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单元评价检测(三)
(第五、六单元)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孙中山说:“今天在这地开这个军官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这个“军官学校”位于 ( )
A.广州
B.长沙
C.武汉
D.上海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基础识记和分析能力。通过题干可判断这所“军官学校”为黄埔军校,位于广州。
【拓展延伸】黄埔军校简介
黄埔军校于1924年6月16日正式开学,孙中山任校总理,廖仲恺任党代表,蒋介石任校长,后来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军校在黄埔先后办了七期。其中1924—1927年大革命时期毕业的有四期,近五千名学生。当时,国民党和共产党人都有来任教和当学生的,可谓精英云集。这些人中,后来有许多成为中国革命的骨干。1926年1月,黄埔军校改称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大革命失败后,军校的性质发生了变化。
2.如图为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印制的宣传漫画。请判断,与该漫画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
A.五四运动
B.北伐战争
C.井冈山会师
D.红军长征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识读漫画的能力。漫画中的关键信息为“帝国主义”“民众的力量”“国民革命军”反映了1926年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北伐对象为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和张作霖。
3.“中国共产党人……从来就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的坚定支持者、合作者、继承者。”下列史实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 )
①南昌起义
②黄埔军校的创办
③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1924年,国民党“一大”确定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此后,孙中山创办黄埔军校,培养了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1926年,为把革命推向全国,国共两党进行了北伐战争。故体现中国共产党对孙中山革命事业的支持和继承的事件是黄埔军校的创办、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4.下列关于国民革命历史作用的表述最全面的是 ( )
①彻底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②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
③给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以沉重打击
④使人们在思想上受到一次相当普遍的革命洗礼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北伐战争将吴佩孚的主力基本消灭,也消灭了孙传芳的主力,但是并没有消灭张作霖的主力,所以①表述有误。
5.在一次专题学习中,李军同学将该历史事件的意义和地位概述为:它用血与火的语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人不畏强暴、坚持革命的决心;它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树立起一面革命武装斗争的旗帜;它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如果需要你再补充内容,你认为下列最合适的是 ( )
A.它是党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B.它是党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始
C.它是党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D.它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由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可知与南昌起义有关。A是南昌起义的意义,B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有关,C与遵义会议有关,D与长征有关。
6.1927年秋,毛泽东在秋收起义失败后,针对敌强我弱的革命形势,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这个“新的革命策略”是指 ( )
A.武装斗争
B.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C.城市包围农村
D.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基础识记和分析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向湘赣边界的井冈山进军,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7.(2017·河南质检)今年暑假小明准备去江西参加以“革命摇篮,星火燎原”为主题的红色旅游。出发前他应了解的历史大事是 ( )
①南昌起义
②井冈山会师
③长征会师
④中共七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解答时要抓住题干中“江西”和“革命摇篮,星火燎原”等关键词。南昌起义和井冈山会师都发生在江西,二者代表了国民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领导一系列武装起义,建立了井冈山等革命根据地,找到了正确的革命道路,形成了星星之火的燎原之势。而长征会师是在甘肃会宁;中共七大是在陕西延安。
8.(2017·无棣期末)右图是小明在遵义拍摄的一张照片。如果让你选择一个与这幅照片直接相关的主题词,下列哪项最准确 ( )
A.开天辟地,党的诞生
B.革命圣地,延安精神
C.生死攸关,历史转折
D.抗战胜利,举国欢庆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和理解能力。图片是遵义会议会址,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原教材: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遵义会议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故正确答案为C。
9.“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是毛泽东在1936年写的《沁园春·雪》中的著名词句。此时,中国工农红军 ( )
A.实现了井冈山会师
B.到达了吴起镇
C.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D.渡过了金沙江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基础识记能力。由题干中的关键信息“1936年”可判断为C。A、B、D对应的时间分别为1928年、1935年、1935年。
10.下面的漫画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在 ( )
A.1927年
B.1931年
C.1935年
D.1936年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读图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图片中日本军人炸铁路以及他们高举写着“无耻的中国人炸铁路了”“东北军炸的!我看见了!”等字样的牌子,可判断该漫画反映的是日本制造的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炸毁柳条湖的一段铁路,反诬中国军队破坏,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11.蒋介石曾宣称:“我们的敌人不是日寇而是土匪,东三省热河失掉了……我们应该要付责任……无论外面怎样批评诽谤,我们总是以先清内匪为唯一要务。”对此材料解读错误的是 ( )
A.蒋介石认为国民党政府的主要敌人是盘踞在深山老林的土匪
B.蒋介石认为国民党政府的主要敌人不是日本侵略者
C.对于失掉东三省热河,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政府愿意承担责任
D.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以先清除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为唯一要务
【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对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理解。面对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奉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以清理国内的共产党为唯一要务,“土匪”是蒋介石对共产党的蔑称。因此,蒋介石认为国民政府的主要敌人是共产党。
