面临的问题,他们是如何解决的(发动了什么战争)?
【大国之谜】
大国之谜当然还有另外的答案,那就是体制创新……列宁说:“当我们用‘强攻’的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后,我们则必须改变。”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又加了政府干预经济的手段。从此,“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交相作用,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的市场经济模式的认识。
——《大国崛起》
(4)面对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20世纪20年代的苏俄以及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在经济政策方面各自做了怎样的调整?这些调整有何共同的积极作用?
材料二1926年,苏联以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启动了工业化的进程。1928年起,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化全面加速。当资本主义世界陷入经济危机困境时,苏联经济却高速发展,迅速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北师大《历史》九年级下册
(5)根据材料二回答,苏联为迅速实现工业化采取了哪些措施?在实现工业化进程中形成的管理体制被称为什么?
(6)综上所述,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应该借鉴哪些经验或教训?
22.在大国崛起的过程中,最为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在当今的世界舞台上占有重要地位,它的崛起对世界各国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通过下列板块,我们来探究它崛起的原因
板块一:【为民族独立而战】
材料一:现代的文明的美国历史,是由一次伟大的,真正解放的,真正革命的战争开始的……
(1)材料一所说的这场战争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什么障碍?这场战争最大的战果是什么?
板块二:【为维护统一而战】
材料二:分裂之家不能持久,我相信我们的政府不能忍受半奴隶半自由的状态。我不期望联邦解散,我不期望房子崩塌,但我还期望他停止分裂。
材料三:美国内战爆发后,林肯总统说:“我在斗争会最高的目标就是拯救联邦而不是拯救或摧毁奴隶制。除非是维护联邦的需要。”
(2)材料二中反映了了南北方矛盾的焦点是什么?
(3)材料三中美国内战哪一文件的颁布扭转了战局?
(4)请话简单评价一下林肯。
板块三:【为巩固制度而变】
材料四:真正让我感到恐惧的只是恐惧本身。
——罗斯福
(5)为“走出危机”,罗斯福采取了什么举措?该举措的创新点是什么?
(6)从美国的崛起与发展的历程中,你发现一个国家要崛起、要振兴应该具备哪些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