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
1.彼得格勒起义的消息传到莫斯后,莫斯苏维埃也于7日傍晚成立军事革命委员会,领导工人、士兵发动起义。经过激战,起义军于11月16日攻占克里姆林宫,取得了革命的胜利。与此同时,革命烈火燃遍俄国大地。到1918年春天时,全国各地相继建立了苏维埃政权。与上文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
巴黎公社
B.
十月革命
C.
二月革命
D.
辛亥革命
2.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中,中华儿女的精神品质不断激励着中国人民奋勇前进。将下列图片前的序号与相对应的精神品质前的字母符号连接,正确的一组是
①北京高校被捕生会校时受到同们热烈欢迎
②焦裕禄和兰考人民在治理流沙
③红四方面军到达陕北的官兵
a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b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
c爱国主义精神
A.
①——a
②——b
③——c
B.
①——b
②——a
③——c
C.
①——c
②——a
③——b
D.
①——c
②——b
③——a
3.下列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选项
史实
结论
A
文艺复兴
一场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的运动
B
第二次工业革命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C
十月革命
推翻俄国沙皇专制统治
D
第一次世界大战
反苏反共遏制共产主义
A.
A
B.
B
C.
C
D.
D
4.20世纪50年代,一位外国友人生活在中国,他可能看到的情况是
(
)
1某农村正忙着分田地
2红卫兵正在破四旧
3某农村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
4某地区在大炼钢铁
A.
1、2、3、
B.
1、2、4、
C.
2、3、4、
D.
1、3、4、
5.在世界近现代史上,维护了现有制度、促进了经济恢复、为本国和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借鉴的历史事件是(
)。
A.
法国大革命和“雾月政变”
B.
“光荣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
C.
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
D.
十月革命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6.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
(
)
A.
苏联变成了强盛的工业国
B.
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
C.
苏联的国防力量大为加强
D.
采取重点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7.李明习了俄国十月革命后,整理了以下笔记,其中不正确的是
(
)
A.
一战激化了俄国国内矛盾
B.
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C.
1918年3月,迁都莫斯
D.
这是农民阶级领导的伟大革命
8.小张同在习了十月革命后对其进行了评价,你认为正确的是(
)
①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尝试
②革命胜利后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③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④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A.
②③④
B.
①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9.比较概括能力是习历史的重要能力,假如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四人进行比较,你认为他们的共同点是(
)
A.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
B.
共产主义运动的引路人
C.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创始人
D.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
10.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标志是(
)
A.
苏联成立
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C.
十月革命胜利
D.
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11.下图是苏俄粮食产量变化曲线图,1921-1925年粮食产量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实施了(
)
A.
农奴制改革
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
新经济政策
D.
斯大林模式
12.人类历史上,把社会主义由理论变成现实的历史事件是(
)
A.
宪章运动
B.
二月革命
C.
十月革命
D.
五四运动
13.下面关于斯大林时代推行的政治经济体制评价不正确的是(
)
A.
忽视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
B.
导致苏联经济各部门比例失调
C.
阻碍了苏联经济持续发展
D.
推动了苏联的民主与法制进程
14.某者评述一政策时写道:“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这是列宁建设社会主义思想的一大转变,它对小农占优势的国家具有指导意义”。这一政策是( )
A.
废藩置县政策
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
新经济政策
D.
农业集体化
15.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它建立了( )
A.
工农苏维埃政府
B.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C.
工兵代表苏维埃政府
D.
苏联政府
16.我国在实施一五计划时借鉴了苏联的做法,苏联在实行工业化的过程中最突出的特点是
(
)
A.
实行计划经济
B.
优先发展重工业
C.
用市场调节经济
D.
工业部门协调发展
17.1921年,苏俄政府公布《租借条例》,决定把一批中小工厂和商店租借给本国的公民、合作社和其他联合组织。与此有关的是
(
)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余粮收集制
D.
国家工业化
18.1917年7月,俄国彼得格勒工人、士兵举行游行示威,要求“全部政权归苏维埃”。带领他们实现这一目标的是(
)
A.
列宁
B.
斯大林
C.
彼得一世
D.
亚历山大二世
19.人类历史中,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的标志是
(
)
A.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
巴黎公社的成立
C.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D.
苏联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20.关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下列组合不正确的是
(
)
A.
列宁——颁布1936年苏联新宪法
B.
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
C.
斯大林——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D.
邓小平——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二、综合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材料一的两幅图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
材料二
注重实际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于1921年)……允许局部地恢复资本主义。……对列宁来说,这种新的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材料二中“新的政策”指的是什么?你如何理解材料二中“暂时的退却”?
