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五节《极地地区》(第1课时)
【课型】新授课
【课标要求】
?在地图上找出某地区的位置、范围,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
?说出南、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认识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通过阅读地图明确极地地区的位置、范围。
?运用数据、图片、文字资料说出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重点)
?说出极地地区的生物。
【教学模式】
问题探究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 情景,导入新课
课前配着音乐《回家》播放优美的自然风光图片,让学生欣赏。
教师讲述:刚才同学们看到的是,鬼斧神工的大自然给我们雕刻的一个个温暖舒适、美轮美奂的家园,但是今天这节课老师想带领大家认识地球上一个特殊的区域——两极地区。
学生聆听音乐,欣赏世界各地的优美风光。
欣赏优美风光图片感受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
合作探究,
交流共享
探究一:认识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
探究过程:
1、出示标出赤道、南北极圈、南、北极地区的世界地图。
教师要求学生读图说出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在地理位置方面的相同点。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出示两极地区的局部图。
教师要求学生读图说出两极地区的范围有什么不同。
3、总结、归纳。
探究二:特殊的北极位置---未来的黄金水道
阅读课本P48两则材料,参考助学P48学习过程3,思考北极地区对未来交通的重要性。
问题如右侧:
探究一:认识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
1、学生小组合作,根据多媒体展示的问题,合作探究、交流。
2、大胆展示自己小组的探究结果,和老师的对一对,看看有什么异同。
3、教师展示结果:
地区
不同点
相同点
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
北极地区
北极圈以北
以北冰洋为主体,被亚、欧、北美三大洲所包围
极圈以内高纬度
跨360°
寒带
南极地区
南极圈以北
以南极洲为主体,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三大洋所包围
探究二:特殊的北极位置---未来的黄金水道
1.根据材料一,可知:北极空中航线的开通,大大 缩短了北美到亚洲的航程。
2.根据材料二,可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极海冰加速融化,使得北冰洋“黄金水道”的开通成为可能。
运用图像加强直观教学,使学生在读图的过程中全面了解两极地区的异同点,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和归纳概括能力。
过渡
两极地区的纬度这么高,那里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呢?
合作探究,交流共享
合作探究,交流共享
探究一:感受并归纳两极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特征。
探究过程:
1、出示两极地区冰天雪地的图片,学生用词语描述。
教师讲述: 冰雪广布是两极地区特有的地表景观。看到冰雪,大家自然联想到气候的寒冷,那么,到底冷到什么程度?除了冷还有哪些气候特点?
2、教师多媒体展示
①图片加文字:在南极地区一杯刚烧开的热水泼出去后,落到地面就成冰了。
说明……
②图片加文字:南极地区年降水量只有30-50毫米,有的地方还不足5毫米。
说明……
探究二:“白色荒漠” VS “冰雪高原”
南极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小于50毫米,被称为“白色荒漠”,为什么还有2000多米厚的冰层?
③视频(南极暴风雪)
说明……
【归纳】南极地区的自然特征:
冰天雪地、酷寒、干燥、烈风。
探究三:“冷” VS “更冷”
两极地区纬度位置相当,为什么北极大部分地区终年冰雪覆盖,但气候却不像南极地区那么酷寒?
探究一:感受并归纳两极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特征。
学生看图片,感受两极地区的寒冷。
学生讨论,根据图片和文字介绍,理解——酷寒
学生讨论,根据图片和文字介绍,理解——干燥
探究二:“白色荒漠” VS “冰雪高原”
1.学生交流总结:虽然降水稀少,但由于气候严寒,降水就以冰雪的形式储存下来,日积月累,冰层平均厚度高达2000多米。
学生讨论,根据图片和文字介绍,理解——烈风
学生认真看视频。
解释:南极地区的“暴雪”,不是指雪下的很大,而是因为风大,把地面上的雪也刮起来了,雪花漫天飞舞,像下暴雪一样。
探究三:“冷” VS “更冷”
讨论总结:
A.南极比北极海拔高。
B.南极白色冰雪反射的热量多。
C.南极陆地比海洋气温更低。
两极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特征是后面进行科学考察以及极地环境保护的基础。采用地图、图片、文字、视频想结合的方法,使问题形象化、生动化,更利于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其获得的知识印象深刻。
过渡
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两极地区气候严寒,终年冰雪覆盖,自然环境十分恶劣,这种恶劣的环境并不适合人类居住,但是却有耐寒的动物和植物在那里生存。
合作探究,交流共享
探究一: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对动植物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探究过程:
1、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两极地区的动植物和北极地区因纽特人生活的照片。
2、【归纳】两极地区的动植物能在那么严酷的环境下生存,是因为它们适应了那里寒冷的气候,如果我们能提取这里植物的基因,把它们移植到我们这里的植物身上,研究出新的生物品种,这样就能把一些生物品种推广到我国一些寒冷地区种植。这也是我们进行极地考察的一个方面的意义。
探究二:南极的科考房屋
1.房屋的墙板采用“夹心”式,中间是保温材料。窗户较小,且多为双层玻璃,玻璃夹层间几乎为真空。
2.房屋地基很深,下面为立柱,房屋通常高出地面1---2米。房屋朝不同方向开门,还设有天窗。
3.与东南亚的高脚屋设计目的有何不同?
