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3张PPT。现在已是初夏时节,星期天我路过南湖边的一个小池塘时,看到有几朵小荷已露出粉嘟嘟的笑脸,我想起了诗人杨万里《小池》中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说到池塘、荷花,你们还想到哪些诗句呢?第一课时1.会写1个生字,会认6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重点)
3.诗歌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怀。(难点)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主要作品:《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解jiě撑 艇 踪
迹 浮 萍chēng píngfújì zōngtǐng不解jiě浮萍:
踪迹:
白莲:一年生草本植物,浮在水面,叶子扁平,椭圆形或倒卵形,叶下面有须根,开白花。
造句:小河里长满了浮萍。
行动所留的痕迹。本文指被小艇划开的浮萍留下的清晰的水路痕迹。
造句:各处都找遍了,仍然不见他的踪迹。
白色的莲花。
造句:夏天一到,河里一片白莲,真美!我们已经了解了作者和字词,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诗歌,老师送给大家一把金钥匙,这就是核心问题和串珠问题。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理解诗句。串珠问题:
1.读《池上》,说一说小孩去干什么了。他的行为会不会被发现?为什么?
2.诗歌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怀?小娃撑(chēng)小艇(tǐng),偷采白莲回。小艇:轻便的小船。一个小娃娃撑着轻便的小船,偷偷采了白莲回家。不解藏踪(zōng)迹(jì),浮(fú)萍(píng)一道开。不解:不懂。小娃娃不懂得藏好自己的行踪,船行水面,荡开浮萍,留下一条清晰的水道。踪迹:行动所留的痕迹。浮萍:一年生草本植物。一道开:诗中指浮萍被小船分开后,一时难以合拢而留下的痕迹。《池上》描写了小娃偷采白莲后回来的情景,表现了小孩子的天真可爱,表达了诗人对乡村孩子的喜爱之情。小娃撑(chēng)小艇(tǐng),偷采白莲回。品析:“小娃撑小艇”中的两个“小”字,呈现出了一幅充满童真、童趣的画面,为读者提供了可以想象的形象,也使读者产生疑问:这“小艇”载着“小娃”要到哪里去呢?下一句中的“偷”字解开了这一悬念,使人感到了“小娃”的调皮、淘气与可爱。“偷”字用得很传神,因为是“小娃”,所以“偷采白莲”不仅不让人反感,反而使人感受到了“小娃”的调皮及其行为的可爱。不解藏踪(zōng)迹(jì),
浮(fú)萍(píng)一道开。品析:“白莲、浮萍”白绿相间,多么美丽的景色啊!“小娃”兴高采烈地采到莲花,早已忘记自己是瞒着大人悄悄地去的,不懂得或是没想到去隐蔽自己的踪迹,大摇大摆地划着小船回来,小船把水面上的浮萍轻轻荡开,留下了一道清晰的水路痕迹。美景配趣事,生趣盎然!阅读方法解密:认识景物描写什么是景物描写?
是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风景、物体的描写。景物描写可以分为三个方面:风景描写、风俗描写和风物描写。
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渲染气氛,展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借景抒情。拓展:
你还知道描写儿童的古诗吗?抄一首,背一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小儿垂钓》胡令能)1.读《池上》,说一说小孩去干什么了。他的行为会不会被发现?为什么?
《池上》中的小孩去偷采了白莲。他的行为一定会被别人发现,因为他不懂得要藏好自己的踪迹。串珠问题:2.诗歌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怀?
这诗表达了诗人对儿童的喜爱,对农村自然、质朴生活的向往。池上不解藏踪迹
浮萍一道开调皮可爱
天真纯朴写事写景小娃撑小艇
偷采白莲回《池上》描写了小娃偷采白莲后回来的情景,表现了小孩子的天真可爱,表达了诗人对乡村孩子的喜爱之情,同时也饱含着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池上》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该作品文字洗练,内容通俗淡雅,寥寥数字,生动逼真地描述了一个天真活泼、憨厚可爱的儿童形象。课件38张PPT。第二课时1.会写3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重点)
3.感受诗人内心的情思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难点)牧mù童tóng归guī背bèi短duǎn信xìn吹chuī浸 横 腔jìnhéngqiāng水满陂 浸寒漪bēi yī
横背衔:
信口:口里含着。本文指落日西沉,半挂在山腰,像被山咬住了。
造句:小燕子衔来草泥造房子。
随口。
造句:没想到,他信口说的一句话,竟造成了这样大的后果。
我们已经了解了作者和字词,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诗歌,老师送给大家一把金钥匙,这就是核心问题和串珠问题。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理解诗句。核心问题:
这两首诗有什么共同特点?
