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复习(十三):生命(一)
二. 考点讲解:
(一)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1. 生物学的分类等级:
(1)分类:分类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和学习方法
(2)生物从高到低依次是:门、纲、目、科、属、种,种是分类的基本单位。
2. 生物多样性:
(1)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多样性。
(2)形形色色的生物:没有成形的细胞核的细胞叫原核细胞,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叫原核生物,原核生物构成了原核生物界。有成形细胞核的细胞叫真细胞,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叫真生物,它们可以分为:植物界、动物界、真菌界。真菌界的生物靠吸收现成的有机物获得营养,由分枝或不分枝的菌丝构成,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3. 物类群:
(1)植物的主要类群:藻类植物属于低等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等属于高等植物。
(3)动物的主要类群:动物可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有:芋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无脊椎动物类群有: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
4. 种群和群落:
(1)种群:在一定时间内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称为种群。种群个体间能交配繁殖,种群具有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出生率、死亡率等特征。
(2)群落: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相互间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总和。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垂直分层结构和水平结构,生物间有互助互利、竞争、食物等关系,最主要的是食物关系。
5. 生态系统:
(1)一个群落和它所生活的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组成一个生态系统,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动物是消费者,细菌和真菌是分解者。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间最主要的是食物关系,食物链和食物网以食物关系为基础,构成生态系统中物质与能量流动的渠道。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物质是不断循环的。成熟的生态系统处于生态平衡状态。生态系统能保持生态平衡的原因是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不同的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的能力是不一样的,生态系统越复杂,生物种类越多,自动调节能力越强。引起生态平衡破坏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方面,当外来的干扰超过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平衡就被破坏。保护生态平衡是全球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
(2)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生物和非生物构成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这个最大的生态系统叫生物圈。
6. 生命个体结构的层次: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生命个体。
(二)生物的新陈代谢:
1. 新陈代谢包括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两个过程。这两个过程是相辅相成。新陈代谢是生命体自我更新的过程,是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是生命的最基本特征。
2. 植物的新陈代谢:
(1)绿色开花植物: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种器官组成。根茎叶是营养器官,花、果实、种子是生殖器官。
(2)植物对无机盐的吸收:植物生长需要量最大的是含氮 、磷、钾的无机盐,氮肥能使植物枝叶茂盛多开花;磷肥能使植物发育良好,提早成熟;钾肥能使植物茎杆粗壮、块根肥大。水和无机盐由根毛区吸收,在导管中输送。
(3)植物对水的吸收和散失:植物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土壤液的浓度时,细胞吸水。植物吸收的水绝大部分通过蒸腾作用散失。
(4)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光合作用进行两个转化:
a. 将简单的无机物水和二氧化碳转化成复杂的有机物淀粉,并释放氧气,这是物质的转化。
b. 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这是能量的转化。
