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选择单位格表示数
教学目标:
1、经历读统计图、交流信息、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2、认识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能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能根据给出的数据提问题并解决问题。
3、在读图的过程中,感受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的特点,体验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可以用统计图来表达和交流。
教学重点:
认识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能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能根据给出的数据提问题并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能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能根据给出的数据提问题并解决问题。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景
教师谈话:同学们,人们常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对我们每一个小学生都有很大的帮助。光明小学阅览室对同学们的读书情况进行了统计。(引出有关阅览室读书人数的事情)教师出示统计图。
(设计意图:教师谈话从学生熟知的生活入手,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引出要研究的例题。)
二、自主探究
1、教师提问:从上面的统计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引导学生发现图上的数据信息和统计图的特征提出兔博士的问题。)学生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读取信息的能力,通过分析、比较,使学生发现这个统计图与以前学过的不一样,一格表示5个人。)
2、在发现统计图的基础上,教师说明,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当数据比较大时经常采用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方法。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认识统计图采用一个表示多个单位的用法。)
3、教师提问:你能根据统计图自己提问题并解答问题吗?
学生思考后,交流算法。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试一试
1、出示统计表,让学生读一读,谈一谈感受。
2、观察不完整的统计图,了解统计图的特征,明白这个统计图是一格表示4个人,再根据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的要求。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统计图和统计表的对比了解统计图的特点。)
3、交流、欣赏学生完成的统计图。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做的,不够整格时怎样的想的,怎样处理的。
(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捕捉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巩固练习。
1、第1题,
(1)让学生先读图,了解图中的信息。
(2) 观察给出的空白表,了解1格表示几个单位,在自己做图。
(3)交流学生完成的统计图,然后提问题、解决问题。
2、调查各年级的学生人数。
(设计意图:使学生体验到现实生活的问题可以用统计图来表示。)
五、板书设计:
条形统计图
一格也可以表示多个单位。
课件24张PPT。 第3课时 合理选择单位格表示数据八 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JJ 四年级上册 课后作业探索新知课堂小结当堂检测(1)分析理解条形统计图
(2)绘制条形统计图下面是四(1)班同学最喜欢的一种早餐(不包括主食)
统计表。请画一个条形统计图把统计结果表示出来。光明小学阅览室星期一至星期五读书人数统计图自己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1.下面几组数据适合统计图中1格代表几?请你连一连。在老年活动中心参加各种活动的人数统计表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下页的统计图。在老年活动中心参加各种活动的人数统计图2.下面是四(1)班同学参加科学活动小组情况统计表。根据统计表,解答下面的问题。
(1) 请你根据上面的统计表,完成下面两个统计图。略。(2) 对比以上两个统计图,我发现:当统计的数据有些大时,1格可以代表( )。
(3) 1格表示2人,那么怎样表示1人呢?2人可以在一格中涂一半。制作统计图时,要根据统计表中数据的特点和大小来确定1格代表几。 归纳总结:文化路小学开展为山区小学捐书活动。四(3)班各组捐书情况 如下:
(1) 试着用条形统计图表示上面的数据。文化路小学四(3)班同学捐书情况统计图
(2) 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略。平均每个小组捐书多少本?
(37+42+35+36+45)÷5=195÷5=39(本)
答:平均每个小组捐书39本。(答案不唯一)2. 自己设计一张调査表,记录自己一学期读课外书的情况。略。3.下面是实验小学的同学们向贫困山区学生捐赠图书情况统计表。根据统计表把统计图补充完成。
(2) 图1中每格代表( )本,图2中每格代表( )本。
(3) 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统计图略510答:从图中我获得了以下信息:
四(1)班向灾区捐赠的故事书最多,工具书最少;
四年级向灾区捐赠的历史书的本数是四(1)班的2倍。
(答案不唯一)4.下面是四(1)班5名学生的身高情况统计表。
根据统计表,完成下面的统计图。(想一想,1格代表几厘米比较合适?)图略 1格代表5厘米比较合适。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