探究一: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对动植物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观察两极地区的植物、动物和因纽特人的生活照片,探究那里的动植物和人类活动是怎样适应寒冷的自然环境的。
合作讨论交流:
(1)采用保温材料, “夹心”“双层玻璃” (酷寒)
(2)地基很深(烈风)
(3)高出地面,设有天窗,下面用立柱(避免暴风雪封门)
3.东南亚高脚屋主要是为了适应其湿热的环境。
用大量的图片来处理这部分内容,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利于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学生印象深刻。并通过老师的归纳引导学生对“极地开展科学考察的意义”进行思考。
小结
两极地区原始的自然环境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最为广阔的天然实验室,这些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开展极地考察已经是国家之间综合国力和高科技水平的展现与角逐,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课堂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探究过程:
两极地区的位置→自然环境严酷→少有人或无人,只有耐寒的动植物→科考
通过回顾探究过程,使学生形成学习主线,便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课后作业
老师知道,很多同学非常渴望更多的了解两极地区,但是因为我们的时间有限,短短的40分钟不可能包罗万象,所以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回家上网查阅。
【当堂达标】
1.极地地区都是冰雪覆盖的寒冷世界,最根本的原因是( )
A.地表覆盖很厚的冰雪 B. 陆地平均海拔高
C. 周围都是海洋 D .所处纬度位置高
2.南极地区的气候特点是 ( )
A酷寒、干燥、烈风 B 寒冷、烈风、暴雨
C酷寒、暴雪、潮湿 D 冬冷夏热、大风、湿润
3.“泰坦尼克”号从英国到美国的首航途中撞上冰山,其冰山来自( )
A北极地区 B南极地区 C印度洋 D太平洋
4.关于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南极地区是地球上最冷的地区
B.北极地区比南极地区降水少
C.南极地区全部是陆地,北极地区全部是海洋
D.都有极昼极夜,且出现的日期相同
5.读右图,地球上空臭氧空洞现象最为严重的地方出现在( )
A.青藏高原上空 B.北极附近上空
C.南极附近上空 D.北美大陆上空
6.读“南极地区图”,回答问题
⑴写出字母所代表的地理事物的名称:
A ____洋;B___洋;
C ____洋;D ____洲;
⑵在图上画出地球的自转方向。
课件31张PPT。极地地区北 极 圈赤 道南 极 圈北 极 地 区 南 极 地 区 读图说出两极地区在地理位置方面的相同点66.5 °N66.5 °S北极地区南极地区亚洲欧洲北美洲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读图说出两极地区的范围有什么不同南北极地区地理特征的比较归 纳 冰地天雪南极地区是世界最大的淡水宝库1983年7月20日,前苏联东方站记录到南极的最低气温为-89.2℃.这样的温度下,一杯刚烧开的热水泼出后,落到地面就变成冰渣了。酷 寒 南极大陆是“白色的沙漠”。年平均降水为30—50毫米,低于撒哈拉沙漠。 干 燥 南极大陆是世界上的风极,法国迪尔维尔站观测到100米/秒的风速,是12级风的3倍。能把房子掀倒呢。烈风“暴雪”酷寒干燥烈风“暴雪”自然环境特征
冰天雪地北极地区在未来交通的重要性蓝鲸海豹磷虾南极 动物海象企鹅南极动物北极 动物驯鹿格陵兰鲸海豹海象北极熊衣食住行北极地区的居民 独特的极地文化 冰 天 雪 地苔藓地衣南极地区 北极地区 1、极地科考站的房屋的墙壁采用“夹心”式,中间多为保温材料。窗户较小,且多为双层玻璃,玻璃夹层之间为真空。这样有什么好处吗?南极地区 北极地区 极地科考站的房屋的地基很深,下面多立柱,通常高出地面1—2m,且房屋朝向不同的方向开门,更有的还开有天窗?这又是为什么呢?严酷少有人
或无人位置探 究 过 程科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