(3)对于斯大林模式的评价,一直有不同的声音。布热津斯基的《大失败》这样说:“斯大林时期是一个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的时代——在斯大林领导下,苏联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工业大国,……一个制度化的由中央全面控制的社会主义体制形成了。……苏联经济也一直以比较高的速度持续增长”。而郑易平、龚成的《关于斯大林模式的再思考》则认为:“斯大林模式的根本问题之一就是置广大人民的实际利益于不顾,甚至严重损害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主要是因为斯大林模式导致了经济结构的严重失调”。你同意上面哪一观点?请依据材料并结合所知识说明理由。
22.苏俄(苏联)时期先后实施了不同的经济政策,产生了不同的结果,给各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了借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20—1921年,苏俄许多人死于饥饿。1921年2月,喀琅施塔得水兵叛乱,甚至提出“要苏维埃,不要布尔什维克”的口号。为此,列宁说:“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材料二 实行粮食税,农民纳税后的余粮可以在市场上自由买卖;退还一部分收归国有的企业,让国内外资本经营;在一定范围进行自由贸易,允许商品生产,恢复商品货币关系。
材料三 在经济建设中,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强行用行政手段来干预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结果造成经济部门发展的严重失调和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等问题。
请回答:
(1)结合材料和所知识回答,材料一中列宁认为“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的政策是什么 为此列宁提出应借鉴利用什么生产方式来提高生产力
(2)据材料二指出苏俄当时实施的是什么政策 这一政策具有什么特点
(3)材料三反映了苏联当时实行的什么经济模式 概括指出这一模式的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经济政策的制定要注意哪些问题 一、选择题
1.20世纪20年代初的苏联和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分别通过改革进行了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这两次改革的共同点包括(
)
A.
改革的内容都体现了制度的创新
B.
改革都促进了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C.
改革都使国家快速走上了工业化强国之路
D.
改革之前都面临着国内反革命势力和帝国主义国家的破坏
【答案】A
2.1962年1月27日,刘少奇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说:“过去我们经常把缺点、错误和成绩比之于一个指头和九个指头的关系……我到湖南的一个地方,农民说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七分人祸”是指(
)
A.
农业合作化运动
B.
土地改革运动
C.
“文化大革命”
D.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答案】D
【解析】依据已知识可知,1958年中共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由于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对国情没有认识清楚,急于求成,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导致了国民经济严重下滑。这种状况持续到1961年,故D符合题意;农业合作化运动发生在1953——1956年;土地改革运动发生在1950——1952年底;文化大革命运动发生在1966——1976年。因此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3.“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这一思想理论首先在下列哪个国家进行了实践
(
)
A.
法国
B.
英国
C.
日本
D.
俄国
【答案】A
【解析】依据题意“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其意思是无产阶级要成为统治阶级,建立自己的政权——无产阶级政权。结合课本所,1870年法国工人起义建立的巴黎公社。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A符合题意;英国的宪章运动,只是要求取得政治权利——普选权,B不合题意;日本在19世纪60年代刚刚成为资本主义国家,没有大规模的工人革命,C不合题意;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社会主义国家,但不是首次实践,D不合题意。由以上分析,BCD不合题意,选择A。
4.针对下列情况,中国采取的相应政策是( )
A.
没收官僚资本
B.
进行土地改革
C.
优先发展重工业
D.
掀起“大跃进”运动
【答案】C
5.这是《中国石油报》刊载的一个谜语:老虎入门就报捷。(打一石油工人的名字)。谜底是(
)
A.
雷锋
B.
邓稼先
C.
焦裕禄
D.
王进喜
【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谜语:老虎入门就报捷可知谜底是王进喜,结合所可知,王进喜是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石油工人,劳动模范,D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D。
6.某地一家院门上有一副对联:“放开肚皮吃饱饭,鼓足干劲搞生产”,横批是“多快好省”。这幅对联大致出现在(
)
A.
土地改革运动期间
B.
农业合作化运动期间
C.
改革开放时期
D.
“大跃进”运动期间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可知,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此后,我国开始发动大跃进运动,题干对联出现在“大跃进”运动期间,D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D。
7.下图反映的是新中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出现图中B点到C点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B.
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C.
经济建设没有计划性
D.
“文革”扩展到经济领域
【答案】A
点睛:本题以材料题的形式考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相关知识点,属于识记层面,难度不大。1958年党中央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这就是使得“左”的错误,在全国各地严重泛滥开来,导致了农业经济发展急剧下降。
8.20世纪60年代,他为了治理兰考县水涝、风沙、盐碱三害,亲自带队到灾区调查。人民称颂他是“党的好干部”。
他是(
)
A.
邓稼先
B.
王进喜
C.
雷锋
D.