串珠问题:
1.《村晚》描绘了什么景色?诗中的小孩做了什么事?
2.品读这两首诗中的小孩有什么共同特点?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怀?草满池塘水满陂(bēi),山衔落日浸(jìn)寒漪(yī)。衔:口里含着。本文指落日西沉,半挂在山腰,像被山咬住了。绿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几乎溢出了塘岸,远远的青山,衔着彤红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水中,闪动着粼粼波光。浸:淹没。牧童归(ɡuī)去横(hénɡ)牛背(bèi),
短笛无腔(qiānɡ)信口吹。 横牛背:横坐在牛背上。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缓缓地把家还,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曲调。腔:曲调。信口:随口。《村晚》描绘的是夕阳西下,农村傍晚的景色。诗中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他拿着短笛随便吹奏。草满池塘水满陂(bēi),
山衔落日浸(jìn)寒漪(yī)。这两句描绘的是山村晚景。诗人把池塘、山、落日三者有机地融合起来,描绘了一幅非常幽雅美丽的图画。两个“满”字,写出仲夏时令的景物特点,写出了景色的一片生机;一个“衔”,写日落西山,拟人味很浓;一个“浸”,写山和落日倒映在水中的景象,生动形象。思考:前两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色?牧童归(ɡuī)去横(hénɡ)牛背(bèi),
短笛无腔(qiānɡ)信口吹。 品析:“横”字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是随意横坐在牛背上,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天真活泼、淳朴无邪。“短笛无腔信口吹”表现出了牧童无忧无虑,悠闲自在的情致。这两首诗有什么共同特点?
这两首诗都是描写农村的景色,都有可爱的儿童,而且这两个儿童都那么自由、天真、可爱,充满了童真、童趣。核心问题:1.《村晚》描绘了什么景色?诗中的小孩做了什么事?
《村晚》描绘的是夕阳西下,农村傍晚的景色。诗中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他拿着短笛随便吹奏。串珠问题:2.品读这两首诗中的小孩有什么共同特点?
这两首诗中的孩子都是农村的,都那么天真可爱、无拘无束。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怀?
这两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儿童的喜爱,对农村自然、质朴生活的向往。村晚无忧无虑
悠闲自在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写景写人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村晚》描写了农村傍晚的美景,以及牧童横坐牛背上信口吹笛的情景,表现了孩子无忧无虑、悠闲自在的情致,表达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向往,对天真可爱的孩子的喜爱之情。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舟过安仁
(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
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
不是遮头是使风。幼女才六岁,未知巧与拙(zhuō)。
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
(《幼女词》施肩吾)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bàng)桑阴学种瓜。
(《四时田园杂兴》范成大)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yuè)。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所见》袁牧)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杜牧)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夜书所见》叶绍翁) 【民间传统儿童游戏】骑竹马、滚铁环、老鹰捉小鸡、翻(fān)花绳、拉大锯(jù)、石头剪刀布、木头人、丢手绢、过家家等。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朗读指导:同学们朗读时要注意,朗读出诗的节奏,停顿和重读要突出,读出诗人对农村生活的向往,对儿童的赞叹之情。
背诵指导:背诵时,边读边想象画面,要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2.读读认认。参考答案:
撑 船 踪 迹 归 来 横 眉 小 艇 浮 萍 牛 背 腔 调(chēng chuán) (guī lái) (zōng jì) (héng méi)(xiǎo tǐng)(fú píng) (niú bèi) (qiāng diào)一、给下列加点字补充音节。
ch____ __ǐng j____ h____
撑船 小艇 浸透 横眉
__āng z____ __íng
搭腔 踪影 萍水相逢.......pēng tìnéngqiōng二、我是小小书法家。(看拼音,写汉字)
mù tónɡ ɡuī bèi chuī
放学 来,坐在牛 上, 着
duǎn duǎn xìn
的笛子,好悠闲、自在,还有一份自 。信 牧 童归背吹短 短三、加偏旁变成新字,并组词。
豆( )( ) 角( )( )
攵( )( ) 欠( )( )
月( )( ) 言( )( )短短小解解开牧牧童次每次朋朋友信信心四、给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小红背( )上她的背( )包向学校走去。
2.牧童横( )坐在牛背( )上。
3.做人不要蛮横( )不讲理。
.....bēibēihénɡ bèihèn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