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的缓慢变化(第一课时) 教案
董玉娣中学 朱春培
教学目标:
1.知道地形还在不断地发生着缓慢的变化;
2.知道流水、冰川、风力、生物都会使地形发生缓慢变化;
3.关注水土流失、沙尘暴;
4.人类在改变地形时应遵循自然自然规律。
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流水、冰川、风力、生物都会使地形发生缓慢变化
课时安排:2课时,本课为第一课时
教具准备:教学用幻灯片,沙尘暴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引入】:我是第一次来给大家上课,对大家不太了解,但有一点我可以肯定,每个同学都曾想过自己的未来。(稍作停顿)
幻灯片展示:一块岩石。
这是块岩石,你想过它的未来吗?假定着块岩石一直在同一个地方。
[学生回答]: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适当的评价。
【讲述】:老师也准备了一些图片,请你看看,想想是不是?
幻灯片展示:岩石风化图片组
【讲述】:岩石由于水、冰、风、生物等因素的作用而逐渐变成岩石碎屑的过程,称为岩石的风化。
促使岩石风化的因素有:流水、冰、风、生物等。
【过渡】:就一块岩石来说,这些因素会使岩石风化,就整个地球来说,这些因素还会使地形发生变化。
【提问】:你能举出流水、冰、风、生物改变地形的例子吗?
[学生回答]: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适当的评价。
【启发】:你想知道更多吗?
我们打算通过同学们自学、分组讨论、在课堂上表述的方法来学习这部分知识。可以吗?
表述要求 ① 讲出你所学的知识
② 提出你心中的疑问
我们把学习的任务来分一分:第四组负责生物对地形的影响;第三组负责风力对地形的影响;冰川这部分知识比较的简单,就留给我自己了;流水部分的内容很多,流水的作用大致可以分为流水的侵蚀作用和流水的沉积作用,第一组负责流水的侵蚀作用对地形的影响;第二组负责流水的沉积作用对地形的影响。现在开始,看谁了解的多,理解得透。
[学生活动]:自学、分组讨论
教师参与其中的一组或几组共同讨论,多聆听少发言,重在培养学生讨论的习惯。
【交流所学知识】:要求:① 讲出你所学的知识
② 提出你心中的疑问
交流的过程按各组的分工分五个阶段进行,每个阶段先由学生讲述,再由教师进行总结。
对学生已经讲的例子只是简单地过一遍,对学生可能没讲到适当多花些时间。学生在表述时,给予适当的引导,让他能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增加他对成功的体验。
二、地形变化
1.流水: ① 侵蚀——瀑布、溶洞、海岸、水土流失
② 沉积——江心洲、三角洲
a、流水的侵蚀作用:由于河流强烈的下切作用,使河床不断加深,形成了狭而深的河谷地形。两坡陡峭,横剖面常呈“V”字形。(例如:瀑布、峡谷,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b、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称为喀斯特地貌,又称岩溶地貌。水对可溶性岩石的作用以溶蚀为主,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
c、流水的沉积作用:流水在搬运途中,由于流速降低,所携带的物质便会(有规律地)沉积下来。(例如:山麓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
河流在入海或入湖的河口地区,由于流速降低,便将挟带的泥沙堆积下来,形成宽广平坦的三角洲(它的平面形状一般呈三角形,顶端指向上游,底边为其外缘,故称三角洲)。三角洲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是良好的农耕地区。
2.冰川:冰川流动时,刨蚀地面成洼地 U形谷
3.风力: ① 侵蚀:风蚀蘑菇
② 沉积:黄土高原
③ 沙尘暴:
a、风力吹蚀、磨蚀地表物质所形成的地表形态称为风蚀地貌。在干燥地区,因为近地面的风含沙粒较多,磨蚀力较强,使岩石形成顶部大、底部小的蘑菇状外形即风蚀蘑菇。
b、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称为风积地貌。在干旱与半干旱气候及风沙来源丰富的条件下,经风力搬运作用后堆积形成的。风沙堆积就形成了沙丘。黄土高原就这样形成的,黄土高原的形成经历了几百万年。
c、沙尘暴:
4.人和生物:① 生物: 苔藓地衣、珊瑚
②人的因素:人工岛、人造湖
介绍人类改变地形的事例。
人类在改变地形时,不能违背自然规律。
【小结】:
地形一直在变,有时剧烈,有时缓慢:
1.使地形剧烈变化的往往是火山、地震等来自地球内部的因素,这些因素使地形高低起伏。
2.使地形缓慢变化的往往是流水、风力、生物等地球外部的因素,这些因素使地形趋于平缓。
除了上述因素以外,还有板块运动,甚至气候都能影响地形的变化。如:我国的柴达木盆地,曾经是一个湖,现在却成了盆地,它的形成就与气候有关。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找一些资料,并把你所学的告诉大家。
布置作业:完成相应的作业
板书:
一、岩石的风化
二、地形变化
1.流水: ① 侵蚀——瀑布、溶洞、海岸、水土流失
② 沉积——江心洲、三角洲
2.冰川:u形谷
3.风力: ① 侵蚀:风蚀蘑菇
② 沉积:黄土高原
③ 沙尘暴:
4.人和生物:① 生物: 苔藓地衣、珊瑚
②人的因素:人工岛、人造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