(5)植物的呼吸作用:活细胞在酶的参与下,吸入氧气,将有机物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叫呼吸作用。
3. 人体的新陈代谢:
(1)人体的消化系统:人体的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水、矿物质和维生素可由消化道壁直接吸收,蛋白质、脂肪、糖类需要在消化酶的作用下,经消化才能吸收。在消化系统中具有消化功能的器官是口腔、胃和小肠,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
(2)人体的呼吸系统:人体的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主要由肺泡和细支气管组成。肺泡具有数量多、壁薄、外面布满毛细血管的特点,适合于肺泡与血液之间进行的气体交换。
(3)人体血液循环系统:人体内的物质运输主要由血液循环系统完成。血管和心脏组成血液循环系统,其内流动着血液。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组成。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血液循环可以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部分。
体循环的途径是:左心室→主动脉→全身各级动脉→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肺循环的途径是:右心室→肺动脉→肺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
血型和输血原则:ABO血型是由红细胞上的凝集原决定的。输血以输同型血为原则。
(4)人体的泌尿系统:人体泌尿系统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肾脏是形成尿液的器官。肾脏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肾单位,肾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
尿的形成过程:包括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和分泌、排泄作用。尿的排出途径是: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膀胱有暂时贮存尿液的功能。
(三)生命活动的调节:
1. 植物的感应现象:
植物对环境中的不同刺激作出的反应称为植物的向性和感应性,植物的向性有向光性、向水性、向肥性、向触性、向热性等。
2. 动物的行为:
动物具有各种行为。如取食行为、争斗行为、对刺激的反应,蜂和蚂蚁的社群行为,鸟类的筑巢、育雏、迁徙行为,鱼类的洄游行为等。动物的行为有些是先天性的本能,有些则必须通过学习和训练才能具备。
3. 人体的神经系统:
人体的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和周围神经系统(脑神经、脊神经)两部分组成。反射是神经系统调节人体的基本方式,完成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叫反射弧,反射分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种。
4. 激素:
内分泌腺分泌的活性物质称为激素,不同的内分泌腺分泌不同的激素,各种激素具有各自的功能。激素在血液中的含量极微,但对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生命活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人体的生命活动除了主要依靠神经系统调节外,还依赖激素的调节。
5. 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及其功能:
激素名称 分泌地 生理作用 分泌过多 分泌过少
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 促进新陈代谢,加速体内物质氧化分解,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甲亢 幼年时分泌不足:呆小症;食物中缺碘;地方性甲状腺肿。
生长激素 垂体 促进生长,影响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代谢。 幼年时分泌过多:巨人症;成年时分泌过多;肢端肥大症。 幼年分泌不足:侏儒症。
胰岛素 胰岛 调节糖代谢,促进糖元合成和血糖分解,降低血糖。 糖尿病(胰岛素依赖型)
6. 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在神经系统和激素的调节下,人体作为一个整体而对环境的变化作出适应性反应,从而保持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例如体温的调节。人体的各种生命活动都是直接或间接地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的调节控制下完成的。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密切联系、相互配合、共同调节,从而使人体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典型例题】
例1. 晰蝎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主要表现在( )
A. 生殖发育完全摆脱了对水的依赖
B. 肺泡数目多,用肺呼吸
C. 心脏里动、静脉血混合程度小
D. 皮肤有角质细胞鳞覆盖
分析与解答:一种动物是否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看其是否有脊椎,生殖发育是否摆脱了对水的依赖。