12.右图标语中“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愿望得到初步实现的标志性事件是 ( )
A.九一八事变爆发
B.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C.卢沟桥事变爆发
D.台儿庄战役胜利
【解析】选B。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初步实现”,图片中的标语信息是“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13.《义勇军进行曲》创作于1935年4月。“……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歌词中的“敌人”是 ( )
A.美国军队
B.英国军队
C.日本军队
D.法国军队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依据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的时间信息是“1935年”,1935年日军入侵华北,中华民族到了危急时刻,在此形势下诞生这首歌曲。
14.下列哪一表述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的时代主题 ( )
A.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B.打倒列强,除军阀
C.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D.众志成城,共赴国难
【解析】选D。本题考查抗日战争的有关内容,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A是五四运动时期的口号,B是北伐战争时期的口号;C是一二·九运动的口号,因此A、B、C与题意不符。
15.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前后坚持了十四年,经历了“局部抗战”和“全面抗战”两个阶段。两者开始的标志分别是 ( )
A.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
B.西安事变和七七事变
C.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
D.台儿庄战役和七七事变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前后坚持了十四年指1931-1945年,是由局部抗战发展为全面抗战的,局部抗战开始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全面抗战开始于1937年的七七事变。
【方法探究】列表掌握九一八事变和卢沟桥事变
项目
九一八事变
卢沟桥事变
时间
1931年9月18日
1937年7月7日
政府态度
不抵抗
奋起还击,抗击侵略
结果
东三省沦亡
全民族抗战开始
影响
进一步刺激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
日本帝国主义征服中国的美梦破灭
16.1938年春,山东南部发生了一场著名战役,该战役的胜利在政治上增强了全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鼓舞了抗日军队的士气,用胜利的事实证明了“亡国论”是没有根据的。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结合下图判断该事件是 ( )
A.南昌起义
B.平型关大捷
C.台儿庄战役
D.百团大战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能力。根据材料中的时间“1938年”和地点“山东南部”可以得出这次战役是台儿庄战役。
17.暑假小明准备去陕西参加“延安精神,革命圣地”为主题的红色旅游。出发前,他应了解的大事是 ( )
①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
②红军到达吴起镇
③血战台儿庄
④中共七大召开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辨析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发生在延安的历史事件,①在甘肃会宁,③在山东台儿庄,②④在延安,故选C。
18.“国共两党恩恩怨怨,两度分手三次握手”是对国共两党关系的生动写照。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握手”的主要历史贡献是 ( )
A.建立黄埔军校
B.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C.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D.促使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国共两党”“第二次握手”是指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建立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A、B是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成果;D发生于1936年,与题意无关。
【拓展延伸】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伟大作用
(1)中国共产党倡导和促成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基础。
(2)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方针,指明了抗战胜利的方向。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是抗战的重要战场,对抗战的胜利起了重大作用。
19.兄弟同心其利断金,望两岸共圆“中国梦”。近年来随着国共两党互信的增强和海峡两岸“三通”的实现以及两岸同胞交往的增多,可以乐观地预见两党合作的进一步加深。历史上体现国共合作的事件是 ( )
①黄埔军校的创建
②北伐战争
③南昌起义
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辨析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识记国共两党两次合作的史实。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成果是创建黄埔军校、领导北伐战争,第二次合作的成果是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不是国共合作。
20.下面是小明在探究某两国关系发展简史时制作的年代尺。他探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
A.日美关系
B.中美关系
C.英美关系
D.中日关系
【解析】选D。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1931年,日本制造了九一八事变,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1937年的七七事变是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的抗日战争取得了完全胜利。因此,可以推断出此年代尺展现的是中日关系的发展简史。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1题10分,第22题16分,第23题12分,第24题12分,共50分)
21.搜集和整理材料、制作知识卡片是学习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请参照范例,完成卡片所缺内容。要求:每张卡片至少提供四条关键性信息。(每项一分,共10分)
关于“侵略与反抗”战役的卡片信息1:1840年6月信息2:《南京条约》信息3: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它是:鸦片战争
关于“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卡片信息1:信息2:信息3:信息4:
它是: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卡片信息1:信息2:信息3:信息4:它是: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和概括归纳能力。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卡片可以涉及黄埔军校和北伐战争等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卡片可涉及五四运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事件。只要学生提供的四条信息能够正确的得出结论即可给满分。若出现提供的信息和结论不一致,则不给分。
答案:示例一:
关于“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卡片信息1:湖南、湖北是主要战场信息2:叶挺领导的第四军独立团被誉为“铁军”信息3:蒋介石为总司令信息4:讨伐对象为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它是:北伐战争