焦裕禄
【答案】D
【解析】结合所知识可知,1962年焦裕禄被调到河南省兰考县担任县委书记。时值该县遭受严重的内涝、风沙、盐碱三害,他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领导工作方法,同全县干部和群众一起,与深重的自然灾害进行顽强斗争,努力改变兰考面貌。他身患肝癌,依旧忍着剧痛,坚持工作,被誉为“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选项D符合题意;而选项A邓稼先是两弹元勋,不符合题意;选项B王进喜是大庆油田的“铁人”,不符合题意;选项C雷锋是新时期的好榜样,不符合题意;因此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9.“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
)
A.
社会主义建设必需的方式
B.
广大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热情高涨的产物
C.
三大改造的延续
D.
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
【答案】D
【解析】依据所知识,1958年,党中央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紧接着,党中央又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这就是使得“左”的错误,在全国各地严重泛滥开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使国家和人民面临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经济困难。故选D。21世纪教育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性质,属于理解层面,难度比较大。1958年,党中央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左”的错误,在全国各地严重泛滥开来,使国家和人民面临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经济困难。因此,“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
10.《震撼世界的十天》一书是美国著名记者约翰·里德在亲历十月革命之后写成的纪实作品,被誉为研究十月革命的经典文本。根据所知识,当时最“震撼世界”的是(
)
A.
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尝试
B.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建立
C.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D.
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最终崩溃
【答案】C
11.《列宁在十月》是欧洲电影事业上一部有较大影响的故事片,它展现的情节有(
)
A.
戈尔巴乔夫改革
B.
《共产党宣言》出版发行
C.
巴黎公社革命
D.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可知,十月指的是俄国十月革命,列宁是十月革命的领导人,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是十月革命中的重大事件,D项符合题意;戈尔巴乔夫是苏联领导人,他领导了1985年以后的改革;《共产党宣言》出版发行与马克思和恩格斯有关;巴黎公社革命发生在1871年的法国巴黎,领导人不是俄国的列宁;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2.下列哪一项是苏俄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罗斯福新政的共同作用?
(
)
A.
削弱了政府的权力
B.
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
C.
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D.
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生运用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知识可知,A项是美国罗斯福新政的作用,CD项是苏俄新经济政策的作用,B项是相同的作用。所以答案选C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九年级历史下册 苏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3.某班级举行辩论会,辩论双方主要观点概括如下。请判断此次辩论的主题是评价(
)
A.
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
新经济政策
D.
苏联的农业集体化
【答案】C
14.下面图1和图2分别宣传20世纪前期苏联、美国的某项措施。这两项措施的实施都(
)
A.
体现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B.
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C.
暴露了发展重工业的弊端
D.
迅速推进本国工业化的完成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图1反映的是苏联进行工业化建设,是斯大林模式下计划经济体制的体现;图2是罗斯福新政中的“以工代赈”,反映的是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二者的共同之处是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苏联工业化建设牺牲了农民的利益,没有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斯大林执政前,苏联没有实现工业化,而美国在罗斯福新政已经完成工业化;罗斯福新政是受经济危机影响而实行的,苏联当时没有受危机冲击。苏联实行斯大林模式,排斥市场经济。故BCD解读错误,所以此题选A。21世纪教育
【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下册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下册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经济大危机
15.15.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赫尔岑曾公开宣称“(1861年的)解放是一种欺骗”。其理由是(
)
A.
农奴完全成为自由人
B.
农奴在解放时可无偿获得一块份地
C.
地主不许买卖农奴
D.
农奴被迫以高价赎买份地
【答案】D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九年级历史上册 无产阶级的斗争与资产阶级统治的加强 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
16.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形成的是(
)
A.
十月革命成立人民委员会
B.
1922年苏联成立
C.
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
D.
1937年苏联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
【答案】C
【解析】结合所知识可知,
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形成。也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建立,ABD都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择C。
17.罗斯福任美国总统后不久,英国著名家凯恩斯写信给他说:“您已经成为各国力求在现行制度范围内运用明智试验以纠正我们社会弊病的人们的委托人。”对此表述正确的是(
)
A.
“社会弊病”是指法西斯盛行,战争威胁到各国
B.
“明智试验”是指抛弃市场经济,实行国家干预经济
C.
“明智试验”的目的是维护“现行制度”
D.
罗斯福通过“明智试验”根除了“社会弊病”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可知,题干中的罗斯福纠正的“社会弊病”是资本主义社会普遍存在的经济危机,而不是法西斯盛行;罗斯福面对经济危机采取的“明智试验”是通过国家干预和指导经济,而不是完全抛弃市场经济;罗斯福新政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C项说法正确;由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存在,经济危机不能从根本上消除,D项说法错误。故选
C。
18.斯大林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战胜国,主要是英国、法国和美国建立了一种新的国际关系制度,即战后和平制度。”对此叙述正确的是(
)
A.