所以本题正确答案:A
例2. 一个山丘上长满马尾松、灌木草本植物,树上有松鼠、松毛虫、捕虫的山雀、鹰,树上有苔藓、地衣、真菌等。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环境及所有生物共同构成一___________。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真菌属于___________
(2)草本植物与松毛虫在生存过程中摄取营养的方式有何不同:_________________
(3)请写出此生态系统中最长的食物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松树及其他植物为动物提供了诸多生态条件,请列举两个不同的方面,这些植物为动物生存提供了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
(5)单一马尾松森林最易爆发松毛虫灾害,采取什么措施可以避免虫灾发生?
分析与解答: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知识。单一马尾松森林因生物种类少,所以非常脆弱。
(1)生态系统 分解者
(2)草本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养活自己;松毛虫是动物以现成的有机物为食
(3)马尾松→松毛虫→山雀→鹰
(4)食物、栖息地、氧气。
(5)措施是保护和招引食虫鸟或栽种混合林。
例3. 给花草浇水时,一般采取“干透浇足”的方法,即土壤干燥以后再浇水,水要使土壤湿透,这有利于( )
A. 根的呼吸 B. 根系的发育
C. 营养的吸收 D. 水分的吸收
分析与解答:如果经常在土壤中浇水,土中的水分较多,不利于根的呼吸,也会使根系的发育变缓慢,土壤干透之前,根系会扩展,以求吸收更多的水分,所以“干透浇足”既可以保证物体对水的需求,又可以保证根系的发育,使根系尽可能地扩展,这更有利于植物长得强壮、繁茂。正确答案为B。
例4. 在做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时,要先把朝鲜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其目的是( )
A. 使叶片内的淀粉消耗掉
B. 使叶内的淀粉贮存到叶绿体中
C. 停止光合作用,使淀粉贮存到叶肉细胞中
D. 储备养料,准备进行光合作用
分析解答:在实验之前,先将天竺葵移到暗处,此时叶内仍存留一些淀粉,经过一昼夜,叶片中的淀粉被转到其他器官,或者在呼吸作用中消耗掉,使叶中没有淀粉,经光照后,如果验证叶中又出现了淀粉,则可以证明淀粉是在有光的条件下生成的。正确答案为A。
例5. 下列有关激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人体的活细胞都能产生激素
B. 激素对人体的各项生理活动起主要调节作用
C. 激素能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
D. 激素在血液中的含量极少,只有百分之几毫克。
分析与解答:激素是内分泌细胞分泌的一种化学物质,其他细胞则不能分泌激素,激素在血液中的含量极少,只有百分之几微克,而不是毫克,它对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起调节作用,但对人体生理活动起主要调节作用的是神经系统,而不是激素。正确答案是C。
例6. 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从根本上说来自( )
A. 有机物的分解 B. 食物中的能量
C. 太阳光 D. 地球土壤中的能量
分析与解答:人体的各种生命活动,如走路、维持体温、思考问题等都需要消耗能量,如果没有能量的供应,生命活动就会停止。而生命活动中所消耗的能量主要来自体内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人体有机物中的能量来源于从食物中摄取的糖类、蛋白质、脂肪等营养物质。食物中的能量又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见,人类生命活动的根本能源应是太阳能。新陈代谢概念中关于人体与外界能量的交换这一句叙述,就包括了这一层含义。正确答案为C。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30分钟)
一. 选择题
1. 下列属于原核生物的是( )
A. 衣藻 B. 大肠杆菌 C. 草履虫 D. 酵母菌
2. 下列四种植物中,不属于裸子植物的是( )
A. 马尾松 B. 水杉 C. 银杏 D. 白杨
3. 生物的多样性包括( )
A. 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B. 植物的多样性、动物的多样性、微生物的多样性
C. 草原的多样性、森林的多样性、湿地的多样性
D. 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的多样性
4. 世界上,包含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自然环境是( )
A. 常绿阔叶林 B. 热带沙漠
C. 湿带草原 D. 热带雨林
5. 下列属于种群的是( )
A. 一片森林里所有的树
B. 一块田里的所有的棉花
C. 一个池塘内的所有鱼
D. 一块稻田里的所有昆虫
6. 下列物质中,不从叶表皮上的气孔进出的是( )
A. 水 B. 二氧化碳 C. 无机盐 D. 氧
7. 蕨类植物只能生活在阴湿环境中的主要原因是( )
A. 没有真正的根 B. 没有输导组织
C. 受精作用离不开水 D. 只有根状茎
8. 在我国北方,每年10月以后到第二年3月之前,青蛙呼吸的情况是( )
A. 完全靠肺呼吸 B. 主要靠肺呼吸
C. 几乎全靠皮肤呼吸 D. 靠肺和皮肤呼吸
9. 人体内氧与血经蛋白分离的场所是( )
A. 肺泡外毛细血管 B. 肺动脉和肺静脉内
