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八年级上册 浮力[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华师大版八年级上册 浮力[上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4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师大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08-01-19 19:33: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案例分析
八年级科学第四章第2节《浮力》
塘溪中学 梅芳华
【教学目标】:
一:知 识 与 技 能:
(1)知道和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会受到浮力的作用。
(2)知道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3)知道物体在空气中也受到空气对它浮力的作用。
(4)知道产生浮力的原因。
二:过 程 与 方 法: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实验,感受浮力的存在及发现浮力产生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分析能力,团队精神和概括表达能力。
三: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对自然现象保持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逐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教材分析】:
浮力产生的原因及浮力的应用是初中科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知识,虽然在中考中比较少出现或难度较小但是在平时的练习和考试中经常出现一些难度和计算量较大题目,致使学生平时的训练中感到非常困惑,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使学生对学习科学产生了畏难情绪,降低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课程标准将这部分内容的要求改为:“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降低了知识目标水平层次,而增加了体验性目标 “经历”水平层次,要求学生必须通过实验探究,来认识浮力,要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而对于什么是浮力及浮力产生的原因等知识没有终结性的要求,这充分反映了对知识传承的弱化,而对科学探究活动的加强。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提高了教学质量。练习中也不要求进行复杂的、综合性的浮力计算,而应该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用于解决生活与生产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这一变化对学生的练习和习题的变化是较大的。例:
不再适宜习题 创新的习题
例 :有一座冰山浮在海面上,露出水面的部分为1000米3,则此冰山所受重力为 牛。(海水密度是1.04×103千克/米3,冰的密度是0.90×103千克/米3) 例:把一个30cm×40 cm(或更大)保鲜袋(或其它很薄的塑料袋)的开口朝下,用理发用的电吹风机往袋内向上吹热气,放手后,保鲜袋会徐徐上升,过一会儿它又降落下来,做这个实验并解释这个现象。
【教学设计】:
本节教材的课时为2课时,第一个探究活动主题是:感受物体受到的浮力和探究浸在水中物体受到的浮力。①让学生感受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水的体积有没有关系?②让学生感受浮力的方向。简单地介绍一下有关船舶的历史,让学生获得有关科学技术史的知识。第二个的探究活动主题是:产生浮力的原因。由于学生对浮力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活动中,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小组4—5人。分组活动结束之后,每小组由一位学生总结性发言,相互比较哪一小组结论最完善,从而得出结论。
【实验器材】:空矿泉水瓶,乒乓球,水槽,大烧杯,铁架台,弹簧秤,钩码,细线,水,适量的盐,酒精,两端被彩色橡皮膜封口的试管(孔径不宜过小) ,等等。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播放《泰坦尼克号》影片中的巨轮在海中驰骋的片段及泰坦尼克号遇到冰山撞击后将要沉没时的片段从而引入新课。
编剧/导演:詹姆斯·卡梅伦James Cameron
主演: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Leonardo DiCaprio
   凯特·温丝莱特Kate Winslet
   比利·赞恩Billy Zane
   凯茜·贝茨Kathy Bates
   格罗丽亚·斯图尔特Gloria Stuart
类型:浪漫/灾难
级别:PG-13
片长:194分钟
年代:1997年
出品:20世纪福克斯/派拉蒙联合拍摄
《泰坦尼克》电影原声欣赏
二:提出问题,新课探究:
师:豪华的巨轮泰坦尼克号为什么没有沉入水中而能在水中能够自由的航行呢?
生:轮船受到浮力的作用。
师:原来与浮力有关,那么什么是浮力?产生浮力的原因是什么?
师:大家首先熟悉一下桌子上的实验器材,从中选取你们认为需要的器材想一想能完成什么实验呢?请同组同学相互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先猜想实验可能会出现哪些现象?
同学们相互讨论并摆弄桌子上的器材,思考它们的作用,并设计、预测组合后使用能产生哪些实验现象。

生:把酒精涂在皮肤上感觉很凉快可以验证蒸发吸热。
生:我可以用弹簧秤来测物体的重力。
生:用手挤压空矿泉水瓶可以发现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生:把乒乓球扔在盛有水的水槽中可以发现乒乓球浮在水面上,用手向下很难把乒乓球压入水中,可以感受浮力的存在。
生:空矿泉水瓶也是浮在水面上。
生:我还可以用弹簧秤测量浮力的大小。
生:我可以用两端一样的橡皮膜封住的透明圆筒放入水中,当橡皮膜外面受到压力时就会向内凹进去,现在我把它浸入水中,大家注意观察橡皮膜的受力情况,来证明水的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生:…………
(把学生实验设计写在黑板上来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学生感到有成就感,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师:大家都很聪明,那么我们今天的主题:浮力。 给五分钟让学生按事先设计的器材组合方式自行完成一些实验来感受一下浮力的存在。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用手边的各种器材来完成你们设计的实验吧,并及时将你们的实验发现写在你们的学案上。
学生按事先设计的器材组合方式自行完成一些实验来感受一下浮力的存在,并把不同的现象加以比较,来初步认识浮力。(此过程巡视各组学生的实验,了解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困难并引导学生解决困难,实现学生创造性的想法)
几分钟后在教师引导下完成实验后,学生汇报
学生汇报结果,同时教师将学生的发现,投影在屏幕上::
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
活动报告单