“战后和平制度”是指雅尔塔体系
B.
战胜国为了建立“战后和平制度”召开了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
C.
这个“战后和平制度”维护了长久的和平
D.
中国的合法权益在这个“战后和平制度”中受到保护
【答案】B
19.对中苏两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进行比较,其中正确的是(
)
A.
都通过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取得革命胜利并建立社会主义政权
B.
三大改造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起到巩固新政权的作用
C.
人民公社的建立和苏联新宪法的颁布分别标志两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新经济政策都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可知,中国的革命道路是村包围城市,苏俄是通过城市武装起义建立社会主义政权,A项说法错误;三大改造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重大历史事件,与巩固新政权无关,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取得国内革命战争的胜利,巩固政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标志是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C项说法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的提高了生产积极性和生产力,新经济政策中的用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其作用也是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D项说法正确,故选D。21世纪教育
20.“两弹元勋”邓稼先、“党的好干部”焦裕禄、“铁人”王进喜先进事迹共同体现的,需要我们发扬光大的时代精神是(
)
A.
解放思想,改革创新
B.
保家卫国,革命英雄主义
C.
解放全中国,将革命进行到底
D.
艰苦创业,为人民服务
【答案】D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历史下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二、综合题
21.【改革浪潮】
材料一:“诸位会深信,凡能够维护地主利益的措施,都一一地做到了。”
——亚历山大二世
材料二:在短短的几十年里,日本就按自己的节奏改变了自身。以前它是个前工业时代的封建社会,到19世纪末期,新日本——西方影响和日本传统的混合物——成为一个正在上升的帝国。它很快将成为西方一个可怕的竞争对手。
——《全球视野下的西方文明史》
(1)材料一中亚历山大二世是在签署废除什么制度的法律后说的这段话 他的这段话反映了这次改革的局限性是什么?
(2)材料二中19世纪末期的新日本的诞生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这一事件带来的积极影响是什么?这一事件中的改革措施为人类留下了很多成功经验,最值得中国借鉴的经验是什么?
材料三:“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
(3)为了改正材料三中的错误,列宁实施了什么政策?
(4)上述材料所涉及的改革有什么共同作用?
【答案】(1)农奴制;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2)明治维新;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
提倡文明开化,努力发展教育
(仅答“提倡文明开化”不得分;答出“努力发展教育”即可得分。回答教兴国战略也得分)
(3)新经济政策
(4)对各自国家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或答对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也可得分,若答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则不得分)
【解析】(1)根据材料一“诸位会深信,凡能够维护地主利益的措施,都一一地做到了。”的信息,结合所知识可知,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是在签署废除农奴制的法律后说的材料这段话,他的这段话反映了这次改革的局限性是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3)结合所知识可知,材料三中的错误政策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了改正这个错误,列宁实施了新经济政策;实行商品经济,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4)结合所知识可知,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新经济政策都是对本国政策的调整,都是从本国国情出发进行的改革,对各自国家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点睛: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新经济政策是各国在符合本国国情的情况下对政策的改革,本题考查的是各自的作用,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熟记课本内容,就能得出答案。
22.【探究资产阶级统治】
材料一:15世纪-16世纪,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兴起,东西方的交流逐步加强,世界发展由分散逐渐走向整体。
——《世界近代史》
(1)这一时期,推动世界由分散逐渐走向整体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
材料二:17世纪-18世纪,英国、美国、法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先后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世界近代史》
(2)请写出英、法、美三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材料三: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发展成为当时的世界潮流……
——《世界近代史》
(3)俄国通过哪一事件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材料四: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进入垄断的帝国主义阶段
(4)这一时期推动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的根本动力是什么?
(5)20世纪初打破资本主义一统天下局面的是哪一事件?该事件对同时期的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举一例说明)
【答案】(1)新航路的开辟
(2)资本主义发展受到阻碍(答封建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不得分)
(3)1861年改革
(4)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5)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提供了指导(答其中任一项可得分)
(3)结合所知识可知,1861年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推行的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农奴成为"自由人",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巨额的份地赎金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又积累了大量资金。俄国从此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4)结合所知识可知,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国家开始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所以第二次工业革命是这一时期推动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的根本动力。
(5)结合所知识可知,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时代,使马克思列宁主义传遍世界,极大的震撼了资本主义世界,打破资本主义一统天下局面;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提供了指导。一、选择题
1.彼得格勒起义的消息传到莫斯后,莫斯苏维埃也于7日傍晚成立军事革命委员会,领导工人、士兵发动起义。经过激战,起义军于11月16日攻占克里姆林宫,取得了革命的胜利。与此同时,革命烈火燃遍俄国大地。到1918年春天时,全国各地相继建立了苏维埃政权。与上文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
巴黎公社
B.