C. 组织细胞间毛细血管 D. 各种组织细胞内
10. 在人体的小肠绒毛结构中,有利于营养物质吸收的结构是( )
A. 小肠绒毛壁 B. 小肠绒毛内的毛细血管
C. 小肠绒毛内的毛细淋巴管 D. 以上三项
11. 人体内直接与咽鼓管、口腔、鼻腔相连通的结构是( )
A. 喉 B. 食管 C. 咽 D. 气管
12. 在制作观察草履虫的临时装片过程中,需要在载玻片的培养液中放几根极细棉花纤维,目的是( )
A. 观察草履虫沿棉花纤维的运动状态
B. 使棉花纤维缠绕草履虫,便于观察
C. 限制草履虫的运动,便于观察
D. 同时观察棉花纤维结构
13. 给贮藏粮食的仓库中充入二氧化碳可以延长粮食贮藏的时间,这是因为( )
A. 二氧化碳浓度高,增强了呼吸作用
B. 二氧化碳浓度高,抑制了呼吸作用
C. 二氧化碳浓度高,增强了蒸腾作用
D. 二氧化碳浓度高,抑制了蒸腾作用
14. 下列反射活动不属于条件反射的是( )
A. 谈梅止渴 B. 望梅止渴
C. 吃梅止渴 D. 闻梅止渴
15. 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 )
A. 大脑皮层 B. 脑干 C. 小脑皮层 D. 脑神经
16. 有甲、乙、丙三种动物,甲和乙均以丙为食,甲又以乙为食,那么甲和乙的关系可能是( )
A. 竞争 B. 捕食 C. 互助 D. 捕食和竞争
17. 园林工人经常修剪路旁的绿篱,其目的是( )
A. 抑制侧芽生长 B. 解除顶端优势
C. 抑制向光生长 D. 抑制生长速度
18. 某人表现为身体浮肿、皮肤干燥、怕冷、反应迟钝等症状,医生诊断为内分泌失调,其患病原因可能是( )
A. 生长激素分泌过多 B. 生长激素分泌过少
C. 甲状腺素分泌过多 D. 甲状腺素分泌过少
19.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春燕啄春泥”,是描写鸟类繁殖过程中的哪一行为( )
A. 筑巢 B. 求偶 C. 孵卵 D. 育雏
20. 骑自行车时,人不会倒,其神经系统中起主要作用的器官是( )
A. 大脑 B. 脑干 C. 小脑 D. 脊髓
21. 小芳为同学过生日,手不小心碰到点燃的蜡烛,她手的反应和感觉是( )
A. 缩手和形成痛觉同时发生
B. 先形成痛觉,然后缩手
C. 先缩手,后形成痛觉
D. 通常没有一定顺序
22. 王勇不小心手指被利刃划破,疼痛难忍,但他仍然紧咬牙关不吭声,此过程中神经冲动的传导路径是( )
(1)脑 (2)脊髓 (3)手部感觉器
(4)传出神经 (5)感觉神经 (6)腮部肌肉
A. (3)(5)(2)(1)(4)(6)
B. (4)(2)(1)(5)(6)(3)
C. (3)(5)(4)(1)(4)(6)
D. (3)(2)(4)(5)(2)(4)
二. 填空题
1. 你对海洋鱼类一定不会陌生。请你根据日常生活常识和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回答下列与鱼类有关的问题:
(1)鱼类与蚯蚓、蝗虫等一类动物的主要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
(2)观察鱼缸中的鱼,可以看到它的口和鳃盖后缘不停地相互交替张开和关闭,这是鱼在进行什么生理活动?___________。蚯蚓、蝗虫身体中与鱼鳃功能相当的结构分别是___________
(3)俗话所说的“鱼籽”、“鱼面”分别是指鱼生殖系统的什么器官?___________
(4)鱼的心脏为一心房、一心室,具有一条循环路线,体温不恒定。自然界中,有两条循环路线,体温恒定的脊椎动物类群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黄海南部潜伏越冬的小黄鱼,每年3月集结奔向山东半岛,经过山东石岛、龙须岛、长山列岛入渤海,南移回到黄海中心,小黄鱼的这种行动属于___________行为;小黄鱼在黑暗的水体中能轻松躲开礁石,完成长途旅行,主要是靠身体上___________的作用。
(6)鱼类与鲸分别属于不同类别的动物,但都具有流线型的体型,这是经过长期___________的结果。
2. 马戏团的小猴,在驯养员发出指令后,会做出倒立、翻筋斗等复杂动作。这是条件反射的一个例子。条件反射是怎样形成的呢。让我们用鸡、哨子和米作为实验材料来研究一下吧
(1)假设在一段时间内将给鸡喂米与吹哨的信号结合起来,鸡将形成对哨声刺激的反射。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举一个狗建立条件反射的实例支持这一假设。
(2)将喂米与哨声结合时,是先给予哨声,还是先给予食物?
(3)将用于实验的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给予哨声刺激的是___________组。
(4)训练完成后,将实验组和对照组混养在一起,给予哨声刺激,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表现会怎样?
(5)在实验开始之前,哨声对于鸡来说属于___________刺激,它与能够引发某种非条件反射的刺激多次结合,就会使鸡形成条件反射。
(6)通过上述过程所建立的反射,是在___________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___________的参与下形成的一种___________性反射。
【试题答案】
一. 选择题
1. B 2. D 3. A 4. D 5. B
6. C 7. C 8. C 9. C 10. D
11. C 12. C 13. B 14. C 15. A
16. D 17. B 18. D 19. A 20. C
21. C 22. A
二. 填空题
1. (1)有脊柱
(2)呼吸 体壁 气管
(3)卵巢 精巢
(4)鸟类 哺乳类
(5)季节 节律 侧线
(6)自然选择
2. (1)马戏团的小狗算算术(狗听到主人的指令取物,狗的定点大小便等)
(2)先给哨声
(3)实验组
(4)实验组鸡听到哨声会作出取食反应、对照组无反应
(5)无关
(6)非条件反射 大脑皮层 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