(信息中可以提供的内容:北伐的时间、总司令、对象、主要战场、名将叶挺领导的独立团等)
示例二:
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卡片信息1:1919年5月4日信息2:爱国学生在天安门游行示威信息3:“还我青岛”“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信息4:运动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它是:五四爱国运动
(选取的内容,还可以为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等)
22.红军将士铸就的长征精神在人们的心中永生。某同学计划在暑假期间追寻前辈的足迹,重走长征路。下图为某同学根据红一方面军长征路线所画的示意草图(A为出发地)。
(1)说出图中字母标注的长征途中四个地点。(8分)
A. ; B. ;
C. ; D. 。
(2)红军为什么进行长征 长征的胜利有什么重大意义 (4分)
(3)请你向他推荐最值得参观的某一个历史遗址,并谈谈你推荐的理由。在追寻前辈足迹的活动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宝贵的精神财富 (4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第(1)题,A为出发点,可判断为瑞金,B根据图中的“贵阳”可判断是遵义,C和D为红军会师的两个地点即吴起镇和甘肃会宁。第(2)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长征的原因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意义是锻炼和考验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留下了光荣的革命传统,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第(3)题中第一问可选择红军长征中的重要地点进行表述;第二问中“宝贵的精神财富”是长征精神,在此基础上作答即可。
答案:(1)A.瑞金 B.遵义 C.吴起镇
D.会宁
(2)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进行战略转移。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3)参观遵义会议遗址,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原教材: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参观甘肃会宁城,在这里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红军长征的胜利。(言之有理即可)
精神财富: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精神;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精神;乐观向上,紧密团结的精神;爱国、革命的精神等。(言之有理即可)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条约规定: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材料二 从1995年开始,沈阳市每年都会在9月18日鸣响防空警报,以示不忘国耻。
材料三 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无理要求进入宛平城内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的拒绝后,日军悍然向驻守卢沟桥的中国守军发起进攻,中国守军奋起抵抗。
(1)材料一的“条约”是什么战争后签订的什么条约 (2分)
(2)材料二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有何影响 (3分)
(3)该事件后,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导致怎样的结果 (2分)
(4)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出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的标志。(1分)
(5)试举出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英勇抗击日军的两次重要战役。(2分)
(6)现在,日本右翼势力一直在为侵华战争翻案。针对日本右翼分子歪曲历史事实、美化侵略的行为,你有什么想法 (2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第(1)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是《马关条约》。第(2)题根据“沈阳”和“9月18日”可以联想到九一八事变。第(3)(4)(5)题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6)题是开放性题目,回答意思相近即可。
答案:(1)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
(2)九一八事变。影响:东北三省沦陷,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
(3)东北三省全部沦陷。
(4)七七事变。
(5)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台儿庄战役。(任举两例即可)
(6)日本法西斯的凶狠、残暴和惨无人道;日本侵华史实铁证如山;日本妄图复活军国主义;日本不能正确对待历史,不能以史为鉴,不能真诚地反省战争罪行,且公开为右翼势力的丑恶表演张目,其行为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我们对此应提出抗议。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4年1月,国共两党合作正式形成。……孙中山拟定的最重要的措施,是在黄埔建立一个训练军官的军事学校,进行标准化的军事训练和向学生灌输共同的革命思想。……北伐军向全世界发表声明,说明了北伐的爱国目的:从军阀手中解放中国,赢得在各国中的正当的平等地位。
——[美]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
材料二 (卢沟桥事变后)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之际,国共两党再度合作。团结一致,同仇敌忾成为中华民族的共识。……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以民族根本利益为重,顾全大局,捐弃前嫌。早在1936年处理西安事变时,中国共产党就力主和平解决。
材料三 中华民族不畏强敌,不怕牺牲。……(在某次战役中)八路军共作战1
800余次,毙伤日军、伪军2.5万多人,拔掉据点2
000多个,八路军也付出了伤亡1.7万余人的重大代价。淞沪战役中,守卫宝山的500名官兵与敌巷战肉搏,全部壮烈殉国。
——材料二、三摘编自《光明日报》: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华民族精神》
材料四 廖承志认为:“国共两度合作,均对国家民族作出巨大贡献。”
(1)据材料一,指出黄埔军校的办学方针。并指出北伐战争的目的。(2分)
(2)据材料二,指出“国共两党再度合作”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4分)
(3)材料三中的“某次战役”是指哪次战役 据材料二、三,指出抗日战争时期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精神。(引用材料中的原文回答)(4分)
(4)以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的成果或意义,说明材料四中的观点。(2分)
【解析】第(1)题答案可直接从材料一中找出。第(2)题第一问从材料二中找出答案;第二问联系所学知识进行回答。第(3)题根据材料三中的作战目标“拔掉据点2
000多个”可判断出战争名称;第二问根据提示从材料中找出答案。第(4)题联系所学知识将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的成果或意义列举出来即可。
答案:(1)办学方针:实行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并重的方针。北伐目的: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2)原因: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意义: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3)百团大战。团结一致,同仇敌忾成为中华民族的共识,中华民族不畏强敌,不怕牺牲。
(4)国共第一次合作,进行了北伐战争,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反动统治;国共第二次合作,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这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的完全胜利,是中华民族由危亡走向振兴的历史转折点。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