十月革命
C.
二月革命
D.
辛亥革命
【答案】B
2.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中,中华儿女的精神品质不断激励着中国人民奋勇前进。将下列图片前的序号与相对应的精神品质前的字母符号连接,正确的一组是
①北京高校被捕生会校时受到同们热烈欢迎
②焦裕禄和兰考人民在治理流沙
③红四方面军到达陕北的官兵
a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b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 c爱国主义精神
A.
①——a
②——b
③——c B.
①——b
②——a
③——c
C.
①——c
②——a
③——b D.
①——c
②——b
③——a
【答案】D
【解析】结合所知识可知,①发生在五四运动中,体现的是生的爱国主义精神;②体现的是焦裕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③发生在长征期间,体现的是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因此D对应正确,ABC不符合题意,故此题选择答案D。#
3.下列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选项
史实
结论
A
文艺复兴
一场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的运动
B
第二次工业革命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C
十月革命
推翻俄国沙皇专制统治
D
第一次世界大战
反苏反共遏制共产主义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4.20世纪50年代,一位外国友人生活在中国,他可能看到的情况是
(
)
1某农村正忙着分田地
2红卫兵正在破四旧
3某农村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
4某地区在大炼钢铁
A.
1、2、3、
B.
1、2、4、
C.
2、3、4、
D.
1、3、4、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20世纪50年代”,结合所知识可知,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经历建国初的土地改革,分田地;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河人民公社化运动,而红卫兵是196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才出现的,可排除选项2;因此只有选项1、3、4符合题意,故选D。
5.在世界近现代史上,维护了现有制度、促进了经济恢复、为本国和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借鉴的历史事件是(
)。
A.
法国大革命和“雾月政变”
B.
“光荣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
C.
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
D.
十月革命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答案】C
点睛:分析选项事件的意义,对比题干中的三个限制条件,排除不符合的选项即可。
6.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
(
)
A.
苏联变成了强盛的工业国
B.
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
C.
苏联的国防力量大为加强
D.
采取重点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答案】B
【解析】本题为反向选择题,按题目要求应选择“不正确”的选项,依据所知识可知,1928~1937年,苏联人民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先后完成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苏联由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世界一流的工业强国。与此同时,苏联加快了实现农业集体化的步伐,在全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基础上,苏联在1936年通过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因此B项中的“认识”不符合史实,故选B。21世纪教育
点睛:反向选择题,只要选出“错误”的选项即可,本题的解题关键信息是“1928—1937年”“苏联”,苏联在1936年通过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而不是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
7.李明习了俄国十月革命后,整理了以下笔记,其中不正确的是
(
)
A.
一战激化了俄国国内矛盾
B.
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C.
1918年3月,迁都莫斯
D.
这是农民阶级领导的伟大革命
【答案】D
【解析】本题为反向选择题,按题目要求应选择“不正确”的选项,依据所知识可知,1917年11月6日晚,列宁秘密来到彼得格勒的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领导起义,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主席,因此D项不符合俄国十月革命的性质,故选D。
8.小张同在习了十月革命后对其进行了评价,你认为正确的是(
)
①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尝试
②革命胜利后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③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④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A.
②③④
B.
①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A
点睛:排列组合型选择题,简单的解答方式就是用排除法,根据所知识,从所给的选项中找出“不符合史实”的排除即可得出答案,如本题①项不符合“十月革命”史实,排除即可。
9.比较概括能力是习历史的重要能力,假如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四人进行比较,你认为他们的共同点是(
)
A.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
B.
共产主义运动的引路人
C.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创始人
D.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
【答案】B
【解析】结合所知识可知,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都是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列宁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创始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是邓小平,所以共产主义运动的引路人是这四人的共同点,答案选择B。
10.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标志是(
)
A.
苏联成立
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C.
十月革命胜利
D.
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答案】D
【解析】结合所知识可知,苏联在1936年通过了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所以答案选择D。
11.下图是苏俄粮食产量变化曲线图,1921-1925年粮食产量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实施了(
)
A.
农奴制改革
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
新经济政策
D.
斯大林模式
【答案】C
12.人类历史上,把社会主义由理论变成现实的历史事件是(
)
A.
宪章运动
B.
二月革命
C.
十月革命
D.
