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教案)
第八章 地球上的生物圈
第二节生态系统
课堂设计:朱沈中
一、教学目的
1、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类型
2、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以及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概念
二、教学重点
1、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类型
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三、教学难点
1、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2、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判断
四、教学用具
自制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小组合作体验交流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温故而知新
1、下列属于一个种群的是( B )
A 在一起饲养的马、驴和骡 B 一块稻田里全部的青蛙和蝌蚪
C 一个池塘内所有的鱼 D 一片森林里所有的松树
2、就一个湖泊而言,群落是指该地域中的( D )
A 所有的鱼 B 所有的水生植物
C 所有的动物和植物 D 所有的生物
引言: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到,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密不可分,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为了进一步探讨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二节。
(板书)第二节 生态系统
讲授新课: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让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森林生态系统)。
试一试:你能说出多少种刚才画面里出现过的生物和非生物?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像这样,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就叫生态系统。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
在一定区域内,生物群落及其无机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群落(生物)+环境(非生物)
说一说:
下面的生态系统中各有哪些生物和非生物?
图片一:海洋生态系统
图片二:农田生态系统
图片三:城市生态系统
提问:看完图片后,大家对什么是生态系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那么一片森林、一片草原、一个海洋、一片农田、一个池塘是不是生态系统?
回答:是。分别是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池塘生态系统。
讲述:可见,生态系统有大有小,有天然的,也有人工的。分析发现,各种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是基本相似的。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
讲述:可见,生态系统的基本成分是:
基本成分(分析)
⑴生产者(植物):体内含有叶绿素,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将水、二氧化碳等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因此被称做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例如水草、藻类植物等)。
观看视频——生产者
⑵消费者(动物):不能制造有机物,只能吃现成的,因此称为“消费者”。(例如鱼、螺鲺等)。
观看视频——消费者
⑶分解者(微生物):光有生产者、消费者,一个生态系统是不完整的,因为动植物的遗体、遗物会大量堆积,造成生态系统崩溃。幸好还有分解者,也就是细菌、真菌,它们能把动植物遗体遗物分解成无机物。
观看视频——分解者
提问:无机物又可以被谁利用?
回答:被植物,也就是生产者重新利用。
讲述:可见,在生态系统中,虽然动植物不断地消耗物质,但物质的总量并没有改变,因为物质是在不停循环着的。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成成分,正是通过物质循环,才能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提问:那么生物部分所需要的物质和能量又来源于何方呢?
回答:来源于空气、水、阳光等。
讲述:这就是非生物部分,这些非生命的物质和能量,与生物部分,一起构成了生态系统。
学而时习之
提问:大家对生态系统的组成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那么请看下面这幅图上的各种生物各自扮演的是什么角色?
回答:(略)
提问:生产者与消费者是什么关系?
回答:它们以食物为联系,是吃与被吃的关系,就构成链状结构。
讲述: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
活动:做一个生态系统的小游戏
想一想
1、刚才表演的同学各表示生态系统的什么成分?
2、各成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作业 阅读“欧洲兔掀起的风波”
八、板书设计
第二节 生态系统
1、 生态系统的概念
2、 生态系统的组成
植物 —— 生产者
生物成分 动物 —— 消费者
生态系统 微生物 —— 分解者
非生物成分: 土壤、空气 水分、养料、气候因素
九、教学反思
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理念中提到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构建课堂教学新模式。本堂课的教学构思就是在学习了这一理论后,尝试改变教学中“奉送真理”的方式,力求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产生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我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的优化组合,将教师和学生在课前准备的资料,实验等展示给大家,这种视听感觉上的冲击要比枯燥的文字描述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故实际效果较好;通过传授与启发教学相结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完成知识的系统学习,在这一过程中我感到教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如何根据教学内容在关键环节中设情置疑,使这一问题能真正调动学生的兴趣,使他能够主动地去思索。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