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4.3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7-12-23 00:50: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学校

教材名称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光现象第三节
课题
平面镜成像
课型
新授
授课年级
八年级
教师
教材分析
平面镜是所有学生都熟悉的物品,限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关键是提炼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了解平面镜的应用,必须对大量的平面镜成像的事实进行研究。前面已经学过了光的反射定律,本节课就是光的反射的应用,为下一节光的折射做一下铺垫,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以生活实例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通过实例提出与物理有关的问题、大胆的猜想假设、围绕实验目的选择合适仪器、设计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正确记录实验数据、分析证据得出科学结论、交流试验中的得失优缺点、评估实验方案等一系列探究过程,使学生体验探究的整个过程,为以后独立探究学习铺平道路。
学情分析
基于生源情况分析,我校学生来自农村,自主学习能力薄弱,自主探究能力不足,本课程能够从学习资源、学习方法、能力和积极情感态度方面满足学生多元化发展的需要。基于学习情况分析,学生在自主探究实验过程中,初步形成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能够真正从实际出发,实验与理论相结合,完成实验探究学习。
教学目标设计
1.学习知识目标:
1.利用实验探究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通过多媒体展示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根据多媒体图片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2.探究技能目标:
通过学习与交流提高学生动手、自主、探究、归纳的综合运用能力。
通过实验探究过程渗透物理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物理,通过观察、猜想、实验、探究活动的完成,培养学生合作、竞争、探究和创新能力。
学习策略目标:
用故事激发兴趣,用实验激励探究,用合作交流共鸣,用竞争升华创新。
情感培养目标: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和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在学习探究过程中,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观念,勇于进取的学习精神。
教学重、难点设计
1.学生学会探究实验的方法,归纳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理解实像和虚像的区别。
教 学 方 法 设 计
教师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从多方面呈现课程的重点,将抽象化为形象,将枯燥化为活动,将复杂化为简易,充分体现其与物理学科的融合。任务型教学法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中完成学习任务,用直观的多媒体展示翻转课堂,实现教学目标。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实现物理教学互动,扩大教师学生探究知识的层面.
教 学 资 源 设 计
多媒体 网络视频 动画
白板 实验器材 展台影像
教学过程
教 学 环 节
师 生 教 学 活 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4分钟)
教学过程(35分钟)
新课导入
播放《猴子捞月》的视频。学生看到视频后好像又回到了童年,在美好中激发学生上好这节课的兴趣。
教师:同学们猴子捞到月亮了吗?
生:没有。
教师:猴子确实看到了水中的月亮,其实它是不存在的实物,我们把它叫做像,天上的月亮叫做物。那么像和物有什么关系呢?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后,你就会知道其中的道理了。
预设猜想
生活中有很多能成像的物体,让同学们列举一些。
最常见的是每天我们梳妆打扮的镜子。让同学门拿起已经准备好的镜子观察自己的像。
老师讲述观察像时注意的问题:观察自己与像的大小关系;观察自己眨右眼睛时像眨的是哪只眼睛;自己远离和靠近镜面时像大小的变化。
学生通过观察像进行猜想(板书):
猜想1:像是不存在的实物
猜想2:物和像大小可能相等
猜想3:物远像小物近像大或不变等等。
猜想4:到平面镜的距离可能相等
教师:同学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眼见为实,实验为据。
在学生强烈求知的情绪中进入实验探究。 探究实验
教师用一个镜子,将一只棋子放到前面,让同学观察比较。
教师:我们怎样比较物和像?学生思考。
教师提示:通常我们比较物体大小,将两个物体放在一起观察。
学生:实验应该选两个物体,一个是物,一个是像。
教师:那怎样验证同学们猜想中大小一样呢?
学生:选取两个大小完全一样的物体。
教师:有的同学可能想:如果将像拿过来和物相比较可以吗?