五四运动
【答案】C
【解析】依据所知识可知,十月革命是在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把理论变成了现实的社会主义革命,1918年11月7日,列宁领导了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停泊在涅瓦河上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炮击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宣告了“十月革命”的开始。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政权。由此,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宣告诞生,把社会主义由理论变成了现实,C项符合题意;A项是英国早期三大工人运动之一;B项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D项五四运动是中国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不符合题意。故选C。21世纪教育
点睛:本题考查生对历史问题的识记能力,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是把社会主义的理论变成现实的,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13.下面关于斯大林时代推行的政治经济体制评价不正确的是(
)
A.
忽视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
B.
导致苏联经济各部门比例失调
C.
阻碍了苏联经济持续发展
D.
推动了苏联的民主与法制进程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斯大林时代推行的政治经济体制”结合所知识可知,斯大林时代推行的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即斯大林模式,导致民主法制匮乏,因此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14.某者评述一政策时写道:“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这是列宁建设社会主义思想的一大转变,它对小农占优势的国家具有指导意义”。这一政策是( )
A.
废藩置县政策
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
新经济政策
D.
农业集体化
【答案】C
15.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它建立了( )
A.
工农苏维埃政府
B.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C.
工兵代表苏维埃政府
D.
苏联政府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十月革命”,结合所知识可知,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武装力量向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所在地圣彼得堡冬宫发起总攻,推翻了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政权。由此,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宣告诞生。这次革命发生在俄历十月,故称为“十月革命”,
选项A符合题意;而选项B、C是俄国二月革命后两个并存的政权,不符合题意;选项D苏联政府是1922年建立的,不符合题意。因此只有选项A符合题意,故选A。
16.我国在实施一五计划时借鉴了苏联的做法,苏联在实行工业化的过程中最突出的特点是
(
)
A.
实行计划经济
B.
优先发展重工业
C.
用市场调节经济
D.
工业部门协调发展
【答案】B
【解析】依据所知识可知,苏联在实行工业化的过程中最突出的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所以在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了先进的工业国。故选B。
17.1921年,苏俄政府公布《租借条例》,决定把一批中小工厂和商店租借给本国的公民、合作社和其他联合组织。与此有关的是
(
)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余粮收集制
D.
国家工业化
【答案】B
点睛:苏联的新经济政策,使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摆脱了严重的经济危机,苏俄的工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到战前水平,工农联盟也得到了改善,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18.1917年7月,俄国彼得格勒工人、士兵举行游行示威,要求“全部政权归苏维埃”。带领他们实现这一目标的是(
)
A.
列宁
B.
斯大林
C.
彼得一世
D.
亚历山大二世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俄国彼得格勒”、“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结合所知识可知,1917年11月7日列宁领导的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史称“十月革命”,革命胜利后列宁领导的苏维埃政府成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因此只有选项A符合题意,故选A。
19.人类历史中,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的标志是
(
)
A.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
巴黎公社的成立
C.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D.
苏联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的标志”,结合所知识可知,1917年11月7日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第一次将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因此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21世纪教育
20.关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下列组合不正确的是
(
)
A.
列宁——颁布1936年苏联新宪法
B.
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
C.
斯大林——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D.
邓小平——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答案】A
二、综合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材料一的两幅图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
材料二
注重实际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于1921年)……允许局部地恢复资本主义。……对列宁来说,这种新的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材料二中“新的政策”指的是什么?你如何理解材料二中“暂时的退却”?
