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贝》教案
一、教学内容概述
1、《一只贝》是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4板块“动物之美”中的第一篇课文。 课时安排需要2课时。
2、课文选自长春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
3、这个版块的主题是“动物”。板块安排了《一只贝》、《藏羚羊跪拜》、《和小鸟最想亲爱》、《鸟的天堂》四篇课文。这四篇课文都和小动物有关。这些看似平凡的动物,却给我们带来了心灵的震撼。《一只贝》是本版块中的第一篇课文,文章讲述的是一只贝经受痛苦、磨难、忍耐之后没有像其他贝那样成为一只光彩夺目、美丽斑斓的贝壳,却孕育出了一颗稀罕珍贵的珍珠的故事。六百字的篇幅,构成了这个内容简简单单、情节平平淡淡的小故事。文章采用的最主要的手法就是对比:经历的对比,色彩的对比,外形的对比,评价的对比,当然,更主要的是价值的对比。21·cn·jy·com
二、教学目标分析
1、抓住课文中的中心句,通过抓住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的方法体会这只贝的“可怜”,从而感受这只贝的“可敬”之处,感悟贝的坚忍和默默奉献的可贵品质。www.21-cn-jy.com
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理解“美丽不在于外表,而在于内在的价值体现”。
3、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朗读、阅读的能力,理解这篇课文的表层意义还是比较容易的,但是深层次的理解需要教师联系上下文进行引导。【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这篇课文比较浅显易懂,学生也容易抓住文章的中心句“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教师可以从中心句入手,抓住重点词语“可怜”和“可敬”,采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体会这只贝在肉体和精神上所承受的痛苦,感受这只贝的可敬的坚韧和默默奉献的精神,理解“美丽不在外表,而是内在价值的体现”。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课件
六、教学过程
二课时
一、 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一只贝》,请你用文中的一句话来形容一下这是一只怎样的贝?
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
教师板书: 可怜 可敬
【中心段是文章主题的概括和浓缩,新课伊始教师引领学生抓住文章中心句,从中心句入手可以使师生的教与学活动,目标明确,有的放矢。】21cnjy.com
二、 细读课文,感悟这只贝的“可怜”和“可敬”
1、师:“可怜”就是值得怜悯的意思。这只贝的哪些处境让你、我觉得可怜呢?请你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画下来,准备交流。
预设:
A 他不漂亮,他在海里的时候,就是一只丑陋的贝。
教学时,教师应该抓住“不漂亮”和“丑陋”两个词语进行以下的引导⑴ 学生体会“不漂亮”“丑陋”的样子是什么样的。在文中找出描写他不“漂亮”“丑陋”的相关语句。没有美丽的颜色,没有漂亮的线条,以至于孩子们看见他都不捡他,感受这只贝的丑陋,还可以联系下文中的“瓦砾”、“踢飞了”感受这只贝的可怜。
⑵ 引导学生联系上文:“这壳上都曾经投影过太阳、月亮、星星,还有海上长虹的颜色,也都曾经显示过浪花、旋涡和潮峰起伏的形状;”体会这只丑陋的贝也曾和其他贝一样快乐地在海里生活,也曾有过“太阳、月亮、星星”一样的美丽图案,有过“海上长虹”般斑斓炫目的美丽色彩,有过“浪花、旋涡、潮峰起伏”的各种美丽线条。他并不是生下来就是丑陋的,他也曾非常美丽,这些美丽让人喜欢,对于一个被来说,那是“荣誉”。21·世纪*教育网
师: 是什么让他失去了这一切的一切呢?
⑶引导学生联系下文“因为有一颗石子钻进了他的壳内,那是个十分硬的石子,无论如何不能挤碎它;又带着棱角;他只好受着内在的折磨。他的壳上越来越没有了颜色,没有了图案,他失去了做贝的荣誉;但他默默地,他说不出来。 抓住“折磨” “没有了……没有了……失去了……..”体会他身体和精神上的痛苦,抓住“经历的对比”,“色彩的对比”,“外形的对比”,“评价的对比”来理解课文。www-2-1-cnjy-com
2再次朗读这些句子,读出你的感受。
3、可敬的,仅仅是磨制出一颗稀罕的珍珠吗?引导学生多角度体会这只贝的可敬:
A 面对这份痛苦和磨难,是默默地忍受,吞噬它、消化它,并借助它生成有用的新物,还是大喊大叫、躁动不安,甚至于哭诉、绝望,这决定了你是成为价值昂贵的“珍珠”还是沦为一钱不值的“粪土”。
B 这只贝的可敬处正在于他对有棱角的硬石子的介入不怨、不弃,他认了,受了,忍了,并设法培育它,因而成全了自己,成全了石子,也成就了珍珠。2-1-c-n-j-y
C 在这只贝的价值中还有一种可贵的附加值,那就是他“磨制”成珍珠之后的不显露,不张扬,更不叫卖,且最终竟至于选择了恬静地退隐。21*cnjy*com
4、从这只贝的身上你受到哪些启示吗
5、结合课文的内容,通过自己的感悟,给课题加标点。
【抓住关键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对比”,来完成课文内容深层次的理解,有效地解决教学中的难点,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来源:21cnj*y.co*m】
三、学习写作方法:“借物喻人”
过渡:
贾平凹是当代很有名气的作家,写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文章。在他的这篇短小而又感人的文章里,作者在写作上有哪些地方最让你欣赏?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预设:
拟人的写法,对比的写法。比喻的写法。
师:你们说得不错,其实这篇文章还有一个非常典型的写作手法,就是“借物喻人”。在这篇文章中表面看写了一只饱受痛苦的贝,历尽苦难孕育珍珠的事情。其实不然,作者是要借这只贝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思(寄意)。这里的贝就是“托物”,他的情感就是“寄意”。那么,他到底要表达什么样的思考呢?【版权所有:21教育】
预设:(学生可能会说是坚强的性格,默默奉献的精神,价值等)
师:你们说的都对,总的说来,就是生命的价值。但是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需要注意的是:作文时,描述的事物的特点, 要与人的品格有相似之处;让人读了文章,就能清楚地认识到,本文借物要说明什么,要借物赞誉怎样的人。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借物喻人” 的方法,也就失去了使用的意义。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这一环节的安排是为了教给学生掌握更多的写作方法,从而更好的在自己的习作中学习运用所学的写作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21*cnjy*com
三、 课堂小结:
人生真正的价值与一个人外表的丑陋或漂亮无关,它只与你涵蕴不幸、抵御磨难的气度有关,与你经受挫折锻打、忍受痛苦挤压的能力有关,与你看待痛苦是财富还是灾难的眼光和心境有关,也与你怀麝而不当风扬的品质有关,更与你能拿出真东西的才具有关。如此,你便可敬了,可爱了,可贵了,因而也就有价值了。这,便是“一只贝”给予我们的人生启示。2·1·c·n·j·y
板书设计:
一只贝。? !
可怜
可敬
七、教学评价设计
教学中采取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在读中鼓励,演中评价,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理解课文。了解主要人物的形象。
八、总结和反思
贾平凹先生的《一只贝》最宜在世俗的喧闹归于阒寂、浮躁的心气归于平静的深夜细细研读、慢慢品味。因为,只有这样的环境和心境,才能走入文章的深处,领受到其中的真味。21教育网
我抓住上下文中的语句进行对比,进行想象,体会了贝的“可怜”,理解贝的生命价值,感悟贝的“可敬”。循序渐进,学生进行了多角度的感悟,是这节课的亮点生成。【出处:21教育名师】