探 究 活 动 目 的: 感受浮力。
你 对 此 有 何 猜 想: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
你可选用的器材有:空矿泉水瓶, 乒乓球, 水槽, 大烧杯, 铁架台, 弹簧秤,钩码, 细线, 水, 适量的盐, 酒精,两端被彩色橡皮膜封口的试管(孔径不宜过小) ,等等。
你选用来进行探究验证你的猜想器材是: 水槽,空矿泉水瓶,乒乓球,
你的探究活动的主要步骤是什么: ① 用瓶盖或瓶塞拧紧或盖紧空矿泉水瓶,使水无法进入瓶中。 ② 用手掌把空矿泉水瓶往水中按。 ③ 尽快松手。
你观察的现象能说明什么结论?可以感觉手受到浮力的作用,说明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
你还发现了什么:乒乓球同样可以做实验得到同样的结论。
和其他组交流后的结果有什么变化?你是如何改进实验的?
第二类
活动报告单

探 究 活 动 目 的: 探究浸没在水中物体受到的浮力
你 对 此 有 何 猜 想:浸没在水中物体是否受到的浮力的作用?
你可选用的器材有:空矿泉水瓶, 乒乓球, 水槽, 大烧杯, 铁架台, 弹簧秤,钩码, 细线, 水, 适量的盐, 酒精,两端被彩色橡皮膜封口的试管(孔径不宜过小) ,等等。
你选用来进行探究验证你的猜想器材是: 弹簧秤,钩码, 细线, 水,大烧杯,铁架台
你的探究活动的主要步骤是什么:①用弹簧秤称量钩码的重力。 ②把钩码逐渐伸入水中再次称量
你观察的现象能说明什么结论: 发现两次结果不一样,后来弹簧秤的示数变小了。说明钩码在水中受到浮力。
你还发现了什么: 在钩码逐渐放入水中,发现示数是慢慢变小的,且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和其他组交流后的结果有什么变化?你是如何改进实验的?生:语文课上学过一篇《死海不死》的文章,投进死海的人不会淹死,听说是因为死海的水很咸,所以我认为浮力和液体的密度有关。 生:把水改成盐水或酒精发现弹簧秤的示数和在水中不一样生:说明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第三类
活动报告单

探 究 活 动 目 的: 探究产生浮力的原因?
你 对 此 有 何 猜 想:是不是由于液体的压强造成的呢?
你可选用的器材有:空矿泉水瓶, 乒乓球, 水槽, 大烧杯, 铁架台, 弹簧秤,钩码, 细线, 水, 适量的盐, 酒精,两端被彩色橡皮膜封口的玻璃管(孔径不宜过小) ,等等。
你选用来进行探究验证你的猜想器材是: 细线, 两端被彩色橡皮膜封口的玻璃管(孔径不宜过小) ,水,水槽
你的探究活动的主要步骤是什么:① 用手握住试管水平放入装有适量水的塑料杯中,这时左右两侧的橡皮膜向里凹的一样(图2所示),这是由于左右两侧橡皮膜的对立部分在水中的深度相同。②交流讨论后,将试管竖直,将会看到图3所示的现象,下端的橡皮膜比上端的橡皮膜向里凹得厉害。
你观察的现象能说明什么结论:当圆筒浸入水中平放时,观察到圆筒两端的橡皮膜凹进去的程度一样,这说明了在同一深度的两个橡皮膜受到的压力一样大。
你还发现了什么:师:那么圆筒浸入水中竖直放置时,又有什么现象呢?生:两个橡皮膜凹进去的程度不一样,下面的比上面的凹进要多一些。师:这又说明了什么呢?生:这说明了下面的橡皮膜受到的压力比上面受到的压力要大一些。同学们讨论后生:下端的橡皮膜比上端的橡皮膜向里凹得厉害。这表明液体对试管向上的压力大于向下的压力,它们之差就是浮力
和其他组交流后的结果有什么变化?你是如何改进实验的?
开始水平放入玻璃管,交流后,竖直放入玻璃管,结果现象改变了。
  
   师生互相讨论得出活动结论:
㈠:浸没在水中物体受到的浮力
㈡:产生浮力的原因:液体对物体向上的压力大于向下的压力,它们之差就是浮力
三.课堂小结 (由学生小结)
四:自我评价:
1.一切浸入液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 。
2.一金属块挂在弹簧秤上,在空气中称时,弹簧秤读数是27牛,把它全部浸在水中称时,弹簧秤读数是17牛,该金属块所受的浮力是 。
3.浸没在水中的某物体上表面受到的水的压力为20牛,如果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为50牛,那么物体下表面受到的水的压力大小是 牛,方向是 。
4.有一质量10千克的物体,当它浮在水面上时,所受浮力是 牛,浮力的方向是 。
拓展练习:
5. 把一个30cm×40 cm(或更大)保鲜袋(或其它很薄的塑料袋)的开口朝下,用理发用的电吹风机往袋内向上吹热气,放手后,保鲜袋会徐徐上升,过一会儿它又降落下来,做这个实验并解释这个现象。
【教学反思】
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挖掘学生的探究意识,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本节探究教学的难点在与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的“发现”。探究教学给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供了一个展示的机会,学生可能会有一些漫无边际的想法,这时候不要一棒子打断学生的这些思维,其实,这就是学生的可贵之处,说明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去,是真正的自主探究,而不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这才是新课程的理念。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自我发展的主人。
资料:
1.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
2.华师大版科学八上教参
3.新课标初中科学探究性教学实例
4.http://www.hainnu./licb/Reference-data/ITteaching/BuoyancyJiaoan3.htm ( http: / / www.hainnu. / licb / Reference-data / ITteaching / BuoyancyJiaoan3.htm )
5.http://webhost.5ewy.com/poonsir/jiaoan/fuli.htm
6.http://www./member/HtmlEdit/UploadFile/20057618250204.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