(3)对于斯大林模式的评价,一直有不同的声音。布热津斯基的《大失败》这样说:“斯大林时期是一个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的时代——在斯大林领导下,苏联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工业大国,……一个制度化的由中央全面控制的社会主义体制形成了。……苏联经济也一直以比较高的速度持续增长”。而郑易平、龚成的《关于斯大林模式的再思考》则认为:“斯大林模式的根本问题之一就是置广大人民的实际利益于不顾,甚至严重损害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主要是因为斯大林模式导致了经济结构的严重失调”。你同意上面哪一观点?请依据材料并结合所知识说明理由。
【答案】(1)十月革命;
(2)新经济政策;根据国情进行适当调整。
(3)本题是开放性题,回答同意两个观点中任意一个均可。但需要说明理由,有理即可。
例如:
同意布热津斯基的观点理由: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斯大林通过这种建设模式,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为后来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斯大林模式”创立是与当时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在苏联迅速赶上和超过西方发达国家的过程中起积极作用。
同意郑易平、龚成观点理由:第一,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第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第三。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第四,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
(3)本题是开放性试题,回答同意两个观点中任意一个均可。但需要对应说明理由,言之有理即可。例如:同意布热津斯基的观点,理由是: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斯大林通过这种建设模式,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为后来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斯大林模式”创立是与当时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在苏联迅速赶上和超过西方发达国家的过程中起积极作用,当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意郑易平、龚成观点,理由是:第一,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第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第三。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第四,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因此,斯大林模式导致了经济结构的严重失调。#
点睛:评价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要一分为二的正确评价。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既看到积极性,也要看到弊端。遇到两种观点的问答题,可以同意一种观点,但阐述理由一定要对应自己的观点。
22.苏俄(苏联)时期先后实施了不同的经济政策,产生了不同的结果,给各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了借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20—1921年,苏俄许多人死于饥饿。1921年2月,喀琅施塔得水兵叛乱,甚至提出“要苏维埃,不要布尔什维克”的口号。为此,列宁说:“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材料二 实行粮食税,农民纳税后的余粮可以在市场上自由买卖;退还一部分收归国有的企业,让国内外资本经营;在一定范围进行自由贸易,允许商品生产,恢复商品货币关系。
材料三 在经济建设中,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强行用行政手段来干预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结果造成经济部门发展的严重失调和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等问题。
请回答:
(1)结合材料和所知识回答,材料一中列宁认为“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的政策是什么 为此列宁提出应借鉴利用什么生产方式来提高生产力
(2)据材料二指出苏俄当时实施的是什么政策 这一政策具有什么特点
(3)材料三反映了苏联当时实行的什么经济模式 概括指出这一模式的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经济政策的制定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案】(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2)新经济政策。将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或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发展生产)。
(3)计划经济模式(或斯大林模式)。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强调行政手段干预经济(或权力高度集中)
(4)关注民生;结合国情;尊重经济规律。(三点任答二点给分)
(2)根据材料二“实行粮食税”,结合所知识可知,指出苏俄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或农民
交税后可自由处理自己的粮食,说明当时实施的是新经济政策;这一政策具有的特点是:在一定范围进行自由贸易,允许商品生产,恢复商品货币关系。
(3)根据材料三“在经济建设中,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强行用行政手段来干预经济”,结合所知识可知,反映了苏联当时实行的是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完全用行政命令的手段来管理经济,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强调行政手段干预经济,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
(4)结合所知识可知,经济政策的制定要关注民生;一定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要具有创新精神,不能照搬别人的经验,要遵循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这一客观规律等。
【点睛】本题考查生理解能力,难度不大。(1)抓住材料“1920—1921年,苏俄许多人死于饥饿”,因为直接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种政策最终证明是以失败而告终,原因就是这种政策严重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为此列宁提出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3)抓住关键内容,进行分析,因为“在经济建设中,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强行用行政手段来干预经济”,这反映了苏联当时实行的是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完全用行政命令的手段来管理经济,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强调行政手段干预经济,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
(4)考查生理解能力。经济政策的制定要注意的问题:经济政策的制定要关注民生;一定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要具有创新精神,不能照搬别人的经验,要遵循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这一客观规律等。一、选择题
1.20世纪20年代初的苏联和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分别通过改革进行了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这两次改革的共同点包括(
)
A.
改革的内容都体现了制度的创新
B.
改革都促进了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C.
改革都使国家快速走上了工业化强国之路
D.
改革之前都面临着国内反革命势力和帝国主义国家的破坏
2.1962年1月27日,刘少奇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说:“过去我们经常把缺点、错误和成绩比之于一个指头和九个指头的关系……我到湖南的一个地方,农民说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七分人祸”是指(
)
A.
农业合作化运动
B.
土地改革运动
C.
“文化大革命”
D.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3.“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这一思想理论首先在下列哪个国家进行了实践
(
)
A.
法国
B.
英国
C.
日本
D.
俄国
4.针对下列情况,中国采取的相应政策是( )
A.
没收官僚资本
B.
进行土地改革
C.
优先发展重工业
D.
掀起“大跃进”运动
5.这是《中国石油报》刊载的一个谜语:老虎入门就报捷。(打一石油工人的名字)。谜底是(
)
A.
雷锋
B.
邓稼先
C.
焦裕禄
D.
王进喜
6.某地一家院门上有一副对联:“放开肚皮吃饱饭,鼓足干劲搞生产”,横批是“多快好省”。这幅对联大致出现在(
)
A.
土地改革运动期间
B.
农业合作化运动期间
C.
改革开放时期
D.
“大跃进”运动期间
7.下图反映的是新中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出现图中B点到C点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B.
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C.
经济建设没有计划性
D.
“文革”扩展到经济领域
8.20世纪60年代,他为了治理兰考县水涝、风沙、盐碱三害,亲自带队到灾区调查。人民称颂他是“党的好干部”。
他是(
)
A.
邓稼先
B.
王进喜
C.
雷锋
D.
焦裕禄
9.“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
)
A.