请一个同学到前面拿一下这个像,看是否能拿到像,从而证明像是不存在的,引出虚像的概念。
教师将镜子换成透明玻璃板再让同学们观察,比较得出从玻璃板中能确定像的位置,引导学生选择正确的实验器材。
多媒体展示实验器材,介绍并说明其使用目的。
教师强调基于课本老师演示用蜡烛做物体,并说明其实验的局限性,指出学生实验用棋子做物更方便操作。
根据上述知识设计实验方案,学生分组合作交流。
设计实验
在学生小组交流的过程中主要解决以下问题:
如何确定像的位置?把一个棋子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再拿另一棋子放在成像的位置,直到看上去与像完全重合,这个位置就是像的位置。
怎样判断后面的棋子与像已经完全重合?在玻璃板的前面左右改变眼睛的位置,直到从不同位置看起来后面的蜡烛和像完全重合为止。(如果学生课前做好预习,这些问题学生能自己找到答案,并能设计出验证猜想2的实验方案)
实验时,为什么要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教师指导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分别去确定平面镜和玻璃板中像的位置。实验过程中学生会发现,看不到平面镜后面的棋子,无法知道它是否与像完全重合,所以不用平面镜。而使用玻璃板成像时,可以看到后面的棋子是否与像完全重合,所以使用玻璃板。通过此实验可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等效替代法”。
找两个小组说出实验设计方案,确定最终方案。
确定实验方案后,多媒体展示已经录好的教师演示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视频,启发和帮助那些学困生进行实验。
(教师强调学生看视频时注意实验步骤和观察方法,以便学生实验。)
进行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任务型探究,
合作交流。
验证猜想1:
学生组装好器材后,将一个棋子放到一定距离找到它的像,用一张白纸放到像的位置处,白纸上没有这个像,得出结论:像是虚像。
验证猜想2:
前面教师引导过程中用完全相同的棋子作为像的替身,完全重合,得到结论:像和物大小相等。
验证猜想3:
学生多次改变棋子到玻璃板的距离,观察像的大小变化(此方案教师要给予否定,利用人眼对同一架飞机在高空和跟前的不同视觉感受,说明仅凭眼睛观察来判断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并不可靠)。
通过交流师生共同设计有效方案:在同一直线上棋子向前移动确定一个位置,再用完全一样的棋子放在像的位置处,观察它们能否完全重合,从而验证“近大”或“远小”是错误的。
验证猜想4:
多次改变物体位置后,分别记录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物距)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像距)。进行比较,得出结论: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等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
根据实验设计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物像连线与玻璃板所在直线,这两条相交的直线有什么位置关系?学生很容易发现平面镜成像的又一特点:物、像的连线跟镜面垂直。
学生实验时,教师巡视观察,提供帮助,找到学生实验小组中有代表性的操作,收集实验过程中的问题,为交流和评估环节做准备。引导学生要多次实验,寻找普遍规律。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各学生小组的实验记录和数据,各小组派代表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交流和评价
让各个小组说出在实验中出现和发现的问题,师生共同交流评价,确定实验结论。教师板书:
多媒体播放一些相关的风景图片,引导同学看到了自然美,还有对称美。引出结论并板书:像和物关于平面镜对称。
平面镜成虚像
教师:这些美丽的图片给我们美轮美奂的视觉享受,那么这个像是怎么形成的呢?下面我们看一下它的成像原理。前面我们学过了反射定律,那么请一个同学到前面画一下成像光路图。(利用电子白板展示,让学生在白板上画图,并及时进行评价)
教师利用动画展示平面镜成像原理,提高和巩固。
平面镜的应用
多媒体展示图片,指出光不但对我们的生活有利,而且还有污染。拿出已经做好的潜望镜和万花筒,强化兴趣,提升应用。
游戏提升
小游戏:四个个子相同的同学表演成像过程,期中两个做支架镜子,另两个为物和像。教师指示物体动作(立正、眨左眼、举右手、近一步、远一步),看像是否一一对应。
典型例题,练习巩固。
结束寄语: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对它哭,它就对你哭;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面对困难和痛苦,我们给予它们一个微笑,它们就还给我们一个微笑!
通过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本节课学习提供拓展资源
在观看的过程中让学生感知物理就在我们身边
通过观察让学生初步领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为猜想假设提供依据
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归类整合能力,从而明确本实验探究的具体问题,学生通过观察提出各种猜想,思路不受限制,使探究活动具有真实性
注重教学引导,环环相扣,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
学生搭建问题支架,运用逻辑思维解决问题,拓展和生成知识。让学习发生在最近发展区
学生在完成任务型教学活动中培养合作、探究和创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问题线索式展开教学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拓展空间。提高学生发散思和创新思维的形成
通过找像并观察比较,让学生初步领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为猜想假设提供依据
培养学生的归类整合能力,从而明确本实验探究的具体问题。学生通过观察验证各种猜想,使探究活动具有真实性。
交流合作,总结归纳,提出疑问,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学会探究实验的方法,基于合作形式提高合作与竞争意识

直观情境让学生感知物理的美,渗透物理与学科的整合
信息技术整合将抽象化为直观
从生活出发,培养学生环保节能意识,激发学生创新能力
深意提升,寓意深远
板书设计
4.3平面镜成像
1.平面镜成像特点:
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像与物体的线与平面镜垂直;
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2.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


学习效果
评价设计
本节课评价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从而体现评价的激励和引导性功能。课堂与多媒体技术相融合从多方面深化课程内容,以大容量,短时间,高效率完成教学内容。
教学反思
兴趣融入探究,实验展现本质
成功之处:
1.在教学中通过情景模拟、多媒体展示大量的图片、动画、学生探究实验等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式使学生理解物理现象的本质,从丰富多彩的课堂实验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再反过来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根据所教学生的认知能力重新设计了方案,适当增加了教师的指导, 针对同学们的猜想,分步实验,逐个检验,及时交流,教师也成为研究主体中的一员,效果就理想多了。由于把学习过程还给了学生,没有了教师的绝对权威,学生们依据自己的天性、智力水准,自然地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认知过程,他们的热情自然高涨,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讨论,设计不同的方案,选取不同的实验用具,积极动手实验,再思考、讨论、交流,俨然一幅科学研究的情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多媒体贯穿于其中,大大地提高了学生认知
的效率,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除了通常一些方法(如人举左手,镜中的像则举右手等)外,学生在活动中又找到了几种很有创意的方法。例如探究平面镜成像和物体大小是否相等时,怎么移动像也无法与物体完全重合。用对比法观察和实验过程中的重点,解决了问题,镜与纸面没有垂直造成的。探究像的变化时,同学们显把点燃的蜡烛放在离玻璃板远近不同的位置,观察像的大小(此方案教师要给予否定,利用人眼对同一架飞机在高空和跟前的不同视觉感受,说明仅凭眼睛观察来判断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并不可靠)。学生通过探究运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学生方案一:把一个小棋子放在离玻璃板较近的位置,拿另一个
较大的棋子移到成像的位置处,观察它们能否完全重合,从而验证“近大”是否正确;同理去验证“远小”是否正确。学生方案2:取两个完全同的棋子,一个放在离玻璃板远近不同的位置,拿另一个移到成像的位置
3.本节课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通过启发式的引导,让学生明确探究的目的,自己想办法解决困难,设计并完成探究实验。教师一方面要防止出现学生盲目探究,要引导;另一方面要避免教师直接告诉学生“要怎么样”、“应该这样”,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可在思考方向上给以启发、点拨,最后还是要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解决问题。从而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训练和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技巧性,开拓学生思路,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同时使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的欲望,积极探索问题的答案,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大大地提高了能力。
4.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成功地纠正学生元认知中错误观点“像近小像远大”。
不足之处:
1.实验探究过程中反映出个别学生实验操作能力不足,语言表达能力和
收集的证据分析处理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多加强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总结归纳结论的能力。让每一个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
2.由于教学时间有限,限定时间内完成,教师对学生实验探究的过程性评价相对少了些,这也是个遗憾,如果能克服上述一些问题,我想效果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