社会主义建设必需的方式
B.
广大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热情高涨的产物
C.
三大改造的延续
D.
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
10.《震撼世界的十天》一书是美国著名记者约翰·里德在亲历十月革命之后写成的纪实作品,被誉为研究十月革命的经典文本。根据所知识,当时最“震撼世界”的是(
)
A.
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尝试
B.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建立
C.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D.
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最终崩溃
11.《列宁在十月》是欧洲电影事业上一部有较大影响的故事片,它展现的情节有(
)
A.
戈尔巴乔夫改革
B.
《共产党宣言》出版发行
C.
巴黎公社革命
D.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12.下列哪一项是苏俄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罗斯福新政的共同作用?
(
)
A.
削弱了政府的权力
B.
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
C.
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D.
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13.某班级举行辩论会,辩论双方主要观点概括如下。请判断此次辩论的主题是评价(
)
A.
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
新经济政策
D.
苏联的农业集体化
14.14.下面图1和图2分别宣传20世纪前期苏联、美国的某项措施。这两项措施的实施都(
)
A.
体现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B.
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C.
暴露了发展重工业的弊端
D.
迅速推进本国工业化的完成
15.15.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赫尔岑曾公开宣称“(1861年的)解放是一种欺骗”。其理由是(
)
A.
农奴完全成为自由人
B.
农奴在解放时可无偿获得一块份地
C.
地主不许买卖农奴
D.
农奴被迫以高价赎买份地
16.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形成的是(
)
A.
十月革命成立人民委员会
B.
1922年苏联成立
C.
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
D.
1937年苏联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
17.罗斯福任美国总统后不久,英国著名家凯恩斯写信给他说:“您已经成为各国力求在现行制度范围内运用明智试验以纠正我们社会弊病的人们的委托人。”对此表述正确的是(
)
A.
“社会弊病”是指法西斯盛行,战争威胁到各国
B.
“明智试验”是指抛弃市场经济,实行国家干预经济
C.
“明智试验”的目的是维护“现行制度”
D.
罗斯福通过“明智试验”根除了“社会弊病”
18.斯大林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战胜国,主要是英国、法国和美国建立了一种新的国际关系制度,即战后和平制度。”对此叙述正确的是(
)
A.
“战后和平制度”是指雅尔塔体系
B.
战胜国为了建立“战后和平制度”召开了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
C.
这个“战后和平制度”维护了长久的和平
D.
中国的合法权益在这个“战后和平制度”中受到保护
19.对中苏两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进行比较,其中正确的是(
)
A.
都通过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取得革命胜利并建立社会主义政权
B.
三大改造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起到巩固新政权的作用
C.
人民公社的建立和苏联新宪法的颁布分别标志两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新经济政策都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0.“两弹元勋”邓稼先、“党的好干部”焦裕禄、“铁人”王进喜先进事迹共同体现的,需要我们发扬光大的时代精神是(
)
A.
解放思想,改革创新
B.
保家卫国,革命英雄主义
C.
解放全中国,将革命进行到底
D.
艰苦创业,为人民服务
二、综合题
21.【改革浪潮】
材料一:“诸位会深信,凡能够维护地主利益的措施,都一一地做到了。”
——亚历山大二世
材料二:在短短的几十年里,日本就按自己的节奏改变了自身。以前它是个前工业时代的封建社会,到19世纪末期,新日本——西方影响和日本传统的混合物——成为一个正在上升的帝国。它很快将成为西方一个可怕的竞争对手。
——《全球视野下的西方文明史》
(1)材料一中亚历山大二世是在签署废除什么制度的法律后说的这段话 他的这段话反映了这次改革的局限性是什么?
(2)材料二中19世纪末期的新日本的诞生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这一事件带来的积极影响是什么?这一事件中的改革措施为人类留下了很多成功经验,最值得中国借鉴的经验是什么?
材料三:“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
(3)为了改正材料三中的错误,列宁实施了什么政策?
(4)上述材料所涉及的改革有什么共同作用?
22.【探究资产阶级统治】
材料一:15世纪-16世纪,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兴起,东西方的交流逐步加强,世界发展由分散逐渐走向整体。
——《世界近代史》
(1)这一时期,推动世界由分散逐渐走向整体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
材料二:17世纪-18世纪,英国、美国、法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先后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世界近代史》
(2)请写出英、法、美三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材料三: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发展成为当时的世界潮流……
——《世界近代史》
(3)俄国通过哪一事件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材料四: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进入垄断的帝国主义阶段
(4)这一时期推动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的根本动力是什么?
(5)20世纪初打破资本主义一统天下局面的是哪一事件?该事件对同时期的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举一例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